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毒气在一战中被广泛使用,而在二战中则少被使用?

回答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毒气的使用方式和动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技术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毒气的首次大规模“亮相”

一战初期的战场,与其说是一场现代战争,不如说是一次传统战争的延展。双方军队都还沉浸在19世纪的战术思维中,期待着像过去的战争那样,通过大规模的步兵冲锋和骑兵突击来取得胜利。然而,机枪、火炮和铁丝网等新式武器的出现,将战线迅速变成了残酷的堑壕对峙。这种僵局使得传统的进攻方式变得异常艰难,双方伤亡惨重,战线却几乎没有进展。

正是在这样的绝望和停滞中,毒气作为一种能够打破僵局的“新式武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打破僵局的渴望: 毒气的使用者(最先是法国,随后是德国)最初的目标是清晰的:打破堑壕战的僵局。他们希望通过释放氯气、光气等毒气,迫使敌军离开防御工事,从而让他们更容易被炮火和步兵攻击。这种想法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毒气能够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样,迅速瓦解敌人的士气和防御能力。
技术和战术的初步探索: 当时,对毒气的理解和使用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从最初的简易气体释放装置(如装有氰化物氯气弹的炮弹),到后来更复杂的固定化学品释放装置(如在风向有利时从气瓶中释放出大量气体),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同时弊端也十分明显。毒气的释放效果极大地依赖于风向和风速,一旦风向改变,气体可能会倒灌回己方阵地,造成意想不到的伤亡。这种不可控性,以及对毒气防护的完全陌生,使得毒气的使用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心理战和恐吓效果: 毒气首次亮相时,其巨大的心理冲击力远超过其实际的战术杀伤力。士兵们对这种看不见的、能够造成窒息、灼伤和死亡的武器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无助。在首次使用时,盟军士兵在目睹气体袭来后溃散的场面,无疑给德军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毒气的使用,也成为了双方宣传机器中用来妖魔化对手的工具。
“报复性”使用: 一旦一方开始使用毒气,另一方往往会以更具杀伤力的毒气(如芥子气)进行“报复”。这导致了毒气战的逐步升级,双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研发和生产化学武器,以及相应的防护装备。
有限的战略影响: 尽管毒气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恐慌,但从整体战略层面来看,它并没有真正改变一战的进程。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防护装备的不断改进,毒气造成的有效伤亡与付出的代价相比,其战略收益是有限的。大多数毒气攻击并不能完全摧毁坚固的工事,也难以穿透士兵们逐渐完善的面罩。

第二次世界大战:毒气的“隐退”与潜在的“回归”

进入二战,虽然化学武器的生产和储存并没有停止,但毒气在大规模战场上的使用却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集中、更具毁灭性的新型武器。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深刻的教训与国际共识的初步形成: 一战时期毒气战的惨状,让各国领导人和公众对这种武器的残忍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尽管在战间期,许多国家仍在秘密研发和储存化学武器,但一战的经验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大规模使用毒气会招致毁灭性的报复,且其战术收益难以衡量其道德和战略成本。
防护技术的巨大进步: 相比于一战的原始防护装备,二战时期各国都发展出了更有效率的防毒面具和防护服。这些装备大大降低了毒气对士兵的实际杀伤力,使得依赖气体突破防御的战术变得更加困难。
更有效的新式武器出现: 二战的战场见证了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精确制导武器、大规模轰炸和核武器的诞生。这些武器能够以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工业设施和人口中心,其破坏力远远超过了当时已知的化学毒气。空军的出现,使得大规模、高空投掷炸弹成为可能,其打击范围和杀伤效率远非早期毒气释放方式可比。
战术策略的转变: 二战的战争模式更加注重速度、机动性和大规模的火力压制。坦克、飞机和机械化步兵的协同作战,以及空地一体化打击,成为主流。在这样的作战模式下,战场环境变化快,风向的不可控性对毒气的使用构成了更大的障碍。而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也使得部署和使用气体成为一个难题。
政治和道义的考量: 各国政府清楚地知道,一旦在战场上率先使用化学武器,将面临巨大的国际谴责和可能遭受对方更严厉的报复。尤其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国际社会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警惕性进一步提高。
“掩盖”的毒气战——纳粹德国的罪行: 尽管没有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毒气作为“武器”,但纳粹德国却在二战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将毒气(如齐克隆B)用于灭绝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和其他群体。这是对化学武器的极端滥用,其目的是种族灭绝而非战场战术。这一罪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憎恶,并为日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有限的战术性使用和恐吓: 在某些局部战役中,确实存在过使用化学弹药的情况,但这些使用往往是零星的,并且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或者是为了恐吓敌人,例如在某些防御战中,可能会释放少量毒气,以阻止敌人推进。但这些与一战时期大规模、系统性的毒气战不可同日而语。

总结来说,毒气在一战中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被视为打破僵局、打破传统防御的秘密武器,尽管其效果有限且充满风险。而在二战中,随着新型武器的出现、防护技术的进步、战术思想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的警惕和道义约束的增强,大规模的战场毒气战逐渐被淘汰。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纳粹德国利用化学武器进行的种族灭绝罪行,这使得化学武器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人类文明的上方,促使国际社会不断努力,以防止此类武器的再次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来中国不是二战参战国呀,原来日本没在中国用毒气呀!

user avatar

有不少答主说因为防护水平提高了,毒气效果不佳,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两次大战间毒气的发展速度快于防护设备,相对来说防护其实是下降了的。一战时使用的还多是实验室级别的,理论上能毒死人的毒气,但大规模使用时由于各种条件制约,直接毒死的人其实并不多。而二战前各大国已经专门开发了五花八门的专门在战场上毒死人用的军用毒气。而防毒面具的进化速度没有那么快,如果使用二战的毒气和防护设备,按一战的人员密度和毒气浓度使用,估计致死率比一战还要高。

主要原因还是各大国互相制约,各国没有把握防住自己的毒气,于是合理推断同样防不住其他国家的毒气。谁也不敢随便开这个头。

另外二战以运动战为主,很少有一战时那样大量兵员长时间密集挤在一个地方的情况。毒气的使用对自然条件要求还是很苛刻的,但二战打法很难有让人在那慢慢等一阵风的机会。

另外,如其他答主所说,日军在中国大量使用毒气。日本绝对不敢对美苏使用,因为知道自己的毒气水平比他们差的远,一旦对方报复根本扛不住。对中国使用毒气的决策权开始在大本营,后来逐渐下放到了师团一级,基本就是可以随意使用了,原因就是中国军队没有回击手段。最后,日军在中国使用的一般是失能性毒气,使国军溃散,或者丧失抵抗力后再用常规手段杀死,很少使用高致命性毒气。这绝不是因为日军仁慈,而是因为前面所说的,日本人的防毒面具防不住自己的高致命性毒气,不得不这么做。

user avatar

直接照抄我以前的回答吧。

tldr的话看加黑

————————————

WW1期间,现代化武第一次正式出现,一开始双方懵逼死伤惨重,小胡子也被熏懵过。

这是由于WW1的战场环境决定的。

1:人员高度密集基本无防护,并且堑壕战的战争形态使得大部分士兵缺少战场机动能力,适合毒气生效——WW2主要参战国除了穷逼的中国,都有防护了,机动性强了,作战地域很多不适合毒气。

2:一开始对化学武器缺少实质认识,“黄绿色烟雾”、“烂苹果气味”、“烂稻草气味”对于战壕里的士兵并没有警示作用——WW2有专业培训

等到毒气的作用机理防护机理相关技术发展之后,防毒面具、防毒斗篷、战场洗消冲淋作业甚至兽用防毒器材即开始量产大量投放,而且参战国普遍具有类似的生产、投放能力战场上使用毒气的收益值就下降到了一个非常不值当的水平。

所以WW2期间,投放毒剂/生物战剂的行为成了技术极大优势军队针对实力弱小缺乏类似报复能力的势力“低成本快速开道”之举。

诸如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期间使用毒气(如果我脑子没记错的话)。

远东战场日本陆军对中国军队多次使用化学战方式试图打开战线突破口。

还有就是纳粹在集中营和死亡营里批量使用毒剂进行种族屠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