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影视剧中的「日式中文」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是编造的还是日语习惯的问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视剧创作中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影视剧里那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日式中文”,比如“大大的”、“什么的干活”,究竟是创作者的想象,还是真的反映了某种日语习惯呢?

简单来说,两者都有,但更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想象,而非日语习惯的直接翻译。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拆解一下“日式中文”的来源和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日式中文”?

1. 语言接触与影响: 历史上,尤其是在日本统治中国时期,中日两国在语言上有过很多接触。这种接触不仅仅是词汇上的,也可能在语序、表达方式上留下一些痕迹。然而,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词汇和短语上,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其普遍性和直接性已经大大减弱。

2. 翻译的“痕迹”: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当一部日剧或动漫被翻译成中文时,译者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风格,或者为了让中国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情感和语境,可能会在翻译中加入一些“日语化”的元素。反过来,如果一部中国影视剧想表现某个日本角色,或者想营造一种日式氛围,编剧和导演也可能故意设计一些带有日语习惯特征的中文表达。

3. 刻板印象与戏剧化: 影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它需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塑造鲜明的角色。很多时候,“日式中文”的出现,是为了给观众建立一个清晰的“日本角色”的印象。就像我们提到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物时,可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一些刻板印象的语言习惯一样。编剧会利用这些刻板印象来快速建立角色的身份认同,即使这些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普遍,甚至不存在。

4. 增强异国情调或特定场景的真实感: 在一些需要表现跨文化交流、外国人在华生活或者特殊历史背景的场景中,适当地使用一些带有语言风格特征的中文,能够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异国感”。

“大大的”和“什么的干活”的分析

我们来具体看看你提到的这两个例子:

“大大的”

日语中的类似表达: 在日语中,确实存在叠词或者用形容词加“的”来强调程度的用法。比如,形容大小,“大きい”(ōkii)就是“大的”。如果想强调“非常大”,可能会说“とても大きい”(totemo ōkii)。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中,或者为了显得亲切、可爱,确实会使用叠词,例如“大きいの、大きいの!”(ōkii no, ōkii no!)来形容东西很大。

影视剧中的“大大的”: 影视剧里使用“大大的”,往往是为了表现一种比较口语化、甚至略带孩子气、或者是一种刻意强调的语气。
比如,一个角色想要表达“非常大”,如果直接说“很大的”,可能显得太普通。说“大大的”,就带上了一种夸张或强调的意味,让角色显得更生动。
很多时候,这种用法出现在一些性格设定比较天真、可爱、或者比较粗线条的角色身上,尤其是一些翻译日漫或日剧时,为了保留原文中那种语气上的微妙差异而采用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日语中直接的语法结构翻译。 日语的“大きい”本身就是形容词,直接用就可以了。影视剧中的“大大的”更像是一种中文的拟声拟态词化或者语气的强化,它吸收了日语中可能存在的叠词或强调语气的某些感觉,然后用中文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一种“中文的日式化”的产物,而非“日语的直译”。

“什么的干活”

日语中的类似表达: 这句话非常典型,它很大程度上源自日语的句末语气词,尤其是男性角色的粗犷或不确定语气。日语中有不少句末助词,比如“〜とか”(toka)、“〜とかいうの”(toka iu no)、“〜のよ”(no yo)等等,它们可以表示列举、不确定、强调、反问等。

而“〜だぜ”(daze)或者“〜だろ”(daro)这类,则常用于男性口语,显得比较随意、粗犷甚至带点挑衅。

“什么的干活”这句话,感觉像是将日语中“〜とか、〜とか、〜とか、何とか”(toka, toka, toka, nantoka,意思是“诸如 A、B、C 之类的,总之”)和男性粗犷的句末语气的结合。比如,“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就是那样的东西,总之就是干活!”(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反正就是那玩意儿,对吧!)。

影视剧中的“什么的干活”: 这句话在影视剧中最常出现,是为了塑造特定类型的日本男性角色——通常是那种性格比较粗鲁、江湖气、或者有点头脑简单但又很讲义气的形象。
它不是一种通顺自然的中文表达,听起来确实很“怪”。正是这种“怪”,成功地为角色贴上了“日本”的标签,而且是那种特定的、充满江湖气的日本男性标签。
这种用法很大程度上是创造出来的,用来服务于角色塑造和喜剧效果。它抓住了观众对某些日本角色(比如早期港片中出现的日本武士、浪人,或者一些年代剧中的日本军官/商人)的一种模糊的语言印象,然后用一种“中文+日语音感”的方式进行夸张和演绎。
它并非真的来源于某个具体的日语语法结构,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挪用和再创作。

总结

总而言之,影视剧中的“日式中文”大多是:

艺术加工的结果: 为了塑造鲜明角色、营造特定氛围、或者迎合观众的文化认知,创作者(编剧、导演、翻译)有意为之。
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夸张或模糊化: 它可能借鉴了日语中确实存在的某些表达习惯(如叠词、语气词),但并非是对这些习惯的忠实还原,而是将其“汉语化”或“戏剧化”了。
形成一种刻板印象的语言标签: 观众一旦听到这样的表达,就能立刻联想到特定类型的日本角色或场景。

所以,像“大大的”可能稍微沾点日语叠词或强调语气的边,但“什么的干活”则更多是编剧为了塑造角色而创造出来的、带有日语音感和粗犷男子气概的中文表达。它们更多是“为了效果而说”的,而非语言本身的真实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月经问题。这种日语不是编剧自己编出来的,事实上哪个编剧能自己编出这玩意来,那估计已经是托尔金老爷子那种级别的了。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生编出一套完全符合语言学理论而且还能自洽的语言体系,你以为容易?

这玩意有正式名称的:「兵隊シナ語」。直译过来就是“日军所用的中国话”。シナ就是支那,这个词原本是没有贬义的。当然后来因为“支那”带上了一些挑事的色彩,所以这类日语现在也可以用一个更中立的叫法,叫「兵隊中国語」。

这玩意维基上也是有解释的

兵隊シナ語

,我大概总结一下,简单解释一下。

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混居的地方,时间一长,一定是会形成Pidgin的。也就是中文所说的“洋泾浜话”。Pidgin这个玩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存在。最初是在欧洲,毕竟那地方地小人多话还不一样,挤在一起总有些互相浸润的情况。之后欧洲佬开拓新航路,把世界连成一体,然后殖民。有些地方的原住民语言和殖民者语言混合在一起,属于这个地方的Pidgin就诞生了。

然后稍微提一提另一个概念:Creole。Pidgin和Creole都是这种不同语言在一起互相浸润互相影响而造就的新的表达方式。但两者的程度不同。Pidgin通常只是借词,而且通常是实词,语法还是固有的母语的那套。但到Creole的级别,就已经是两种语言不光是实词,乃至虚词和语法都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可以算是全新语言的东西了。

这里提到的“日军所用的中国话”就是Pidgin的情况。从甲午战争开始,日军在中国大陆的活动就一直没停下过。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里,他们也要想办法和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最简单的交流。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借词,而借词首先是借实词。毕竟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内容,无非都是围绕着那几个基本欲望在做文章。人要吃喝,于是就有了喝酒(へいちゅう);人要买东西,于是就有了要(やお)和不要(ぶやお);人要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明白(みんばい)和知道(ちど);人要打仗,打仗会死,于是就有了死了死了(すらすら)……这些其实完全都是用日文发音去硬标中文当中的词。

唯一一个常见而又有些特别的是吃饭,咪西咪西(めしめし)。懂日语的人会看出,这是一个尊敬语。这是日语当中招待客人吃饭,类似中文说“您先请”或者“请您先用”这样意思的,非常客气的说法: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这个词是把日文发音转成中文的。

这个“军队中国话”其实是日军长期在中国盘踞所产生的一个正常的语言现象。在二战之后日军战败回国,就再也没有这种说法了。而其实在当时的日军当中,高级军官一般也不屑于使用这种“军队中国话”,反倒是下级士兵比较热衷。并且在跟他们自己的日本人同胞之间也会说,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恶趣味了。

就跟我们当年刚学日语的时候,我们班长硬是要把每一个假名全写成汉字,而且还自己觉得自己是在用”万叶假名“写现代日语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