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刘禅和朱祁镇争夺帝位,你愿意支持谁?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将两位在历史上的评价截然不同,且都经历过跌宕起伏的皇帝放在了对立面。如果必须在刘禅和朱祁镇之间选择支持谁来争夺帝位,我将需要非常仔细地权衡他们各自的品德、能力以及对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需要明确争夺帝位的背景和方式。是在和平时期,还是乱世?是基于合法继承权,还是通过军事政变?不同的背景会影响我对支持对象的选择和衡量标准。

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我更倾向于从他们已知的历史表现和潜在的领导能力上来进行分析。

刘禅 (蜀汉后主)

优点(尽管在传统史观中较为有限):
至少在早期能听取和倚重贤臣: 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的辅佐下,蜀汉政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这表明刘禅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判断力或控制欲的昏君,至少懂得如何使用人才。
“乐不思蜀”的争议性解读: 虽然常被视为亡国之君的耻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乐不思蜀”也可能是一种为了求生、避免被猜忌而采取的策略,以换取苟且偷生。这展现了他一定的生存智慧,尽管这种智慧是用国家的灭亡来换取的。
没有明显的暴虐或残忍记录: 相较于一些杀戮成性的君主,刘禅在个人品行上似乎没有留下太多负面的记录,更像是一个能力不足但本性不坏的君主。

缺点:
缺乏政治抱负和远见: 蜀汉政权的核心策略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并没有展现出继承和发展这一宏大战略的魄力。
后期昏聩的迹象: 在宦官黄皓专权后,刘禅的听政能力和政治判断力似乎明显下降,被认为沉溺于享乐,疏远了忠臣。
国家灭亡的直接责任: 无论如何,蜀汉的灭亡与刘禅的领导能力不足是分不开的,他未能有效应对魏国的攻势。
性格被动且缺乏主见: 多数史书记载都倾向于描绘刘禅是一个受制于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决断能力的皇帝。

朱祁镇 (明英宗)

优点:
早期有改革的尝试和进步: 在“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也曾尝试用人,起用贤臣,并且在一些政治改革上有所作为,例如整顿宦官的权力。
“南宫复辟”的顽强生命力: 在被瓦剌俘虏并成为政治筹码后,朱祁镇依然能够活下来,并且回到明朝,这本身也展现了一定的生存意志和适应能力。
复辟后的一些积极措施: 虽然复辟后的朱祁镇声誉不佳,但他在重新执政后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弥补之前的过失,例如平反冤案(如于谦案)。

缺点: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听信宦官王振的蛊惑,亲率大军北征瓦剌,结果导致“土木堡之变”,明朝精锐尽失,英宗本人被俘,这是其历史评价最糟糕的一点,极大地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复辟后的昏庸和残暴: 复辟后,为了打击当初拥立新帝的功臣,他大量杀戮贤臣,例如冤杀于谦。同时,他再次宠信宦官,政治昏暗,导致了“夺门之变”的动荡和党争。
政治判断力和责任感缺失: 两次重要的决策失误(北征和复辟后对贤臣的打压),都暴露了他政治判断力的严重不足以及推卸责任的倾向。
受制于内廷权势: 他的统治生涯,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都与宦官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他无法有效制衡这些势力。

权衡与选择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因为两位皇帝都有明显的缺点,并且都导致了国家一定程度的衰落或混乱。

然而,如果我必须做出选择,我会倾向于支持刘禅,前提是能保证他能继续得到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贤臣的辅佐,并且他本人能保持相对的开明和听从建议的状态。

原因如下:

1. 潜在的稳定性和秩序: 刘禅在有贤臣辅佐时期,蜀汉的政权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尽管最终未能实现)。他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主动性和政治魄力,而不是主观上想要破坏国家。如果他能继续依靠和信任贤臣,他能够维持一个相对正常的国家运作。
2. 缺乏朱祁镇那种灾难性的战略失误: 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是直接导致国家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事件,其后果远比刘禅的“无为”更为严重。而且,朱祁镇在复辟后的行为,更是将国家的政治环境推向了更加黑暗和混乱的境地。这种主动的昏庸和残暴,比刘禅被动的能力不足更具破坏性。
3. “亡国之君”与“亡国之君”的性质不同: 刘禅的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处的蜀汉政权本身就是三国中最弱的那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其灭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诸葛亮复活,也未必能扭转乾坤。而朱祁镇的昏庸,则是主动将一个相对强大的明朝,因为一时的糊涂和错误的判断,推向了深渊。一个是在弱势中无奈的衰亡,一个是在优势中主动的坠落。
4. 对贤臣的尊重程度: 虽然刘禅后期受宦官影响,但在早期他对诸葛亮等人的尊重是历史公认的。而朱祁镇则明确地因为权力斗争而迫害了像于谦这样的国家栋梁。在一个争夺帝位的关键时刻,一个能够重用和尊重贤臣的领导者,其治理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

我不支持朱祁镇的原因更加明确:

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是其历史评价中最无法洗刷的污点,它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失败,更是对国家军事力量和士气毁灭性的打击。更糟糕的是,他复辟后的行为,以政治报复为主导,屠戮忠良,使得明朝的政治生态更加恶化。一个反复犯下如此灾难性错误的领导者,即使有短暂的改革尝试,也无法掩盖其根本性的缺陷。他的统治,带来的更多是动荡、黑暗和对国家根基的动摇。

总结:

在刘禅和朱祁镇之间,我会更愿意支持刘禅。我的理由是,尽管刘禅能力不足,但他至少在早期有贤臣辅佐的经验,并且他的缺点更多是“无为”而非“有为的破坏”。相比之下,朱祁镇的失误更加主动、灾难性更强,并且他复辟后的行为对国家政治的毒害也更深。我宁愿选择一个可能在贤臣辅佐下维持现状的领导者,也不愿选择一个主动将国家带入深渊的领导者。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性的比较,两者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但基于他们主要的个人特质和历史行为,我更倾向于刘禅在有合适辅佐的情况下,而非朱祁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球球你们不要这么欺负阿斗了。

朱祁镇,明英宗睿皇帝。

英宗是庙号,英这个美谥给他弟倒是合适。谥法有言:可以作圣曰睿。其实这里更多是表示聪明。英宗确实很聪明,傻子也想不出叫门天子这种绝顶活命法子,也做不出夺门之变这种翻盘政变,更别提事后借刀杀人清了景泰臣子/投机政变两波人(呜呜呜于谦

不过明朝士大夫太客气了,他还配的上灵,乱而不损!叫灵睿挺贴切的。

不多谈英宗的骨气和气节,这点他跟徽钦石敬瑭一档,这五位独一档的烂。

英宗政治手段远胜大部分皇帝,参考世宗嘉靖,这手腕也是朱家常见爆种了。但教员教导我们: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英宗根子不正,手腕强也是祸乱朝纲,妄杀忠良。但辩证地看待,英宗会耽于玩乐,妄杀忠良,祸国殃民,但绝不可能为人左右,所以石亨三年见诛,曹吉祥四年见戮,徐有贞见黜广东,迎立之功连脑袋都难保。刻薄寡恩如斯!

总结来说,英宗是第三帝国中央集权登峰造极的产物,没有道德束缚,精通帝王权术,刻薄寡恩,精致利己。

皇帝最重要的不是修齐治平,不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这些都是古老的封建时代和第一帝国时期的浪漫啦),而是掌握权力。明朝的英宗世宗两位皇帝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央集权到达极致后标准的皇帝模范——只要权力在手,不亡国随便造可劲造都没事。


再回过头看斗哥(第一帝国末期的眼泪)。

先看我们的三国知名谜语人陈寿之评: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这句很好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刘禅就一傻白甜,亲近什么人就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我很喜欢这个“素丝”的引用,素白之丝体现刘禅没什么主见,说白了就是傻白甜。这样的特质在生活中还算可爱,但在作为一国之君就难堪了。作为第一帝国末期乱世出身的继承人,刘禅是完全得不到帝王权术的培养的,当时也没有千年后的丰富经验,先主和葛公也往往是交代他多读书,多亲近贤臣——

太子禅……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绶,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刘禅作为帝国继承人在能力上是天然不足的,他根本没有接受帝国继承人应该有的培养。先主称制以后他才改换成为帝国继承人而不是之前的军头继承人,这俩难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刘禅在即位之前没有监国理政的经验,更没有统军功伐的经历。

斗斗唯一拿的出手的经历就是在曹营七进七出毫发无损(笑死

评语中间是一段对年号改元不依古制,治史不勤记录缺失的吐槽,略去不表。末了又转回来说: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着矣。

这句更具体地解释了上面那段素丝之言,前面葛公在世励精图治,后面葛公薨后蒋琬费祎时期还延续地有模有样,琬祎及殁,三年就绷不住了。

时间上看更直观些。建兴一共十五个年头,延熙十六年费祎薨,二十年改元景耀,元年黄皓始专政,六年征西镇西伐蜀,改元炎兴。后主执政四十载,葛公琬祎一共挑了三十一年的大梁,最后六年黄皓专权。

再说很多人称仁政的大赦,四十载大赦11次。乱世大赦不是为了体现仁慈(仁慈是治世才能大张旗鼓表现的奢侈品),而是说明国家缺乏劳动力和凝聚力。葛公在时,除即位例行大赦,再无其他,也就是说诸葛亮执政水平奇高,执政十二年七伐,蜀地民生不废,不需要大赦这种超常手段来稳固政权。

十二年赦不妄下说的就是葛公这段,不亦卓乎!

及葛公薨,杨仪领军还都,大赦。

张皇后薨。改元,大赦,立张皇后(还是三爷的女儿,上一个的妹妹)。

六年大赦。

九年大赦。蒋琬卒。

十二年大赦。

十四年大赦。

十六年费祎为人所刺。

二十年大赦。当年改元,大赦,黄皓上位。

四年大赦。

六年,改元,大赦。邓征西偷渡阴平,蜀亡。

葛公薨那年的大赦是为了稳定民心。之后琬祎俱在基本四年一赦,再往后蒋琬卒进为三年一赦。费祎死后就是频繁的改元大赦。

这种变化体现的是季汉人才愈发凋敝,执政能力每况愈下的凄惨晚景,甚至琬祎之后蜀地竟无一人能堪大任(姜维并不长于治国)。后主面对就是这么一个大环境。表面上史书中这些角色还在熠熠生辉,事实上王朝中层官员已经青黄不接,上层一个绝世奇才诸葛亮可以包打天下,但中层断层就意味着令下而不能达,政令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再好的政策也是空谈,这是王朝致命的弱点。

总体来说,后主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没有得到国家继承人应有的培养,但他品性善良,有自知之明,庸而不昏。

刘禅谥号“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曰怀。谥法这两个解释都不太符合,在魏晋语系下后主难称“执义”,悠长的寿命和长时间执政又难言“短折”,故我将他们都列在此处。此外,执义扬善又有私人之善的含义,倒是贴切。

在那个丞相能与皇帝分庭抗礼,三司开府的第一帝国末期,一个亡国之君能有如此偏美的平谥,说明后主的善良和仁慈是深入人心的。

后主和他爸爸一样,在乱世中保有了仁慈善良的品质,但他的善终究是私人之善,不像他爸爸的天下之善。就像笼中雀,井底蛙,不见天地,不历风霜,善的种子始终是种子,长不成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参天大树。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刘禅的原因,我们把那个时代最美好的一群人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那个十七岁的孩子身上,我们希望他像他爸爸一样仁德服众,像他相父一样经天纬地,但他终究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千古绝世的王佐之才,也没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劲头,他只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在秦岭和青藏高原合围的小小盆地发出卑弱的光。他自知不才,大胆放权葛公琬祎,让这些第一帝国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们为这个即将走向末路的王朝和制度飞蛾扑火。他也带着两汉时期豪侠的浪漫,最后的浪漫。

在他的时代,第二帝国的曙光还有三百年才能照耀这片大陆,未来短暂的半个世纪的大一统是第一帝国不同阶层最后一次妥协。然后一条河撕裂一个文明,痛苦和黑暗,战乱与死亡,背叛与滥杀将会横行这片曾经以银河的名字命名的土地,三百年的灾难即将拉开序幕,那时候汉昭烈帝的血裔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回到我们的问题,英宗后主争位,我谁都不会支持。

诚然英宗赢面极大,智商/手腕碾压后主,但跟着英宗赢了,欢快蹦跶两年就是灭顶之灾,自视甚高的人是不希望自己的成功依赖于他人的帮助,费尽心力却只能隐退保身。

后主没什么赢面,换句话说如果后主不是嫡长这个问题就不可能成立了。我不是葛公,甚至连蒋琬费祎的背影都摸不着,我拿什么支持后主?

与英宗争权,输了就是死,帮英宗政权,赢了早晚死。偏他又赢面极大。那我只能无为,遇上这事不如告病隐退一阵,待他们杀得人才凋敝再被启用。不争从龙之功,也得明哲保身。

但如果时代已经风雨飘摇,这两位夺位争权,我不如先训练死士刺杀朱祁镇。

user avatar

刘禅啊。

太平天子刘阿斗,怎么也比叫门天子猪骑朕好。

刘禅不说是个英明圣主,作为一个有识人之能,用人不疑的君王,更有仁厚之心,要是能够执政四十年,凭借明朝蒸蒸日上的国运,刘禅妥妥是个后世人口中守成的贤君。日后的庙号应该是孝宗、景宗、世宗甚至是圣宗这一类的。

毕竟到刘禅晚年,当蜀汉大势已去,他开始宠信黄皓时,他都清醒地知道黄皓不过是个小人罢了,他宠信黄皓更像是闲时逗趣。

刘禅是第一个君王给臣子立庙的帝王。

在这样的君王手下做事,不用担心他喜怒无常,也不用担心小人谗言。做的好了,不乏一段君臣佳话。

所以刘禅虽然是后主,但是刘渊为他上了庙号和谥号:仁宗孝怀帝。

而在朱祁镇手下。

你是他弟弟,北京守卫战你临危受命,保下了大明,而后还迎回朱祁镇当太上皇,让他在南宫安心造娃。朱祁镇反手就来个夺门之变,把你弄死,然后削去你的皇帝名号,谥号给“戾”。

你是他臣子,北京守卫战恪守职责,没有给叫门的朱祁镇开门。朱祁镇夺门之变之后就把你的妻女送给瓦剌凌辱。

你是功臣,你在北京守卫战中立了救国的大功,朱祁镇复辟之后就弄死你。

你是近臣,陪着朱祁镇北狩吃苦,拼命维护他一国之君的尊严,朱祁镇复辟之后,有人诬陷你。朱祁镇只是告诉他,只要不把你弄死,随便怎么样都行。

而同样是立庙,朱祁镇选择给一把葬送大明的王振立忠祠,给敌人也先立庙。

刘禅是个从善如流、宽厚仁慈、用人不疑的君王;猪骑朕是个忠奸不分、刻薄狭隘、从恶如崩的卑劣小人。

有啥子比头。

这道题简直就是在侮辱刘禅、侮辱武侯、侮辱于谦、无限拔高朱祁镇。

user avatar

看样子你还不懂刘禅的模板是谁。

你想想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国君,先任用了一个才能积极出色的大臣,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极其信任这个人,把国家大权交给他,并称呼这个人为“X父”。在这个大臣死后,他先后任用了这个大臣推荐的人才。在这些人才都死了之后,他开始任用奸臣,并最终遭受了恶果。

他就是齐桓公。

也就是说,刘禅的个人能力很有限,但是舍得信任,也舍得放权。在手下人才济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他就是一代明君。但是一旦手下没人资源匮乏,会迅速被认为是昏君。

朱祁镇没救了,于谦心太善了。要是我早都把他吊死了,罪名就是叛国罪。

user avatar

朱祁镇放刘禅位置上

就是刘禅听从黄皓谗言,命弟弟刘永监国,带领十万大军飞龙骑脸进攻孟获。一通操作把赵云,廖化,魏延,王平坑死,元从派势力大损,几万大军灰飞烟灭,本人被孟获俘虏。

然后,孟获觉得自己行了,就带着刘禅想去打成都。刘禅作为前锋,在一个个关口前,亲自喊蜀国将领投降孟获。南中太守霍弋没有投降送关,刘禅后来复位后怀恨在心想处死他,在大臣力谏后幡然悔悟,改为流放。

危难之时诸葛亮主持大局,弟弟刘永临危受命,成都坚如磐石,击退孟获,迎回刘禅。刘永为皇帝,刘禅儿子为太子,在刘永奄奄一息之际,刘禅兵变抢了自己亲儿子皇位后又当了皇帝。

上来后刘禅开始清算,处死诸葛亮,流放诸葛亮一家,为黄皓正名,给黄皓立碑立庙,给孟获立生祠(看评论刚加上)。为了感激孟获对他待遇好,把抵抗孟获有功的蜀国将领姜维处死,妻女送给孟获。

蜀国gg

…………………………………………

加一个刚看见的,说刘禅大智若愚肯定是洗白,但他也的确是一个好老大。(跟孙权曹丕比)

曹丕:我虽然有本事,但我知道办事得听华歆、打仗得听曹真。

刘禅:我没啥本事,但我知道什么都听诸葛亮的就对了。

孙权:我最有本事,张昭陆逊我都不听,还要弄死他们​。

user avatar

“假如朱祁镇和那谁争夺帝位,你支持谁?”

“肯定是那谁啊”

”我还没说是谁呢”

“谁他吗不比朱祁镇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