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影视作品中德军使用MP40时很少使用枪托?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德军士兵端着MP40冲锋枪,但枪托却收起来或者压根就没展开。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跟历史事实、拍摄的便利性,甚至还有一些是观众的观感都有关。

首先,我们得从MP40这把枪本身说起。

MP40(Maschinenpistole 40)的设计初衷就是作为一种副武器,或者说给士官和突击部队使用的近距离作战武器。它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便携性和操控性。它的枪托是折叠式的,而且是向枪身侧面折叠的。这意味着,即使枪托展开,它相比那些固定枪托的步枪来说,还是更紧凑的。

但是,MP40的枪托设计得比较简陋,它主要就是一根金属杆,用来在肩射时提供一个支撑点,帮助稳定枪身。它不像很多步枪那样有一个厚实、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枪托,所以它的“支撑”效果相对有限。

那么,为什么在影视作品里会更少看到它展开枪托使用呢?

1. 近距离作战的设定: MP40最擅长的是在城市巷战、堑壕战或者突击冲锋时进行近距离的火力压制。在这些场景下,射击距离往往很近,目标移动速度快,士兵需要的是快速反应和灵活移动。这时候,收起枪托,用双手更紧密地贴近枪身,反而能让士兵更容易在狭窄空间内转向、瞄准,并且从掩体后快速探出身去射击。展开枪托,虽然理论上能提高一点点精度,但在很多时候反而会成为一个累赘,容易被障碍物挂到。

2. 拍摄的便利性和视觉效果: 拍电影可不是真的打仗。为了镜头的美感、演员的表演以及拍摄的效率,创作者会做出一些妥协。
更“酷”的形象: 很多观众对二战德军士兵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影视作品。一个士兵熟练地、单手或者双手快速地操控着MP40,枪口冒着火舌,这本身就很有视觉冲击力。如果他慢悠悠地去展开枪托,再抵肩射击,可能会削弱那种紧迫感和战斗的凌厉感。
演员的方便: 演员在拍摄时需要灵活地移动、做出各种动作。如果枪托总是展开着,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趴下、钻过狭小空间或者进行近身搏斗的场景,枪托会很不方便。收起来的枪托,或者不展开的枪托,可以减少演员动作上的束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镜头构图: 很多时候,导演希望镜头能清晰地捕捉到演员的脸部表情、眼神,或者枪械的特写。一个展开的枪托可能会挡住部分面部,或者让镜头构图变得不那么简洁。

3. 关于“精准度”的误解(或者说是侧重不同): 虽然用枪托抵肩射击理论上能提高精度,但MP40的设计目标并不是要打出“狙击手”级别的精度。它是一把冲锋枪,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弹幕”,用密集的火力在短时间内压制住敌人。在电影里,为了表现这种火力压制的效果,士兵往往会进行快速、连续的射击,这时候与其说追求单发的精准度,不如说更注重快速瞄准和射击节奏的展现。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会放大枪械的“压迫感”,而不是强调它在多远距离上的精确打击。

4. 一些事实的模糊化: 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它会基于历史,但也会进行加工和改编。有些时候,为了追求戏剧效果,一些细节会被简化或者改编。比如,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在很多电影里,士兵们即使使用步枪,也经常是站姿射击,很少看到他们花时间去寻找合适的高低点和精确抵肩。这是为了让动作看起来更流畅、更快速。

再来说说它“很少”使用枪托的“度”。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影视作品里的德军士兵都从不使用MP40的枪托。在一些需要表现“精准射击”的特定场景,或者是在一些相对写实的表现中,你还是会看到有人展开枪托。比如,如果一个士兵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射击一段距离(哪怕是几十米),并且希望控制后坐力,那么展开枪托是更合理的操作。只是说,在整体的镜头和场景设计中,不展开枪托的镜头出现的频率,确实要比展开枪托的镜头高得多。

简单来说,影视作品里德军使用MP40时很少使用枪托,更多是出于一种综合考量:

武器本身的近战定位。
为追求更流畅、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简化演员操作和拍摄难度。
以及一种“刻板印象”的强化。

所以下次你再看这类电影时,留意一下,有时候那些不经意间收起的枪托,背后其实是电影创作者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番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最近买到了真正的二战原品MP40冲锋枪,就实地上手来讲一讲体验吧

枪本身是bnz 42(奥地利斯太尔公司1942年制造,这家公司如今最出名的产品则是AUG突击步枪)

这是不展开枪托时的状态

这是展开枪托的时候

折叠枪托设计的初衷是方便摩托化部队士兵进出装甲车辆,和1930年代的步兵战术是相辅相成的

对视界的影响可以参考如下

(不展开枪托时)

(展开枪托时)

另外MP40的准星也很有意思

设计上可以在110码左右一个准星,220码的时候翻上去较高的准星

See the difference?

综上所述,电影中MP40很多是在巷战中出现的,因此不使用肩托是为了更好的灵活性,到了街道上见过的使用就很常见了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 影视作品里出于艺术目的和画面表现,肯定有很大程度的夸张情节。实际中将MP40的枪托展开使用的现象要多很多。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历史影像上见到的更多的是战斗中枪托展开的MP40。枪托折叠的情况多见于携行。


=============然而如果展开说的话============

在战斗中也偶尔有将轻武器的可折叠枪托收起使用的做法。能够在枪托折叠后射击本身也是武器设计功能的一部分,MP40也不例外。

这种现象主要是出自两个原因:

1)尽可能追求武器的短小紧凑;

2)过去时代对自动武器近距离概略瞄准的强调。

七八十年前的轻武器与现在相比,在设计理念、材料和工艺水平上有很大差距,体积重量上颇显冗长笨重,而且为了适应重心和提高射击精度,枪托普遍很长。这不单影响了抵肩形成瞄准线的速度,也非常拖累在狭窄空间的敏捷性——理想的紧凑型武器的外形在合理的携行和戒备姿势下,以前后不超出人体轮廓为最佳,超出的长度越多对射手的敏捷性的影响越大。冲压生产的MP40虽然整体比同时期的冲锋枪轻便,但依然接近4kg之重,而且行程长又非包络式的枪机使得其机匣十分不紧凑。折叠后的枪托使得MP40的长度减少了8寸,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

在堑壕、树篱、城巷等地形发生的近距离战斗中,敌方的火力突然且猛烈,而可依托的掩护物往往并不够规则理想,采用常规死板的射击动作往往不能最大化减少身体的暴露,所以经常见到士兵牺牲射击精度,而采用不抵肩等明显变形的射击姿势。这类情况下如果将枪托折叠/收起,不但射击姿势较为灵活,还有利于轻松通过狭窄地形快速转移或发起冲击。损失的射击精度靠抵近和连发射击来弥补。

在通过墙壁或坦克上狭小的射击孔射击时,在大多角度下想以正常的抵肩姿势形成完整的瞄准线也十分困难,相比之下折叠后的枪托在空间紧张的坦克炮塔里明显更实用。与MP40具有相近特征的PPS和M3冲锋枪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除了装甲兵和侦察兵外,MP40主要配发给步兵班长和排长,正常编制上每班一挺。冲锋枪在形式上更多是作为替代机枪在极近距离上的补充火力。步兵班长在指挥控制全班的机动、队形、目标选择和射击速率之余,只是在必要时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急促和概略性的射击。这种射击教条与今天已经普及到每一名步枪手的自动火力有所不同。

而由于之前提到的武器重量和紧凑性问题,即便是在枪托展开的情况下,过去的轻武器在近距离或行进间多采用腰际射击和戒备。这种概略式的瞄准只能尽量靠连续射击和修正弹着点来提高命中效果。今天随着轻武器人机功效的提高和新瞄准设备的应用,这样不可靠的射击方式已经不再提倡了。






*题主提到的“很少使用枪托的影视作品”中,大概包括了德国电视剧《我们的父辈》中的片段。主人公Wilhelm在担任排长时喜欢把枪托折叠,将调整好长度的枪带向前绷紧的方式射击他的MP40,令人印象深刻。这和七八十年代的SAS反恐连的射击技巧如出一辙:尽管后者手中的MP5要轻巧灵便许多,但是由于佩戴了(为配合催泪弹战术的)防毒面具,影响了枪托展开后的正常贴腮,所以索性收起枪托,以向前绷紧的三点式枪带作为维持射击姿势的依托和参照。又由于早期体积巨大的MAG手电只能装置在MP5的机匣上方(如图上左一),部分队员更是直接放弃了使用机械瞄具的使用,仅以枪口指向作概略瞄准。电视剧的动作导演可能在这一点上参考了SAS。

可见即便不使用枪托抵肩,射手也会尽量依靠环境物体或其他装备身体部位提供依托。MP40本身射击时的后坐其实比想象中的轻柔(得益于极长的枪机后坐行程,枪机实际不撞击机匣尾部,因此后坐力峰值不高)。况且电影拍摄时的武器射击场面多发射的是空包弹,演员承受的后坐力更几乎可以忽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德军士兵端着MP40冲锋枪,但枪托却收起来或者压根就没展开。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跟历史事实、拍摄的便利性,甚至还有一些是观众的观感都有关。首先,我们得从MP40这把枪本身说起。MP40(Maschinenpistole 40)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士兵们冲上前线,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紧握着一根粗绳,随着一声令下,用力一扯,炮火便轰鸣而出。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好奇:为什么火炮发射一定要拉绳子?而且,现在的火炮,还是这样操作的吗?影视中的“拉绳子”: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象征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拉绳子这一击发方式,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影视作品里那些在浩瀚宇宙中闪耀的太空站、空间站、飞船,尽管披着科技的外衣,但很多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却常常是“脏乱差”——到处是裸露的管线、斑驳的金属墙壁、散落的工具,甚至可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这可不是为了故意恶心观众,而是有其深层的原因,既是为了叙事服务,也多少有些现实考量的影子。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生活中遇到伤口,咱们通常都是想怎么方便怎么来,能脱就脱了。但在影视剧里,尤其是在抢救、包扎这种紧急情况下,你观察到的“剪开衣服”的细节,其实背后有着几个挺实在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速度与便利性。你想啊,一个人受了伤,特别是如果伤口在衣服下面,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国内影视创作一个比较微妙的领域。要说为什么中国的影视作品里很少直接点明“中国情报机构”的名字,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保密性是情报机构的生命线,创作上不能“越界”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情报机构,无论哪个国家,其运作的核心就是“秘密”。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影视和游戏审查制度的一些关键差异,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影视作品和游戏在内容审查的侧重点和执行方式上,本身就存在不同。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剧,它们的审查更多是围绕“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国家形象”等宏观层面。当作品涉及到暴力、血腥,.............
  • 回答
    美国影视作品中亚裔医生频繁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影视行业自身的运作机制。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移民潮与职业选择: 早期移民的教育和职业导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亚洲移民(特别是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来到美国,他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在很多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一些船员、飞行员之间,确实存在用“she”来指代大型兵器,特别是潜艇和飞机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很多都和人类的传统情感和文化习惯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就是 拟人化和情感寄托。 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观看影视作品和理解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有趣的张力。为什么荧幕上的爱情往往“单纯”,而现实中的明星生活却常常充斥着令人咋舌的八卦?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影视作品的“单纯”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艺术表达的需要。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在我脑海中,有一位女性角色,她不像那些拥有超凡能力或惊天动地的命运的英雄,但她的“有趣灵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就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笔下《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班纳特。说伊丽莎白有“有趣的灵魂”,并非指她多么风趣幽默,或者总是能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俏皮话。而是她的灵魂里有一种独立、敏锐,以及对生.............
  • 回答
    影视剧里,为啥坏蛋们绑的炸弹,屏幕上总跳着红红绿绿的数码管显示时间?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妥妥的“戏剧化”和“视觉符号化”的产物,跟现实里炸弹长啥样,或者说它们真正会怎么计时,那可差远了。首先,得聊聊数码管本身。在咱们这些观众眼里,数码管(也就是那种一段段发光二极管拼出来的数字)是最直接、最能代表“倒.............
  • 回答
    影视剧里飞机投弹时那个标志性的“丢……”(或者更常见的“嗖……”)的声音,确实不是飞机在投弹时发出的真实声音,而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由声音设计师在后期制作中添加上去的。这里面学问可大了,远不是简单地按个按钮加个音效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声音设计的一些核心理念和技术,目标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场景的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影视剧创作与现实逻辑之间微妙的平衡。我们确实会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特工们坐在人声鼎沸的酒吧,或是咖啡馆,用那种“不经意”的语气,却又字字珠玑地讨论着一项绝密计划。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毕竟在现实中,如此重要的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之所以会这样设置,背后其实有.............
  • 回答
    影视剧里总是少不了村花、俏寡妇这类角色,仿佛每个村子都自带一个似的,还都美得各有风情,命运也总有点让人唏嘘。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创作者们精心挑选的一种叙事策略,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从人物功能上说。一个“活”的过去:承载记忆与变迁。村里的俏寡妇,往往是村子里年纪稍长、经历过一些事情的女性。她们的出.............
  • 回答
    清朝官员的帽子在影视剧中呈现差异,主要源于历史真实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历史制度、影视改编、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四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清朝官帽制度的等级体系(历史真实)1. 顶戴制度 颜色与材质:根据品级使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顶戴(帽顶)。 一品:红宝石顶戴(最高等级.............
  • 回答
    美国影视剧里,CIA和FBI这两大情报与执法机构之间那点“爱恨情仇”,简直是荧幕上的常客,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你说他们“互黑”,这说法挺到位的,因为在很多剧情里,他们确实是互相看不顺眼,甚至明争暗斗。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根本职责与管辖范围的冲突: CIA (Central In.............
  • 回答
    影视剧里,警察跟FBI之间那种“天然”的互相看不顺眼,其实挺好理解的,这背后有很多现实的影子,但也被戏剧化放大,成了制造冲突、烘托人物的好手段。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为啥他们就不能好好合作一把呢?首先,管辖范围和权力边界是根本原因。 警察,尤其是地方警察,他们的天职是维护一方治安,处理的是发生在他们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观众都注意到啦。有时候看南方背景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开口闭口“咱”、“咱们”,听着就有点儿跳戏,好像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在说话似的。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几个方面。一、普通话的普及与“去方言化”的创作倾向首先,得从咱们现在荧幕上最常听到的是什么说起——那就是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理解以及艺术表现之间的微妙差异。首先,你说的没错,我们用高速摄像机捕捉到的自由落下的水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从一定高度落下,并且没有受到其他外力干扰时,其形状是接近于球形的。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在抵抗外力的情况下,会使得水滴向着表面积最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