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提到神圣罗马帝国,就有人拿伏尔泰那句话说事?

回答
提起神圣罗马帝国,伏尔泰那句著名的嘲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几乎是绕不开的标签,也是许多人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实体最初的印象来源。这句充满智慧的挖苦为何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每次谈及神圣罗马帝国,总有人忍不住要引用一番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折射出人们对一个国家身份认同的理解和对历史事物的评价角度。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精准地触及了神圣罗马帝国最核心的几个“矛盾点”和“不符之处”。伏尔泰作为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他的评价自然是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性光辉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非神圣”:现实的世俗化与教会权力的衰落

在中世纪早期,神圣罗马帝国确实与天主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教会与世俗权力结合的典范。皇帝被教皇加冕,象征着其权力来源于上帝的认可,也意味着他承担着保护教会、维护基督教世界的责任。这种“神圣性”是帝国合法性与号召力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这种神圣性逐渐被侵蚀。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欧洲,新教的兴起直接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也分裂了帝国内部的宗教统一性。帝国境内同时存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皇帝也难以再以“天主教世界的守护者”自居。

更重要的是,世俗权力的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得教会的世俗权力不断被削弱。皇帝本人的权力也日益受到各地诸侯的制约,帝国境内的大小邦国更像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这种情况下,从政治现实来看,“神圣”二字显得名不副实,甚至成为一种讽刺。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遗留的象征,而非实际的统治力量。

“非罗马”:辉煌的过去与失落的现实

“罗马”二字,本身就承载着强大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象征意义。人们想到罗马,自然会联想到那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其法治、文化、军事的辉煌是欧洲文明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名号和部分象征,其皇帝也自诩为罗马皇帝的继承者,这无疑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合法性和威望。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与古代罗马帝国在规模、组织形式和核心文化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它并非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以拉丁语为主要语言、拥有统一法律和行政体系的帝国。其领土范围不断变化,核心区域也逐渐从中欧转移,与古典罗马的地域和文化中心相去甚远。

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各语言群体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地理区域,而并非像古代罗马那样,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和政治核心下扩张。因此,“罗马”这个称谓更多是一种历史的致敬和政治的“借壳上市”,而非对帝国现实面貌的准确描述。它试图连接一个辉煌的过去,但现实的帝国却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非帝国”:碎片化的权力与松散的联盟

这恐怕是伏尔泰这句话中最具杀伤力的一点。一个真正的帝国,通常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强大、统一的法律体系、高效的行政管理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神圣罗马帝国恰恰缺乏这些特征。

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邦联,或者说是一个包含众多半自治甚至自治的封建领地的集合体。皇帝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政治手腕、继承的领地以及与其他诸侯的关系。帝国境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诸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税收权、司法权,甚至可以独立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种权力的高度分散,使得帝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往往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

所谓的帝国议会(Reichstag)也更多是一个讨论和协调的平台,而非能真正命令和执行的中央机构。帝国的法律也因为地域和民族的多样性而差异巨大。皇帝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他的权威在各地诸侯那里往往大打折扣。这种“名义上的统一”与“实质上的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帝国”这个词,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名不副实。

为何这句话如此深入人心?

1. 精准的讽刺艺术: 伏尔泰的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是因为它用一种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道出了神圣罗马帝国最核心的几个“不符之处”。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带有洞察力的嘲讽,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这种尖锐的批评往往比委婉的陈述更能引起共鸣。

2. 启蒙时代理性精神的体现: 伏尔泰所处的时代,是理性主义和世俗化思潮兴起的时代。人们开始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和政治体制,对于那些披着神圣外衣、缺乏实际效能的制度,自然会予以批判。这句话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3. 历史研究的推动: 伏尔泰的这句话也无形中推动了后世对神圣罗马帝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者们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复杂的政治实体能够存在近千年,又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为何会形成如此独特的面貌。在解释其独特性时,这句话的引用几乎是必然的。

4. 对现代国家概念的对比: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审视神圣罗马帝国,其松散的结构、多元的组成、模糊的边界,都与我们对“国家”的普遍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伏尔泰的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用现代的视角去丈量和评价一个古代的政治实体,从而突显了其“非典型性”。

5. 具有传播性与记忆点: “非神圣,非罗马,非帝国”这种结构化的、有节奏的表述,非常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播。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这个帝国的复杂性,即使不完全了解其历史细节,也能对它有一个概括性的负面印象。

总而言之,伏尔泰的那句名言之所以成为谈论神圣罗马帝国时绕不开的话题,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精炼和充满智慧的方式,道出了这个帝国在宗教、历史认同和政治结构上的根本性矛盾与历史演变中的现实困境。它不仅仅是一句俏皮话,更是对一个复杂历史实体深刻洞察的凝结,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这句话的批判性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彰显,也成为了理解神圣罗马帝国独特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格言的力量啊。不然你以为老弗里茨把伏尔泰请到柏林是干什么的?给普鲁士人启蒙么?普鲁士的哲学是建立在军士长的藤条上的不是启蒙思想。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大部分贵族都以说法语为荣,俄国贵族即使不会说法语,也要模仿法语的发音,把俄语说出法国味儿,就跟眼下唱嘻哈的即使说中文也要说出英语味一样。

在这些人同时还把持着各国的权力,甚至把持着当时舆论的话语权的时代,一篇法语写成的支持普鲁士的论文固然好,但是多数人看不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那什么好呢?朗朗上口,意思简单明了,什么傻瓜都能理解,即学即用,听见就能引用的“格言”最好了。

而伏尔泰刚好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起来行动的十八世纪大V。伏尔泰这辈子的著作远不如他的那些“格言”或者“俏皮话”。伏尔泰自己还吐糟说十个人里也就一个人读书,读书的人里十个有九个只看小说。比如问题里这句伏尔泰的话比伏尔泰的书红多了。什么蠢货都知道这句,其实伏尔泰更红的话是另外一句,红到我都懒的引用了。

十八世纪格言是最好的宣传武器,也是贵族阶级的敲门砖。伏尔泰这样一个平民是怎么在巴黎一炮打响的就是靠他的段子。在那个年代你可以写书,但是贵族没耐性看。孟德斯鸠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只在上午起床和出门拜客或者在家招待客人之间翻翻书,目的还是为了下午去谈论它。一个人写了很多书会被看作是学究,而学究是不受欢迎的。贵族不喜欢专业学者,这种偏见持续到复辟王朝。

贵族喜欢有才智的聪明人。而风趣幽默对贵族阶级来说就是机智,机智就是智慧。所以话红的基本上人都红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没有比死再确定的了,也没有比什么时候死更不确定的了”这句话无疑是红了,但是说这句话的人连名字也没留下。

所以十八世纪的人,人人争相成为段子手。而其中脱颖而出的就是伏尔泰。伏尔泰是这方面的大师。真正的段子手,王尔德之前的王尔德。他的模仿者都远不如他,即使瘸子塔列朗拼到公然拿俄国沙皇吐糟,他接到沙皇保罗一世中风而死,新沙皇亚历山大已经继位的照会的时候说“你们下次应该给沙皇的死想一个新理由,总是中风太单调了”。甚至拿好哥们开玩笑,他的哥们某公爵的媳妇要跟他决斗,瘸子说“夫人您不能跟公爵决斗,他胖成那样谁都不愁打不中,太不公平”但伏尔泰还是伏尔泰。

这就是十八世纪的局势,老弗里茨自己每次皇帝选举都没落下,也没少拿一个子儿。而且老弗里茨自己在捍卫神圣罗马帝国体制的时候也是毫不犹豫的啊。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里腓特烈二世就是誓死捍卫帝国等级现状的。

但那个时候他跟伏尔泰已经裂穴了,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阿鲁埃老爹1778年已经死了,否则伏尔泰肯定还会起来捍卫神圣罗马帝国和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user avatar

因为读书少

不知道《风俗论》里面这句话的具体语境 所以容易断章取义 得出一些似是而非 让人贻笑大方的结论

这本书早就有中译本了 风俗论第二册第70卷 伏尔泰已经明明白白说的很清楚了 这一章的标题是 查理四世 金玺诏书

人伏尔泰是想说在路易四世 和查理四世时期 帝国才慢慢变得 既不神圣 也不罗马 标志性事件是 帝国几乎丧失了意大利的全部土地 还有《金玺诏书》

顺便说一下 这种断章取义的后果其实很恶劣 就类似于希罗多德之后的希腊人 罗马人断章取义理解 他《历史》前四卷中的波斯帝国和波斯人一样

说穿了 大流士就是一个篡位者 高墨达起义这些都是他事后证明自己合法性遍出来的故事 然后这家伙还往前追溯了6代 构建了什么只有阿契美尼德氏族的人才有资格称王

希罗多得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大流士构建起来的这套祖先谱系 转写到自己作品了 所以搞得现在几乎全世界的历史教科书都用阿契美尼德王朝这样的历史概念

类似的还有 狮子王还有萨拉丁 这二人应该没有见过面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如果仔细爬梳史料你会发现更多的以讹传讹的东西

历史谬误是怎么样产生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那些脱离了语境 夹杂了太多主观倾向 民族偏见和价值判断的人的解读

说穿了 大部分人根本不喜欢历史 他们只是喜欢听故事而已 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动脑子是个麻烦事

user avatar

这句话被欧洲史、中世纪史圈子里的人讨厌,不是因为它全无道理,而是因为它出现得太过于频繁,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谁都能拿来抖个机灵,已经贬值贬得跟津巴布韦币一样,显得很low


你想了解“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世界惊奇”腓特烈二世、文青皇帝查理四世和鲁道夫二世等传奇人物的故事,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皇帝与教廷的复杂关系,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萨克森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兴衰成败,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跟别人讨论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与神罗查理五世的纵横捭阖,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选侯制度的起源,想了解帝国内部诸侯的继承制度,想了解为什么同时会存在多个萨克森公爵、多个荷尔斯坦因公爵的背后制度因素,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知道帝国自治城市享受什么样的待遇,prince-bishopric(司教国)与一般的诸侯国或主教区有何区别,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知道King of the Romans,Holy Roman Emperor,Forever Augustus这些头衔有什么关系,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imperial ban,imperial estates, imperial recess, imperial immediacy, imperial circle是什么,Reichshofrat与Reichskammergericht有何区别,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知道Landgrafschaft,Markgrafschaft,Pfalzgrafschaft都是伯爵领但有什么区别,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为什么匈牙利与奥地利同为哈布斯堡统治,却不算入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普鲁士与勃兰登堡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在普鲁士的国王”这种奇怪的称号,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知道神圣罗马帝国体系内的波西米亚王国是什么样的存在,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卢萨蒂亚与波西米亚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捷克人反对斐迪南二世他还是当上了波西米亚国王,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宗教改革运动对于帝国和德意志民族到底有何意义,是灾难还是福音,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想了解三十年战争有哪些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对帝国造成了哪些深远的冲击,瑞典在其北德领地的统治状况如何,他给你来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你要说伏尔泰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那也不是,在伏尔泰的年代,神罗确实是渣渣。但他这句话原本也只是一句吐槽而已。本来只是抖个机灵,看了会心一笑即可;然后居然被当成了欧几里得般的公理,又铺天盖地出现,而且说这句话的人除了这句话之外对神罗历史基本没什么了解,这就很惹人厌了。


中世纪德国史在欧洲诸国史里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就算你的历史研究水平只停留在为王侯将相做家谱,这个家谱做起来都是要大费心血的。现在,只知道一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就洋洋自得,殊不知已经low到爆了。

就像在讨论影视文艺作品剧情的帖子下面,以前总有人发那幅“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感”的动漫图片抖机灵。一开始或许能装一下b,但发的人多了,也就贬值了,惹人嫌了。

user avatar

梁实秋有一次被朋友介绍给一位国民党军官。当得知梁是文学教授后,那位军官张口就来了句:小猫叫,小狗跳。梁听了很不开心,便拂袖而去。后来,梁到了台湾才知道:“小猫叫,小狗跳”是有些地方的国文课本的第一句话。便不由得有些羞愧:大概那位军官没什么文化,看到文学只能想起“小猫叫,小狗跳”,于是脱口而出。

估计有些人的历史水平和那位国民党军官的文化水平差不多,搜肠刮肚只能想起一句话,便脱口而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