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白银短缺,就不能改换其他东西来充当法定货币么?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短缺的困境,确实让人不禁思考:难道除了白银,就没有其他东西能够顶替它,成为朝廷认可的流通货币吗?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货币的本质、经济的运作以及社会接受度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

为什么是白银?—— 白银的优势与明朝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明白,白银之所以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能够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是有其得天独厚优势的:

价值相对稳定且易于分割储存: 相比于金属铜,白银的单位价值要高得多,意味着更少的体积和重量就能承载更大的价值。这对于商业流通和财富储存都极为便利。同时,白银也比黄金更容易被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块状或颗粒,方便交易。
天然稀缺性与开采难度: 白银的产量相对黄金和铜来说更为稀少,这种天然的稀缺性赋予了它较高的内在价值,不容易因为过度生产而大幅贬值。
国际贸易的通用货币: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与欧洲的白银流动,白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支付手段。这对于需要进行对外贸易的明朝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你要买欧洲的丝绸、香料,或者卖中国的瓷器、茶叶,白银是最直接有效的媒介。
社会接受度和传统惯性: 自宋代以来,白银的货币化趋势就在不断加强。到了明朝,这种趋势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用白银来计算财富、纳税和进行大额交易。任何试图改变这种习惯的做法,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

改换其他东西?—— 理论可行性与现实的鸿沟

理论上,任何被社会普遍接受、具备一定价值且易于流通的物品都可以作为货币。那么,明朝有没有可能选择其他东西来充当法定货币呢?

纸钞的可能: 明朝并非没有尝试过纸钞。早期的“交钞”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明朝也发行过“大明宝钞”。然而,这些纸钞的失败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滥发导致通货膨胀: 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往往会无节制地增发纸钞,导致纸钞价值迅速缩水,百姓对其失去信心。
缺乏信用担保: 与现代纸钞不同,明朝的纸钞背后缺乏足够的储备金和坚实的信用支撑,一旦发行量超过社会实际需求和人们的信任度,很容易崩盘。
与白银的兑换问题: 当纸钞的购买力远低于白银时,人们自然会囤积白银,宁愿使用更为保值的白银进行交易。

因此,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发行和管理机制,以及足够强大的社会信用作为支撑,纸钞很难替代白银的角色。而且,要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纸钞流通体系,其难度和阻力是巨大的。

铜钱的可能: 铜钱在明朝一直是小额交易的主要货币。但要让铜钱承担起大额交易和财富储存的功能,也面临诸多困难:
价值单位过小: 如前所述,铜钱的单位价值太低,要完成一次大额交易,需要携带巨量的铜钱,这在运输和保管上都极其不便。
铸造成本和损耗: 铜钱在铸造过程中会产生损耗,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铜钱也会磨损,导致其价值下降。
价值波动: 虽然铜本身有价值,但铜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供需和开采量的变化而波动,这使得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稳定性不如白银。

即便如此,为了缓解白银短缺,明朝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某些地区恢复或加强了铜钱的使用,但其作用依然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白银短缺的问题。

其他贵金属(如黄金): 黄金的价值单位比白银更高,作为大额交易的货币也更为便利。然而,黄金在中国历代王朝的货币体系中,更多扮演的是财富储藏和贵重物品交易的角色,而非日常流通货币。这与黄金的极度稀缺、高昂的单位价值以及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如果强制推广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供应不足,二是推行成本过高,且不易被普通民众接受。

白银短缺的根源:解决货币问题的“饮鸩止渴”

明朝末年白银短缺并非无解,但当时的朝廷却陷入了一种“饮鸩止渴”的困境。白银的短缺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1. 对外贸易逆差减小: 明朝初期,中国大量出口商品(如丝绸、茶叶)换取白银,但到了中后期,随着日本银矿的枯竭和欧洲美洲白银的流入放缓,全球白银的供应量本身就受到了影响。
2. 国内白银生产不足: 虽然明朝有少量银矿,但其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
3. 财政体系的依赖性: 明朝已经将赋税体制与白银挂钩(例如“一条鞭法”),这意味着朝廷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白银的流入。一旦白银短缺,朝廷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幅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4. 政治腐败和囤积: 部分官员和富商可能存在囤积白银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的流通量。

面对白银短缺,朝廷并非没有尝试过措施,比如加强国内银矿的开采,但效果甚微。而如果想用其他物品替代白银,就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货币发行和管理体系,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经济实力和社会信任,而这些恰恰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所缺乏的。

结论:为什么“改换”如此艰难?

总而言之,明朝白银短缺,并非不能“改换”其他东西来充当法定货币,而是因为:

白银的现有优势难以替代: 白银在中国和全球贸易体系中已经占据了核心地位,其价值、便利性和国际通用性是其他任何物品短期内都难以匹敌的。
替代方案的固有缺陷: 无论是纸钞还是铜钱,在当时的条件下都难以克服其固有的缺陷,无法建立起人们信任的、稳定流通的货币体系。特别是纸钞,一旦滥发,对经济的破坏性将是灾难性的。
建立新体系的巨大阻力: 要想建立一套全新的、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货币体系,需要强大的国家信用、完善的法律法规、精密的发行管理以及深厚的社会共识。这些都是明朝末年所不具备的,与其说是“不能”,不如说是“难以成功”。

因此,明朝末年对于白银短缺的应对,更像是试图在旧有的白银本位体系内寻找出路,而非进行一场彻底的货币体系改革。最终,白银短缺与财政困境成为了压垮明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Zwx 说“看看隆庆开关后,明朝缺白银?”言下之意明显是隆庆开关之后,明朝不缺白银了。然而事实到底如何呢?

@希拉克略 我觉得有些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真的存在问题,在他们这帮人眼里“输入量多”就等于“一定足够”。说实话,我不知道这种逻辑怎么来的。我引用邱永志说当时中国白银仍然不够,他却要和我杠说白银已经输入够多了啊! @Zwx 也一样。

问题在于,邱永志从没否认过白银输入多的事实,他所阐述的是“尽管白银输入量大,但是仍然不够”。这么直白的话还不明白吗?以至于我不禁要问一句,你们的语文到底跟谁学的? 体育老师吗?@希拉克略 还是说有阅读障碍?

@希拉克略 之前有个回答下面,也是他在杠。明明我引用了其他人的神论,并加以驳斥。 @希拉克略 也不知道跟谁学的语文,一根筋地满脑子是以为我发表了神论,直到我再度把回答正文甩给他后,才知道自己错了。

说实话,这样的阅读理解能力,确实挺让人担心患有阅读障碍。

一、明代白银短缺的事实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朝人自己怎么说的

靳学颜:今天下之民,愁居慑处、不胜其束湿之惨,司计者日夜忧烦遑遑以匮乏为虑者,岂布帛五谷不足之谓哉,谓银两不足耳。夫银者,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又非衣食之所自出也,不过贸迁以通衣食之用尔。而铜钱亦贸迁以通用,与银异质而通神者,犹云南不用钱而用海巴,三者不同,而致用则一焉。今独柰何用银而废钱?惟时天下之用钱者,曾不什一,而钱法一政,久矣其不举矣。钱益废,则银益独行。银独行,则豪右之藏益深而银益贵银贵则货益贱。而折色之办益难,而豪右者又乘其贱而收之,时其贵而粜之。银之积在豪右者愈厚,而银之行于天下者愈少。再踰数年,臣不知其又何如也。[1]
张居正:钱法原以足民,非为兴利,然足国之道,亦不外此。盖世间银少铜多,公私之费皆取足于银,故常患不足。[2]
冯应凤:方今财用不足,非谓粟米、布帛、货贿不足也,谓银不足也。[3]
王家屏:铸钱本以济银币之不足,为其费省而利赢。[4]

当代学者的看法

银价迅速上涨、物价不断下跌俱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嘉隆万之际,白银作为基准通货存在明显不足的迹象,并足以证明谭(纶)、靳(学颜)两人所坚持认为白银存量不足及银贵物贱现象并非虚言。万志英曾根据早期的相关研究指出,神宗统治的头15年(1573~1587)国家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现实,即使到了万历中叶,白银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5]


这是邱永志的说法,我们再来看看万志英的说法。

Given the surging tide of silver imports, it is startling to discover that policymakers identified "the insufficiency of silver" as the most serious obstacle to reestablishing a sound currency system. Such sentiments reflected both a fear of dependency on foreign silver and long standing reservations about the ability of precious metals, or any commodity money, to fulfill the necessary functions of money. [6]
The first fifteen years of the Wanli reign (1572-87) indeed were marked by ruinous deflation. The decennial indices of grain prices compiled by Peng Xinwei reveal a dramatic fall in the1570s. [7]

二、明代白银短缺的原因

为什么会缺白银呢?

白银虽不断被加快吸纳至国家贡赋体制内,但此时国内银矿开采量乏善可举,海外白银流入规模尚不算很大。与此同时,商业市场和民间社会对白银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供应不足但需求旺盛的情形下,白银存量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8]

邱永志关于明代后期白银输入量大的观点

两条线索上衍生的货币白银化浪潮,逐步形成了国家上下对白银的强烈需求态势,刺激并催生了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日本银大体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加速流入中国,美洲银大约自16世纪70年代会合流入中国。至1600年以前,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由先前年均约90万两的水准跃升至年均约190万两的规模。

三、为什么不用其他东西充当法定货币

当时还没有产生近现代的信用纸币,对大明来说,无非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纸钞,二铜钱。

铜钱:大明不但缺铜,而且明廷在铜钱的铸造几乎是失控的,当时市面流通的铜钱大多数是私铸的。官钱?笑话

纸钞:贬值得厉害,流通范围很狭窄。

参考

  1. ^ 《明经世文编》卷299靳学颜《讲求财用疏》
  2. ^ 《张居正集》第二册《答闽抚庞惺庵》,荆楚书社1987
  3. ^ 《万历疏抄》卷25《仰承明旨敬陈理财末议以备采择疏》
  4. ^ 《明经世文编》卷393王家屏《答李近台抚台论铸钱》
  5. ^ 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
  6. ^ 万志英.《财富之泉:中国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1700)》.Fountain of Fortune: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p142
  7. ^ 万志英.《财富之泉:中国货币与货币政策(1000-1700)》.Fountain of Fortune: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p158
  8. ^ 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短缺的困境,确实让人不禁思考:难道除了白银,就没有其他东西能够顶替它,成为朝廷认可的流通货币吗?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货币的本质、经济的运作以及社会接受度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为什么是白银?—— 白银的优势与明朝的选择首先,我.............
  •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这种.............
  • 回答
    明朝末年,尽管白银大量涌入,国库却空虚得令人扼腕,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白银流入的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从美洲通过欧洲商人(主要是西班牙人)运抵中国,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取代了过去以铜钱和纸币为主的.............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崇祯皇帝时期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崩塌。如果单单给予崇祯7000万两白银,这笔钱确实是一笔巨款,在当时明朝的财政体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要说它能否“续命”,答案会是非常复杂,且极有可能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最多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一些燃眉之急,并有可能.............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白银并未“消失”,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流转、消耗、囤积或转移。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一、 巨额的财政支出:国家机器的运转与消耗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严重,而这背后是巨额的支出,这些支出很大一部.............
  • 回答
    关于《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白银化”计算明万历年间皇室支出占比41%的结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白银化”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意义1.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经济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如与南洋、日本、欧洲的贸易)的扩展,大量白银通过“海禁”后的贸易流入中国,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的确是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政治腐败达到顶峰,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明朝的统治“挺好”,甚至为之“洗白”。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洗白”,而是更复杂的心态和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为鲍毓明洗白的人有没有良知?”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道德、法律、舆论以及个体良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鲍毓明事件的性质与争议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鲍毓明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 性侵指控与未成年人保护: 指控的核心是鲍毓明涉嫌与一名未.............
  •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为什么.............
  • 回答
    .......
  • 回答
    白敬亭这小子,参加《明星大侦探》可真是留下了不少让人捧腹大笑又时而烧脑的精彩瞬间!要说他去了几期,那数量可不少,而且每一期都各有特色,把他那股子聪明劲儿和搞笑细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算是早期就跟《明侦》结下不解之缘的玩家了,可以说是“元老级”嘉宾之一,参与的节目贯穿了许多重要阶段。最早出现在第二季,那.............
  • 回答
    ASOUL的吉祥物阿草,初看之下,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它那圆滚滚的身材、蓬松的白色毛发以及憨厚可爱的外形,联想到同样以雪白毛绒著称的北极熊。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写实的同人创作或者二创动画中,阿草的形象确实会更偏向于圆润厚实的白熊特征,让人忍不住将两者联系起来。然而,如果仔细观察ASOUL官方设定的阿草,你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普遍的现象,明明今麦郎和白象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味道“很顶”,甚至比统一和康师傅更受欢迎,但从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来看,统一和康师傅依然是头部品牌。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品牌历史与消费者心智的沉淀 统一和康师傅: 这两家企业在中国方便面市场耕耘多年.............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简直是无数初学水粉写生的同学心里的呐喊! 我懂你! 看着画师手里的调色盘,再看看眼前那个鲜活的物体,总觉得这中间隔着一层纱,甚至是十层八层。 尤其是那个“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还有“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别急,别怀疑自己,也别怀.............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白敬亭在《明星大侦探》第六季的参与度相较于前几季确实有所降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梳理:一、 工作重心转移与行程安排的冲突: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到了第六季,白敬亭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视剧项目增多,档期紧张: 随着《你是我的城池营垒》.............
  • 回答
    要回答“如果让白起来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能否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需要结合白起其人的军事才能和萨尔浒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白起是一位杰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其高超的军事策略、严明的军纪和对战场的残酷判断著称。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以寡击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