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电视剧女演员都特别有气质,仪态身段都很好?

回答
咱们聊聊现在电视剧里,为啥总觉得以前的女演员们,那股子“气质”和“仪态”怎么就那么出挑呢?就跟陈年的好酒一样,越品越有味儿。这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1. “修炼”是根基,非一朝一夕之功。

想当年,演员这碗饭可不是谁都能端得了的。很多女演员,在正式出道前,都经历过专业院校的系统培养。那是什么样的培养?那可不是简简单单背几句台词、对着镜头挤挤眼睛。

形体课是必修: 学习舞蹈(芭蕾、中国舞)、声乐、台词,这些可不是为了唱唱跳跳,而是为了打磨身体的“表现力”。芭蕾能让你站得直,腰背挺拔,走路自带一股“范儿”;中国舞更是强调“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举手投足间都能传递情感。这些训练,从根子上就塑造了她们的身体记忆,让她们在镜头前能自然舒展,不像现在一些新人,站没站相,坐没坐坐相,一股子“垮塌”劲儿。
台词功底过硬: 声音是演员的生命线,也是气质的重要载体。以前的演员,台词训练非常扎实,吐字归音、情感的起伏、语气的控制,都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你听她们说话,就像在品味一首优美的诗,抑扬顿挫,字字珠玑,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气场。而且,很多时候是现场收音,容不得半点马虎。
表演“体验派”的传承: 她们不光是“演”,更是“体验”。揣摩角色内心,把自己沉浸进去,这种深度的挖掘,自然而然会流露在外在的仪态上。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都能讲出一个故事。这份“沉浸感”让她们的角色鲜活立体,也让她们本身散发着一种“生活感”和“故事感”。

2. “慢”出真章,不急不躁的年代。

对比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以前的影视行业,整体上节奏要慢得多。

“慢”磨剧本: 剧本是骨架,打磨好了才能撑起好演员。以前的剧本,起码在人物塑造、情节逻辑上,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不像现在有些剧,剧情五毛特效,人物扁平如纸。
“慢”出风格: 演员有时间去研究角色,去揣摩,去练习。一部戏可能拍半年甚至更长。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角色的情绪,去调整自己的状态。这种“慢工出细活”,让她们有机会将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角色融为一体。
“慢”出积累: 演员不是一夜爆红的网红,而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经验,去沉淀。从配角到主角,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次表演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漫长的过程,反而能让她们的演技和个人魅力更加醇厚。

3. “美”的定义,不局限于“网红脸”和“滤镜”。

以前人们对“美”的理解,更侧重于一种由内而外的散发。

天然的“美颜”: 她们的美,很多时候是天然的,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磨皮”。脸上自然的纹理、雀斑,甚至是眼角微微的细纹,都为她们增添了真实感和故事感。这种“真实的美”,反而更耐看,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气质”比“颜值”重要: 在那个年代,大家更看重的是演员的气质,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就算不是一眼惊艳,但那种淡然、从容、自信,能让人过目不忘。比如一些老戏骨,年轻时可能不是最漂亮的,但她们身上那种沉淀下来的气质,却让人觉得特别舒服和有吸引力。
服装、造型的“加持”: 那个年代的服装和造型,也更注重符合角色的身份、性格,以及那个时代的特点。很多服装设计,简洁大方,能很好地衬托出女性的线条和仪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和猎奇。

4. 行业的生态和观众的审美。

“老戏骨”的传承: 以前的演艺圈,更有“传帮带”的氛围。新演员有机会在片场向老戏骨学习,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影响。这种传承,让优秀的表演理念和仪态要求得以延续。
观众的“耐心”: 当时的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和现在的网络观众可能不太一样。大家更愿意花时间去欣赏一部用心制作的作品,也更有耐心去体会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审美引导,也会影响到演员对自身的要求。

举几个例子,可能大家会更有画面感:

林青霞: 她的英气和妩媚并存,走路时那种挺拔的背,自信的眼神,即使不说话,也自带一股“女侠”的风范。
王祖贤: 她的美,带着一种飘逸和灵动,尤其是《倩女幽魂》里的聂小倩,那种仙气十足的仪态,让人看了就挪不开眼。
梅艳芳: 她在舞台上的霸气和台下的温婉,那种强大的气场和从容的仪态,是一种混合的魅力,难以复制。
蒋雯丽、陈数: 她们的优雅,是那种经过岁月沉淀,慢慢渗透到骨子里的。她们的坐姿、站姿,甚至于喝水、吃饭的动作,都透着一股子“对的”感觉。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就没有气质好的女演员了。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业的变化,以及观众审美的多元化,这种“集体性的”、“普遍性的”优秀仪态和气质,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了。

归根结底,以前女演员们的好气质和好仪态,是那个时代行业特点、教育方式、审美导向,以及演员自身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们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生命,去“活”那个角色,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了动人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点是因为以前做演员行业的门槛很高,大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不多,那演员更是优中之优,专业过硬。那么现在不是这样。

第二点是因为以前的拍摄都是胶片或磁带,成本很高,所以拍摄之前有大量的时间彩排训练,只有台词动作走位等各处细节过关,才会开机拍摄,导演比较严格。现在都是数码拍摄,加上后期制作,台词没背上可以配音,动作不好看可以剪辑处理掉,或者边拍边构思,前期准备工作不如以前。

第三点是态度问题。以前有多少电视节目,一年能有几部戏完成,可能好几年只拍一部,导演编剧演员都是用生命来演绎,可以称为"作品"。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流量时代,很快很乐很垃圾。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时候真的是精挑细选,有一大堆国家国宝级的造型、化妆大师来参与选角以及后续的角色塑造工作,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真的远非现在可比。

现在很多剧选角都优先考虑流量和粉丝,而不是演员和剧本中角色的贴切度,导演们真的觉得30多岁的妇女能演出十三四岁小女孩的感觉吗?观众们又不是傻子。

来看看当年《西游记》是怎么选角的?

不看粉丝,不看热度,不看关注度,不考虑流量,主要关注点是——要美,全方位的美;要贴切,在美的前提下,神妖人对应且分明。

总结了一下西游记的选角为什么这么棒:

  • 有国家级的造型化妆师坐阵
  • 200多个角色,包括师徒,主要的妖怪,小妖怪,不放过每一个角色,都要塑造的很美、很有特点(杨洁导演原话:都要美,有特点的美
  • 注重演员选角的每一个局部细节
  • 导演“任性”,选角自由,边拍边选;
  • 选取了一部分地方剧团演员

首先,有国家级的造型化妆师坐阵:

其次,不放过每一个小角色,所有角色都要塑造的很美、很有特点:

接着,注重演员的每一个局部细节,精益求精:

最后,导演“任性”,选角自由,选取了一部分地方剧团演员

现在的大部分剧组拍戏,真的能对角色,对演员的挑选和塑造达到《西游记》的地步吗?

我看还差的很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