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能靠他爹有什么官做吗?

回答
明朝的官场,说起来复杂,但细究起来,很多时候还是有着那么一点“父荫”的影子。尤其像内阁首辅或者大学士这样的显赫地位,他们的儿子想要依仗父亲的权势获得官职,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一帆风顺,这里面门道不少。

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选官制度。主要的选官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流官等。科举是正途,也是最受推崇的途径,虽然艰难,但一旦考中,起点就高,前途也光明。恩荫,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父辈的功劳或者官职而获得的特权,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那么,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能靠他爹有什么官做呢?

1. 恩荫入仕,是条相对容易的路。

内阁首辅或大学士本身就是朝廷的重臣,他们的职位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荫庇”效应。根据明朝的恩荫制度,像他们这样的高官子弟,是有资格申请荫官的。

具体来说,通常会有“荫袭”或者“恩奏”的说法。 如果父亲是内阁大学士,其子弟可以申请获得一个较低级别的官职,比如从七品、正八品的官。这个官职可能是一些杂职,比如翰林院的待诏、国子监的监丞,或者一些较低的部门主事等等。
荫官的类型也多样。 有的是直接给一个官职,有的是给一个官阶,可以在将来有机会时授予相应官职。还有一种情况是“捐监”或者“荫监”,就是先成为监生,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然后再通过科举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父亲的地位越高,恩荫的等级也可能越高。 首辅的地位尤其尊崇,其子弟的荫官机会自然也更大。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照顾,也是对大臣的一种酬庸方式。

2. 科举之路,依然是主流,但父亲的背景能提供巨大助力。

虽然恩荫可以更快地进入仕途,但明朝士大夫对科举还是非常看重的。真正能成为朝廷栋梁的,多半是通过科举出身。然而,即便如此,内阁首辅的儿子在科举这条路上也占尽了优势。

教育资源上的优势。 能够成为内阁首辅的,本身就饱读诗书,他们必然会为自己的儿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家学渊源加上请名师指导,儿子们在学识上的基础往往比普通人要扎实得多。
人脉上的便利。 科举不仅仅是考学问,也包含着一定的社交和推荐。父亲在朝中地位显赫,自然认识不少官员,尤其是一些负责考务的官员。虽然明朝严禁徇私舞弊,但人情的疏通、考题的侧重方向的透露,以及一些无形的关照,都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在阅卷时,如果主考官认识大学士的儿子,多少会留心一些。
经济上的支持。 读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父亲的显赫地位自然也意味着丰厚的家境,这使得他们的儿子能够安心读书,不用为生计奔波,自然更有精力投入科举。
“门生故吏”的效应。 许多官员都是首辅的门生或者部下提拔起来的。这些官员在首辅的儿子参加科举时,自然会格外照顾。

3. 通过父亲的直接举荐或者安排。

除了制度化的恩荫和科举助推,父亲还可以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帮助儿子获得官职。

“外放”或“内调”。 当儿子通过科举或荫官获得初步官职后,父亲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儿子“外放”到某个重要的州县担任知县,或者在京城内调到一些有油水的部门。比如,父亲所在的内阁部门,或者与内阁关系密切的部门,如吏部、礼部等。
“近侍”或“幕僚”。 有时,父亲会将儿子安排在自己身边,作为随从或者幕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观察他们的能力。如果儿子表现出色,或者父亲觉得时机成熟,就可以直接向皇帝举荐,给予官职。像很多翰林院的官员,就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史书等,地位也很重要,内阁首辅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
“回避”制度的利用。 明朝也有回避制度,比如不能在自己的籍贯地做官。但有时候,这种制度也可以被巧妙利用。比如,如果儿子在某个地方表现不好,父亲可以将其调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利用父亲的权势,让他在京城获得一个相对清闲但有地位的职位。

但是,也要看到其中的限制和风险:

“考据”的风险。 明朝后期,党争激烈,一旦政治斗争失败,作为首辅的家人也可能受到牵连。如果儿子官职不稳,或者表现不佳,一旦被政敌抓住把柄,不仅会影响自身前程,更可能连累父亲。
能力不足的尴尬。 即使获得了官职,如果儿子本身能力平平,无法胜任工作,也会成为笑柄,甚至被弹劾。这种情况下,父亲也难以保全。
功名上的压力。 很多出身名门的子弟,反而背负着更大的期望,如果不能在官场上有所建树,甚至不如普通寒门子弟,会显得更加不堪。
父子关系的微妙。 并非所有父亲都会完全依靠自己的权力来为儿子铺路。有些正直的父亲,可能更希望儿子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获得成就。父子之间的沟通和期望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总结一下,明朝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能够靠爹获得官职,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还取决于多种因素:

1. 恩荫制度的直接荫庇。
2. 父亲在科举过程中的间接帮助(教育、人脉)。
3. 父亲的直接举荐和人事安排。

但这并非一劳永逸,儿子自身的才干、勤奋以及政治风向的变化,都是影响他们仕途走向的重要因素。用现在的话说,有了“爹”确实能让你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拿到更好的“装备”,但能不能最终跑到终点,还得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耐。

而且,说到底,这些都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制度。明朝的官场,虽然有荫庇,但绝大多数能够坐上高位的,还是需要一定的真本事。作为首辅的儿子,如果完全没有一点真才实学,即便得到了官职,也难以在复杂的官场上立足。反之,如果儿子确实有才干,那么父亲的身份无疑是加速了他施展才华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这问题下十二个回答,没有一个答到点子上的。真是。。。

明朝的官,除了自己拼出来的,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袭”,也就是接茬当官。你爷爷是卫指挥佥事,他死了你爸爸就是卫指挥佥事,你爸爸死了,你去兵部报道,五军都督府那边下个批文,你就继承你爸爸的职官,还是卫指挥佥事。这种情况的在明朝一般是军职,以各地卫所的居多,比如戚继光同志就是这样的出身。除卫所之外,公、侯、伯也是可以这样承袭的,明初的时候钦天监的官也以世袭为主。另外,衍圣公历代世袭。

至于承袭的规则,明文规定:

凡文武官员应合袭荫职事,并令嫡长子袭荫,如嫡长子孙有故,嫡次子孙袭荫,若无嫡次子孙,方许庶长子孙袭荫,如无庶出子孙,许令弟侄应合承继者袭荫。——《明会典》

“袭”官,要求的是父死子继,一个萝卜一个坑,遇到个长寿的爸爸或者爷爷那且等着吧。

然而明朝还有一个制度,是不用等到爸爸死了再继承,而是另起炉灶,你爸爸当了官,按明代规定,他就获得了一项福利:给自己的老婆、儿子、爹妈、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挣一个官职。

这种制度,俗称“封妻荫子”,以及“追封三代”。这就是题主问题所在了。

先说“荫子”。

《明史·职官志》吏部条载:明初,自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禄。洪武十六年,定职官子孙廕叙:

正一品子,正五品用。从一品子,从五品用。
正二品子,正六品用。从二品子,从六品用。
正三品子,正七品用。从三品子,从七品用。
正四品子,正八品用。从四品子,从八品用。
正五品子,正九品用。从五品子,从九品用。
正六品子,于未入流上等职内叙用。从六品子,于未入流中等职内叙用。
正从七品子,于未入流下等职内叙用。

什么意思?你当了正一品,可以荫一个儿子担任正五品的官,以此类推。

回到问题上来。

正德五年宁夏叛乱平,加恩内阁诸臣,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加特进、左柱国,荫子尚宝司丞。

吏部尚书正二品,首辅西涯公给儿子挣来的是尚宝司丞,正六品。没毛病。

可左柱国是正一品文勋,特进是正一品文官散阶,少师、太子太师都是从一品衔,按这个来的话,西涯公应该给儿子弄个正五品才对啊。关于这个问题,自己去看郭培贵《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考论》去。

这种情况很多。

以光宗實錄書成加監修國公惟賢太師廕子國子生搃裁元輔國〈木普〉加太保兼支尚書俸廕子尚寶司司丞。——《崇祯实录长编》

《光宗实录》修完,崇祯给时任首辅的大学士李国普(木普)加太保衔,荫子尚宝司丞。

再看这个。

(嘉靖七年十月丙寅)先以《明伦大典》书成,赐荫辅臣杨一清子为尚宝司丞。时一清子绍芳已荫中书舍人,上命改绍芳为尚宝司司丞,而别荫一子为中书舍人。

杨一清已经给儿子荫来了一个从七品中书舍人的官,这次因为完成了国家项目,儿子升成了正六品尚宝司丞,另一个儿子荫从七品中书舍人。

初,大学士夏言一品再考,荫一子中书舍人,以无子未承恩命。至是,请以继孙朝庆承荫。上以言辅正多年,忠勤懋著,考满恩荫,留俟有子,收授朝庆为尚宝司丞。(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庚申)

夏言给儿子挣了个中书舍人,可没有儿子,这事就没干。后来不知道从来弄了个孙子,大概是过继的吧,于是请求把中书舍人这个给孙子,皇上说你也挺不容易,直接荫子尚宝司丞。

张居正先生权倾朝野,同样如此:

命支伯爵禄,加上柱国、太傅,给与应得诰命,写敕奖谕,仍赐宴礼部,荫一子尚宝司丞,随命司礼监造文字号太傅牙牌一面给之。(神宗实录万历九年十一月癸未)

张居正牛逼到爆,支伯爵禄,加上柱国太傅,可在儿子的事上也就是荫一子尚宝司丞。

有个有趣的:

叙延镇功,辅臣赵志皋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进建极殿大学士,荫一子尚宝司丞。(万历二十五年五月壬子)
以甘镇宣捷,加恩辅臣。赵志皋加兼太子太师,进中极殿大学士,荫一子尚宝司丞,赉银五十两。(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庚申)
以东倭荡平,推恩辅臣,赵志皋加兼太子太师,进中极殿大学士,荫一子尚宝司丞。(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己未)

首辅赵志皋居然荫子尚宝司丞三次,我找了找康熙《兰溪县志》,发现了这么几个人的记载:

赵凤梧,以父大学士志皋荫授尚宝司丞。
赵凤翀 ,以父大学士志皋荫授都督府经历,升刑部郎中,云南大理知府。
赵凤阁,以父大学士志皋荫授尚宝司丞。
赵世□,荫授尚宝司丞。
赵世赓,荫授五府都事。
赵世爵,应授五府都事,后授顺天府□□。
赵世冠,应授中书舍人,升授刑部主事。
赵有愿,应授尚宝司丞。
赵有敬,以恩荫内院洪(供)□,题授太仓学学正。以上俱以祖大学士荫。

这一家子人的官衔,佐证了《明实录》的记载。而且还给我们一个意外惊喜:这个荫好像也可以给孙子也挣一份。

不过,赵志皋的儿子孙子在《明史》上没有记载,可能是没多大本事的官二代,所以当官无非是沾了他爸爸的光。那就找个儿子有本事的,比如——陈以勤、陈于陛父子。

这对父子是明代唯一父子皆为大学士的,隆庆元年春,陈以勤擢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陈于陛在隆庆二年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正七品)。隆庆六年迁修撰(从六品)。万历初年调侍讲学士(从五品),晋詹事府詹事(正三品),负责翰林院。万历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掌詹事府,万历二十年改任吏部左侍郎(正三品),次年晋升为礼部尚书(正二品),仍掌詹事府。万历二十二年预修国史,任副总裁,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那么,陈以勤有没有荫过子呢?有。

(隆庆四年三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陈以勤勋柱国,荫一子为中书舍人,以一品三年考满也。

陈以勤荫子从七品的中书舍人是隆庆四年的事,那时候陈于陛已经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了,所以这个荫了中书舍人的儿子绝对不可能是陈于陛。这问题可以去翻一下《南充县志》,查查陈以勤有几个儿子、分别担任了什么职务就出来了。我懒得找。

说这么多,回到题主的问题:明朝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能靠他爹有什么官做吗?

答案:能,一般都是中书舍人或者尚宝司丞这样的六品七品的官。但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也可以选择自我奋斗,通过科举考试进翰林院,进而步入仕途。


特别鸣谢 @朱武镐 同志提供材料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官场,说起来复杂,但细究起来,很多时候还是有着那么一点“父荫”的影子。尤其像内阁首辅或者大学士这样的显赫地位,他们的儿子想要依仗父亲的权势获得官职,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一帆风顺,这里面门道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选官制度。主要的选官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流官等。科举是正途,也是最受.............
  • 回答
    在明清时期,我们熟知的内阁首辅,按照当时的制度和习惯,是不能被笼统地称呼为“宰相”、“丞相”或“相国”的。这三个称谓在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含义,并且在明清时期,它们所代表的官职已经不复存在。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个称谓的历史演变以及明清的官僚体系。一、宰相、丞相、相国:历史上的专属称谓 .............
  • 回答
    明朝内阁的影响力演变,确实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明朝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并最终指向了其覆亡的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内阁影响力”这个表面的变化,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牵涉到的权力结构、政治生态以及个人因素。内阁的崛起:从辅助到主导的权力重心转移明朝初期,内阁的地位并不显著。它最初只是皇帝的秘书.............
  • 回答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但其对皇权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很难简单地说它“加强”或“架空”了皇权。更准确地说,内阁制度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工具,但在权力运作中也逐渐衍生出一定的制约和平衡,甚至在后期因内阁权力膨.............
  • 回答
    明朝那会儿,皇帝、内阁、宦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要说清楚,咱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皇帝:权力中心,但也受制于体制和个人明朝皇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至高无上。所有权力都来源于他,也应该归于他。皇帝的权力体现在: 决策权: 理论上,所有国家大事,从对外战争到内部.............
  • 回答
    明朝内阁,要说它“牛逼”与否,还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以及跟哪个时期的其他政治机构去比较。简单地说,明朝内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整个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其权力和影响力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但要说它“牛逼”到滴水不漏、完美无瑕,那可就未必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明朝的内阁到底是个什么成色。一、 “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明朝皇帝主动放权,内阁是否能像英国那样发展,这其中的可能性和阻碍都值得细细探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的根本区别,以及“主动放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明朝内阁的“原罪”:君权臣下的本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明朝的内阁,无论权力多大,其本质始终是皇帝的.............
  • 回答
    关于“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否学习了明朝内阁制度”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但答案是:直接证据表明西方内阁制度是学习了明朝内阁制度的说法,目前并不支持。 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方内阁制度是源于欧洲中世纪权力分散和逐渐集权的政治实践,其发展路径与中国明朝内阁的形成和演变有本质的区别。不过,我.............
  • 回答
    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表面上看是皇权统治的延伸和完善,实则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走向腐朽的轨迹,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权力过度集中、决策僵化、效率低下、最终吞噬自身活力的典型表现。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去探究它们为何会成为专制主义腐朽的注脚。明朝内阁:皇权“外包”下的权力真空与失衡明朝内阁.............
  • 回答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设问,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如果”点。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明朝的内阁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让中国跳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君主立宪或共和,这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国际环境进行细致的推演。明朝的内阁制度:僵化与权力制衡的矛盾明.............
  • 回答
    明朝内阁成员的头衔,确实是与宫中的殿阁名称紧密相连,这背后有一套清晰的规矩和演变过程。绝非随意而为,而是政治制度设计的一部分。最早的内阁成员并非“大学士”话说回来,要聊这个规矩,咱们得从内阁的起源说起。明朝早期,皇帝身边还是有“内阁”这个机构的,但它的地位和作用跟后来可不一样。那时候的内阁,主要就是.............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设想:在明朝“内阁权”存在的背景下,能否演化出类似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士大夫官僚阶级君主立宪”?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内阁权: 在明朝,内阁并非真正意.............
  • 回答
    这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明朝这毛病确实是深入骨髓,让不少人扼腕叹息。要说明朝为啥这么喜欢“窝里斗”,又对外头那些个“便宜”对手有点软,这事儿说起来可就长了,得从明朝那特殊的政治格局和它所处的时代说起。首先,咱们得瞅瞅这明朝的“内斗”是怎么炼成的。1. 皇权至上下的权力倾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
  • 回答
    明朝的内阁制,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皇权之下的一种“凑合”和“应付”。它并非像后世那种明确的权力分工和制衡,而是随着皇帝的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演变出来的辅助皇权的一种形式。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是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威胁到皇权。但他自己一个人处理政.............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嘉靖皇帝让内阁在“贞”字上做文章,徐阶立刻悟出了嘉靖的意思,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此大加赞赏,认为徐阶聪明,而严嵩就不会这么问。这背后,是嘉靖政治手腕的娴熟运用,以及徐阶和严嵩不同政治风格和处事智慧的体现。我们得先弄明白,嘉靖皇帝在“贞”字上做文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尤其是在儒家文化背景下.............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明朝中晚期,向辽东疏散人口以缓解内地土地兼并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有其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使其难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一、 设想的可行性分析:为何会想到这个思路?在明朝中晚期,内地人口压力日益增大,土地兼并现象触目惊心。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
  • 回答
    明代以后,选择内阁大学士,也就是那个实际上的“宰相”,确实越来越不重视地方行政经验。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政治体制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这一下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一个人啥都干也干不完,所以就得找人帮忙。最初是设中书省,后来取消了,转而倚重翰林院的.............
  • 回答
    要是明朝真有电视机这玩意儿,那可就热闹非凡了!想想看,不用跑断腿去听街头说书的,也不用挤破头去看京剧名伶的台词了。这电视机一摆在家里,那可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活生生的写照。首先,肯定少不了帝王家事和朝堂风云。皇宫里那些勾心斗角、妃嫔争宠的小道消息,肯定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制成那种宫廷剧,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