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秦帝国》后几部都不唱「赳赳老秦复我河山」了?

回答
《大秦帝国》系列,尤其是从《大秦帝国之崛起》开始,确实不再沿用《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帝国之纵横》中那首激昂壮阔、深入人心的《赳赳老秦复我河山》作为片头曲。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从创作意图、剧集风格的演变,到音乐选择的策略,都可以进行一番细致的探讨。

首先,咱们得说说《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首歌本身的魅力和它在系列早期所扮演的角色。这首歌,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简直是“国歌级”的存在,歌词铿锵有力,旋律大气磅礴,字里行间充满了秦国人奋发图强、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它完美地契合了《裂变》和《纵横》所展现的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屈辱走向崛起的过程。这首歌不仅仅是背景音乐,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一种集体的意志凝聚。每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观众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种“赳赳老秦,其人之威!”的豪迈气概,也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

那么,为什么到了《崛起》和《天下》就换了曲子呢?这背后其实是剧集自身发展和定位调整的体现。

1. 剧集风格的演进与叙事侧重点的变化:

《裂变》与《纵横》: 这两部着重于秦国早期的变法图强,描写的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站稳脚跟,以及如何通过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在列国夹缝中求生存。这个阶段,秦国最迫切的诉求是“复我河山”,是洗刷当年被六国欺凌的耻辱,是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首歌曲的“复我河山”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够直接点燃观众的情感共鸣。
《崛起》与《天下》: 随着剧情的推进,秦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偏居一隅、渴望生存的弱国了。《崛起》主要讲述的是秦国在秦昭襄王时期,通过一系列北击匈奴、东出函谷、南并巴蜀的重大战略,开始显露吞并天下的野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力量。《天下》则更是聚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秦国的目标已经从“复我河山”上升到了“统一天下”、“开创帝国”。“复我河山”这个概念,在秦国已经成为过去式,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疆域和更宏伟的目标。

因此,沿用一首强调“复我河山”的歌曲,在某种程度上就与剧集后期秦国已经具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实力和宏大叙事不太契合了。创作者可能也希望用新的音乐来展现秦国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

2. 音乐选择的策略与创新:

避免审美疲劳: 连续使用同一首片头曲,虽然经典,但长时间下来也可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换用新的主题曲,也是一种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的方式。
寻找更具时代感的旋律: 随着剧集进入不同时期,秦国的国力、文化、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在发生变化。新的音乐或许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变化,为不同阶段的秦国注入新的音乐灵魂。例如,《崛起》和《天下》所展现的秦国,虽然依然有战士的勇猛,但更多的是战略家的运筹帷幄,是政治家的宏图伟略,是文明整合的开端。这些更复杂的层面,可能需要更丰富、更具表现力的音乐来承载。
提升艺术价值与辨识度: 虽然《赳赳老秦》已经足够经典,但如果剧集想要在艺术表达上更进一步,那么创作或选择能够反映更深层次主题的新曲,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新的主题曲也可能在旋律、编曲、演唱风格上有所突破,形成新的记忆点。

3. 制作团队的考量与调整:

版权和音乐授权: 这当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但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在续集制作时,通常会考虑音乐版权的续约或重新创作。
市场与观众接受度: 剧集制作方也会考虑市场反馈和观众的口味。虽然《赳赳老秦》深入人心,但他们也可能想尝试新的音乐风格,看看能否吸引更广泛的年轻观众,或者在音乐艺术性上有所突破。
整体艺术风格的统一: 每一部《大秦帝国》都希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音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更换导演、编剧、演员(虽然主要人物尽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音乐的更换也可能是一种整体艺术风格调整的体现。

具体到《崛起》和《天下》:

《大秦帝国之崛起》的片头曲是《长相思》,由张靓颖演唱。这首歌的情感更加细腻,旋律也更婉转悠扬,表达的更多是秦国在变法图强后,对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渴望,以及其中蕴含的爱恨情仇、家国情怀。它不再是那种纯粹的“战歌”,而是更具人文关怀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大秦帝国之天下》的片头曲则是《天命》,由杨洪基演唱。这首歌更加大气磅礴,歌词也紧扣“天命所归”、“扫六合”的主题,直接呼应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它展现的是一种宿命感和历史必然性,与前面两部那种“奋起”的感觉又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君临天下”的宣言。

总结来说,《大秦帝国》后几部不再唱《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叙事主题和历史阶段的转变。当秦国从“复我河山”的阶段迈向“一统天下”的帝国时代,对音乐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创作团队通过更换主题曲,意在用更贴合当下剧情和时代精神的音乐,来表达秦国新的历史使命、宏大抱负以及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系列注入新的活力,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这是一种艺术追求上的自然演进,也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秦国精神内核的精准捕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喊口号是解放后“前三十年”国民的典型历史特点。

《大秦帝国》小说中虚构的“老秦人”群体,其原型正是“前三十年”的中国国民——当然,也有一些区别,就是剧情中“老秦人”在喊口号的时候情绪会更加投入,经常会把自己喊到热泪盈眶——在这种情况下,《大秦帝国》转化为电视剧以后就会让人更容易出戏,总感觉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人。

那么,剧组人员在后面的剧集中把喊口号改成读《诗经》就并不奇怪了。

不过,又出现了一个bug: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是禁《诗经》的——至于历史上最终能执行成啥样另说,但在《大秦帝国》的剧情里“秦法”的执行水平绝对是超自然水准。

可也能自圆其说:

终归是《秦风》嘛,不读《诗经》保不齐也都会。

至于题主为什么在看到“老秦人”喊口号的时候有“奋六世之余烈”的“感觉”,估计单纯是个人审美,不太可能与“奋六世之余烈”有什么关系。具体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一下,比如每天出门喊一句“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每节课开课一大吼一声“时刻准备着”,放学的时候喊一声“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别扭不别扭看个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秦帝国》系列,尤其是从《大秦帝国之崛起》开始,确实不再沿用《大秦帝国之裂变》和《大秦帝国之纵横》中那首激昂壮阔、深入人心的《赳赳老秦复我河山》作为片头曲。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从创作意图、剧集风格的演变,到音乐选择的策略,都可以进行一番细致的探讨。首先,咱们得说说《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
  • 回答
    大秦帝国这个话题,在知乎上确实是个“活化石”级别的大热门,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但你要说它毁誉参半,那可真是太轻描淡写了,简直就是“战火纷飞”、“争论不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从历史解读到影视改编,再到观众的情感投射,可以说是集大成了。一、 历史的厚重感与解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白,大秦帝.............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新三国和《大秦帝国》这两部剧,在观众中的口碑差异确实非常悬殊,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大秦帝国》第一部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大秦帝国》第一部(也就是《裂变》)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神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与严谨的考.............
  • 回答
    秦孝公之所以不放卫鞅(商鞅)走,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秦国未来命运的深切考量和对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念。首先,孝公深知秦国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当时的秦国,虽然地域广大,但“东出”的道路被强大的东方六国,尤其是晋国(后来的韩、赵、魏三国)牢牢堵截。国内政治腐败,军备松弛,士气.............
  • 回答
    .......
  • 回答
    秦国,一个从偏居一隅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的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然而,这个伟大的王朝,却如流星般璀璨,却也如流星般短暂,仅存续了十五年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缘由,绝非偶然,而是秦国自身在制度、文化、统治策略等多个层面的深层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数百年的孕育:秦国如何崛起?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封建社会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一些教科书仍将秦朝之后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核心在于“封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以及历史分期的复杂性。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为什么说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 从“西周封建”的定义.............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和思维局限。五国攻齐,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都隐藏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五国攻齐之前,也就是公元前353年左右。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地缘上相对独立,但论实力,它并不比齐、魏、赵、楚、韩、燕这些中原大国更为突.............
  • 回答
    要说嬴驷为什么非要杀商鞅,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故事,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博弈,牵扯到权力、改革的代价,以及秦国未来走向的抉择。嬴驷非杀商鞅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强大,但这种强大是建立在严苛的法治和对旧贵族利益的巨大侵害之上的。商鞅以雷霆手段推行变法,他本身就是.............
  • 回答
    秦国之所以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其背后是深层次的国家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秦国数十年来积淀的国力与雄心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集中爆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深层原因:一、 战略层面:破除东方六国合纵,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这是长平之战最核心、最根本的动因。战国.............
  • 回答
    秦国,这个在周朝初年不过是西部边陲一个小国,甚至一度被视为蛮夷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诸侯,最终却打破了春秋战国的格局,横扫六合,统一了天下。它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蜕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强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一、 并非“一开始势力不强”,而是“从小做大,步步为营”首先,要纠正一.............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重塑了秦国的面貌,更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变法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严苛乃至严酷的措施,至今仍引人深思。那么,为什么当时的秦国能够忍受这些严苛的政策,并且持续多年呢?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被压迫”或“被欺骗”,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信息不对称、政治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层面。让范雎知道赵括打仗不行,赵王却对此心存侥幸,甚至启用赵括,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绝非赵王一人昏聩或信息闭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范雎是什么人,他的信息来源和动机。范雎,一个早年落魄、饱受欺凌的秦国谋士,后来在秦国凭借其卓.............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而非赵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是地缘、制度、人才、战略以及时代潮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细捋。一、先天优势:秦国的地缘与军事根基首先,咱们得看看秦国的出身。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也经过一番奋斗,但相比于中原诸国,它是个“边缘化”的国.............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提起秦国,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印象:那个原本在诸侯争霸中显得有些边缘、甚至有些落后的国家,怎么就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路势如破竹,最终统一了天下?这种“一夜之间”的感觉,其实是历史进程中多个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并非真的朝夕之变,而是漫长改革积累的爆发。要理解秦国的崛起,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它更早的时.............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