问题

怎样评价曼德拉的一生?

回答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政治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与事业深刻塑造了南非的历史进程,并成为全球反种族隔离斗争和种族和解的象征。以下是对曼德拉一生的详细分析:



一、早年生活与思想启蒙(1918–1944)
1. 家庭与背景
曼德拉1918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的纳塔尔省,父亲是科萨语部落的酋长,母亲是平民。他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但因种族隔离政策,他无法进入白人主导的学校系统,转而通过自学和社区学习获得知识。

2. 政治觉醒
1930年代,曼德拉开始关注南非种族问题。1944年,他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ANC),并成为该组织的青年联盟领导人,是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早期核心人物。

3. 理念形成
曼德拉早期主张通过政治手段争取黑人权利,但随着种族隔离政策的强化,他逐渐转向更激进的斗争方式,成为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象征。



二、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崛起(1948–1962)
1. 组织与领导
1952年,曼德拉成为ANC的全国秘书,领导“自由宪章”运动,提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纲领。他推动了大规模的和平抗议、绝食运动和公民不服从行动,如1955年的“反种族隔离大游行”。

2. 与政府的冲突
1960年,ANC因策划“尖端行动”(Umkhonto we Defu)——一场针对南非警察的暴力袭击,被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曼德拉被迫流亡海外,期间在印度、津巴布韦和美国等地活动。

3. 国际声望
曼德拉的斗争获得国际社会关注,他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的象征,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勋章(CBE),并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三、监禁与精神抗争(1962–1990)
1. 被捕与囚禁
1962年,曼德拉因“煽动叛乱”罪被判处五年监禁,后因“颠覆国家”罪被延长至27年。他于1964年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成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

2. 狱中岁月
思想与精神:曼德拉在狱中坚持非暴力理念,同时反思种族隔离的残酷,逐渐形成“宽恕与和解”的哲学。他通过写信、阅读和与囚犯交流,保持思想的活跃。
国际形象:他的囚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南非政府试图通过“曼德拉神话”来压制他的影响力,但他的精神却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国际旗帜。

3. 释放与政治转折
1990年2月,曼德拉在国际压力下被释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被释放的种族隔离罪犯。他与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F.W. de Klerk)合作,结束种族隔离制度。



四、政治生涯与种族和解(1990–1994)
1. 重返政治舞台
1991年,曼德拉与德克勒克共同组建民族团结政府(National Party),推动种族和解。他提出“真相与和解”(Truth and Reconciliation)政策,主张通过赦免和赔偿代替报复。

2. 1994年大选与总统任期
曼德拉在1994年南非首次全民选举中当选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成为非洲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国家元首。
他承诺“不报复”,并推动种族平等政策,包括废除种族隔离法律、促进黑人经济权利和改善少数族裔待遇。

3. 关键政策与挑战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曼德拉主持成立该委员会,调查种族隔离时期的暴力事件,为受害者提供赔偿,同时赦免部分罪犯。
经济与社会改革:他推动土地改革、教育平等和反腐败措施,但面临种族和经济不平等的长期挑战。



五、晚年与遗产(1994–2013)
1. 国际影响力
曼德拉成为全球和平与正义的象征,联合国、非洲联盟和国际社会多次纪念他。他倡导非洲大陆的团结,并推动国际人权议题。

2. 个人生活
曼德拉与妻子温妮(Winnie Mandela)育有四个子女,但因政治活动,家庭生活长期受种族歧视和暴力威胁。
他晚年因健康问题(如帕金森病)逐渐减少公开活动,但始终关注南非的发展。

3. 逝世与纪念
2013年12月,曼德拉因病去世,享年95岁。他的葬礼成为全球性事件,数百万民众聚集在开普敦,纪念这位“南非之父”。



六、历史评价与影响
1. 对南非的贡献
曼德拉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推动南非实现种族和解,成为南非转型的象征。
他的“宽恕与和解”理念为南非的稳定奠定了基础,避免了种族冲突的爆发。

2. 国际影响
他成为全球反压迫斗争的榜样,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和平运动(如南非、美国、巴西等)。
他的非暴力理念与政治策略被国际社会广泛研究和借鉴。

3. 历史地位
曼德拉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其一生体现了坚韧、智慧与道德勇气。
他被《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3年)。



七、争议与批评
1. 政治策略的争议
曼德拉曾支持暴力斗争(如“尖端行动”),但后来转向非暴力,这一转变被部分学者视为“政治策略的妥协”。
他与德克勒克的和解被批评为“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妥协”。

2. 个人行为的争议
曼德拉的妻子温妮在政治活动中的暴力行为(如198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引发争议。
曼德拉晚年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宽容”被部分人认为削弱了对制度的批判。



总结
曼德拉的一生是反种族隔离斗争的史诗,他的思想和行动改变了南非的命运,也影响了全球政治格局。他用一生证明:暴力与非暴力都可以成为斗争的工具,但宽恕与和解是通往和平的唯一道路。他的遗产不仅属于南非,更属于整个人类文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一、曼德拉的出身背景

曼德拉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很大关系。曼德拉的家族是南非滕布王朝(部落王朝)的成员,他的曾祖父努班库卡曾经是滕布的国王。曼德拉虽然是庶出,但也算「官二代」,这个家庭背景让他拥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看到外面的世界。每一个「改革家」,基本都有一个从外部环境汲取观念的环节,曼德拉成为「改革家」,是不能脱离其家庭背景来看的。

曼德拉家族现在是南非的「第一家族」,这无疑和南非政坛的贪腐现状脱不开关系。但是,一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变成了一党独大,「贪腐」就不是一个人的错了,作为外人很难说曼德拉是否对此有过指示。南非的「非国大(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统治南非政坛的这些年,给南非的民主政治进步带来的是非功过,现在还不是下定论的时候,因为改革和在进行。不过,一党独大和贪腐问题,的确是南非政治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而且南非的多党制发展尚处于一个较为幼稚的时期,数百年的种族歧视政策让不同种族之间的隔阂格外深刻。南非政治曾经一直是白人的游戏,种族隔离时期的执政党「国民党」,虽然已经改名成为「新国民党」,但是如今历史包袱始终无法丢掉,无法对非国大构成任何威胁。

反对党的政治重要性在现在的南非也被逐渐重视,好的政府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反对党,这样才能对多数党的统治进行有效的监督。如今的现状的确和曼德拉有关,但是都归罪于曼德拉是不合适的。


二、法律上的种族平等不等于观念上的种族平等

南非是一个有种族主义历史的国家,这不光是有色民族和白人的矛盾,而是各个民族之间都存在矛盾。南非有5177万人口,其中79.6%为黑人,非国大作为一个代表黑人利益的政治团体,取得政治胜利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既然规则决定了「少数服从多数」,那就要遵守规则。

新南非成立以后,虽然种族歧视的法律均被废除,但近百年的种族隔离的后续影响无法在短期内消除。这也是所有面临种族问题国家的必经之路,西方世界各国皆如是。最好的例子就是不同民种族的人们,依然以种族差异来实现认同,只愿意和自己的族人交往。就连政党活动也是如此,非国大的成员绝大多数是黑人(黑人内部也有矛盾),因卡塔自由党是祖鲁人,新国民党和民主党人是白人。

南非现在的「逆向歧视」是人性中难以磨灭的一种惯性,其中原因有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曼德拉推行的「种族平等」的理想是错的。只能说,曼德拉提出的「种族平等」观念,在现在并没有实现,南非仍然是一个种族问题严重的国家。

但是,法律上的平等,至少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这种进步,是未来实现「观念上的平等」的基础。尽管有很多执行上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一步在大方向上是没错的。南非的政治经济问题,都迟早会得到解决,但这些结局的出发点,都是以承认「法律上的种族平等」为前提的。

稍微提一下经济倒退,南非的经济倒退主要还是因为「白人大逃离」,而原本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白人的大量逃离,归根结底还是种族问题解决的不好。但这个种族问题的解决,就是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的。当年南北战争的林肯需要耐心,现在的南非也需要耐心。

但无论如何,这个「种族平等」的方向,是不该也不能被抛弃的。


三、个人主观 评价

曼德拉是一位图腾式人物,与马丁路德金一样,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抱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作为政治家,没有理想不行,但是光有理想也不够。他是个好领袖,却不是个好领导。

曼德拉作为南非的「国父」和「圣人」,并没有贪恋总统的职位,他必须要做一次总统,这是标志,但也很识趣的没有连任。从1999年开始,南非便进入了「后曼德拉时代」,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大国,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时期。韩国的朴正熙、智力的皮诺切特、印尼的苏哈托,他们退位之后,国家都经历了自己的转型期,甚至可能导致内战,这都是对这些强人的负面历史资产清算的过程。曼德拉也是一样,「逆向歧视」就是其中之一。人无完人,我们没理由要求曼德拉是一个完美的人。


要实现真正的种族和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如果方针错了,那施行的手段再好,结果也是错的。曼德拉的贡献,就在于为南非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正确的前景,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并且获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这样,尽管现在的南非政坛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仍然可以期待这个「缓冲期」过后,南非的现状会有好转。

国际政治之中,虽然现实总是显得冷酷无情,但我们依旧没有任何理由抛弃对「平等」、「自由」、「和平」这些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个并不稳定,且仅有二十年历史的新国家,现在来下定论,还是太早了。黑人治国的普遍社会问题,包括非洲普遍的现状,战争、艾滋病、经济落后,未来会不会有好转,能否脱离这种恶性循环,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这是因为经济、教育落后的原因,而绝不是因为种族。

欲求文明之幸福,则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其实有些时候,我也会觉得种族主义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每每看到还有很多人在为此努力,就收起了这种想法。

曼德拉给人类社会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句「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的口号,是经由了他的争取,才得以被更多人接受的,甚至被一些既得利益者接受。是这样的人,让这个世界冷酷的规则,闪耀起人性的光辉。提醒我们,看待世界,除了硬梆梆的角度,还可以有另外的一面。是「可以」,而不是「必须」。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所追求,向往美好的东西,即便牺牲自己的利益。曼德拉的一生功过如何,留待后人评说。但扪心自问,曼德拉一生的所作所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问谁又能做到?曼德拉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个坚定的斗士,并始终自信可改变未来。在他的身上,人性的力量超越了其他所有。他的追求,也获得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同,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

正是这样的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值得我们去留恋。那些历史,才值得我们去感动。对曼德拉的争议不会休止,他错误的地方,要反省,正确的地方,要纪念。他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纪念曼德拉,是要纪念他的精神。

他有对,也有错,但这都不妨碍他的伟大,每个人都会从他的一生中获得不同的东西。

感谢阅读。

user avatar

昨天刚赶完曼德拉传的稿子,今天就听闻他去世的消息,先默哀吧。再见,马迪巴!

不谈评价,主要反驳一些关于曼德拉治国能力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观点:

1.似乎“xx有功,xx无方”已经成为评价一个精神领袖型政治人物的标准说法了。

对此不吐槽,只说我了解的:曼德拉1994年就任南非总统,此时他76岁,在狱中待了27年,4年前刚出狱。他只做了5年总统,而且在第三年已经卸任南非执政党非国大主席职位,政府的工作基本由继任者姆贝基主持。

曼德拉在任期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用政治头脑发展经济,而是用精神偶像地位防止国家分裂。

激进白人的“南非白人阵线”和布特莱奇领导的“英卡塔”一直在制造暴力袭击事件。且不说白人对黑人几百年压迫积累的仇恨,单是曼德拉上台前不久的克里斯·哈尼被刺事件,就足以让南非陷入内乱。所以,如果硬要说他“治国无方”,那得先确认,那几年如果不是他东奔西走,安抚各方,南非还有国吗?

很多人都会轻视精神领袖的作用,但对饱尝种族隔离艰辛几百年,刚刚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南非来说,保国比治国重要。而在这方面,曼德拉无可替代,并且创造了和解的奇迹。

例: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决赛,全白人组成的南非跳羚队在本土夺冠,曼德拉身穿跳羚队队服为他们颁奖,全场6万2千名白人球迷边哭便喊“纳尔逊!纳尔逊!”,当时有三个人的三句话见证了曼德拉创造的种族和解奇迹:

一个白人球迷边哭边说:“他是我的总统……他是我的总统……”

球队核心皮纳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支持我们的不是现场6万2千名球迷,而是全南非4300万人民。”

南非橄榄球元老:“那一刻,所有人都认为,只要能让这个老人开心,那我们就算尽职了。”

(参看《不可征服——曼德拉的治国传奇》)

2.曼德拉与南非经济。

我不知道那些说曼德拉把南非从发达国家变成经济一团糟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资料。

首先,南非经济是从二战时期作为同盟国后勤基地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优势在于“低人权”,通过压榨黑人创造的“经济奇迹”。

然后,南非经济的衰退不是在曼德拉上台后,而是在80年代,种族隔离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流血不断,黑人罢工,投资人撤离,国际制裁……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南非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

曼德拉上台前后,1993到1997年,相对稳定的政局下,南非经济复苏,每年保持低速增长,约3%左右。1997年遇上厄尔尼诺造成的大干旱,主要作物玉米减产一半、国际黄金价格暴跌,从370美元跌到280美元,连产金成本都负担不起、金融风暴下全球股市低迷,这一系列因素才造成了南非经济之后的步履维艰。

这就不说曼德拉政府还要偿还之前白人政府向外国所借的巨额外债了,还有世界经济转型,投资人纷纷转向当时的东南亚奇迹经济体了。

用一句话形容曼德拉任期的经济形势:“没有灾难,也没有奇迹。”

(具体参考秦晖的《南非的启示》)

3.最后谈一谈我的个人观点

精神领袖不代表头脑简单,盛誉之下也不见得都是其实难副。

曼德拉不是圣人,错误不少,但很多指责完全没指到点子上。

————————————————————————————————————————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指教,本来只是针对其他答案吐个槽,没有很认真,现在票数高了,有责任根据大家的建议把一些细节更正一下:

1.根据我的资料,1995年南非跳羚队有一个有色人(也叫科洛德人,南非混血种族),其他都是白人,写的时候为了方便叙述,就写了全白人,

徐成蔚

同学说那个队员是Chester Williams,是黑人,对此我也拿不准,希望更多的人指教。

2.有同学对南非二战起经济腾飞阶段的“低人权优势”持异议,认为低人权影响效率,不可能形成优势,这里解释一下,这个概念是秦晖提出来的,我的意思也并非只要低人权,就有优势,用

懒小生

的回答比较清楚一点:“由压榨得来的低劳动成本,至使的经济腾飞,这是低人权而成就的加工工业,就像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仅针对当时南非以金矿为基础的经济状况,当时南非探明的黄金储量占全世界60%,最初看到这个数据时我吓尿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何曼德拉在任前期经济状况复苏,1997年之后却不可挽回地走向低迷,最主要是因为那年黄金价格跌得太惨了,370跌倒280,要搁到今天,大妈们又得疯好一阵。

—————————————————————————————————————————

关于说曼德拉是恐怖分子之类的问题,我在另一个问题

怎么评价纳尔逊·曼德拉?

里有更详细的论述,不过貌似有啥敏感词,不知道能不能被看见。关于曼德拉的问题就说到这吧,我了解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基本就是这样了。

最后说说我为什么要吐槽那些观点:

没有人是高贵到不可以被调侃的,也没有人是低贱到可以被随意污蔑的。

在知乎:我喜欢风趣,但更尊重事实。

user avatar

翻译过一部讲述他的纪录片,才从各类媒体的片段式的叙述带来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真正明白他的伟大。

  1. 他早先是律师,希望用法律来改变黑人同胞的悲惨境遇,后来发现走不通,因为南非当时的法律从根本上就不给黑人平等权利;
  2. 于是他转向政治斗争,加入非国大,希望通过参政来改变这个国家,结果还是行不通,因为当时的南非政府采用的手段,不是和平的政治斗争能解决的;
  3. 于是他开始组织“民族之矛”,采用准军事行动来反抗并试图推翻白人的统治,不久后被捕;
  4. 被捕后,因国际舆论的呼吁,他被从死刑改判无期,并且和其他同案难友被隔离关押。在监狱里,他和看管监视他的狱卒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甚至发展这个狱卒为他和难友传递消息。该狱卒后来成为这座监狱博物馆的看门人和讲解员;
  5. 被关押期间,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也通过和白人狱卒的交流,明白了一味依靠暴力只能换来暴力的道理。而此时,新上台的德克勒克接过前任的工作,继续和他在狱中就非国大放弃暴力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6. 获释后,由于白人政府并没有立刻按照承诺着手进行改革,“民族之矛”的成员一度聚集并企图重新开展对抗活动。是他出面阻止,并坚持让大家放下武器,放弃暴力;
  7. 改革开始后,他和图图主教、德克勒克一起,联手进行“真相与和解”工作,揭示真相,促成和解,而不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报复。其中最感人的,是前白人政权的安全部长,为几位在往年流血冲突中被警方逮捕并被打死的黑人青年的母亲洗脚的一幕。在南非,如果有人要忏悔自己的罪过,就会去恳求受害者的长辈,让自己为他们洗脚,如果对方让他洗了,那么就表示宽恕了他的罪孽。这位前部长自己说当时他走进屋里,看到五六个黑人老妇坐在那里,但是目光里大多数仍然是愤恨和敌意。许久之后,其中一位老妇流着泪站了起来,走到他面前坐下,让他洗脚......
  8. 他当选总统后,也没有利用威望和职权,对异己进行清算。非国大党内一名高级领导人,曾因为与他政见不合而翻脸,后来此人罹患艾滋病,从此深居简出,一日突然有人来访,他打开门才发现原来是曼德拉,来找他叙旧,看望他,使他深受感动。

还有部影片,由Morgan Freeman和Matt Damon主演的,叫《Invictus》,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补充于2013年12月15日23:17:

翻老硬盘备份,找到这部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文件了,片名叫“The Complete Mandela”。

下面是关于第7点的详细字幕内容:

40:25:17 [字幕]:埃德里安•弗洛克 法律与秩序部长(1986~1991)
40:26:17 主持人:……1991年间,埃德里安•弗洛克担任了种族隔离政权的法律与秩序部长。
40:33:00 埃德里安•弗洛克:80年代南非的局势很糟糕。那是场,是场战争。我当时掌管警察部队,我们试图去平息暴力行为,进我们可能地去恢复法律和秩序。
40:54:08 主持人:数百名非国大活动者被警察施以酷刑和处死。
40:59:25 埃德里安•弗洛克:我觉得警察觉得处死犯人很正常,因为,呃,我们当时表彰这种行为,为此给他们发奖章。
41:16:19 主持人:身为南非总统,曼德拉提出以大赦交换真相。所有坦白自己罪行的人将不会被因此起诉。埃德里安•弗洛克是种族隔离政权中唯一请求大赦的部长。
41:33:26 埃德里安•弗洛克:我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考和讨论后,才去找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因为很多人都劝我别去,因为他们说你不过是在尽你职责而已。我说也许是这样,但是事实上我的确违反了法律。另外,我从圣经里学到的是如果你想和自己的同胞和解,你就必须准备好去请求宽恕,去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才能正视你的同胞的眼睛,才能站在主的面前。
42:29:11 主持人:埃德里安•弗洛克的作证是南非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可对他来说,只是寻求宽恕之路的起点。多年后,他做了件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前种族隔离政权部长会做的事情。
42:44:13 间断4
43:22:21 主持人:埃德里安•弗洛克是唯一一个在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面前坦白的前政权部长。但是曼德拉启发了他做出了比说出真相更进一步的举动:他跪在十位被警察杀害了儿子的母亲面前,为她们洗脚。
43:40:19 埃德里安•弗洛克:我当时拿着我的小包和海绵块、香皂以及两条小毛巾坐在那里,向上帝寻求指引,是否该离开,还是去请求她们宽恕。最后上帝告诉我去请求宽恕。她们也商量了五分多钟,其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夫人,在大家还在商量时,就开始脱鞋子和袜子了。那时,我流下了眼泪,她也流下了眼泪,所有人都哭了。那一刻至今难忘。我知道她们已经准备宽恕我了。很多受害人和受害家庭其实依然心存愤怒。我觉得是时候通过一些细微的行动来实现宽恕和和解了,还要采取许许多多的更细微的行动。

之前的描述,因为没有对照原文,略有出入,还请各位原谅。

user avatar

今天在公车上,忽然看到了Beyond的《阿玛尼》 ----- 不对是《光辉岁月》,原来是他去世了,他是一个浓厚的理想主义的领袖。 27的牢狱生涯让人尊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能让人尊称为领袖的伟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他领导的非国大坚持不泄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才让种族歧视的政权下台。 而且在第一届新政府,他用民族和解委员会的方式,制止对白人报复,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和解。

beyond非洲之行罕见视频(曼德拉总统亲自迎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wNzIyNDYw.html

至治国,关于南非现状,应该更多是他继任者的问题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政治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与事业深刻塑造了南非的历史进程,并成为全球反种族隔离斗争和种族和解的象征。以下是对曼德拉一生的详细分析: 一、早年生活与思想启蒙(1918–1944)1. 家庭与背景 曼德拉1918年出生于南非开普.............
  • 回答
    关于曼比季的解放,这无疑是叙利亚内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不同立场的人们从各自的角度解读。要评价它,我们需要回顾解放前后的具体情况,并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性。解放前: ISIS的铁蹄与居民的苦难在曼比季被叙利亚民主军(SDF)解放之前,这座城市长期处于“伊斯兰国”(ISIS)的残酷统.............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的皇室人口与国家财政负担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用户提到的“五千万人口养百万朱姓皇室”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数据误差,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人口与皇室规模的误读1. 明朝总人口的估算 明朝人口在鼎盛时期(如万历年间)约为500.............
  • 回答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议题。以下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清政府的腐败与衰落 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因腐败和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应对列强侵略和内部动.............
  • 回答
    关于“吃牛排蘸黑胡椒汁的人家境一般,有钱人都蘸黑胡椒粉、盐”的言论,这一说法显然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的简化归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调味品与阶层”关联的逻辑拆解1. 经济条件与调料选择的关系 这一言论的核心逻辑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更高贵”的调味品(如黑.............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评价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一次复杂的多角度审视国内媒体停播202122赛季第28轮英超比赛,无疑是当时中国足球产业和体育传播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直接原因首先,我.............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生动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俗语,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责任分担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吃地沟油的命”: 字面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圣雄甘地。甘地是一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人物,对印度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甘地需要从他的思想、实践、成就、局限性以及他留下的遗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甘地的核心思想与哲学甘地的思想体系是他评价的基础,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韩雪,一位在中国娱乐圈拥有独特存在感的女明星,她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概括。从出道至今,她凭借着多方面的才华、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一些独特的经历,赢得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评价韩雪:一、 艺术造诣与职业素养: 演技: 早期作品: 早年韩雪出演.............
  • 回答
    谭嗣同:以生命之火照亮改革之路的悲剧英雄谭嗣同,这位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鲜明的思想、不屈的斗志和壮烈的牺牲,成为无数后人心中的民族脊梁和改革先驱。评价谭嗣同,需要从他的思想根源、实践行动、以及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思想渊源:融合中西,革故鼎新谭嗣.............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怎样评价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ory)无疑是20世纪末以来地缘政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的根本性分界线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尤其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
  • 回答
    评价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建立奥地利或瑞典模式中立国家的提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个提议的背后,是俄罗斯试图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被其控制的、缺乏实质性主权和安全保障的国家,而乌克兰的拒绝,则反映了其对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以及未来安全发展的深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俄罗斯.............
  • 回答
    苏联大清洗运动,又称“大恐怖”(Great Purge),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20世纪最黑暗的历史篇章之一。评价这场运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起因与背景:大清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
  • 回答
    怎样评价俄罗斯方块?——一场永恒的方块消弭之旅俄罗斯方块(Tetris)无疑是电子游戏历史上最耀眼、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评价它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共同记忆。从根本上说,俄罗斯方块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 核心玩法的极致.............
  • 回答
    《摆渡人》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饱受争议,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看看它到底是一部“烂片”还是“被低估的佳作”,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存在。一、 影片的核心理念与“摆渡”概念的解读首先,理解《摆渡人》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影片打着“摆渡人”的旗号,试图描绘一群帮助他人.............
  • 回答
    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无疑是2016年乐坛乃至整个娱乐圈的一场盛事,而对她在此次演唱会上的演唱功力和综合表现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一、 演唱功力:“幻乐一场”演唱会的王菲,相比她年轻时的巅峰状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成熟的技巧和独.............
  • 回答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可以用“尖锐”、“讽刺”、“批判性”和“带有青年人的迷茫与反思”来概括。这部作品发表于2003年,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刚刚兴起,韩寒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要详细评价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中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我们需要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