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初期能否靠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收入、模仿沙俄赚取毛皮收入,来维持漠南的河套卫所?

回答
明朝初期,能否依靠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收入,以及模仿沙俄赚取毛皮收入,来维持漠南的河套卫所?这是一个颇具历史洞察力的问题,涉及经济、军事、地理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这些设想的可行性。

首先,让我们审视“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可能性。

明朝初期,漠南地区(大致指阴山以南,长城以北的广大区域)确实存在一些盐湖。例如,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就拥有不少盐湖,其中一些在历史上是有产盐能力的。盐在当时是重要的民生物资,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潜在收入: 如果能够有效组织生产,并建立起畅通的运输和销售渠道,盐湖的产盐无疑可以带来一笔收入。明朝政府对于盐政的管理一直非常重视,通过官方专营、官督商销等方式,盐税一直是国家财政的坚实支撑。
实际困难:
地理环境的挑战: 漠南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开发盐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储藏设施,以及组织劳动力进行开采和晾晒。这在明朝初期,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并非易事。
技术与组织: 盐湖的开采和制盐技术在明朝时期相对原始。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需要成熟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即使有技术,如何将其有效推广到边远地区,并确保产出的盐能够顺利运往消费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市场与销售: 盐虽然是必需品,但其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明朝国内本身就有成熟的盐业产区(如两淮、两浙),其产量和供应能力如何?漠南产出的盐,其品质如何?运输到内地销售的成本有多高?这些都会影响其经济效益。
蒙古部落的因素: 漠南地区是蒙古部落的传统活动区域。即使在明朝统治下,这些地区仍然有大量的蒙古牧民。他们的活动是否会影响盐湖的开发?他们是否会成为劳动力来源,还是潜在的竞争者或破坏者?政府需要处理好与当地蒙古部落的关系,才能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军事保障: 盐田的开发和产盐的运输都需要军事力量的保护,以防范盗匪和敌对势力。这本身就需要投入,而非纯粹的收入来源。

其次,我们来分析“模仿沙俄赚取毛皮收入”的可能性。

沙俄确实以其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毛皮资源而闻名,并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将毛皮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明朝初期,虽然北方地区也有一些毛皮资源,但与沙俄的规模和效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潜在收入: 明朝与东北的卫所,如奴儿干都司,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地的渔猎民族有贸易往来,其中就包括毛皮。这些毛皮在明朝宫廷、官员以及富裕阶层中是具有需求的,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换取其他物资。
实际困难:
资源规模与分布: 漠南地区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畜牧业,而非大规模的森林狩猎。虽然在阴山等山地可能存在一些野生动物,但其毛皮资源是否足够支撑大规模的商业化采集,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供应,是值得怀疑的。
组织方式的差异: 沙俄的毛皮贸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军事征服和殖民,并通过“灌木税”(yasak)的形式,强迫当地原住民进贡毛皮。明朝的统治方式,尤其是在漠南地区,更多的是羁縻和册封,而非直接的殖民和强制征收。明朝政府不太可能采取沙俄那种“猎取”毛皮的方式。
市场导向与需求: 明朝对毛皮的需求确实存在,但这种需求更多的是局限于特定群体,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朝贡、贸易)获得。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支柱来培养,其市场容量和回报率需要仔细评估。
技术与经验: 俄国人在毛皮贸易方面拥有更成熟的经验和组织方式。明朝政府在这方面的积累和认知相对较弱,缺乏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大规模毛皮采集、加工和贸易的专业人才和体系。
与蒙古部落的合作: 如果要通过采集毛皮来盈利,那么与漠南的蒙古部落建立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但这又涉及到如何组织、支付、以及如何避免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能否依靠这些收入来维持漠南的河套卫所?

河套地区对于明朝的战略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也是控制黄河上游,连接西北的重要通道。因此,维持河套卫所的军事存在是必要的。

然而,仅仅依靠开发漠南盐湖和毛皮,来支撑河套卫所的开销,可能性非常渺茫,且难以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撑。

收入的不稳定性: 盐湖产盐和毛皮采集都受自然条件、市场波动、以及当地部落关系的影响,收入可能非常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财政来源。
成本的高昂: 维持卫所的军事存在,包括军饷、粮草、装备、以及必要的军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开支。边远地区的后勤保障更是难上加难。
运输成本: 无论是从盐湖运出的盐,还是从漠南采集的毛皮,其运往内地的运输成本都非常高昂,会大大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使其不具经济效益。
战略优先级的冲突: 明朝初期,国家财政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对北方边境的防御,以及内部的重建。在这种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风险高、回报不确定的漠南边疆开发上,可能不如直接从内地输送粮草和军饷来得可靠和有效。
明朝的既有模式: 明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和经济维持,主要依靠的是内地财政的直接拨款,以及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招募当地人口作为士兵、以及进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互市等综合性政策。单纯依赖对特定资源的开发来养活卫所,并非明朝的主流思路,也缺乏实践经验。

总结来说,

明朝初期,虽然漠南地区存在盐湖和毛皮等潜在资源,但要单纯依靠开发这些资源来维持漠南的河套卫所,是极不现实的。

盐湖的开发 潜力有限,且面临地理、技术、运输、市场和部落关系等多重挑战,难以形成规模化、稳定的财政收入。
模仿沙俄赚取毛皮收入 的方式,在明朝的政治体制、资源禀赋、以及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上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也难以实现。

河套卫所的维持,更可能需要依靠明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当地推行更综合性的边疆治理和经济发展策略,例如鼓励农耕屯田(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边民进行适度的狩猎和采集,以及发展与蒙古部落的互市贸易等,而不是寄希望于单一或少数资源的“暴利”。这些资源或许可以作为补充,但绝不足以独立支撑起整个卫所的运作。

所以,这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设想,但从历史的实际操作和经济规律来看,其可行性非常低。明朝政府更务实的做法,是利用内地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持边疆的军事存在和开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1947年的5000吨产量折合为现代的5000000公斤然后再除以0.5968=8378016.085明斤


假如按明初“若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俱准盐一引,引二百斤”的盐引比率,米价值比率,一年的盐产量完全不计人的工本和畜力损耗,可以从商人那边折换大致为41890.08石米,但是,算上制盐成本的“每引重四百斤, 官给工本米一石”,那么就要再减去20945.04石米,也就是说发给当地兵士的米只有盐米兑换的一半。按当兵的一家五口一个月一石的口粮标准,一个兵一年年薪就是十二石米,那么一年20945.04石米只能供应1745.42名士兵及其家属在当地活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初期,能否依靠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收入,以及模仿沙俄赚取毛皮收入,来维持漠南的河套卫所?这是一个颇具历史洞察力的问题,涉及经济、军事、地理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这些设想的可行性。首先,让我们审视“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可能性。明朝初期,漠南地区(大.............
  •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
  • 回答
    15世纪初,明朝确实短暂地统治了越南北部(当时称为安南)。然而,这段统治并未能深入地“消化”这片土地,并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与历史情结越南人民拥有着悠久且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明朝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早期政治体制的一个关键细节。简单来说,明初塞王就藩后的领地,不能直接称为“国”,但其拥有非常接近于“国”的权力、地位和规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塞王的“藩”是什么?“藩”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指屏障、藩篱,引申为地方政权、附属国,以.............
  • 回答
    00年的你,初中毕业,明年想边打工边走遍全国,并且至少能留下1万元,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计划!这份勇气和想法非常棒。作为过来人,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让你有个更清晰的思路,少走弯路。首先,心态是第一位的。 “走遍全国”是目标,不是包袱。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觉得“一天要去一个地方”。中国这么大,慢慢.............
  • 回答
    明朝初期更改江西地名,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朝廷为了巩固统治、革除弊政、适应新局势等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得回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个时代,看看当时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一、历史的沿革与弊端:元朝遗留的政治与地理混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元朝虽然疆域辽.............
  • 回答
    要说明朝初期那桩轰动朝野的“南北榜”案,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明白的事儿,背后牵扯的恩怨情仇、利益博弈,那叫一个错综复杂。但要刨根究底,其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就落在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和对科举制度公平性的挑战之上。咱们得先把时间拉回到明朝建立之初。那时候,朱元璋刚刚驱逐了元朝的势力,坐上了皇位,千疮百.............
  •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假如今日之中国置身大明洪武之初:世界格局的重塑与激荡若将今日中国——拥有尖端科技、成熟工业体系、庞大人口以及对世界局势深刻理解的现代国家——置于大明洪武年间的起点,世界格局无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场深刻的文明、政治、经济乃至思想上的重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
  • 回答
    烈火炼真金:建州女真崛起前夜的静默与蒙古的喧嚣提起明朝初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方草原上,那些骑着战马、弯弓搭箭的蒙古铁骑,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足以让中原王朝心惊胆战。相比之下,地处辽东,后来赫赫扬名的建州女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部族。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羸弱,而是历史的车.............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要评判15世纪初期的明朝、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哪个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基础、疆域范围、政治稳定性和文化影响力。这三个文明在那个时期都处于上升期或鼎盛期,各自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明朝(1368年 1644年)15世纪初期的明朝,正处于永乐盛世.............
  • 回答
    明初卫所士兵的日常生活:一个兵士眼中的世界说起明朝初年那支让天下闻风丧胆的军队,许多人会想到那些披坚执锐、列队严整的士兵。但他们,那些被称作“卫所兵”的人,平日里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这可不是只靠军报上的数字就能说清楚的。我,一个在卫所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或许能给你讲讲个中滋味。吃:粗粝但管饱.............
  • 回答
    在明朝,考中举人,那可是鲤鱼跃龙门,开启了仕途的大门,虽然不是一步登天,但绝对是条康庄大道。至于初授官职的大小,这可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知道,举人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举人是参加乡试,也就是省级考试,考过之后获得的功名。这比秀才(县试、府试、院试)高了一个档次。有了举人功名.............
  • 回答
    说实话,咱们聊聊李自成164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征”,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铆足了劲儿要直捣黄龙、亡了明朝,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个“是”或“不是”就概括了。这背后啊,牵扯到李自成起义的初心、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他们一步步走到京城脚下的具体历程,每一步都挺有意思的。要说最初的目标,.............
  • 回答
    让一位穿着明朝服饰的男子在康熙初年安然无恙地走在街上,确实是一个需要策略和小心翼翼的任务。康熙初年,清朝刚刚确立统治不久,对前朝遗民和潜在的反对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办法,可以帮助他避免被当街斩杀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融入当时的社会:核心原则:低调、适应、融入,避免引起注意。一、 服饰与仪.............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要理解明初千户的级别,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去看看。那会儿的明朝,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是个由武将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军事制度那是相当重要且成熟的。千户这个官职,就像是当时军事体系里的一个重要齿轮,虽然听着好像不是最高指挥官,但实际上在基层管理和指挥上,分量可不轻。咱们得先明白明初的军事组织是怎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