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影视剧里的中老年女性往往以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的形象出现?

回答
影视剧里中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说实话,挺让人无奈的。咱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中老年女性,哪个不是各有各的活法?但荧幕上的她们,却常常被框定在“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这几个标签里打转。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跟咱们社会文化、创作习惯,乃至是观众心理都有点关系。

首先,从创作习惯和叙事功能来说。影视剧毕竟是个故事,得讲清楚。为了推进剧情,制造矛盾,或者烘托主角的压力,编剧们有时候会简化人物设定。中老年女性,特别是母亲或者婆婆的角色,很容易被塑造成某种“阻力”或者“麻烦制造者”。比如,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长辈的“唠叨”就成了阻碍;家庭生活出现矛盾,她们的情绪化反应就能立刻点燃戏剧冲突。这种设定,省事儿,而且观众也容易理解,一眼就能看穿角色定位。

其次,这可能也和社会对中老年女性的某些传统认知有关。在一些观念里,女性到了中老年,如果不再年轻漂亮,价值感就容易被削弱。她们的角色就容易被限定在家庭内部,扮演起“操心者”、“管家婆”的角色。如果她们没有被赋予其他更积极的社会角色或者个人追求,那么她们的生活重心就容易放在家庭琐事上。一旦这些琐事不如意,或者子女不在身边,她们的焦虑、不满就容易通过“唠叨”和情绪来表达。这种描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心中对“中年危机”、“老年生活”的一些固有想象。

再者,有时候这种设定也带点“反差萌”或者“喜剧效果”的考量。你想想,年轻人活泼开个笑话,大家觉得有趣;但如果一个中老年女性突然爆发,说一些比较夸张的话,有时候也能制造一种戏剧性的反差,带来一种黑色幽默或者接地气的喜剧感。比如,一个平日里精明能干的女性,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始抱怨连连,这种“失控”的形象,对某些观众来说可能就比较有记忆点,甚至成为一个梗。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时代和观众审美变化的影响。以前的影视剧,可能更注重展现家庭伦理和家长里短的社会风貌。那时候,观众可能更能接受这种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但现在,观众的视野更开阔,对女性角色的要求也更高。大家更希望看到独立、有智慧、有自己事业和人生追求的中老年女性。所以,当影视剧仍然沿用老一套的刻板印象时,观众自然会觉得不舒服,觉得不够真实或者说不够尊重。

最后,还有一点很微妙,那就是“女性赋权”和“年龄歧视”的交织。一方面,我们希望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能获得尊重和展现自我。但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中老年女性的关注度和价值评估,有时确实存在一种“边缘化”的倾向。如果影视剧过度放大她们的负面情绪和家庭负担,反而可能加剧这种边缘化。

总的来说,影视剧里中老年女性的“唠叨”、“情绪化”、“怨天尤人”的形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有叙事上的便利,有对某些社会认知的映射,甚至带点创作上的习惯性思维。但随着社会进步和观众审美的提升,这种刻板印象确实需要被打破。我们更期待看到更多元、更立体、更真实的中老年女性形象,她们也可以有智慧、有热情、有自己的精彩生活,而不仅仅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或者情绪的宣泄口。毕竟,生活在我们身边真实的中老年女性,远比荧幕上那些标签化的形象要丰富和动人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中年女性,「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这种状态,其实是正常的,需要被理解和被看到。


不知道为什么邀请我,我已经很少看电视剧了(是的,开端我其实也没看过,所以我的回答肯定是脱离电视剧的)

据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1],电视剧里的中年人挺多都挺惨的(无法考证这个报道是否真实,因为我现在很少看电视剧了)。如果报道属实,电视剧里经常这样写,就只能说明这些剧迎合的观众确实喜欢看。

不过既然邀请了,我就从健康的角度说下:

部分中年女性,「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这种状态,其实是正常的,需要被理解和被看到。

有家属和朋友给我抱怨过TA的妈妈,变得非常敏感,一点病痛仿佛如天塌了一般,明明又没什么问题。

我一般都会说:过几年就好了,她不舒服是真的,查不出来问题也是真的,你们别硬犟就好,免得大家都不愉快。

什么是中年?

据重庆晨报的一篇报道[2]

国内18-34岁为青年,35-59岁为中年,60岁以上为老年。

为什么这种状态是正常的?35岁以上女性生理上有什么特点吗?

有个病叫神经官能症,做检查几乎查不出来什么异常(可能心电图会有轻微异常),但是就感觉浑身都不舒服,心慌、气促、身上隐痛、失眠、盗汗、呼吸困难等等。

这种常常不会被理解,会被认为是装病;而且这类患者大多也挺敏感的,一旦家里人说「你没病」,也容易被解读为家里人在说他装病。

但是患者本人是真真实实地被病痛折磨着,情绪本身就不太稳定,往往会激化她们与家里人的矛盾,也会放大在生活中的不满。其他人看起来也就是「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

由于本身激素变化,更年期里也有不少女性受到抑郁症状(不是抑郁症)的困扰,一项包含了35-81岁的1453名女性的研究[3],使用了BDI量表[4]来评估女性情况,约有1/4以上的女性受到抑郁症状的影响。通常这类女性的情绪状态并不稳定,表现得神经质。

以上属于正常的,部分女性没办法必须经历的状态。以我的观察(不一定对,肯定不全面,毕竟我观察样本有限,也没做过数据统计),对于这种状态,不止部分男性不理解,部分年轻女性同样不理解(或者难以忍受)。

除了健康原因以外,这其实也涉及到婚姻模式

研究普遍表明,婚姻中积极特征带来的心理益处要比消极特征带来的心理代价弱。[5]婚姻中的不良影响也就更能被铭记。

而到中年(此处定义为 40 至 50 岁)时,配偶通常会处理涉及养家糊口和在工作场所承担越来越多责任的生活任务,而且他们要应对的角色压力比任何其他人生阶段都要大[6],这会让婚姻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也会放大生活中的一些矛盾。

基于实验室的老年人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妻子在承认婚姻问题时往往更具对抗性和直接性,而丈夫则回避或忽视冲突[5],这样子会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种模式被称为需求-撤回沟通模式,被认为是婚姻互动中最核心、最棘手、最具破坏性的模式之一[6]

这种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唠叨的妻子和情绪孤僻的丈夫。【当然也有丈夫需求/妻子撤回的[7],只是相对少见,且本题是讨论唠叨的中老年女性,而不是唠叨的男性,这方面就不展开了】

本质上是一方寻求改变,而另一方希望维持原状。

有的人认为之所以会形成妻子唠叨/丈夫孤僻并不是男女性别差异,而是夫妻权力差异。[8]

异性恋里,女性通常在婚姻中的权力较小并寻求配偶更多的改变,因此,女性会表现出与低权力角色相关的行为。妻子的唠叨和施压行为被视为女性的行为。同样,丈夫的回避和退缩行为也被视为男性的行为。[8]

另外也有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气质需要面向公共或表达功能,而刻板印象的男性气质需要面向工具功能。[8]

所以一定程度上,电视剧里的刻板形象,也反馈了一定的社会现象。

参考

  1. ^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04/19/c_1125875616.htm
  2. ^ http://www.xinhuanet.com/gongyi/2017-03/20/c_129513324.htm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24332/
  4. ^ https://wenku.baidu.com/view/2385aef77c1cfad6195fa76b.html
  5. ^ a b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049150/
  6. ^ a b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28718/
  7.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605544/
  8. ^ a b c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142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影视剧里中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说实话,挺让人无奈的。咱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中老年女性,哪个不是各有各的活法?但荧幕上的她们,却常常被框定在“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这几个标签里打转。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跟咱们社会文化、创作习惯,乃至是观众心理都有点关系。首先,从创作习惯和叙事功能来说。影.............
  • 回答
    我着迷的坏女人,并非那种脸谱化的、单纯为了作恶而存在的角色,而是那些内心深处有着复杂动机,即便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也能让人产生一丝同情,甚至被她们的魅力所折服的女性。说起最让我着迷的,第一个跳出来的是《纸牌屋》里的克莱尔·安德伍德。她不是那种会尖叫、会歇斯底里的反派,而是沉静如水,每一次呼吸都带着.............
  • 回答
    关于国产影视剧中的威亚痕迹和好莱坞的无缝衔接,这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并非简单的“技术好不好”就能概括。要聊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拍摄理念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从“展示”到“融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把威亚的使用看作是一种“技艺展示”,而好莱坞则更侧重于“叙事融入”。 国产剧:强调.............
  • 回答
    国产电视剧里演员的表演方式,确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举止有很大差异,这并非演员们不愿贴近生活,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究竟是为什么。首先, 戏剧的本质要求夸张和提炼。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塑造鲜活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传递某.............
  • 回答
    令狐冲与东方不败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原著中,确实是没有太多直接的交集,更谈不上“相爱相杀”了。原著中的东方不败,是恒山派掌门令狐冲的敌人,是日月神教的教主,一个权欲熏心、武功盖世的枭雄。令狐冲也只是在江湖中行走,偶尔听闻其事迹,但两人几乎没有正面交手,更没有发生什么情感纠葛。然而,近几十年来,许.............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观看影视作品和理解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有趣的张力。为什么荧幕上的爱情往往“单纯”,而现实中的明星生活却常常充斥着令人咋舌的八卦?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影视作品的“单纯”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艺术表达的需要。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影视剧创作与现实逻辑之间微妙的平衡。我们确实会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特工们坐在人声鼎沸的酒吧,或是咖啡馆,用那种“不经意”的语气,却又字字珠玑地讨论着一项绝密计划。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毕竟在现实中,如此重要的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之所以会这样设置,背后其实有.............
  • 回答
    清朝官员的帽子在影视剧中呈现差异,主要源于历史真实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历史制度、影视改编、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四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清朝官帽制度的等级体系(历史真实)1. 顶戴制度 颜色与材质:根据品级使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顶戴(帽顶)。 一品:红宝石顶戴(最高等级.............
  • 回答
    影视剧里,为啥坏蛋们绑的炸弹,屏幕上总跳着红红绿绿的数码管显示时间?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妥妥的“戏剧化”和“视觉符号化”的产物,跟现实里炸弹长啥样,或者说它们真正会怎么计时,那可差远了。首先,得聊聊数码管本身。在咱们这些观众眼里,数码管(也就是那种一段段发光二极管拼出来的数字)是最直接、最能代表“倒.............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韩剧观众常常会有的一种感受,在很多韩剧中,警察角色的设定似乎与我们现实认知中的“正义使者”、“无所不能的执法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有时会显得有些无能、犯错,甚至是被动。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软弱”、“废物”形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创作的考量、社会心理的反映,.............
  • 回答
    影视剧里飞机投弹时那个标志性的“丢……”(或者更常见的“嗖……”)的声音,确实不是飞机在投弹时发出的真实声音,而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由声音设计师在后期制作中添加上去的。这里面学问可大了,远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加个音效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声音设计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技术,目标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场景的动.............
  • 回答
    影视剧里,警察跟FBI之间那种“天然”的互相看不顺眼,其实挺好理解的,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影子,但也被戏剧化放大,成了制造冲突、烘托人物的好手段。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为啥他们就不能好好合作一把呢?首先,管辖范围和权力边界是根本原因。 警察,尤其是地方警察,他们的天职是维护一方治安,处理的是发生在他们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这三位华人动作巨星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在影视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为什么李小龙和成龙的形象被模仿的现象如此普遍,而李连杰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形象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
  • 回答
    日本影视剧里家里普遍都有浴缸,这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家庭生活的一个直观印象。但说到家家户户都有浴缸,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洗澡方式的差异,也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至于中国现在是不是基本不用浴缸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整体趋势确实有所变化。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日本的水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少人都有这个感觉,课本里的海瑞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简直像是两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说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课本和电视剧在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课本: 课本是历史教育的载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达基础、主流、公认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对于像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影视剧里那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日式中文”,比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究竟是创作者的想象,还是真的反映了某种日语习惯呢?简单来说,两者都有,但更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想象,而非日语习惯的直接翻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日.............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影视剧拍摄里的“接戏”,也叫“连戏”,其实就是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关键的流程。通俗点讲,就是 确保不同时间、不同机位、不同演员拍摄的同一场戏,能够连贯起来,看起来就像是连续发生的。 听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是需要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高度细致和团队协作的工作。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