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丹麦投降的比法国还快,但为什么只有“乳法”没有“乳丹”?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
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抗的情况下迅速妥协,试图通过合作维持国家稳定。
政治策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和政府选择以“非暴力合作”换取国内秩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这种策略虽然被后世部分批评者视为“懦弱”,但也在战时保住了大量民众的生命。

2. 法国的全面溃败
时间线: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崩溃,贝当政府与希特勒签订《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将法国划分为“自由区”和“占领区”。
政治分裂:维希法国(Vichy France)的亲德政策以及对犹太人的迫害,使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成为争议焦点。尤其是法国军队在敦刻尔克撤退后的溃败,更强化了其“懦弱”的历史形象。

3. 关键区别
丹麦投降后仍保留部分主权(如议会、警察系统),而法国的投降直接导致国家被割裂为占领区与傀儡政权。
法国的维希政府被广泛视为“合作主义”象征,而丹麦政府则因未完全屈从于德国而保有争议性。



二、文化认知与历史记忆
1. 法国在西方叙事中的符号化
殖民帝国的历史包袱:法国作为曾经的殖民强国,在二战后仍被部分人用“奶法”(源自英文“cowardice”的谐音)讽刺其软弱。这种标签可能与法国在当代全球政治中相对被动的角色有关。
维希政府的争议性:法国在战争期间的合作政策成为批评焦点,而丹麦则因抵抗运动的隐秘存在(如“自由之家”组织)被赋予更多正面叙事。

2. 丹麦的历史形象
战后重建与抵抗精神:尽管丹麦投降迅速,但其国内秘密抵抗活动(如地下出版物、保护犹太人等)在战后被广泛宣传,塑造了“隐性抵抗者”的形象。
北欧国家的集体叙事:北欧国家普遍强调团结与韧性,丹麦的快速妥协更多被视为“策略性让步”,而非彻底懦弱。



三、网络迷因的生成逻辑
1. “乳法”产生的社会语境
历史误解或刻板印象:中文互联网中,“乳法”可能源于对法国历史行为的简化认知,如将维希政府与现代法国关联(例如2016年“黄马甲”运动中对传统权威的反抗)。
文化输出中的标签化:西方媒体对法国历史的叙事(如《巴黎最后的探戈》等作品)可能强化了“软弱”的刻板印象。

2. 为何没有“乳丹”
丹麦缺乏争议性符号:丹麦在二战后更多被描绘为“中立者”,而非合作主义或懦弱的代表。
网络讨论的焦点差异:中文互联网对法国历史的关注度远高于丹麦,而丹麦的历史事件(如1943年犹太人秘密撤离)较少引发争议性话题。



四、语言与符号学视角
1. “乳”字的文化隐喻
在中文网络语境中,“乳”常带有贬义(如“乳化”指软弱),但这种用法更多源于对西方“cowardice”的直译,而非严格对应历史事实。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可能更易被赋予“懦弱”标签,而丹麦的快速投降因缺乏明确的“合作主义”争议(如未建立类似维希政府的傀儡政权),难以形成相同符号。

2. 北欧国家的独特性
丹麦、挪威等国在二战中更多被视为“受害者”,而非“合作者”。这种叙事在西方媒体中被强化,减少了负面标签的生成空间。



五、总结:为何没有“乳丹”?
1. 历史背景差异:丹麦投降更强调策略性妥协,法国则因维希政府的争议成为批评焦点。
2. 文化记忆与抵抗运动:丹麦战后被赋予隐性抵抗者的形象,而法国的软弱符号更具传播力。
3. 网络迷因的生成条件:中文互联网对法国有更强烈的刻板印象,而丹麦缺乏相应的社会语境触发。

因此,“乳丹”未出现并非因为丹麦历史中没有“懦弱”元素,而是其历史叙事与文化标签未能像法国那样被广泛传播和符号化。这种差异反映了历史记忆、语言习惯与网络文化的多重交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丹麦本身就弱小啊,法国可是当时欧陆第一强国,比德国不差的。强大战胜弱小,很正常,就像1+1=2一样,很平常;弱小战胜强大,那就很不一般了,值得吹一把。举个栗子吧,一个人在野外,遭遇一只老虎 ,一番搏斗把老虎打败了(跑了),正好附近有个观光团,一堆媒体照片视频作证,那是可以上新闻的,地表最强 。你说一个人掏兔子洞被兔子给蹬了,正巧附近又有一个观光团照片视频有图有真相,你说那人是不是地表最弱??

user avatar

这就好比LOL比赛,法国和德国在S9四强赛碰上了,法国3:2拿下了德国,S10四强赛这两又碰上了德国3:0打的法国选手哭唧唧,那法国打的这么捞肯定成梗。

丹麦的军事水平类比于LOL水平差不多是高中校队的水平,S赛四强队伍打高中校队3:0不是正常的吗?

user avatar

乳房,房子,大家就觉得饱满可期,如果是乳盒,火柴盒就蹦出来了,你还觉得有意思吗。

乳丹,才多大呀?所以能乳法就不会乳丹。

user avatar

你将丹麦与法国并列?

你乳髮了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中国一波推平蒙古,是不会有人乳蒙的;

但如果中国被蒙古一波平推,那将来“乳华”基本上就跑不掉了;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了

中国两次鸦片战争被英国爆揍了两次,依然是世界大国,是英国极力笼络的对象;

但甲午战争被日本爆揍以后,就成了东亚病夫了。

原因无他,旁观者眼中的实力对比而已。

换个时间线,如果二战初期法国一波推平德国,相信我,不会有人乳德的。

user avatar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能乳法,说明法国人还有羞耻之心,毕竟法国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有些国家,连羞耻之心都没有了,本来无贱,如何可破?

比如你去问墨西哥人为什么打不过美国,他巴不得美国人早点打过来,怎么乳?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答案说丹麦是小国?丹麦可不是什么小国!

丹麦这个国家,我们现在看上去好像很小,但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其实并不小。丹麦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北欧国家的“母国”,丹麦王室当年可是非常NB的。当年的丹麦人看德国人,就是贵族看乡巴佬的感觉。

但是架不住败家子多呀。到二战时期,丹麦这样的国家,已经没有什么荣誉感可言了。德国人打过来了,他们以投降得早为荣,这样的国家,你想乳他,都下不了嘴。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图,丹麦在这里:


地图放大一点是这样的:



看上去很小是吧。但是历史上丹麦曾经是这样大:


————————————————————————————————

由于地图投影的问题,实际面积比图上的小很多。但无论如何也不可否认,丹麦曾经是一个大国。要知道,丹麦强大的时候,德国还是一群乌合之众。

本文是要阐述一个事实,那就是,要让人觉得侮辱,至少这个人是要有荣誉感的。如果是一个有荣誉感的丹麦人,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会怎么想呢?当丹麦是北欧之光的时候,德国还是一群蛮子。当丹麦三皇加身的时候,德国还是一堆砸碎。曾经这么强大的国家,如今只剩这么一点家产,这几百年都干什么去了?被野蛮人打到家门上来,只能投降,难道不应该感到羞耻吗?

我们读历史,读到北宋被金国所灭,我们觉得屈辱,如果这时候找个理由,说北宋本来就打不过金国,难道因此就不觉得屈辱了吗?如果说北宋不是突然被灭的,而是在百年的时间中自己败光了家产,只剩下开封一隅,然后被金国灭了,难道就不会觉得屈辱了吗?这屈辱不仅仅包括最后打败投降,也包括国家曾经拥有的荣耀,也包括对败家子的愤慨。

如果单看二战时期,丹麦当然打不过德国。但是难道因此就投降光荣了?今日之衰败,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腐朽的老爷们早几百年干什么去了吗?


————————————————————————

看看评论区吧,评论区很多人的想法,其实就是丹麦人的想法,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我弱是有理由的弱,我弱所以投降有理。

谁祖上不是从弱小开始的?德国一直到1871才完成统一,往上数几百年就是一盘散沙。这样一个国家,凭什么就变成大国了呢?谁不能为自己找个借口?当年条顿骑士团才多大,是不是烂地?为什么人家就德意志了呢?

条顿骑士团去普鲁士干什么?是去开荒的,他们征服了当地的蛮夷,建立了统治,那是13世纪的事情。而这时候丹麦人在干什么?丹麦人早在几百年前就击败了英格兰,在第一次辉煌的11世纪,丹麦人把北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同在13世纪,条顿骑士团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而丹麦人考虑的是如何囊括波罗的海和北海,所以才有了卡尔马联盟。

不要以为丹麦人对领土就没有野心,北欧海盗岂是省油的灯?这个联盟难道仅仅是个联盟吗?显然并非那么简单。在长达126年的时光里,北欧只有一个国王,那就是丹麦国王。当然这里涉及到欧洲人的统治逻辑,简单的说他们基于头衔、血统什么的搞出的一套逻辑体系,大致可以理解为国王等于贵族的家主,因为各种关系,张家的儿子做了李家的女婿,同时又是王家的表哥,因为各种原因,这三家都认这个张家的儿子作家主,但是各家依然是各家,并不是王家李家就改姓张了,这种模式叫做联统。话虽如此,但是你说难道他这个国王只想占个虚名,没有想过整合三家?联统联着联着就变一家的情况并不罕见。

前面说了,丹麦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北欧所有国家的母国,不但是北欧,连德国人,很多都是丹麦过去的。这涉及到文化的传递问题,简单的说欧洲那一块地的文明是从南往北,从西往东传,丹麦这块地,处于文明传递的前锋位置。当年北欧、德国全是蛮夷,丹麦则很早就投奔基督教的怀抱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无论是北欧人还是德国人,大都与丹麦人都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联合统治这种局面。既然大家都同出一脉,合二为一有什么好奇怪的,西班牙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然而崽卖爷田不心疼,接下来的几百年时间之中,法兰克人分分合合后仍是大国,不列颠人从偏远蛮区成长为世界大国,西班牙人从分家走向统一,还颠覆了穆斯林在半岛的统治地位,但是丹麦人则从一方之霸跌落为鱼腩,这难道不应该感到羞耻吗?

不,丹麦人没有感到羞耻,他们认命得很。德国人打进来了,他们没有想过这些过去的蛮子为什么变得这么厉害了,没有反思过自己家的贵族老爷们几百年干什么去了,而是庆幸自己投降得早,损失得小。

别人家在跑步前进,就你在败家,而且还沾沾自喜,这是什么精神?

user avatar

放在足球上就好理解了:是法国兵乓球第一高手被中国省队退役选手4:0教做人还是足球被国足1:1逼平丢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盟军为何没有选择控制波罗的海并登陆丹麦开辟新战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战略议题。许多人会好奇,为何盟军没有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北欧方向给纳粹德国施加更大的压力。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涉及到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盟军面临的主要战略.............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二战期间,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战争中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上其翻盘机会极低,主要受制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德国:东线与西线的双重困境1. 资源与战略失误 东线战争: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后,陷入苏德战场的泥潭。尽管初期取得局部胜利(如莫斯科保卫战),但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苏联的工.............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苏军)与中华民国中央军(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体系、战争环境和关键战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战争背景与时间线1. 苏联的战争(19411945) 苏联在1941年6月被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进入.............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其惨烈和复杂的冲突,其中充斥着许多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它们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触及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以下是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纳粹德国的系统性灭绝与“效率至上”的冷血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奥斯威辛集中营并非仅仅是一个关押和处决.............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政权,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故事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军队的混乱、低效,以及墨索里尼本人夸张的宣传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搞笑真实历史:1. 墨索里尼的“军事天才”神话的破灭 夸张的宣传 vs. 现实的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