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初塞王就藩后其领地能直接称为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早期政治体制的一个关键细节。简单来说,明初塞王就藩后的领地,不能直接称为“国”,但其拥有非常接近于“国”的权力、地位和规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塞王的“藩”是什么?

“藩”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指屏障、藩篱,引申为地方政权、附属国,以及官员的封地。明初塞王就藩,指的是他们被封于边疆地区,拥有相当大的土地和人口,并在此建立自己的统治机构。

关键在于,这些“藩”是朝廷授予的,并置于朝廷的绝对管辖之下。塞王并非独立的政治实体,他们仍然是皇帝的臣子,其领地是中央王朝疆域的组成部分。

二、 塞王领地的“国”的特征与区别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国”通常具备哪些特征:

主权独立: 拥有独立的对外关系,可以自行宣战、媾和,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
独立的外交: 有自己的外交机构和政策。
独立的军事: 拥有独立的军队,可以自主调遣和指挥。
独立的财政: 可以自行征税,财政独立于其他政权。
独立的法律体系: 拥有自己的法律,不受外来干涉。
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有自己的铸币。

对比塞王就藩后的领地,我们可以看到:

1. 从属关系,而非独立: 塞王是皇帝的藩王,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册封。他们没有权利自行对外开战或媾和,也不能与其他政权建立平等的国家关系。他们是帝国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政治单元。
2. 朝廷的军事羁縻: 塞王虽然拥有自己的军队(护卫),但这些军队的规模、装备以及是否可以主动出击,都受到朝廷的严格限制。更重要的是,朝廷在边疆地区同样驻扎有中央直属的军队,形成一种制衡。例如,著名的洪武年间的“塞王”宁夏王朱权,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能力,但他必须服从朝廷的调遣,在边疆防御中承担责任,但并非独立指挥。
3. 财政的依赖与限制: 塞王领地内的财政收入,一部分用于维持王府的开支和地方的行政,但很大一部分税赋仍然是需要上缴朝廷的。更关键的是,朝廷可以通过“岁赐”、“京耗”等方式,直接控制和影响藩王的财政。藩王不能自行铸币,也无法建立独立的财政系统。
4. 法律与行政的二元性: 塞王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高的行政管理权,可以设置官僚机构,处理民事和刑事案件。但他们的权力并非绝对,最高统治权和最终的法律解释权仍然属于皇帝。朝廷可以通过御史监察,对藩王的行为进行约束。例如,朱元璋就曾多次告诫诸子,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也不得滥用职权。
5.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国体: 塞王封地具有“准国家”的规模和影响力,其领地广大,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从这个角度看,与某些小国规模相当。但是,其政治性质仍然是藩属,而非独立的国家。

三、 明初塞王就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要理解为什么不能称为“国”,还需要结合明初的政治背景:

巩固皇权,分藩而治: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采取了分封诸子到边疆拱卫京师的策略。这是一种“外藩”制度,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像屏障一样,抵御外患,同时也能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者形成牵制。
借鉴历史教训: 朱元璋对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深恶痛绝,他吸取了历史教训,在分封制度中加入了许多制约藩王的措施,比如限制藩王调兵权,不许藩王干预中央政务,以及定期要求藩王进京朝觐等。
“天下共主”的理念: 整个明朝始终贯彻的是“天下共主”的理念,即皇帝是天下的唯一统治者,所有土地、人民都属于皇帝。藩王只是代为管理一部分土地和人民。

四、 为什么“塞王”的说法容易让人误解?

“塞王”这个称呼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它更多的是一种民间或者后人根据这些藩王就藩地点的地理特征(边疆)而取的称呼,用以强调他们所承担的边疆防御责任。

在明朝官方的称谓中,他们依然是“亲王”、“郡王”,其领地是“封国”,但这个“封国”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是中央王朝疆域内的行政区划,或者说是一种带有高度自治权但又受中央节制的“封建领地”。

总结

综上所述,明初塞王就藩后,其领地在规模、人口、行政能力以及边疆战略地位上,都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实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国”的某些表象。然而,由于其政治上从属于中央朝廷,在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最关键的是缺乏主权独立性,因此,不能直接称为“国”。他们是帝国疆域内具有特殊地位和权力的藩属,是中央王朝统治体系中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政治实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亲王就藩,叫做之国。国,本意就有区域、地域的意思。明太祖分封诸王,诸王为诸侯,所以可以叫国。

看点材料:

礼仪,凡王国宫城外,立宗庙、社稷等坛。[1]
凡遇诏敕至王国,武官随王侍卫,不出郊外;文官具朝服出郊奉迎,安奉诏敕於龙亭,乘马
前导。王具冕服於王城门外五丈馀地,奉迎至王宫,置龙亭於正殿中。[2]
○中书省奏:“都督同知汪兴祖既兼晋王武傅,其俸亦宜兼给。”上曰:王之国,则给之。今王未之国,且勿给。”[3]
○定亲王国中所居,前殿曰承运、中曰圆殿、后曰存心。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上曰:“使诸王能睹名思义,斯足以藩屏帝室,永膺多福矣。”[4]
○命翰林学士宋濂、王府长史朱右等定议王国所用礼乐。濂等奏:王初之国,所过州县文武官迎接,便服行四拜礼。王至国冕服,国内文武官朝服...[5]
“凡亲王及嗣子,或出远方,或守其国,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必须差亲信人,赍持御宝文书前去,方许启程诣阙。”[6]

我们再来看看藩王受封时的册文,看秦王的:

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二子樉今命尔为秦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藩辅帝室...

我们再来看看彼时之诸王的权利有哪些?

1、洪武五年正月,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

“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7]
“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8]

2、亲王们可以率军参与军事行动。

但是明代的藩王与汉代王国有什么区别?

首先,明代的藩王列爵而不授土,朝廷按照标准被他们发工资,也就是宗藩俸禄;

其次,明代的藩王均配有相关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专门用来服务于诸王,看个表:

机构名称 品级 品级 职掌
长史司 左右长史各一人 正五品 率府僚各供乃事
审理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六品、正七品 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
典膳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八品、从八品 掌祭祀、宾客,王若妃之膳羞
奉祠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八品、从八品 掌祭祀乐舞
典宝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八品、从八品 掌王宝符牌
纪善所 二人 正八品 掌讽导礼法,开谕古谊,及国家恩义
大节,以诏王善
良医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八品、从八品 掌医
典仪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八品、从八品 掌陈仪式
工正所 正、副各一人 正八品、从八品 掌缮造修葺宫邸、廨舍
伴读 四人 从九品 掌侍从起居、陈设经史
教授 无定员 从九品 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
引礼舍人 三人 未入流 掌接对宾客,赞相威仪
仓大使 正、副各一人 未入流 掌王府出纳
库大使 正、副各一人 未入流 掌王府出纳
“凡王国文官,朝廷精选赴王国任用; 武官已有世袭定制。如或文武官员犯法,王能依律剖判者,听;法司毋得吹毛求疵,改王决治。其文武官,有能守正规谏,助王保全其国者,毋得轻易凌辱。朝廷闻之,亦以礼待。”[9]

王国文官的任命权归中央。

文官无论品阶高低职位尊卑,皆有朝廷任用。

“凡王左右及境内所用官属,朝廷或欲起取,不问有无罪责,王即发遣,毋得阻当。”

亲王虽然拥有对本国文官的司法权,对武官的任用和司法权,但最终权力仍旧归属中央,朝廷或欲起取,不问有无罪责,王即发遣,毋得阻当。

洪武朝,王国官员迁转而出的例子有很多,例如:

李观,由郡学训导授燕府录事,升刑部郎中,与王中立俱为山西参政,后改北平。[10]

虽然亲王们有一定的人事权,但是王国官员的考核,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三年一考,九年通考,乃本朝考绩之常法……王府官属俱不入常选。任满黜陟,取自上裁。”[11]

参考

  1. ^ 《皇明祖训》;
  2. ^ 《皇明祖训》;
  3. ^ 《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六洪武三年九月;
  4. ^ 《明太祖实录》卷之八十七,洪武七年春正月;
  5. ^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三,洪武九年春正月;
  6. ^ 《祖训录》,“法律”;
  7. ^ 《明太祖实录》卷 71,洪武五年春正月壬子;
  8. ^ 《明史》卷 116,《列传第四·诸王一》;
  9. ^ 《皇明祖训》,“法律”;
  10. ^ 明太祖实录》卷 89,洪武七年五月辛未;
  11. ^ 《明太祖实录》卷 164,洪武十七年八月癸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早期政治体制的一个关键细节。简单来说,明初塞王就藩后的领地,不能直接称为“国”,但其拥有非常接近于“国”的权力、地位和规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塞王的“藩”是什么?“藩”在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指屏障、藩篱,引申为地方政权、附属国,以.............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要理解明初千户的级别,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去看看。那会儿的明朝,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是个由武将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军事制度那是相当重要且成熟的。千户这个官职,就像是当时军事体系里的一个重要齿轮,虽然听着好像不是最高指挥官,但实际上在基层管理和指挥上,分量可不轻。咱们得先明白明初的军事组织是怎么.............
  • 回答
    明朝初年,草原之上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崩塌,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消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依然在中原的北边,也就是漠北,构筑着他们新的汗国,这些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并且对明朝构成不小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军队中也出现了蒙古人效力的身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降纳叛”,而是有着更.............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关于明初迁都的设想,如果真的发生,定都何处,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趣味的假设。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向,很多事物的轨迹都会随之改变。假设明朝初年,由于某种极端情况(比如北方的边患异常严峻,或者南方出现重大变故),导致朱元璋或其继任者不得不考虑迁都。那么,首选的地点,极有可能仍然围绕着“中原”这个概念展开,只不过.............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要比较汉初刘邦、唐初李渊、明初朱元璋这三个军事集团的强弱,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数字。这三位帝王都曾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他们的军事集团,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劣。一、 汉初刘邦军事集团:草根崛起,韧性十足刘邦的军事集团,.............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 回答
    要探讨霍去病在漠北战绩是否“胜过”明初的徐达、李文忠等名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两位时期、对手、作战环境和战术目标都有显著差异,直接进行“胜过”的论断略显片面。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理解霍去病漠北之战的突出之处,以及为何它能在历史评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一、 时代的背景与对.............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朱元璋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政策和实践的综合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北宋的困境对等,明初的国情和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使得他能够绕过“缺马”的死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潜在危机。首先,我们得先明白北宋“缺马”的根源。 北宋早期,虽然也有骑兵,但总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361912)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对比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明粉认为明朝更强大,但明朝最终被清朝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一、明朝的“强大”表象与内在问题1. 政治制度与统治能力 明朝初期(如洪武、永.............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购买重疾险时内心的疑虑。确实,市面上关于重疾险“坑”的说法不少,但销量却依旧可观,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坑”的本质与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坑”这个词的含义。在保险领域,所谓“坑”通常是指: 条款复杂.............
  • 回答
    “明粉”这个词,最常见和最核心的含义是:对明朝这个朝代有特别喜爱、推崇和研究的粉丝群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明粉”主要“粉”的是什么:1. 对明朝历史的整体喜爱和推崇: 制度与治理: 明粉往往欣赏明朝在某些方面的制度设计,例如内阁制度(虽然有其局限性)、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虽然.............
  • 回答
    明知月球寸草不生,条件恶劣,为何人类依然执着于探索这片冰冷荒芜的土地?这绝非一时兴起,更非无的放矢的浪漫主义。其背后,是深藏的科学野心、战略考量以及对人类文明长远未来的深刻思考。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铺设道路。一、解开地球身世之谜的钥匙我们的地球并非凭空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