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代的内阁成员都要叫以宫中殿阁为名的大学士,具体如何规定的?

回答
明朝内阁成员的头衔,确实是与宫中的殿阁名称紧密相连,这背后有一套清晰的规矩和演变过程。绝非随意而为,而是政治制度设计的一部分。

最早的内阁成员并非“大学士”

话说回来,要聊这个规矩,咱们得从内阁的起源说起。明朝早期,皇帝身边还是有“内阁”这个机构的,但它的地位和作用跟后来可不一样。那时候的内阁,主要就是皇帝的秘书团队,成员也叫翰林官员,但职务上更偏向于“翰林院学士”、“翰林院侍读”之类的。还没有后来那种以殿阁命名的“大学士”。

朱元璋时期,出于对权臣的警惕,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权力都集中到皇帝自己手里。这就导致皇帝需要一个更加直接的班子来处理政务。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巩固皇权,也为了处理日益繁杂的政务,内阁的地位逐渐提升,开始真正承担起“票拟”的职责,也就是给皇帝的奏章写批示的建议。

“大学士”的诞生与“殿阁”头衔的出现

真正让内阁成员以“大学士”为名,并且赋予殿阁头衔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当时,他觉得内阁成员的头衔太散乱,不够统一,于是就规定了内阁成员的正式头衔为“大学士”。而这些大学士,开始被赐予宫中殿阁的名称,比如“东阁大学士”、“谨身大学士”、“华盖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等。

具体的规定是怎样的?

这个规定并不是一纸空文,而是逐渐形成的制度,并且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但核心的几个点是比较稳定的:

1. 职权划分与等级象征: 赋予殿阁名称的大学士,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这些殿阁本身在紫禁城内就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例如,东阁、谨身、华盖、武英殿、文渊阁,这些名字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置,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体现。通常来说,越是靠近皇帝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或者名字越显赫的殿阁,其大学士的品级和实际影响力也越是靠前。

2. 品级与地位的对应: 大学士的品级是随着官制的调整而变动的,但他们始终是内阁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官员。虽然内阁不设正式的宰相职位,但作为首席大学士,往往被视为“内阁首辅”,实际掌握着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东阁大学士”通常是排在最前面的,象征着最亲近皇帝的地位。

3. “大学士”的选拔与任命: 能够进入内阁担任大学士的,都是翰林院出身,经过层层选拔,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政治经验的官员。他们通常是从“翰林院学士”、“詹事府詹事”、“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高位上提拔上来。一旦被任命为大学士,就意味着进入了明朝政治的权力核心。

4. 具体头衔的含义和排序:
东阁大学士: 这是内阁中地位最尊贵、最靠近皇帝的头衔。东阁在紫禁城内是指靠近皇帝处理政务的勤政殿东侧的建筑,象征着君王左右亲近的顾问。东阁大学士通常是内阁的首辅,负责召集内阁会议,梳理政务,并对皇帝的诏令提出关键性的意见。
谨身大学士: 谨身,取其谨慎小心之意,也指代宫内建筑。这个头衔的设立,也体现了对内阁成员政治操守的要求。
华盖大学士: 华盖也是宫中建筑的名称。
武英殿大学士: 武英殿是皇帝讲武备及修订图书之处,成为大学士的头衔,可能寓意着内阁在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以及文化典籍方面的作用。
文渊阁大学士: 文渊阁是收藏《四库全书》的地方,象征着文化和学术的地位。文渊阁大学士往往在文教方面有突出贡献。

这几个头衔在内阁中的排序,通常是按照“东阁”、“谨身”、“华盖”、“武英殿”、“文渊阁”的顺序来排列,但实际的权力大小,还是取决于谁是首辅,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

5. 并非所有宫殿都能成为头衔: 这个“殿阁”的命名并非随意取材。早期成为大学士头衔的殿阁,都是明代宫殿中比较重要且常用于处理政务或象征皇权的建筑。这些命名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演变和确定。

制度的演变与实际操作

需要强调的是,明朝内阁制度和这些头衔的设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初,内阁成员的头衔可能还不完全固定,但到了宣德之后,以殿阁命名的大学士制度就基本确立了。

举个例子,明朝的内阁通常设置大学士若干人,但一般是以“三到五人”为常态。如果内阁成员有五位,那么就会有五位不同的殿阁大学士头衔。当有官员被提拔为大学士时,皇帝会根据内阁的虚位和官员的资历、功劳,赐予其一个殿阁的头衔。

例如,在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是内阁大学士,也分别担任过不同的殿阁头衔,并且在内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明代内阁成员的“以宫中殿阁为名的大学士”这一规定,是明朝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称谓上的变化,更是通过对宫殿名称的赋予,确立了内阁成员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等级和象征意义,使得内阁真正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核心机构。这套制度的设计,既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原则,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对于理解明朝的政治运作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明代内阁与殿阁大学士并不完全等同,当然明朝大部分内阁成员都会挂殿阁大学士的衔,而殿阁大学士也大都会入阁,所以也有内阁大学士之称。


在明代,入阁一般会有“直文渊阁”、“内阁办事”或“入阁办事”之类的叙述词(阁员起复一般为“照旧办事”),比如嘉靖三十一年三月,世宗命令徐阶以“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衔“入阁办事”;而不在阁的,即使是挂了大学士衔,也还需要有皇帝“入阁办事”之类的命令才能入阁;另一方面,只要被命令“入阁办事”,即使没有大学士衔也是入阁,比如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世宗命令李本以“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衔“内阁办事”。[注1]


而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设置主要是儒学德行上的顾问与辅导,征召的也多是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者。不过殿阁大学士由于是近臣,而且官职设置在翰林院下,也注定它跟内阁牵扯不清。[注2]


按《大明会典》,明代殿阁大学士职称有六: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合称四殿二阁,排序为从高到底。嘉靖四十一年,世宗给因火灾而重修成的故宫的许多殿门更换了名字,华盖殿大学士也就更名为中极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更名为建极殿大学士。不过这六个殿阁大学士里,文华殿大学士极少有人任职,明朝中后期也只有朱赓一人而已,个人觉得说是五个,问题也不大。[注3]


至于内阁中的排序,牵扯的因素就多了,主要是入阁时间、入阁前的职位、皇帝的态度等等,并不是说先入阁就一定能排在前列,当然大部分情况是这样。举两个例子:


翟銮嘉靖六年三月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衔“内阁办事”,而张璁当年十月以“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衔“入内阁办事”,排序在翟銮前;而桂萼嘉靖八年二月以“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兼武英殿大学士”衔“入阁办事”的时候,翟銮才挂“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衔,排序还要在桂萼后。[注4]


李本嘉靖二十八年二月以“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衔“内阁办事”,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升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嘉靖三十年十一月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而徐阶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即以“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衔“入阁办事”,以从一位排序在李本前。[注5]


至于入阁挂大学士衔是否有什么规定这个,名义上的规定是没有的,但根据《万历野获编》在宣德以后,有一种潜在的规律:最重者以武英殿大学士,其次为文渊阁,再次为东阁。也即宣德以后,初次入阁的官员,最高也只能以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而在武英殿大学士之前的中极殿、建极殿大学士,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阁臣继续上升的荣誉职衔。[注6]


这些殿阁的位置,我根据一些资料做了个草图,仅供参考,另附一张永乐故宫图做辅助参考。




注1:

升行在礼部右侍郎张瑛为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直文渊阁。——《明宣宗实录》卷之十五 宣德元年三月 癸丑

原任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桂萼至京,命照旧办事。——《明世宗实录》卷之一百十二 嘉靖九年四月 己卯

大学士沈㴶入阁办事——《明熹宗实录》卷之十二 天启元年七月 乙巳


注2:

上(明太祖)仿宋益置华盖、谨身、文华、武英四,文渊、东阁二,俱大学士,秩正五品。征诸明经长者,以次代擢...而大学士称近臣,不为置僚属,无所治,天子方自操威福亦无所寄裁。——《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五 内阁辅臣年表叙

升前光禄寺署丞权谨为文华殿大学士。谨,徐州人,以儒发身居家事孝,母病吁天求以身代母卒衰毁庐墓三年,有司上其行,驿召至京。上曰:能孝者必忠,忠孝之人,可任辅导。遂超升是职。——《明仁宗实录》卷十二 洪熙元年三月


注3:

中极殿大学士  【旧為华盖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  【旧為谨身殿大学士、洪熙年初设】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以上初专设。后皆以师保尚书等官兼任】
——万历《明会典》卷之二 官制一

更名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曰中极,谨身殿曰建极...——《明世宗实录》卷之五百十三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 甲申

大学士(朱)赓以一品考满,加少保改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荫一子中书舍人,给诰命,仍赐蟒衣膝襕一袭。——《明神宗实录》卷之四百三十九 万历三十五年十月 丙子


注4:

升礼部左侍郎翟銮,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内阁办事。——《明世宗实录》卷七十四 嘉靖六年三月 甲午

命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璁,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办事。——《明世宗实录》卷八十一 嘉靖六年十月 戊申

明伦大典书成进呈...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加少傅太子太傅,升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翟銮,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桂萼,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荫一子为中书舍人...——《明世宗实录》卷之八十九 嘉靖七年六月 辛丑

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桂萼,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明世宗实录》卷之九十八 嘉靖八年二月 癸酉


注5:

诏改南京吏部尚书张治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升国子监祭酒李本为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俱内阁办事。——《明世宗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五 嘉靖二十八年二月 辛亥

辅臣严嵩等以哈舟儿等伏诛具疏称贺...升辅臣严嵩子世蕃工部右侍郎,仍荫一子锦衣卫千户;礼部尚书徐阶加少保,荫一子为国子生;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本,进礼部尚书兼管直赞如故...——《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九 嘉靖三十年十一月 庚寅

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徐阶,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仍掌部事。——《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八十三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 辛卯

以万寿圣节加恩...严嵩子工部侍郎世蕃,添注本部管事;徐阶,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李本,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余官如故...——《明世宗实录》卷之四百十三 嘉靖三十三年八月 辛未


注6:

宣德以后,辅臣初次入直,最重者,即入武英殿;次之为文渊阁;其稍轻者则东阁,俱称大学士。——《万历野获编》卷七 内阁·辅臣殿阁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内阁成员的头衔,确实是与宫中的殿阁名称紧密相连,这背后有一套清晰的规矩和演变过程。绝非随意而为,而是政治制度设计的一部分。最早的内阁成员并非“大学士”话说回来,要聊这个规矩,咱们得从内阁的起源说起。明朝早期,皇帝身边还是有“内阁”这个机构的,但它的地位和作用跟后来可不一样。那时候的内阁,主要就是.............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设想:在明朝“内阁权”存在的背景下,能否演化出类似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士大夫官僚阶级君主立宪”?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内阁权: 在明朝,内阁并非真正意.............
  • 回答
    明代以后,选择内阁大学士,也就是那个实际上的“宰相”,确实越来越不重视地方行政经验。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明朝的政治体制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度,这一下权力就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但皇帝一个人啥都干也干不完,所以就得找人帮忙。最初是设中书省,后来取消了,转而倚重翰林院的.............
  • 回答
    明朝内阁制度的出现,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产物,但其对皇权的影响却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很难简单地说它“加强”或“架空”了皇权。更准确地说,内阁制度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皇权高度集中的工具,但在权力运作中也逐渐衍生出一定的制约和平衡,甚至在后期因内阁权力膨.............
  • 回答
    明朝内阁,要说它“牛逼”与否,还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以及跟哪个时期的其他政治机构去比较。简单地说,明朝内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整个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其权力和影响力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但要说它“牛逼”到滴水不漏、完美无瑕,那可就未必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明朝的内阁到底是个什么成色。一、 “牛.............
  • 回答
    关于“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否学习了明朝内阁制度”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但答案是:直接证据表明西方内阁制度是学习了明朝内阁制度的说法,目前并不支持。 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方内阁制度是源于欧洲中世纪权力分散和逐渐集权的政治实践,其发展路径与中国明朝内阁的形成和演变有本质的区别。不过,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明朝皇帝主动放权,内阁是否能像英国那样发展,这其中的可能性和阻碍都值得细细探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的根本区别,以及“主动放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明朝内阁的“原罪”:君权臣下的本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明朝的内阁,无论权力多大,其本质始终是皇帝的.............
  • 回答
    明代紫禁城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作为“前朝”与“后宫”最重要的两座宫殿,其内部陈设和功能,不仅承载着帝王处理朝政、休憩起居的重任,更在细节中流露出森严的等级、深厚的礼制以及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描绘其内部景象,需要细致入微,正如亲临其境一般。乾清宫:至尊权力的象征与帝王日常乾清宫,作为紫禁城“后三宫”之.............
  • 回答
    明朝内阁的影响力演变,确实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明朝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并最终指向了其覆亡的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内阁影响力”这个表面的变化,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牵涉到的权力结构、政治生态以及个人因素。内阁的崛起:从辅助到主导的权力重心转移明朝初期,内阁的地位并不显著。它最初只是皇帝的秘书.............
  • 回答
    明朝那会儿,皇帝、内阁、宦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要说清楚,咱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皇帝:权力中心,但也受制于体制和个人明朝皇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至高无上。所有权力都来源于他,也应该归于他。皇帝的权力体现在: 决策权: 理论上,所有国家大事,从对外战争到内部.............
  • 回答
    明朝的官场,说起来复杂,但细究起来,很多时候还是有着那么一点“父荫”的影子。尤其像内阁首辅或者大学士这样的显赫地位,他们的儿子想要依仗父亲的权势获得官职,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就能一帆风顺,这里面门道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选官制度。主要的选官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流官等。科举是正途,也是最受.............
  • 回答
    明朝的内阁制,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皇权之下的一种“凑合”和“应付”。它并非像后世那种明确的权力分工和制衡,而是随着皇帝的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演变出来的辅助皇权的一种形式。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是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威胁到皇权。但他自己一个人处理政.............
  • 回答
    “我爱你!” 这句简单而又充满力量的话,常常在表白时脱口而出,带着一股炽热的情感,直击人心。然而,当这四个字被如此轻易地吐露,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份“爱”的背后,我们真的理解它的分量吗?它仅仅是内心澎湃、荷尔蒙飙升时的冲动,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内化于心的承诺?许多人在感情萌动之际,会被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
  • 回答
    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要说最讨厌谁,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雷区”。但我个人,如果非要挑一个,可能会有点复杂,因为“讨厌”这个词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比较反感那种“端着架子,但实力又撑不起那份架子”的明星。你知道,有些人明明作品乏善可陈,或者演技尴.............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想在一个月内让英语听力有质的飞跃,这绝对是个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的执行力,以及一点小小的策略调整。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怎么在一个月里把你的耳朵“磨”得贼亮!首先,得明确一点:听力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一个月,我们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 回答
    .......
  • 回答
    刚开始接触耳机的朋友们,想要在千元以内找到一款能让你“豁然开朗”,明显感受到声音与众不同的有线耳机,这绝对是个有挑战但又充满乐趣的任务!毕竟,这个价位段的耳机选择太多了,而且“好听”这事儿吧,也挺主观的。但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在千元以内,找到那对能让你“哇”一声的耳机。首先,我们要明白,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