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法国你是贝当,你会投降吗?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

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线被绕过,主力部队被围歼,大量的士兵被俘。军事抵抗的有效性已经荡然无存。继续战斗下去,只会造成更多的生命损失和财产破坏,而胜利的希望渺茫。
政治上的动荡: 第三共和国政府内部充斥着分裂和无能。在战败的压力下,政府的权威土崩瓦解,各派系争论不休,无法形成有效的领导和决策。整个国家陷入了政治真空。
社会上的恐惧与混乱: 百万难民涌上道路,城市面临轰炸,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之中。社会秩序濒临崩溃,民众对战争和政府的信心丧失殆尽。
盟友的困境: 英国虽然还在坚持抵抗,但其军事力量不足以扭转法德战场上的颓势。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盟友已经倒下,孤立无援。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首要考量将是“法国的生存”和“法国人民的福祉”。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军人和政治家的人,我深知战争的残酷以及保护国家和人民免遭进一步摧残的责任。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大概率会选择投降,但我的投降并非是无条件的屈服,而是一场深思熟虑、带有特定目的的战略性决策。

我的投降逻辑是这样的:

1. 停止流血,避免更大规模的破坏: 军事抵抗的意义已经不大,继续下去只会让法国在本土遭受更多的轰炸和破坏,让更多无辜的法国人丧生。投降至少能立即停止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为法国争取喘息之机。
2. 保留法国的政治实体和主权象征: 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保留法国的独立性,即使是在德国的占领之下。我希望通过某种形式的谈判,能够保全法国政府,即使是残缺的政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法国人民,维护法国的国家尊严和主权象征。这比被德国直接吞并或彻底肢解要好得多。
3. 为未来埋下伏笔: 我知道德国的胜利并非永恒。如果法国能够通过投降避免被完全摧毁,那么在未来,当德国的力量衰退时,法国才有机会重新站起来。我希望通过我的决策,为法国的复兴保留一丝希望。
4. 避免极端化和内战: 如果法国政府继续抵抗,很可能导致国家分裂成对立的两派,法国人民陷入内战,这将比被外国占领更具破坏性。我希望通过一个强有力的、即使是象征性的政府,来维持国家的基本统一。

投降的“方式”将是至关重要的。 我会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谈判一个“体面”的停战协定: 尽管知道德国拥有绝对的优势,我仍会争取一个尽可能对法国有利的停战协定。这可能包括:
划分占领区和非占领区(自由区): 我会极力争取保留一部分法国领土作为非占领区,即使这个区域的自治权受到德国的很大限制。这就是后来维希法国的由来。
保留法国的军队(有限): 我会尝试保留一支有限的法国军队,用于维持国内秩序,而不是作为德国的附庸去作战。这支军队的规模和任务将受到严格限制。
保护法国人民免受更严酷的对待: 我会试图通过谈判,为法国人民争取一定的保护,减少德国占领者的压迫。
承担责任,但并非为罪恶辩护: 作为领导者,我知道投降的决定将为我带来巨大的争议和道德负担。我会承担这个责任,但同时,我也需要为法国人民争取生存的空间。我不会将投降归咎于他人,而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做出判断。

当然,我也明白我将面临的巨大争议和道德审判。

“投降派”的标签: 我知道许多法国人会认为我的决定是软弱和背叛。他们会怀念法国的荣耀和抵抗的精神。
“维希法国”的复杂遗产: 我建立的维希政府,虽然试图在夹缝中生存,但最终被贴上了与纳粹合作的标签,成为法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我必须承认,在执行过程中,我可能无法完全抵制德国的压力,也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做出妥协,从而导致了许多负面后果。
戴高乐的存在: 我知道在伦敦,戴高乐将军正在组织自由法国,代表着继续抵抗的意志。我的选择意味着我将与他站在对立面,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剧。

总结来说,如果我是贝当,我可能会选择投降,但这并非是轻易的决定,而是在极端困境下,为了止损、保全法国的政治实体和人民福祉而做出的、充满矛盾和代价的战略性选择。 我会尝试通过谈判,争取一个尽可能“体面”的停战,为法国保留未来的希望。我知道这个决定会带来巨大的争议和道德负担,但我会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避免国家彻底毁灭和人民遭受更大苦难的唯一可能途径。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过渡性”的领导者,在黑暗中为法国的未来守护火种,即使这火种微弱且充满风险。

这是一个艰难的假设,因为历史的进程并非由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而我所处的环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我的决策将受到历史的检验,而历史已经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当时的情况,嗯,我举一个例子好了,越南的例子。

自从胡志明去世后,以军队和保守派人士为主的组成了政治意义上的“一越”联盟。

而那些“一越”联盟看不惯的其他一大堆人团结在黎笋身边,窃取了越南革命果实,组成了越南第二共和国。

两边互相看不顺眼,最后两边完全水火不相容,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撕裂,但是“一越”这些人没能执政,只能干生气。

后来柬埔寨打进越南了,越南第二共和国节节败退,作为一个坚持胡志明思想的“一越”派,你开不开森?惊不惊喜?

你作为一个铁杆“一越”派,你觉得是投降还是回去拨乱反正?

要知道维希法国可是专门搞了针对第三共和国政客的“渎职法庭”的,什么叫反攻倒算?

贝当将军有一句名言:

虽然我没能恢复君主制,至少我干死了共和国。

贝当在做西班牙大使的时候,可以点儿也没觉得自己回国是去支持投降的,他告诉佛朗戈,自己是被请回去收拾被搞烂的摊子的。

user avatar

法国投不投,本质上是一个要不要信任英国的问题

如果你相信英国能够一直扛到天下有变复兴法室还于旧都,那你就应该去北非接着打,赌赢。

如果你不相信英国人,那你就不要打

不然你前脚宣布法兰西将战至最后一人,后脚英国体面和平+弩炮行动+英国法西斯一键三连,用法国更大的损失给英国换一份更好的和约,那可真是要笑死阿尔及利亚人了。

这么大的事怎么一个个的都在这装不知道世界上有个英国呢?法国能不能抵抗的决定权难道在贝当和戴高乐手上?丘吉尔某日熬夜猝死,哈利法克斯上台摆烂你法国还能怎么跳?下一步是不是要号召越南人为法兰西而死了?

拿贝当跟汪精卫对标更是奇怪,两国国情完全不同。法国能打几天完全取决于英国,而中国抗战的决定权从来都不在海对岸任何国家手里。美国就算摆烂,一步不过关岛,日本能拿大和轰重庆吗?

那么话说回来,英国人值得信任吗?

作为一个活了七八十岁的法国元帅,不信任英国人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我甚至想象不到除伊丽莎白二世外任何一个年过七旬的国家领导层会信任英国人,完全信任英国人的人一定活不了那么长。完全信任英国的国家也没什么挽救的必要。

没救了,等死吧。

不要相信英国人,这是常识啊从爱尔兰到契丹的朋友们。

一千年来从不靠谱的英国盟友突然靠谱了一回,这个事情那么好赌的吗?反正给我机会,我绝对不赌。戴高乐本乐在年纪大了一些,人生的经验多了一些并开始掌权后,不也学到了不能相信这些英国人吗?

如果哪天发生三战,我的第一条建议就是:

绝对不要相信英国人!

user avatar

贝当在二战中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以耄耋之年跑回国投降背了黑锅。

一战法国倒是很硬,结果单单军人就损失了150万,全是年轻人,按人口比例计算相当于二战苏军的四分之三,知道是什么概念了吧,打光了一代人,平民还没算,社会濒临崩溃。结果战争结束没多久,英美就主持道威斯计划,减轻德国的赔款压力,大把贷款流入德国,成为魏玛共和国经济复兴的基础,并拒绝清算德国陆军军官团和容克地主。法国拼死拼活半天,死了几百万人,屁都没得到,倒是德国越活越滋润,没多久一支更强大的德军又卷土重来了。这到底谁才是战胜国?

就一战那种“胜利”再来几次,法兰西才真的要亡国灭种了。

法国人再蠢,吃力不讨好的事也不会再干第二次了,想和德国人打?你们自己打去。

有人说法国政府投降是害怕国内爆发革命,废话,一战才过去多久,什么情况法国人心里门清,要是政府企图第二次把人民全扔进绞肉机给英国人当炮灰,这种反动统治者不吊路灯谁吊路灯?

千万别觉得“对外战争是正义的人民就会支持”,以纳粹的风格,投降了可能还客气点,真要死硬到底,分分钟无人区、十杀一、灭绝营之类的安排上,就算纳粹输了,自己不死个几百万都收不住。正义?正义能当饭吃?人都死光了,虚名有个屁用。法国高层也很清楚,继续负隅顽抗,要么是被纳粹处决,要么就是和沙皇一样被人民钉在柱子上永远别想下来。这不是贝当一个人的意见,是法国政府的集体决策。

至于自由法国,毕竟在海外嘛,而且这次抗德主力不是法国,主要的血也不是法国人流的。

历史也证明法国的投降是极为明智的,法国在二战仅死亡几十万人,战后国际地位基本也没有受到投降的不利影响。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马后炮来说,当时法国战败的命运基本不可避免,贝当出任总理可能本意是想为法国多争取点利益,签订一份尽可能有利于法国的停战协议,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就和当初张伯伦希望能用慕尼黑协定遏制德国发动战争一样。

当他明白德国人不可能给予法国宽容的停战条件时,已经身不由己,除了投降什么也做不了了。

但不管你的初衷是什么,协议是你签的,维希法国是你领导的,那么在德国战败之后,叛国罪你就注定逃不了。

如果我是贝当,根本就不会回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反正不管法国命运如何,我不背这个锅。

当然贝当的本意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他若真是抱着挽救法国的心态回来的,只能说他自不量力;如若他对纳粹德国抱有幻想,明知战败不可避免还甘心当傀儡,那这叛国罪他背的也不冤。

user avatar

必须的,因为大革命,法国是发达国家里人力资源成本上涨最早的国家,贵族阶层身先士卒的中世纪传统也早于其他对手湮灭了。所以在一场资金技术密集型战争前夜的劳动力密集型战争里,投降是最划算最经济的行为举措,没毛病。

user avatar

我必须要说明一个观点,贝当依旧心存角逐权力的想法,绝非各位所说的一个老人家无欲无求,顶着高龄为所有法国高层背黑锅,这是很可笑的说法

1940年6月11日的布里亚尔会议上,雷诺明确告知丘吉尔,身为法军总司令的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军事渎职,欺骗高层并私自行动,拒绝为巴黎前线设防,还害死了在瓦兹河堑壕的士兵,同时还在密谋推动一项与德军停战的协议。

另外,魏刚还对内阁撒谎,对内阁判断前线军情造成了严重破坏,魏刚声称巴黎的共产党发动叛乱,应该立即与德国停战,指挥法国陆军回国镇压叛乱,而在内阁成员致电巴黎警察局局长并被告知一切平静后,魏刚恼羞成怒地走出了房间。如果这不能算军事渎职的话,我认为中华字典有必要重新定义“渎职”二字。

自从甘末林(Maurice Gustave Gamelin)手中结果指挥权时起,他就保持着不服从的心态,无视雷诺政府的一切指示,尽管索姆河和埃纳河防线已出现缺口,魏刚仍固执地决定坚守,这种举动纯属自杀。

雷诺不同意魏刚的做法,希望能在布列塔尼建立堡垒群,实在不行也会前往海外殖民地继续作战。魏刚尽一切力量阻止这些政策的颁布,他还确保了巴黎过早失守,其他前线城市在敌军抵达时宣布不设防,精心策划惨败。此时本被视为中心骨的贝当,在雷诺建立作战计划、前线法国陆军且战且退之际,和与雷诺不和的魏刚私通,二人一起策反了雷诺集团的副总理卡米耶·肖当(Camille Chautemps)、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Paul Baudouin)、国务部长让·伊巴涅加雷(Jean Ybarnégaray)以及海军上将弗朗索瓦·达尔朗(François Darlan),驱使他们反对雷诺的抗战计划。同时,贝当还拉拢了当时素来野心勃勃的前总理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Jean Marie Laval),这些政治人物看到了建立新政府的机会,如果以贝当这样的人作为名义领袖,他们就有可能加官进爵[1]

6月15日,来到波多尔落脚的雷诺召开内阁会议,希望寻求对在北非继续作战的支持,但会议的结果是以贝当-魏刚为首的停战派在会议上攻击雷诺,以6比13的投票结果拒绝为雷诺提供协助。早早被贝当拉拢的肖当此时站出来公开反对雷诺,表示自己支持停战,还利用一次绝妙的政治手段打败了雷诺[2],身为雷诺集团重要人物的肖当突然转变阵营,这给雷诺集团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雷诺的内阁被贝当和魏刚一个接一个策反,随后丘吉尔的背叛更是导致雷诺精神崩溃、无可奈何地宣布辞职[3]

贝当立即操纵在政治上无足轻重的总统阿尔贝·勒布伦(Albert François Lebrun)宣布让他组建新政府,随后贝当迅速开始巩固政权、惩罚政敌,前雷诺内阁的内务部长乔治·曼德尔(Georges Mandel)因支持抗战而遭到逮捕,曼德尔逃脱后,贝当希望他来领导一个法国流亡政府,被曼德尔拒绝,并前往摩洛哥组建军队。贝当很快又策反了大多数法国海外军事指挥官,使曼德尔的计划落空,无法组建海外军队。由于曼德尔拒绝将全部权力授予贝当,贝当和赖伐尔逮捕曼德尔,转交给纳粹德国判处死刑。国民议会议长爱德华·赫里欧(Édouard Herriot)没来得及逃出贝当的魔爪,留在了法国本土,他私底下仍旧与抵抗组织联络,拒绝为贝当效力,遭到贝当软禁并移交给纳粹德国

贝当宣布戴高乐擅离职守,在缺席了戴高乐的法庭上判处其死刑。贝当政权在其控制区内没有保持任何民主或法治原则,在几个月内就成了一个野蛮的专制政权,1941年通过了与纳粹种族政策相符的反犹太法律,维希警察开始逮捕法国维希控制区内的犹太人。一些抵抗组织的成员陆续遭到贝当政权逮捕,惨遭酷刑和杀害,法兰西抵抗组织FTP-MOI(Francs-tireurs et partisans – main-d'œuvre immigrée)遭到叛徒背叛,23名成员包括其首领马努钦(Missak Manouchian)被维希法庭宣布全员死刑,不得上诉。更多抵抗组织被贝当下令逮捕和摧毁的例子数不胜数,此处兹举一例表示说明(其余更多抵抗组织比如OCM、O.R.A、战斗连、解放南方等在贝当政权下经历过的毁灭危机我就不再啰嗦说明了),如果贝当真的是为了保存法兰西最后的一点种子,他需要将被关押的重要抵抗人士和政见不同者移交给纳粹德国审判吗?为贝当的手段洗白的各位,你们自己扪心自问,他贝当有没有这个必要做到这个程度?

须知道,当时纳粹德国仍旧没有下令全面接手法国的原因,正正是因为达尔朗的强大海军舰队保持了中立,当达尔朗谋图得到不下于贝当的权力并得到盟军支持时,贝当可是马上就与达尔朗敌对了,解除达尔朗所有职位,这,就是所谓的“对权力已无追求的傀儡老人家”能干出来的事?

他真心为国保留种子,有没有必要摧毁本土抵抗和海外抵抗的计划?

在你们极力为贝当洗脱、吹捧他是老人家自愿承担骂名为国而降、保存法兰西最后一点种子的时候,能不能至少先上网查查资料,看看贝当是为什么会被拉进雷诺内阁里,然后在他夺权成功、控制政府后,又动用了什么手段确保海外殖民地的军队不去支援那些爱国志士?你们的贝当可是想方设法让北非军队的部分指挥官效忠自己,直接导致曼德尔无法在北非组建任何抵抗组织。

自己控制的本土投了、要将所有坦克与战斗机(无论在建、服役还是损坏)全部转交给纳粹德国,就是宁肯全给纳粹甚至砸了也不肯稍微流出一点点交给海外抵抗组织,还一度想染指海军,连本国飞行员想作战都没办法,只能跑去英美苏加入别人的战斗机队伍。

就贝当这在国家危急关头之际趁机谋权害命的玩意,你们是怎么敢吹的?

即使你不想承认,贝当这个年迈的老人家并没有因为年龄原因而失去了对权力的热诚,摧毁雷诺内阁并拉拢收买雷诺内阁的要员、和野心勃勃的赖伐尔结盟、主动和纳粹德国外交并以此为底气,大肆搜捕源源不断的抵抗组织、将不支持自己的重要政治人物交给纳粹德国处死或软禁、和达尔朗互相角逐,都能体现出贝当在政治领域依旧“老当益壮”,直到他后来逐渐被纳粹德国架空为止。政治人物对权力没有兴趣,这简直就是21世纪(以及20世纪)最好笑的笑话。

戴高乐基于某种原因原谅了贝当,但历史不会。

参考

  1. ^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赖伐尔在维系政府初建期间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司法部长时,粗暴地呵斥贝当应当授予他外交部长的职位,这样他才能“与纳粹德国进行外交”
  2. ^ 肖当要求雷诺在会议上寻求作战支持时,需要附上“关于是否询问德国方面的停战条件一事”,这可能导致人们误认为雷诺表里不一、私下有停战的想法
  3. ^ 6月15日夜晚,雷诺发电报给丘吉尔,询问英国是否接受法国与德国媾和,雷诺料想丘吉尔将会拒绝停战协议,这将给肖当造成麻烦,但令雷诺吃惊的是,丘吉尔在午夜后回复“国王陛下的政府完全同意法国政府研究确定本国的停战条件。唯一的要求是,谈判期间法国舰队应立刻开往英国港口(His Majesty’s Government give their full consent to an inquiry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to ascertain the terms for an armistice for France, only provided that the French fleet is sailed forthwith to British harbours pending negotiations)”
user avatar

历史上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向我们表明:

战前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时多流血,战后少流泪。

法国战后国际地位的保证应该首先感谢法国的抵抗运动、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的坚持斗争,他们在绝望的条件下的坚持使得法国可以确保战胜国地位;其次关注战后国际体系对于格局的安排与需求。

关于所谓“投降保民”“曲线救国”等说法,相信我国民众也充分了解其虚伪丑恶的本质。无论到哪里,人们都会鄙视这种做法,而对这种投降主义的姑息、纵容乃至同情,就是在亵渎反法西斯战争中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付出的血、汗,以及流下的眼泪,就是在庇护和助长之。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贝当,我压根就不会回国,本土的旧日同僚们投不投降跟我有什么关系?魏刚搞政变又关我什么事?在西班牙混吃等死不好吗?当佛朗哥的座上宾不好吗?回国干嘛?回国就能拯救祖国了?况且就凭我的政治智慧,回国了也只有被文官政府/军部当猴耍的命。

历史上贝当最好的做法就是学阿方斯.乔治,闭门谢客,安享晚年。只不过他和乔治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乔治不关心政治,而贝当觊觎着最高权力。


题主应该换一个问法:“如果你在1940年完全掌握了法国的最高权力,你会投降吗?”——虽然这个“完全掌握最高权力”的前提在真实历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雷诺要是真完全掌握最高权力早run北非了)。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简单:跑路北非,只用负责给英国人摇旗呐喊就够了,最多再让海军去地中海溜几圈。这也是我能想到,当时法国政府的最优解。


最后我还想讨论一下有关6月大崩溃中军部的责任(与题目无关,谈这个是因为我看到有人拿此问题说事了),当然由于贝当在6月就没动过军队,所以不如说我是讨论魏刚的责任。

对于魏刚最常见的批评的就是他固执地坚守魏刚防线,而拒绝撤退到卢瓦尔河或者塞纳河。国内有关法国战役的权威书籍《死神的镰刀》也谈到了这一对魏刚的批判。(难得可贵的是,作者还给在书中出了与之相反的论点,让读者自行辨别,而非将其奉为真理)

凭借当年极为负责的前辈留下的“注释”(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注释,但好歹没直接给你来一句“据某外国专家说法)我找到了这一说法的原文——艾利斯少校在1954年出版的《The War In France And Flanders》中的第320页,有这样一句话:

“Whether General Weygand was right or wrong in deciding that the armies south of the Somme and the Aisne had no power to withdraw and could but fight where they stood, till the long line was breached and it became 'impossible to carry on usefully a military struggle', the very fact that the Supreme Commander held this view meant that defeat was certain. A leader who believes that the impossible can be done is on the way to its achievement, but a leader who does not believe what is needed can be done makes sure of failure.”

这句话大意就是先告诉你魏刚不想从索姆——埃纳一线跑路这一战略,但艾利斯并没有直接对此观点进行评判(只是含糊的来了句“无论他的判断对还是错”)自然也没有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是大笔一挥,写下“A leader who believes that the impossible can be done is on the way to its achievement”这种看着像心灵鸡汤,无关痛痒的屁话。但后面那句“but a leader who does not believe what is needed can be done makes sure of failure.”意味就很明显了。

值得玩味的是,他下文仍然没有回答“如果不按魏刚的战略走,法军该怎么办?”这一问题。而只是对魏刚这一战略的“问题”(所谓耗尽力量以至于无法在日后有效利用)做了批评,紧接着话锋一转开始拿5月的陈年旧事说事(320页剩下的内容都是在跟你扯魏刚在5月的拖沓),继续批判魏刚,总之就是不说如果放弃魏刚防线,盟军还能咋办。


因此,我想问一下拿这个批判魏刚的朋友们。如果法军放弃了魏刚防线,真听戴高乐那个愣头青的话撤到塞纳河或者是卢瓦尔河,战局就能有所改观吗?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法军真的放弃了魏刚防线,会发生什么事。先不谈一枪不发就放弃如此广袤的国土会造成怎样的政治影响,请问几乎不剩下什么机动力量的法军该怎么跑过德国人呢?法军兵力本就十分匮乏,你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撤退势必会要留下殿后的部队。留B类师和DLI炮灰可挡不住德国人,留A类师乃至常备师又会影响接下来的战斗(塞纳河防线可不短),可谓得不偿失。这个度该怎么定?你要知道,1940年6月法国陆军已经不剩几支靠谱的部队了。

再者,撤退过程中德军会不会主动出击?如果撤退演变为了溃退怎么办?如果魏刚防线提前失守,德军冲了过来该怎么办?让暴露在平原的法军当活靶子?难道忘了马斯河会战的第9集团军是怎么完蛋的了吗?第9集团军正是在马斯河被德军三点突破后(15号时其实只有色当是真正有威胁的突破口,根本没必要全面撤退),科拉普慌忙之中下令部队撤出马斯河防线。结果撤退真的演变成了溃退,主动让出阵地的法军被德军迅速分割歼灭。从科拉普15号下令撤退到16号61师师长沃捷说出那句名言,短短1天时间,原本阵线还算巩固的第9集团军就灰飞烟灭了。

真实历史魏刚防线以完整兵力面对实力数倍于己的德军只撑了3天时间,那这次呢?1天?2天?这点时间能干什么?

如果不按魏刚的“自杀”战略走,盟军还能怎么办?

让机动能力严重不足的部队放弃修了半个月的阵地,冒着巨大的风险转移到另一处几乎没设防的新“防线”,这不是XX吗?


另外还有一个要不要守巴黎的问题。我直接引用蒂佩尔斯希的一句话吧:

“既然西面的塞纳河已被强渡,东面又挡不住沿兰斯两侧迅猛前进的德军强大坦克集团,那么法国人守住一个掩护巴黎的阵地还有什么用?”(详见蒂氏著作的第97页)

13号的情况是,第10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其人员要么被霍特吃了,要么就是在向瑟堡撤退。贝松的第3集团军群只剩下了弗雷尔第7集团军的残兵败将和所谓的巴黎“集团军” 。先不说巴黎“集团军”到底是什么货色,只用看一下巴黎此时的战略态势,就知道正如蒂氏所说,守巴黎在军事上已经没有意义了。

如果再把贝松最后的部队放在巴黎,那么西面的国土怎么办?博克和伦德施泰特的部队即将包围这座城市,德军占有绝对兵力优势,那法军还有什么理由往包围圈里加馅呢?嫌德国人战功簿上的功绩还不够辉煌?

就算巴黎“集团军”的战士们各个神勇无比,真就在巴黎拖住了德国人。(我们就假设这一点人能拖住一整个德国集团军)这有什么意义吗?仅剩的第7集团军就能挡住博克了?这对战局就有所帮助了?在战役必将失败的情况下,法军能做的,也就只有尽可能保住更多的有生力量,仅此而已。

因此,我的观点就是魏刚弃守巴黎是完全正确的抉择。所谓“让巴黎集团军胎死腹中”,“出卖肖维诺防线的军士”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巴黎“集团军”本就是不通军事的总理先生一厢情愿的臆想,这只是由84,85非洲步兵师和1万溃兵拼凑的战斗群,充其量就是1个军的实力(其实连1个正常军都不如)。而肖维诺防线上的部队只有第7集团军——第3集团军群最后的火种尚有战力,其他单位也都已是缺兵少将。而肖维诺防线的两翼则根本没有什么掩护,更糟糕的是德军已经从肖维诺防线的两翼杀了过来。请问这时如果不弃守巴黎,不让他们后撤,难道让其原地等死?把他们扔在肖维诺防线才是谋杀。

还需要注意的是,肖维诺防线和魏刚防线与马斯河防线有2个大的不同点。一,12号肖维诺防线还未被突破,德军没有建立桥头堡,此时撤退还来得及。二,进攻肖维诺防线的德军只有屈希勒尔的第18集团军——机动力和第7集团军半斤八两的步兵部队。而魏刚防线当时面对的是赶来的大量德军摩步师与已经在敦刻尔克停止进攻,不日就会杀向索姆河的装甲师。马斯河防线更惨,其面对的是几乎整个德国的机动部队。


我认为有必要再重复一遍我对魏刚的评价。魏刚将军在6月于政治上的表现充分的说明了他不是一位合格的军队统帅,然而他在红色行动时的军事指挥上几乎没有什么过错(7号拒绝了阿尔特梅耶的反攻计划算是个小错误)魏刚的坚守魏刚防线,弃守巴黎等决策于理是没有问题的。

你说他政治上卖国我是非常赞同的(13号他放的暴论在和平年代都够拉出去毙了),但说他军事上渎职则完全是对他的误解乃至污蔑。

user avatar

会的,从西班牙疗养地回法国,就是为了投降。

已经84岁了,图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霞飞和福熙好就好在死得早,如果贝当也死在30年代,楼主的问题就是:

二战法国你是魏刚,你会投降么?

user avatar

贝当最神奇的操作是当时他是西班牙大使,1940年5月法国已然大败了,他才毅然回国当的这个内阁副总理,接着组阁当总理。

然后从下停火令,宣布巴黎不设防,签停战书,一切的黑锅全部自己背了。

而1856年出生的贝当,当时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

你能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吗?一个84岁的一战英雄在法国战败的时候特地从西班牙飞回来顶这么大一黑锅。

堪比1945年当汉奸,1949年加入国民党啊。

要你问我的话,我贝当就是饿死,死在西班牙,从大使馆楼上跳下去,我也不回巴黎当这卖国的总理。

user avatar

贝当不是在法国尚有余力的时候选择了投降,而是雷诺政府频频作死败光了家产军队,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不得不投降的时候,雷诺政府可耻地选择了总辞职——贝当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那些大言不惭说去南方抵抗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赤裸裸的纯军盲,整个法国基本就是一整块大平原,所谓的“法国南方山区”那就是法西边境比利牛斯山那一小块!地理怎么学的?地图看过没?真要收缩到“南方山区”,法国干脆就没了!就好比我国除了西藏喜马拉雅山区全境沦陷,这跟亡国有什么区别?还扯什么“组织两百万人”?德国佬的坦克比你两条腿快多了,你逃都来不及,哪来的时间给你慢慢征兵?就算你凭空变出两百万新兵,哪来的武器发给他们?就算你再凭空变出两百万人的武器装备,上哪找那么多军官把新兵组织起来?你的军官不是已经在战俘营蹲着,就是被困在马奇诺和敦刻尔克等着进战俘营!况且新兵不训练,能直接学会用武器吗?步枪简单也就罢了,炮呢?坦克呢?你懂什么叫密位吗?就算你懂,你能一瞬间就教会他们吗?你要是真有这法力,那你干脆直接把德国佬变没不好吗?无组织无纪律无训练无指挥,你这是两百万军队还是两百万头猪啊?五万头猪抓三天,两百万头猪你这是准备让德国佬抓一百二十天,把德国佬活活笑死啊?说出这种话的人就欠王耀武一顿骂,让王耀武骂一骂就好了。

还有人说法国政府可以逃往非洲殖民地,因为英国有本土失守逃亡加拿大的计划——可是人家英国王室和政府愿意跑去加拿大的最基本前提是1941年的加拿大有一千一百多万讲着英式英语的盎撒人,人口达到本土的三分之一,英国王室和政府跑路过去了,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基本盘!而且整个加拿大非盎撒人少得可怜,除了魁北克一百万法裔,原住民几乎被屠杀殆尽!法属非洲呢?整个法属非洲人口高达五千多万,可是说法语的高卢人加起来也赶不上加拿大人口的一个零头,还没有加拿大魁北克说法语的人多!这要是官方政府丢光本土跑去非洲,这又黑又绿的殖民地人口能老老实实?你这是法兰西,还是某斯坦啊?哪怕这些黑的绿的殖民地人口乖乖不造反,没有足够同种同文的人口做你的基本盘,你一个光杆政府有什么用?而且现代战争打得就是后勤,加拿大不仅有工业,枪炮不说,还能造飞机造坦克,甚至能自主改进飞机、自主设计坦克,加拿大自己设计的公羊坦克甚至好过同期宗主国的“十字军”和“克伦威尔”!法属非洲有什么?除了初级矿产资源,就只有沙子、骆驼、大胡子和黑叔叔。法国战后能自立自强一方面是戴高乐政治手段高超,另一方面法国国力仍在。况且既然跑路复国的活已经有戴高乐干了,84岁老人家还凑这个热闹干嘛?贝当那个老胳膊老腿的,学戴高乐跳飞机?老老实实留下来,帮你的法兰西祖国保存国力吧,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是也。

言归正传,既然打又打不下去,跑又跑不了,这时候总要有人来带领这个“已经不得不投降的法国”签订停战协议的,签了,还有个维希法国作遮羞布,不签?德国把你整个法国占了去!上百年积攒下来的殖民地全丢光!看看隔壁大阴的殖民帝国是什么结局?那可还是个没有沦陷的战胜国呐!但凡法国尚有可以一战的余力,贝当会选择投降吗?雷诺那帮鸟人也不会辞职把烂摊子留给他!

一个叫贝当的老头子,八十四岁了,自己也知道已经时日无多,还是在国外当大使的,国内败坏的局势跟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自己已经是一战英雄、荣誉等身了,按理说应该爱惜一下羽毛,哪怕这时候什么都不做,带着这一身的荣誉进棺材,那也是载入史册的好名声。可是看到无耻政客把祖国拖入深渊却还只想着捞钱跑路,于是这个老头子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出于真挚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的荣辱抛于脑后,宁可身败名裂,也要为了让祖国保存元气而勇敢地背起骂名

一战,证明贝当热爱荣誉胜过生命;二战,证明贝当热爱荣誉但更爱祖国——谁都知道回法国做投降派要被钉上耻辱柱,连你都知道,连我都知道,政府里自总理雷诺以下、一起跑路的上百政客个个都知道,难道唯独一个贝当不知道?贝当当然知道,不仅知道,还要亲手摧毁自己“一战英雄”的荣誉,只为了能有一丝机会让祖国多保留一份元气!

这就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果有人应该为法国的迅速脆败负责,那也应该是那帮不要脸的辞职政客,而不是这个勇敢的老头。

还看到有人说,在贝当的允许下,维希法国对德国供应物资、对德国征兵默许,包括“私自允许德国控制本国领土”——这些正巧也都是贝当被判处叛国罪的原因,但当时法国是战败了,这些是战败导致的后果,战败又不是贝当导致的,领导法国从一场失败走向另一场失败的是没有肩膀的雷诺政府嘛!况且不管你投不投降,德国都能在法国获取供应物资、在法国征到兵、占领控制法国的领土,哪怕你法国政府宣称不投降,难道德国佬就拿不到物资、征不到兵、占领不了法国领土啦?滑天下之大稽。

看见评论区有人类比汪精卫的,汪精卫可不一样,法国那是内阁总辞职,中央政权被原中枢官僚主动放弃、中央政府被解散,战场上法国已丧失全部机动兵力、巴黎已是空城、背后全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法国此时除了投降无路可走,不投降,无非是“法国临时内阁全员被俘”。民国还有大量部队保持有战斗力,国家战略纵深空间也十分广阔,地形上也有险可守,战场上也尚有抵抗余力,中央蒋介石政府更是既没有也不可能总辞职,日本人想捉老蒋?下辈子吧!——汪精卫那是主动借助外国入侵势力争夺中央大权、给尚能抵抗的民国政府拆台。相当于索姆河会战打得正热闹,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你在后方大搞投降舆论,为了自己能当总理,用投降理论争夺中枢大义,给自己的国家、正在抵抗的本国军队拼命拆台制造麻烦,这特么能是一回事?

硬要类比,贝当更类似战死之前,因为在平津地区尽力周旋而被冤为汉奸的张自忠将军。即使最后没有战死沙场,张将军也决不是汉奸!而如果没有在枣宜会战中战死沙场,张将军根本没有洗刷冤屈的机会。贝当没能遇上属于他的枣宜会战,这是他的遗憾。但是很显然,贝当回国之前早已预料到了这个身败名裂的结局,贝当求仁得仁。

user avatar

如果你了解了一战中的法国,我相信你不会不投降。

user avatar

二战,法国迅速投降是最正确的决定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法国是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二战第三大受益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1、二战中,法国死亡人数非常少,仅仅死亡30万人,作为对比

苏联死亡2800万人,德国死亡800万人,美国死亡41万人,英国死亡40万人

2、二战后,法国是殖民地利益保存最多最好的国家。

二战后,苏联美国联手肢解了殖民体系,法国的殖民地表面上被肢解了,但相当一部分,比如西非可以说完全保存下来了,西非表面上是独立国家,但实质上就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方方面面控制住西非各国。而英国的殖民地是实实在在被肢解了,英国失去了几乎所有殖民地的控制权。

3、二战中,由于法国投降的早,所以法国不是主战场,境内基本战事不多,二战对法国损害比较少,作为对比,德国苏联领土都被打烂了

4、由于二战德国战败,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话事人主导者

再对比下一战中的法国

1、伤亡极大,法国阵亡150万人,整整一代年轻人都死在了战场上;

2、一战的主战场在法国,整个国家都打烂了,损失极大;

3、战后收益极小,英美操作战后协约,阻止法国惩罚德国,并且扶持德国,可以说法国完全被英美卖了。

所以说,二战法国速降,除了面子上挂不住,实际上大获全胜

而一战,法国抵抗到底,面子是有了,但实际上是惨败。

假如二战法国不速降,为了骨气,为了脸面,抵抗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1、伤亡极大,参照德国死了800万人,大家觉得法国能死多少人,我个人感觉少说能死两三百万人

2、法国本土成为主战场,被打个稀烂

3、战后虚弱无力,殖民地完全被肢解

4、战后和德国一样虚弱,不会成为欧洲主导者

5、战后果实被美苏收割,法国拿不了多少东西

基本就是把一战的路子再走一遍。

中国有些人很喜欢乳法,我说两条数据,大家自行感受:

1、法国人一生享有400项国家提供的福利;

2、法国是全世界福利占GDP支出最高的国家;

各国福利占GDP支出:法国34.9%;德国27.6%,英国25%,加拿大23.1%;澳大利亚22.5%。

我们中国福利占GDP支出,有说2%的,有说6%,没查到具体数据

二战时,中日,德法的状况完全不一样

当时,中国人口4.5亿,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日本人口7000万,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中国依靠人口面积优势,可以跟日本玩消耗战持久战。

当时,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人口7000万,国土面积差不多,如果抵抗到底,法国消耗不起,一战已经死了一代年轻人了,难道二战再死一代年轻人。关键人死了没价值,战后极度虚弱的法国,在英美苏的操纵下,果实肯定是拿不了多少的。

user avatar

当然不会!因为“苟且偷安”的结局就是“彻底灭亡”!

我看高赞回答里说法国的人口问题,说法国当时经不起战争,贝当的做法是“韬晦之计”!但真的是这样吗?

有句话叫:“心态决定命运!

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戴高乐,作为同一时期的军人,作为贝当亲手提拔的青年将领,两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投降,躺平了妄图苟且偷生,一个坚决抵抗,即便是漂流海外……

且不说最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了!即便是法西斯赢了,贝当的投降政策会给法国带来什么?恐怕最大的可能就是——吞并!彻底的吞并,法国从此不复存在!那时法国想抵抗也没有任何机会了……

最关键的是,假如,贝当只是假意投降,暗中反抗德国的入侵,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遗憾的是,贝当投降之后,积极迎合侵略者的无理要求,残酷镇压国内的抵抗势力……从他投降开始,已经彻底放弃了反抗的念头,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叛徒,懦夫,刽子手和“法奸”!

所以,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宁被打死,不被吓死。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贝当,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1940年法国的溃败,我是否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沉重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深层次去思考和权衡。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首先,我必须承认,作为贝当,我所面临的局面是绝望的。 军事上的惨败: 法国军队在德国闪电战面前迅速崩溃。马其诺防.............
  • 回答
    “恐同教材案”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为“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的表述系学术观点,不属于知识性差错,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是否认同这一判决,涉及到对科学、医学、教育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理解。支持法院判决的观点可能基于以下理由: 学术观点的多样性: 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和本质,确实存在.............
  • 回答
    1940年6月,当德国闪电战的铁蹄踏过法国边境,当昔日辉煌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短短几周内崩塌,法国民众的生活,便如同一场骤然降临的寒冬,瞬间被冰封。这不是冰冷的数据,也不是宏大的政治分析,而是普通法国人在日常柴米油盐、生死边缘的真实写照。生活的主色调:匮乏、恐惧与压抑在德国占领区,生活的首要特征就是.............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的占领,是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从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到1944年8月巴黎解放,德国军队对法国的统治持续了四年之久。这段时期,法国人民的生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占领初期的混乱与震惊:法国的战败是如此迅速和彻底,以至于占领初期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国内出现对部分女性“荡妇羞辱”的现象,其诱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民族主义情绪的压抑与爆发、性别观念的固化以及战后重建的复杂心理。首先,战争的屈辱与民族仇恨的宣泄是主要的催化剂。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被纳粹德国占领,这是整个民族的巨大创伤。这种.............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演变成了那个被后世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经典战役。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势,更是对传统战争理论的一次颠覆,其精妙之处至今仍为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背景:打破僵局的渴望一战的经历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西线,他们曾试图通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但最终陷入了漫长而血.............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现代军事史的几个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改革和法国大革命后民族主义军队的出现,并理解它们各自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现代军事的奠基石要说“真正的近代军队起源”,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一九三零年代末,我若身处法兰西的舵手之位,面对那股席卷而来的战争阴云,我会深感肩上沉重。我绝不会像历史中的那样,在安逸中沉沦,在犹豫中错失良机。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法兰西做好准备,迎接那不可避免的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尽力守护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首先,我需要唤醒沉睡的民族意志。那些年,法国社会弥漫着.............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武汉的事件,一位老人在篮球比赛场地横穿时被撞伤,并要求学生和学校赔偿,最终法院二审判决“自甘冒险,不赔”,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值得咱们老百姓琢磨琢磨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自甘冒险”。这个法律概念,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明知道某个行为有风险,但还是主动去做,并且接受可能带来的后果。就好比.............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开了眼界。一个消费者,买了两瓶假茅台,全程录像,然后把商家告上法庭,一审败诉,二审却赢了,还要赔偿4.6万。这中间的故事,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的背景。茅台酒,那可是名酒,价格不菲,而且仿冒品层出不穷。这位男士,花钱买了两瓶酒,结果发现是假的,这心里的窝火可想而知.............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经历非常复杂,您提到的“投降”和“伤亡60万”这两个数字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背景。首先,关于“投降”: “投降”是指1940年的情况: 1940年5月,德国闪电战迅速突破法国防线,法国军队在短时间内崩溃。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法国政府的领导者们,特别是总理保罗·雷诺在压力下辞职,由马.............
  • 回答
    二战法国之所以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悲剧性历史事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军事失误、政治腐败、社会分裂、战略缺陷以及德国闪电战的超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导致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投降的原因: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1. 马奇诺防线的思维僵化.............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