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影视剧中的「日式中文」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是编造的还是日语习惯的问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影视剧里那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日式中文”,比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究竟是创作者的想象,还是真的反映了某种日语习惯呢?

简单来说,两者都有,但更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想象,而非日语习惯的直接翻译。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日式中文”的来源和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日式中文”?

1. 语言接触与影响: 历史上,尤其是在日本统治中国时期,中日两国在语言上有过很多接触。这种接触不仅仅是词汇上的,也可能在语序、表达方式上留下一些痕迹。然而,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词汇和短语上,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其普遍性和直接性已经大大减弱。

2. 翻译的“痕迹”: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当一部日剧或动漫被翻译成中文时,译者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风格,或者为了让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情感和语境,可能会在翻译中加入一些“日语化”的元素。反过来,如果一部中国影视剧想表现某个日本角色,或者想营造一种日式氛围,编剧和导演也可能故意设计一些带有日语习惯特征的中文表达。

3. 刻板印象与戏剧化: 影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它需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塑造鲜明的角色。很多时候,“日式中文”的出现,是为了给观众建立一个清晰的“日本角色”的印象。就像我们提到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物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刻板印象的语言习惯一样。编剧会利用这些刻板印象来快速建立角色的身份认同,即使这些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普遍,甚至不存在。

4. 增强异国情调或特定场景的真实感: 在一些需要表现跨文化交流、外国人在华生活或者特殊历史背景的场景中,适当地使用一些带有语言风格特征的中文,能够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异国感”。

“大大的”和“什么的干活”的分析

我们来具体看看你提到的这两个例子:

“大大的”

日语中的类似表达: 在日语中,确实存在叠词或者用形容词加“的”来强调程度的用法。比如,形容大小,“大きい”(ōkii)就是“大的”。如果想强调“非常大”,可能会说“とても大きい”(totemo ōkii)。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中,或者为了显得亲切、可爱,确实会使用叠词,例如“大きいの、大きいの!”(ōkii no, ōkii no!)来形容东西很大。

影视剧中的“大大的”: 影视剧里使用“大大的”,往往是为了表现一种比较口语化、甚至略带孩子气、或者是一种刻意强调的语气。
比如,一个角色想要表达“非常大”,如果直接说“很大的”,可能显得太普通。说“大大的”,就带上了一种夸张或强调的意味,让角色显得更生动。
很多时候,这种用法出现在一些性格设定比较天真、可爱、或者比较粗线条的角色身上,尤其是一些翻译日漫或日剧时,为了保留原文中那种语气上的微妙差异而采用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日语中直接的语法结构翻译。 日语的“大きい”本身就是形容词,直接用就可以了。影视剧中的“大大的”更像是一种中文的拟声拟态词化或者语气的强化,它吸收了日语中可能存在的叠词或强调语气的某些感觉,然后用中文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一种“中文的日式化”的产物,而非“日语的直译”。

“什么的干活”

日语中的类似表达: 这句话非常典型,它很大程度上源自日语的句末语气词,尤其是男性角色的粗犷或不确定语气。日语中有不少句末助词,比如“〜とか”(toka)、“〜とかいうの”(toka iu no)、“〜のよ”(no yo)等等,它们可以表示列举、不确定、强调、反问等。

而“〜だぜ”(daze)或者“〜だろ”(daro)这类,则常用于男性口语,显得比较随意、粗犷甚至带点挑衅。

“什么的干活”这句话,感觉像是将日语中“〜とか、〜とか、〜とか、何とか”(toka, toka, toka, nantoka,意思是“诸如 A、B、C 之类的,总之”)和男性粗犷的句末语气的结合。比如,“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就是那样的东西,总之就是干活!”(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反正就是那玩意儿,对吧!)。

影视剧中的“什么的干活”: 这句话在影视剧中最常出现,是为了塑造特定类型的日本男性角色——通常是那种性格比较粗鲁、江湖气、或者有点头脑简单但又很讲义气的形象。
它不是一种通顺自然的中文表达,听起来确实很“怪”。正是这种“怪”,成功地为角色贴上了“日本”的标签,而且是那种特定的、充满江湖气的日本男性标签。
这种用法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来的,用来服务于角色塑造和喜剧效果。它抓住了观众对某些日本角色(比如早期港片中出现的日本武士、浪人,或者一些年代剧中的日本军官/商人)的一种模糊的语言印象,然后用一种“中文+日语音感”的方式进行夸张和演绎。
它并非真的来源于某个具体的日语语法结构,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挪用和再创作。

总结

总而言之,影视剧中的“日式中文”大多是:

艺术加工的结果: 为了塑造鲜明角色、营造特定氛围、或者迎合观众的文化认知,创作者(编剧、导演、翻译)有意为之。
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夸张或模糊化: 它可能借鉴了日语中确实存在的某些表达习惯(如叠词、语气词),但并非是对这些习惯的忠实还原,而是将其“汉语化”或“戏剧化”了。
形成一种刻板印象的语言标签: 观众一旦听到这样的表达,就能立刻联想到特定类型的日本角色或场景。

所以,像“大大的”可能稍微沾点日语叠词或强调语气的边,但“什么的干活”则更多是编剧为了塑造角色而创造出来的、带有日语音感和粗犷男子气概的中文表达。它们更多是“为了效果而说”的,而非语言本身的真实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月经问题。这种日语不是编剧自己编出来的,事实上哪个编剧能自己编出这玩意来,那估计已经是托尔金老爷子那种级别的了。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生编出一套完全符合语言学理论而且还能自洽的语言体系,你以为容易?

这玩意有正式名称的:「兵隊シナ語」。直译过来就是“日军所用的中国话”。シナ就是支那,这个词原本是没有贬义的。当然后来因为“支那”带上了一些挑事的色彩,所以这类日语现在也可以用一个更中立的叫法,叫「兵隊中国語」。

这玩意维基上也是有解释的

兵隊シナ語

,我大概总结一下,简单解释一下。

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混居的地方,时间一长,一定是会形成Pidgin的。也就是中文所说的“洋泾浜话”。Pidgin这个玩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存在。最初是在欧洲,毕竟那地方地小人多话还不一样,挤在一起总有些互相浸润的情况。之后欧洲佬开拓新航路,把世界连成一体,然后殖民。有些地方的原住民语言和殖民者语言混合在一起,属于这个地方的Pidgin就诞生了。

然后稍微提一提另一个概念:Creole。Pidgin和Creole都是这种不同语言在一起互相浸润互相影响而造就的新的表达方式。但两者的程度不同。Pidgin通常只是借词,而且通常是实词,语法还是固有的母语的那套。但到Creole的级别,就已经是两种语言不光是实词,乃至虚词和语法都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可以算是全新语言的东西了。

这里提到的“日军所用的中国话”就是Pidgin的情况。从甲午战争开始,日军在中国大陆的活动就一直没停下过。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里,他们也要想办法和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最简单的交流。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借词,而借词首先是借实词。毕竟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内容,无非都是围绕着那几个基本欲望在做文章。人要吃喝,于是就有了喝酒(へいちゅう);人要买东西,于是就有了要(やお)和不要(ぶやお);人要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明白(みんばい)和知道(ちど);人要打仗,打仗会死,于是就有了死了死了(すらすら)……这些其实完全都是用日文发音去硬标中文当中的词。

唯一一个常见而又有些特别的是吃饭,咪西咪西(めしめし)。懂日语的人会看出,这是一个尊敬语。这是日语当中招待客人吃饭,类似中文说“您先请”或者“请您先用”这样意思的,非常客气的说法: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这个词是把日文发音转成中文的。

这个“军队中国话”其实是日军长期在中国盘踞所产生的一个正常的语言现象。在二战之后日军战败回国,就再也没有这种说法了。而其实在当时的日军当中,高级军官一般也不屑于使用这种“军队中国话”,反倒是下级士兵比较热衷。并且在跟他们自己的日本人同胞之间也会说,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恶趣味了。

就跟我们当年刚学日语的时候,我们班长硬是要把每一个假名全写成汉字,而且还自己觉得自己是在用”万叶假名“写现代日语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影视剧里那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日式中文”,比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究竟是创作者的想象,还是真的反映了某种日语习惯呢?简单来说,两者都有,但更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想象,而非日语习惯的直接翻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日.............
  • 回答
    日本影视剧里家里普遍都有浴缸,这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家庭生活的一个直观印象。但说到家家户户都有浴缸,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洗澡方式的差异,也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至于中国现在是不是基本不用浴缸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整体趋势确实有所变化。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日本的水费.............
  • 回答
    赛博朋克文化对东方元素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镜像与时代呼唤的交织产物。如果你仔细品味那些充斥着霓虹灯、高科技与低生活交织的赛博朋克世界,会发现其中闪耀着浓厚的日韩和香港文化的痕迹,这背后有着几重原因,值得我们一一剖析。首先,从美学与视觉语言上讲,东亚文化,特别是日韩和香港,提供了赛博朋.............
  • 回答
    影片《1942》中,河南难民接受日军救济粮的情节,无疑是影片最令人心碎、也最引发争议的场景之一。要评价这一情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接受”与否的层面,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人性的复杂以及影片想要传达的深刻信息。历史的残酷现实:绝境中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942》所描绘的是一个真实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观察!影视作品中,确实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对比:一位能力超群、特立独行的角色,在西方或其他文化背景下,往往被塑造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当这样的设定搬到日本的影视作品中,尤其是那些描绘现代社会的,似乎就很容易触碰到“格格不入”和“被排挤”的敏感神经。要详细聊聊.............
  •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
  • 回答
    日本法西斯主义者面对日本文化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影响,采取了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既有试图去中国化、强调本土精神的倾向,又难以完全割裂与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历史、民族认同乃至对外政策的认知。首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鼓吹“国体护持”和“皇道精神”的极端分子,会极力强.............
  • 回答
    2018年5月20日,中美双方发布了关于贸易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的出台,可以说是当时两国贸易摩擦升级的一个重要节点,也为后续的走向奠定了基调。要详细分析这份声明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声明本身的内容来看,其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双方同意采取措施,避免贸易战进一步升级。 具体来说,声.............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突遭暂停,对于那些费尽心思、甚至动用各种渠道才“抢”到一手新股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喜”,只不过这份惊喜是带着几分苦涩的。11月6日启动的退款程序,像一剂冷静剂,让之前因为能够参与打新而欢欣鼓舞的心情瞬间冷却。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金的占用和错失其他投资机会。很多.............
  • 回答
    关于日本将福岛核电站处理后的水排入海洋,对中国特别是山东青岛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海洋科学、生态学、食品安全以及公众心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潜在影响,并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述。首先,我们要明白,日本排放的是经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处理过的水.............
  • 回答
    2019 年 4 月 16 日,那是一个对于德马库斯·考辛斯和金州勇士队来说,本应是充满期待和荣耀的日子,却最终成为了一个充满遗憾和转折的时刻。在与洛杉矶快船队的季后赛第二场比赛中,考辛斯在一次不经意的进攻回合中,重重摔倒在地,痛苦的表情瞬间就预示着事情不妙。随后的检查结果证实了最坏的担忧:他遭遇了.............
  • 回答
    同样的IP,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日漫改编影视剧常被诟病,而美漫却能风靡全球?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差异、创作理解、市场策略乃至观众期待等多个层面,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 对原作的理解与忠诚度:根基不同,结果自然有别 日漫改编:重“神”轻“形”的困境 日漫之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影视剧创作与现实逻辑之间微妙的平衡。我们确实会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特工们坐在人声鼎沸的酒吧,或是咖啡馆,用那种“不经意”的语气,却又字字珠玑地讨论着一项绝密计划。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毕竟在现实中,如此重要的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之所以会这样设置,背后其实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韩剧观众常常会有的一种感受,在很多韩剧中,警察角色的设定似乎与我们现实认知中的“正义使者”、“无所不能的执法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有时会显得有些无能、犯错,甚至是被动。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软弱”、“废物”形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创作的考量、社会心理的反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清朝官员的帽子在影视剧中呈现差异,主要源于历史真实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历史制度、影视改编、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四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清朝官帽制度的等级体系(历史真实)1. 顶戴制度 颜色与材质:根据品级使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顶戴(帽顶)。 一品:红宝石顶戴(最高等级.............
  • 回答
    我着迷的坏女人,并非那种脸谱化的、单纯为了作恶而存在的角色,而是那些内心深处有着复杂动机,即便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也能让人产生一丝同情,甚至被她们的魅力所折服的女性。说起最让我着迷的,第一个跳出来的是《纸牌屋》里的克莱尔·安德伍德。她不是那种会尖叫、会歇斯底里的反派,而是沉静如水,每一次呼吸都带着.............
  • 回答
    说起影视剧里的惊艳扮相,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几位跨越了时间和风格的女演员。她们的美,不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精致,而是带着独特的生命力和时代印记,让人过目难忘。林青霞——雌雄同体的东方不败提到林青霞,很多人会想起她身上那种英气和柔情并存的独特气质。但要说最让我惊艳的,那绝对是她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