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战的防御工事无法抵挡二战中的装甲部队?

回答
一战的防御工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堑壕体系,在面对二战的装甲部队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防御工事的设计初衷、一战时的战术思想,以及二战时期装甲部队的崛起和战术变革这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

一、一战防御工事的“孪生枷锁”:设计初衷与战术局限

一战之所以催生了庞大的堑壕体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冲突。

火炮的压倒性优势,步兵的脆弱性: 一战初期,步兵依然是战争的主力,但随之而来的机枪、野战炮和迫击炮的齐射,使得在开阔地带的步兵突击如同“送死”。为了保护脆弱的步兵,堑壕成为了最直接有效的防御手段。挖掘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可以有效地规避地面炮火的直接杀伤。
机枪与炮兵的配合,构筑“死亡地带”: 一战的典型战术是,当步兵发起冲锋时,首先会遭到前沿机枪阵地的交叉火力射击,紧接着是密集的炮火覆盖。堑壕体系的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让步兵在工事内生存,并利用堑壕的掩护,在必要时进行反击。
对大规模机动力的忽视: 当时的军事领导者们,虽然看到了骑兵在某些区域的作用,但对于大规模、高速度的机械化部队的潜力认识不足。他们更习惯于以固定的防御阵地和消耗战来应对敌人。坦克在一战初期虽然出现,但其性能不稳定、数量有限,且战术运用也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成为战术的主导力量。因此,堑壕的建设并未过多考虑如何抵御这种新型的“移动堡垒”。
工事的“线性”思维: 堑壕体系往往是沿着战线向前延伸,形成一道道相互连接的防线。这种布局是为了阻挡敌方步兵的冲击,并通过侧射火力来杀伤从堑壕中冒头的敌人。然而,这种“线性”的防御思维,天然地暴露了其在应对立体化、渗透式攻击时的脆弱性。

二、二战装甲部队的“破局之道”:技术革新与战术颠覆

二战的爆发,标志着军事技术和战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中装甲部队的崛起是关键。

坦克技术的飞跃:
火力增强: 从一战时期的“铁棺材”,到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坦克的火炮口径、穿甲能力和射程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战坦克的2磅炮,对付堑壕里的步兵尚可,但面对二战坦克,其穿甲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二战坦克装备的75毫米、88毫米甚至更大口径的炮,能够轻易摧毁一战时期的混凝土工事,更不用说泥土构筑的堑壕了。
装甲厚度与倾斜设计: 二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得到了显著加强,不仅厚度增加,而且普遍采用了倾斜装甲的设计。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炮弹的跳弹率,增加炮弹的穿透距离和难度。一战坦克的装甲防护相对较弱,且多为垂直设计,更容易被炮弹击穿。
机动性提升: 发动机功率的增强、悬挂系统的改进,使得二战坦克拥有了更高的速度和更强的越野能力。它们不再是战场上的“爬行者”,而是能够快速机动、突破敌方阵地的“钢铁洪流”。

“闪电战”的战术革命:
装甲矛头与步坦协同: 以德国为代表的军队,将装甲部队作为进攻的矛头,并与空军和机械化步兵紧密协同。他们的战术核心是:利用坦克的强大火力、防护和机动性,集中力量突破敌方防线最薄弱的环节,形成缺口。一旦突破,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会迅速向敌方纵深穿插,分割包围,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和后勤补给。
对固定防线的“绕过”与“摧毁”: 面对一战式的线性防御体系,二战的装甲部队采取了“绕过”和“摧毁”的策略。它们不再试图硬啃坚固的防御工事,而是利用其机动性绕过难以突破的坚固点,或者利用强大的炮火直接摧毁工事。

三、为何一战防御工事抵挡不住二战装甲部队? 具体剖析

将上述技术和战术的进步,与一战防御工事的特点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们无法抵挡二战装甲部队的原因:

1. 炮火的代差:
对付工事的穿甲能力: 一战时的反坦克炮或坦克炮,其穿甲能力主要针对轻型装甲和低角度射击。而二战的坦克炮,尤其是专门设计的反坦克炮,其穿甲弹能够轻松穿透一战时期工事中最坚固的混凝土结构。例如,一些一战时期修建的掩体,虽然能抵挡步枪和机枪的射击,但面对二战的75毫米或更高口径的炮弹,就如同纸糊一般。
直接火力毁伤: 即使堑壕本身是土木结构,但二战时期弹药的威力、炮击的密度以及炮兵的精确度都大大提升。一次集中的炮火打击,就能将一道堑壕夷为平地,甚至连地下的暗堡、交通壕都无法幸免。

2. 机动性的天敌:固定防线丧失意义
绕过与穿插: 一战的堑壕体系是线性的,旨在阻挡步兵的推进。但坦克的出现,使其机动性成为最大的优势。二战的装甲部队可以轻易地在堑壕体系的薄弱环节找到突破口,或者干脆绕过坚固的阵地,直接冲向敌人的后方。一旦被绕过,前沿的堑壕和防御工事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变成了被分割包围的“孤岛”。
缺乏纵深和反坦克装备的配套: 一战的防御工事虽然有纵深布置,但其设计更多是为步兵提供掩护,并以交叉火力进行杀伤。它们缺乏专门为抵御坦克而设计的反坦克壕、反坦克锥、反坦克壕等,更不用说配套的重型反坦克炮。即使有,也往往是固定式的,难以应对高速移动的装甲目标。

3. 工事的薄弱环节暴露:
交通壕和连接点: 尽管主战壕有一定深度,但连接各个战壕的交通壕、炮兵阵地以及指挥部等支撑点,往往是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二战的坦克一旦突破,可以直接摧毁这些关键节点,导致整个防御体系的瘫痪。
支援点和观察哨: 支撑整个防御体系的支援点和观察哨,也更容易成为装甲部队的攻击目标。

4. 战术思想的根本差异:
消耗战 vs. 运动战: 一战的思维模式是消耗战,通过坚固的工事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二战则走向了运动战,通过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来达到快速摧毁敌人的目的。一战的防御工事,是对消耗战战术思想的极致体现,而二战的装甲部队则是运动战的代表,两者在根本上就不是一个层面的较量。
立体战争的出现: 二战的战争更加立体化,空军与陆军的协同作战,使得防御工事不仅要应对地面的冲击,还要面对来自空中的轰炸和侦察。一战的堑壕体系,对于来自空中的打击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总结来说,一战的防御工事是为应对以步兵为主、火炮和机枪为主要威胁的战场而设计的。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步兵的掩护和阻滞敌方步兵的推进。然而,二战装甲部队的出现,从技术上(更强的火力、装甲和机动性)和战术上(闪电战、步坦协同、突破与穿插)都彻底颠覆了这种局面。装甲部队能够轻易地突破或绕过固定的防御工事,直接摧毁其支撑点,并快速渗透到敌方纵深,使得原本坚不可摧的堑壕体系,在新的战争形态下,成为了阻碍自身反击、易于被包围和摧毁的“鸡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其次,建议题主和其他答主,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的相关讨论都不要搞“印象流”。

主要说一战,突破对方防御工事和阵地的例子多如牛毛,甚至不用拿大家比较熟悉的1916年的布鲁希洛夫或是1918年的胡蒂尔举例子,单说国内一战小白最瞧不起的因为在索姆河“莫名其妙地就被网络段子手大笔一挥写成在首日便被打死六万人”的英联邦军,都能在索姆河战役和1917年一系列进攻战役里把德国人打的头皮发麻,防线崩溃:

首先来讲1917年自4月9日-4月14日的维米岭战役,以德军“主动撤出”维米岭告终,战后的统计参战各部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巴伐利亚第一预备军军长冯.法斯本登向第六集团军和鲁普雷希特王储递交的报告得到以下数据:

第79预备师损失了45名军官,4000名士兵、20挺机枪、30门迫击炮和13门大炮;
巴伐利亚第1预备师损失了45名军官,3600名士兵,28挺机枪,35门迫击炮,和38门大炮,其中包括12门重炮;
巴伐利亚第16步兵师损失了70名军官,3500名士兵,24挺机枪,12门迫击炮和69门大炮,其中30门是重炮。[1]

鲁普雷希特战后对守卫维米岭的有功之人得到了嘉奖,第261预备团指挥官威廉·冯·戈尔恩被授予了最高战功勋章,他的表彰书上写道:

戈尔恩依靠着无畏的决心领导8个虚弱的步兵连1917年4月9日至13日遏制住了敌军的突破,阻击加拿大第4步兵师达3天之久,出于其在阿拉斯战役中维米岭的激烈战斗中的杰出表现,特授予其最高战功勋章。

这里相信大家有个问题,为何参战德军有三个师,只有一个团长得到了嘉奖,答案是其他部队在这短短五天的进攻中基本被英军打成了稀烂:比如巴伐利亚第一预备师在4月9日当天便有两个团长失踪(一人阵亡一人被俘),第79预备师第262预备团在4月10日反击失利,损失了几乎所有军官并丢掉了全部阵地;巴伐利亚第16师则在第一时间被对手打懵后在阵地上反复纠缠,始终没能夺回阵地。

而在1917年7月开始的帕斯尚尔战役,处于防守态势的德军日子依然不好过,令德国人更头疼的是英军的新进攻战术破解了被他们引以为傲为“无敌防御战术”的“弹性防御”,主要承担英军进攻的德第四集团军日报写道:

9月19日遭遇英军攻击的是巴伐利亚补充师,该师防区横跨伊普雷特-梅南公路,位于维尔德胡克以西和阿尔布雷希特-斯特隆和威尔海姆-斯特隆中间树林的前面。这个师从8月25日起进入帕斯尚尔战区。该师第15预备团部署在右侧,第4预备团在中间,第28补充团在南部与侧翼的第9预备师构成交叉防御。在英军不间断的轰炸中该师虽然受损不大,但在两个小时之后该师被来自伊普雷特路以北的澳大利亚第1师和英军第23步兵师“一波又一波”的进攻部队击垮。
巴伐利亚第16步兵师位于更远处的乌斯托克,位于巴伐利亚补充师的后方。根据师长的命令,其反击部队巴伐利亚第11团在上午5点15分做好准备,在上午20日9点发起反击,协助补充师。
该部的第一次反击由第11团第3营组成,该部的反击实在薄弱,直接被英军的防御火力击溃。下午,1、2营则在反击途中遭到了英军的轻重武器压制,在洼地中被打的动弹不得,当天结束时,第11团遭受了75%的伤亡,却一事无成。再往北一点,巴伐利亚第21预备团的各营也在英军的枪炮下毫无进展。
再往北,禁卫第2预备师的防线被英军打的千疮百孔,但它仍奋战了一整天,原因在于师长并未零敲碎打的投入部队进行反击。

第四集团军司令冯.阿尔明报告:

根据缴获的英军条令和从最近几天的战斗(9月20日-26日)中获得的情报,英军使用了新的进攻战术,基本特征如下:每个旅的四个营中有三个被重火力加强发起连续攻击。第四营为预备队。三个营将同时进攻一条战线,攻下这一战线后预备队将被投入设防,形成了纵深防御区,
虽然每次敌人进攻,这一作战方式只能使他们获得少量的领土,但如果这样的进攻像9月20日-26日那样连续进行下去,我军将必须假定主战场上大量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地将逐渐丧失,最终我们将被迫从瓦瑟尔-里斯撤退,我们必须竭尽全力避免这种情况。因此,与西线的其他地区相比,我们不得不为哪怕是最小的一块阵地进行血战。
所有的迹象表明,在最近几天的战斗期间,英国人将大量步兵牢牢地控制在战线后方,只留下稀疏的前哨。因此,我部认为必须不断地迫使敌人在他们的前沿战区维持更大的兵力,迫使其预备队部署在前沿,以便我们的炮兵对其进行轰炸。如若要达成此目的,我部只能主动发动攻击,迫使敌人与我军接战。

为了实验这个新的“防御改良方法”并遏制英军9月20日-26日在帕斯尚尔以西陶尔哈姆莱茨一带取得的进展,第四集团军投入第45预备师第212团与禁卫第4步兵师于10月4日清晨6时进行反击,德军趁夜攻击布罗德森德山脊和格雷文斯塔夫山脚,与英军的进攻部队不期而遇,双方从4日战至6日凌晨,英军投入预备队后无果草草撤退,有1800人被毙伤,禁卫第4步兵师也损失惨重,其下辖的禁卫第5步兵团和禁卫第5掷弹兵团只有不足400人可以继续战斗。对此总参谋部进行了总结,鲁登道夫写道:

发生在帕斯尚尔的战斗与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和凡尔登战役相同,联军限制了其突破深度以避免脱节,并以密集的炮兵火力最大程度减小了我军反击的影响,以此成功突破了我们的防线。我与库尔将军和罗森贝格将军研究了此事,我认为,1916年以来推行的防御战术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加以修改。但这很难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结合第四集团军的报告来说,前线军官向统帅部提出的建议是可行的,我军需要取消各师自发进行反攻,以局部地区进行的旅-师级反击取代,在敌人进攻之前,我们需要对敌人先下手为强,这将迫使敌人的预备队提前投入战斗。
对集团军来说,这就意味着在每一个前沿阵地后面必须部署一整个师来守住阵地;换句话说,我们的部署方式将变得密集,这样的缺点显而易见,如果敌人在别的地方发难,我们将自顾不暇,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必须信任前线军官的经验,将士兵投入近距离战斗。

而一战后期大量坦克参战的战役如苏瓦松和亚眠,都算起到了不小的战略作用。苏瓦松一役法军动用493辆坦克支援第6,10集团军突破了德军第7集团军大部防线,迫使正在进行“守望马恩-兰斯”行动的德军回援,并俘获德军12000人和250门火炮[2],间接使得德军后续的“哈根”行动破产;亚眠战役更是直接将德军在西线北部的主防线打的粉碎,鲁登道夫更是惊呼“德国军队最黑暗的一天”,何来“效果不明显”一说?

最后唠唠二战,为什么1944年9月开始,巴顿的第3集团军便在梅斯要塞前磨蹭了那么久?

最后巴顿对这些恶臭防御工事的解决方案和一战甚至是南北战争的前辈一样,不是靠“装甲师硬推”,而是靠

“灵活滴堆人堆车堆炮”才是打胜仗的真谛,无论一二战,任你战术再花里胡哨,你人不够也是白搭,这点对德英美俄都一样。也不看看到了9月上旬巴顿对面的德G集团军群都是什么配置,德国人反击力量虽不足,但防守还是绰绰有余的,君不见光靠第21装甲师的10几辆坦克和几个小装甲战斗群德国人就把巴顿侧边负责清剿科尔马的法国第一集团军闹心成什么样了?

这可不是巴顿从蒙哥马利那“抢”补给来就能解决的。

参考

  1. ^ 战后巴伐利亚重新整理的数据得出巴伐利亚第1预备师损失的军官达到了93人,德军的整体损失数据相较于处于进攻方损失达1万多人的加拿大第1军而言不可谓不惨重。
  2. ^ 代价是因“种种原因”损失了八成参战坦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的防御工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堑壕体系,在面对二战的装甲部队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防御工事的设计初衷、一战时的战术思想,以及二战时期装甲部队的崛起和战术变革这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一战防御工事的“孪生枷锁”:设计初衷与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能看出“钢铁侠”这个角色的独特性来。你说得对,如果只是为了应对外星入侵,从纯粹的功能性角度出发,一套强大的防御系统,比如轨道炮阵列、星球级护盾、或者遍布全球的无人机编队,听起来似乎更有效率,也更“大局观”。但托尼·斯塔克造的是“盔甲”,这背后其实藏着他这个角色的核心魅力,以及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中文翻译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翻译会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现在提起一战,脑海里几乎就是这两个词。要理解这个翻译,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人们的认知习惯。“同盟国”的由来:一种直接且贴切的描述先.............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简单地说,虽然将一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是过于简化的说法,但德国在外交、军事和国内政治方面的某些行为,确实导致它在国际舞台上相对孤立,支持不如协约国广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战争的导火索与责任划分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战的爆发是.............
  • 回答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都享有“绞肉机”的恶名,并因其惊人的伤亡人数和残酷的战斗而载入史册。然而,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倾向于认为凡尔登战役比索姆河战役更为惨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战役的持续时间与强度: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 12月18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一战时期,战列舰仍然需要“排战列”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战术和思想演变过程。要把这事儿讲透了,咱们得从头说起,就像讲老祖宗的故事一样,一个细节都不能少。首先,咱们得明白,战列舰这个名字就挺有意思的。“战列”,顾名思义,就是“作战的队伍”。在那个时代,海军作战的主力就是这些大家伙,它们集.............
  • 回答
    嘿,这真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这么好奇!想想看,霍格沃茨最后一战,那场关乎整个魔法世界命运的大战,如果人人都能喝点福灵剂,那岂不是胜券在握?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福灵剂是个什么东西。它可是魔法界最强力的增益药水,喝了之后在一定时间内,你做任何事情都会特别.............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一战爆发时,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应该能阻止一场大规模的冲突。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关系为例,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他与英国王室的许多成员,包括他的表弟英王乔治五世,都有着非常亲近的血缘联系。然而,血缘亲情在国家利益和政治博.............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二战中大多数士兵的士气普遍比一战时期高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战争的性质、宣传策略、技术进步、士兵的动机以及战争的整体目标等。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从“堑壕战”到“总体战”的转变 一战:泥沼般的消耗战与目标模糊 堑壕战的压抑与绝望: 一战最鲜明的特征是西.............
  • 回答
    一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德国人民便再次卷入战火,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历史悲剧。要理解为何同一代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被一战的创伤所塑造,却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裹挟的因素。首先,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匮.............
  • 回答
    印度之所以给人感觉相对“落后”,以及其在一战、二战期间的发展状况,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落后”与否的标签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发展轨迹和面临的挑战。印度在一战(19141918)和二战(19391945)期间的状况:要理解印度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