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影视剧中飞机投弹会有「丢…」的声音?是人为加上去的吗?

回答
影视剧里飞机投弹时那个标志性的“丢……”(或者更常见的“嗖……”)的声音,确实不是飞机在投弹时发出的真实声音,而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由声音设计师在后期制作中添加上去的。

这里面学问可大了,远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加个音效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声音设计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技术,目标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场景的动态和危险性。

为什么需要这个声音?

首先,我们要明白飞机在实际投弹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飞机声音: 飞机本身在空中飞行时,最主要的声音来源是发动机的轰鸣声,以及空气流过机身和机翼产生的气流声。这些声音在远距离听来,可能是一种持续的、低沉的嗡嗡声或者呼啸声。
投弹过程的真实声音: 当飞机投下炸弹时,炸弹会与挂架分离。这个分离过程会产生一些机械的声音,比如挂钩松开的“咔哒”声,或者炸弹被推出去时的轻微撞击声。但这些声音非常细微,而且很快就会被飞机本身的飞行声以及炸弹在空气中穿行的声音所掩盖。
炸弹在空气中的声音: 炸弹在坠落过程中,会因为在空气中高速穿行而产生尖锐的呼啸声,俗称“死亡尖啸”或“斯图卡的尖叫”。这才是炸弹坠落时最显著的声音。但这个声音是炸弹本身在空气动力学作用下产生的,而不是外部施加的。

影视剧中的“丢……”声,又是怎么回事?

影视剧中的“丢……”声,更像是一种“信号”,一种提示音,它的作用有几个方面:

1. 明确告知观众投弹动作发生: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时间非常宝贵,观众需要快速理解发生了什么。飞机本身在空中,炸弹又小又快,如果没有一个明显的声音提示,观众可能只看到一架飞机掠过,然后远方爆炸,很难将两者直接联系起来,尤其是在一些镜头切换较快的时候。这个“丢……”声就像一个声音上的“标记”,告诉观众:“嘿,飞机刚刚投下了炸弹!”

2. 制造紧张感和预警: 炸弹坠落是具有毁灭性的,在投弹的瞬间到爆炸发生之间,通常会有一个短暂的“真空期”。这个“丢……”声,尤其是那种拖长的、渐强的呼啸声,就恰恰利用了这个真空期来制造一种心理上的紧张和期待。它是在预告即将到来的危险,让观众的心悬起来,为接下来的爆炸做好心理准备。

3. 烘托视觉效果的冲击力: 很多时候,这个声音会与炸弹加速下坠的画面同时出现,或者紧随其后。它与视觉画面形成一种“视听配合”,让整个投弹过程显得更加真实和震撼。声音设计师会根据炸弹的型号、大小以及坠落的速度来调整这个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频率变化,使其与画面中的物体运动相匹配。

4. 模仿真实但加以夸张: 实际上,炸弹在空气中穿行的声音确实是有的,而且会随着速度增加而变得尖锐。但影视剧中的“丢……”声,往往是对这种真实声音的一种艺术加工和夸张。它可能比真实炸弹穿行的声音更具辨识度,更尖锐,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你可以理解为是对真实声音的一种“提炼”和“放大”,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叙事和情感表达。

那么,这个声音是如何被“人为加上去”的呢?

这就是声音设计的核心工作:

录制素材: 声音设计师会收集大量的声音素材。这可能包括:
各种呼啸声: 比如风声、快速移动物体的声音、甚至是特意制作的电子合成的尖锐声。
机械分离声: 录制真实的机械装置分离时的声音,或者模拟这些声音。
飞机引擎声: 真实的飞机引擎录音,或者模拟音效。
音效合成与编辑:
频率调制与滤波: 使用音频处理软件(如Pro Tools, Logic Pro, Adobe Audition等),对录制的素材进行频率调整和滤波。比如,将低频成分去掉,突出高频,制造尖锐感;或者通过滤波来模拟炸弹在空气中穿行的“穿透”感。
变调(Pitch Shifting): 将声音素材进行变调处理,使其听起来像是在加速下坠。通常是声音的音高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如果模拟的是炸弹越来越近的“呼啸”声),或者音高变化更加复杂以模拟穿行的空气动力学效果。
混响(Reverb)与延迟(Delay): 加入适度的混响效果,让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干”,仿佛在空旷的空间中传播。延迟效果有时也会用来模拟声音的传播和回声。
音量包络(Volume Envelope): 精确控制声音的音量变化,使其从一开始的轻微出现,然后逐渐增强,达到一个高峰,或者在爆炸前戛然而止,形成一种递进的紧张感。
多层叠加(Layering): 通常,一个完整的投弹声音效果不是由单一音效组成的,而是将多种细小的声音素材叠加在一起。比如,炸弹与挂架分离的“咔哒”声,紧接着是空气穿行的“嗖”声,再混合一点飞机引擎的背景噪音,最后经过精心调整,才形成最终听起来逼真又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与画面同步: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声音设计师需要非常精确地将这些音效与画面中的动作和爆炸点同步。炸弹从投放到爆炸的时间差、炸弹下坠的视觉速度,都需要通过声音来准确地传达。
整体声音设计: 这个“丢……”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融入到整个场景的声音设计中,与飞机的引擎声、爆炸声、地面上的声音(如士兵的呼喊声、枪声)等共同构建一个真实而有冲击力的听觉体验。

“丢……”声的演变与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丢……”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炸弹类型、以及导演和声音设计师想要传达的情感,这个声音也会有所不同:

早期的战争片: 可能更倾向于简单直接的呼啸声。
现代战争片或科幻片: 可能会加入更多的电子合成元素,或者更复杂的音效设计,来营造更强烈的科技感或压迫感。
模拟不同炸弹: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炸弹,在空气中的穿行方式和产生的噪音也会有差异,声音设计师会尽量去模拟这种差异。

总而言之,影视剧中的“丢……”声,是声音设计艺术的体现,它是一种经过精心雕琢、服务于叙事和观众体验的“人工”声音。它捕捉了真实声音的某些特质,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提炼、放大和重塑,最终达到让观众沉浸在剧情、感受到紧张气氛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是,你被骗了。

每次我看二战电影时听到飞机投弹那种像口哨一样的从高到低的声音就想笑。我就会想,炸弹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难道声音不应该是反过来放的么?

我先放一段mp3吧。呃,知乎发不了音频?那就发个没有图的视频吧:

电影中飞机投弹的音效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7709685382524928

我们再看听听实际上的投弹听上去是什么样的。下面是2015年10月28日拍的一段视频,一架叙利亚直升机在住宅区投下两枚炸弹[1]

真实的飞机投弹的声音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7711688556974080

仔细听视频最后那个简易炸弹[2]接近地面前的声音,音量明显增加,音高也不断升高。

救护车与多普勒效应

我们在初中物理中学过,根据多普勒效应,波源向观察者移动时,接收频率会变高。回想一下救护车,当救护车向我们驶来时,它的每次声波到达的时间间隔都比上次声波更短,也就是我们听到的声波的频率会增大,音调会升高。

同样的道理,随着炸弹(我们这里先不讨论现代导弹及所有亚音速以上的武器)被引力加速冲向地面,音高(如果有的话)也是会增加而不是减少。通常,像炸弹这样的金属物体,从空中坠落时应该会先发出“嘶嘶”的小小的噪声(想像一下小李飞刀),只有当它有机会超过音障时[3],才会产生音爆。所以电影里的声效,要么应该倒过来放,要么可能是轰炸机飞行员听到的声音[4](毕竟他能活下来,而地面上听到炸弹声音的人很多都没法说话了)

“丢~~~~”的真实原因

那为什么电影里要给炸弹加上“diiooouuuueee”的配音呢?

如果你仔细想想,大部分的有“丢~~~~”配音的投弹,大多是二战电影(手撕鬼子那种片子超纲了)中自由落体式的下弹,而不是现代战争像空空导弹这样的能飞的导弹。

一个原因呢,是因为二战时,德国人真的把哨子焊在了炸弹的尾翼上,当做心理武器。

这是为了要用吓人的声音来达到散播恐怖的效果。这个附在SC/SD50和SC250炸弹尾部的长35.5厘米的管子名叫耶利哥哨[5],取材于圣经中的一段战争。当年以色列人围困耶利哥城时,按约书亚的要求每日抬着约柜绕城1次,一连6日,第七天则绕城7次,然后祭司吹角,百姓听见角声,便大声呼喊,城墙就塌陷。[6]

这是德军即将要扔到英国本土的炸弹:

细节是这样的:

它在下落时会发出刺耳的声音,达到震慑敌军和平民的作用。下面这个就是装在纳粹德国JU-87俯冲轰炸机上的两枚安装了哨子的SD50炸弹。由于空气阻力,它会使轰炸机的速度降低约每小时15英里,在面对其它战斗机时,这一缺陷是致命的。

不只是SD50,其它炸弹也有类似的设计。比如下图中尾翼上标为I5的镂空处的椭圆形切口,就能产生响亮、刺耳的哨声。

但这并没有解释关于上面“多普勒效应”的音高疑问。难道是配音师搞错了?

JU-87 / 斯图卡

上面说到的JU-87[7],是德军在1937年春投入生产的俯冲轰炸机,德文名为Sturzkampfflugzeug,简称Stuka(斯图卡)。它在二战前期赫赫有名,斯图卡成为了俯冲轰炸机的代名词。

为什么开始说飞机了呢?

这是因为,这个飞机也装了哨子。

发一段二战时拍的斯图卡俯冲投弹的视频吧。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7707701338173440

这段拍摄于1940年12月31日的视频片段中的声音,和我们熟悉的电影配音非常接近了。

我们来看看Stuka长什么样:

图中被红色圈出来的两个直径为0.7米的部件,就是由小型螺旋桨驱动的警报器,被德国人称为“耶利哥小号(Jericho Trumpets)”,用刺耳而难忘的噪音产生心理恐慌,削弱敌人的士气。

放大看一下:

做为一款俯冲式轰炸机,它一般投弹时是这样个姿势[8]

在攻击敌方目标时,它会先高速向目标俯冲,在距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开始投弹并同时拉起飞机。这种投弹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保证投弹速度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命中率[9]。多数俯冲轰炸机都配备有减速板,可以在俯冲时产生阻力,将速度保持在250节左右以保证投弹的准确性[10]

所以当我们看到炸弹被投下来时,离目标点极近的俯冲轰炸机的已经开始以几个G的过载远离地面目标,就像救护车远离时一样,声音开始由高音变低音,从而产生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声音。

就连《星球大战》里的TIE战斗机(双离子引擎战斗机Twin Ion Engines fighter)也是以JU-87的声音为灵感,通过将大象叫声与驶过潮湿人行道的汽车声相结合创造出了类似的声音[11]

就像罗马人在布匿战争中用模拟大象叫声的战吼技能一样,或者毛子的乌拉,或者其它什么巴拉巴拉小魔仙、代表月亮消灭你之类的口号类似,人类战争与高声喊叫总是会形影不离。

在斯图卡等变态战争突袭中幸存下来的幸运儿们,口口相传着这个声音的恐怖。它变得如此具有标志性,以至于经常被错误地用于电影中,以表示任何二战飞机的声音。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

(备注:本文只针对题主所述的“飞机投弹”,不包括高速、亚音速导弹的相关讨论。事实上,导弹飞过时也是有可能产生哨音的,这个又可以讲一壶了)

都看到这里了,就请关注我吧,我会继续分享无用的知识给你看的。

向左滑一下屏幕哦

参考

  1. ^ https://news.yahoo.com/video/barrel-bombs-explode-syrian-city-113902698.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jbi5iaW5n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C0fKBLlu4R8ExXM92UNC3pJrjpK9jb89aTBGM4PhL3Wy4h0-zGdDtnIU7wfQBeJIgvgORdWdiiop2G4Po6IgRXB8E-krKR9dLRydgXnUqOJOzPFR-M5RITdWl_bN2ybpiw-B8BIvpEkoEzDQ5mk8yz-pF4jgiaCx4ElMw4dqGew
  2. ^ 虽然这是直升飞机低空投弹,而且是简易炸弹,但大同小异,大同小异。
  3. ^ 这需要大约在6千米的高度投弹,准确性会较差。
  4. ^ 但飞机实在是太吵了,我怀疑飞行员能否听到哨声
  5. ^ Civil Defence Training Pamphlet No 2: Objects Dropped From The Air, Ministry of Home Security, 1944
  6. ^ 约书亚记 六
  7. ^ Ju 87是Stuka的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版本
  8. ^但实际操作中,也有其它的投弹姿势 https://militaryhistorynow.com/2015/06/04/screaming-death-10-amazing-facts-about-the-ju-87-stuka/
  9. ^ 由于投弹高度低,其命中率较水平轰炸机提高了许多倍。
  10. ^ 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Junkers_Ju_87#cite_note-Griehl_2001.2C_p._64-41
  11. ^ 音响设计师Ben Burtt,《星球大战之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影视剧里飞机投弹时那个标志性的“丢……”(或者更常见的“嗖……”)的声音,确实不是飞机在投弹时发出的真实声音,而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由声音设计师在后期制作中添加上去的。这里面学问可大了,远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加个音效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声音设计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技术,目标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场景的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在很多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一些船员、飞行员之间,确实存在用“she”来指代大型兵器,特别是潜艇和飞机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很多都和人类的传统情感和文化习惯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就是 拟人化和情感寄托。 情.............
  • 回答
    影视作品里那些在浩瀚宇宙中闪耀的太空站、空间站、飞船,尽管披着科技的外衣,但很多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却常常是“脏乱差”——到处是裸露的管线、斑驳的金属墙壁、散落的工具,甚至可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这可不是为了故意恶心观众,而是有其深层的原因,既是为了叙事服务,也多少有些现实考量的影子。首先,.............
  • 回答
    SpaceX 的星际飞船 SN4 原型机在 2020 年 5 月 29 日的液氮压力测试中发生爆炸,这确实是星际飞船项目早期研发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次爆炸对项目进程和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爆炸?SN4 的爆炸原因,根据 SpaceX 官方和一些公开的分析,主要指向了低温推进剂(液氮.............
  • 回答
    影视剧里,为啥坏蛋们绑的炸弹,屏幕上总跳着红红绿绿的数码管显示时间?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妥妥的“戏剧化”和“视觉符号化”的产物,跟现实里炸弹长啥样,或者说它们真正会怎么计时,那可差远了。首先,得聊聊数码管本身。在咱们这些观众眼里,数码管(也就是那种一段段发光二极管拼出来的数字)是最直接、最能代表“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影视剧创作与现实逻辑之间微妙的平衡。我们确实会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特工们坐在人声鼎沸的酒吧,或是咖啡馆,用那种“不经意”的语气,却又字字珠玑地讨论着一项绝密计划。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毕竟在现实中,如此重要的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之所以会这样设置,背后其实有.............
  • 回答
    影视剧里总是少不了村花、俏寡妇这类角色,仿佛每个村子都自带一个似的,还都美得各有风情,命运也总有点让人唏嘘。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创作者们精心挑选的一种叙事策略,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从人物功能上说。一个“活”的过去:承载记忆与变迁。村里的俏寡妇,往往是村子里年纪稍长、经历过一些事情的女性。她们的出.............
  • 回答
    清朝官员的帽子在影视剧中呈现差异,主要源于历史真实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历史制度、影视改编、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四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清朝官帽制度的等级体系(历史真实)1. 顶戴制度 颜色与材质:根据品级使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顶戴(帽顶)。 一品:红宝石顶戴(最高等级.............
  • 回答
    美国影视剧里,CIA和FBI这两大情报与执法机构之间那点“爱恨情仇”,简直是荧幕上的常客,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你说他们“互黑”,这说法挺到位的,因为在很多剧情里,他们确实是互相看不顺眼,甚至明争暗斗。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根本职责与管辖范围的冲突: CIA (Central In.............
  • 回答
    影视剧里,警察跟FBI之间那种“天然”的互相看不顺眼,其实挺好理解的,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影子,但也被戏剧化放大,成了制造冲突、烘托人物的好手段。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为啥他们就不能好好合作一把呢?首先,管辖范围和权力边界是根本原因。 警察,尤其是地方警察,他们的天职是维护一方治安,处理的是发生在他们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韩剧观众常常会有的一种感受,在很多韩剧中,警察角色的设定似乎与我们现实认知中的“正义使者”、“无所不能的执法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有时会显得有些无能、犯错,甚至是被动。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软弱”、“废物”形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创作的考量、社会心理的反映,.............
  • 回答
    日本影视剧里家里普遍都有浴缸,这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家庭生活的一个直观印象。但说到家家户户都有浴缸,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洗澡方式的差异,也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至于中国现在是不是基本不用浴缸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整体趋势确实有所变化。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日本的水费.............
  • 回答
    关于国产影视剧中的威亚痕迹和好莱坞的无缝衔接,这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并非简单的“技术好不好”就能概括。要聊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拍摄理念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从“展示”到“融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把威亚的使用看作是一种“技艺展示”,而好莱坞则更侧重于“叙事融入”。 国产剧:强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这三位华人动作巨星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在影视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为什么李小龙和成龙的形象被模仿的现象如此普遍,而李连杰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形象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这么个现象!影视和动漫里叫“塞巴斯蒂安”的管家,一抓一大把。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黑执事》的影响力。你如果稍微对动漫有点了解,立马就能想到《黑执事》里的那位完美执事——塞巴斯蒂安·米卡艾利斯。这位塞巴.............
  • 回答
    赛博朋克文化对东方元素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镜像与时代呼唤的交织产物。如果你仔细品味那些充斥着霓虹灯、高科技与低生活交织的赛博朋克世界,会发现其中闪耀着浓厚的日韩和香港文化的痕迹,这背后有着几重原因,值得我们一一剖析。首先,从美学与视觉语言上讲,东亚文化,特别是日韩和香港,提供了赛博朋.............
  • 回答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士兵们冲上前线,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紧握着一根粗绳,随着一声令下,用力一扯,炮火便轰鸣而出。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好奇:为什么火炮发射一定要拉绳子?而且,现在的火炮,还是这样操作的吗?影视中的“拉绳子”: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象征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拉绳子这一击发方式,背后有多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德军士兵端着MP40冲锋枪,但枪托却收起来或者压根就没展开。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跟历史事实、拍摄的便利性,甚至还有一些是观众的观感都有关。首先,我们得从MP40这把枪本身说起。MP40(Maschinenpistole 40)的设计初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