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经常储存脂肪的动物是如何避免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的?

回答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为了应对食物短缺、严酷的季节变化或是漫长的迁徙,演化出了储存脂肪的能力。这本身是一项生存优势,能够为它们提供能量储备,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然而,储存脂肪也伴随着与我们人类相似的风险——肥胖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比如代谢紊乱、关节负担过重等等。那么,这些“脂肪储备大户”是如何在享受能量储存便利的同时,规避肥胖带来的健康隐患的呢?这背后是一套精妙的生理机制和行为策略在起作用。

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储存脂肪的目的和方式与人类有所不同。它们并非无限制地将能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皮下和内脏。相反,它们储存脂肪更多是为了能量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

生理层面的智慧:

定向脂肪代谢与储存: 并非所有脂肪细胞都一视同仁。一些动物拥有特殊的脂肪组织,比如“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与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不同,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富含线粒体,能够将储存的脂肪和糖分直接转化为热量散发出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燃烧脂肪”。这就像汽车的引擎,不仅能储存燃料,还能在需要时高效转化为动力。在寒冷环境下,这些脂肪组织会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动物维持体温,消耗多余的能量,从而避免脂肪过度堆积。例如,冬眠的熊在休眠期间就依赖棕色脂肪来维持基础代谢。
能量消耗的精细调控: 动物的能量消耗并非一成不变。它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身体状况,灵活调整基础代谢率。比如,当食物充足时,它们可能会稍微降低代谢率以“节省能源”;而在需要活动或应对寒冷时,则会提高代谢率,消耗更多能量。这种动态调整的能力,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平衡能量的摄入和消耗。
胰岛素敏感性的优化: 肥胖常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代谢出现问题。而许多擅长储存脂肪的动物,即使体内脂肪量很高,也能维持较高的胰岛素敏感性。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移到细胞中作为能量使用,或转化为糖原储存,而不是任由其转化为脂肪。这种对血糖的精细控制,有效预防了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脂肪的“用途”差异: 动物储存的脂肪并非仅仅是单纯的“储备粮”。不同部位的脂肪在身体中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一些动物的脂肪主要储存在皮下,这能提供保温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身体免受外部冲击。而内脏脂肪(腹部脂肪)的堆积,在人类身上往往与健康风险关系更密切。一些动物可能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或者其脂肪分布方式更为“健康”。
进化出的“脂肪传感器”: 近年的研究也提示,一些动物体内可能存在特定的“脂肪传感器”或信号通路,能够感知体内脂肪的水平,并据此调节食欲、能量消耗和脂肪代谢。当脂肪储备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信号会促使动物减少进食,增加运动,或激活产热机制,从而防止脂肪的进一步堆积。

行为层面的策略:

周期性的大量进食与能量消耗: 很多储存脂肪的动物,其储存脂肪的行为是周期性的,并且与特定的生命阶段或季节相匹配。例如,候鸟在迁徙前会大量进食并储存脂肪,但一旦开始迁徙,它们就会通过高强度的飞行来消耗这些脂肪,这是一种有目的地、有期限的脂肪储备。同样,熊在冬眠前会储存大量脂肪,但在漫长的冬眠期间,它们会依靠这些脂肪作为能量来源,代谢过程也会发生显著变化,避免肌肉的过度流失。
剧烈的活动与高强度运动: 那些“胖”起来的动物,往往也拥有惊人的活动能力。比如,怀孕的母熊体型巨大,但它们仍然能够快速奔跑、攀爬,进行捕猎。它们的高肌肉量和强大的心肺功能,能够支撑它们在高强度运动中消耗掉相当一部分能量,包括储存的脂肪。这就好比一个体能储备非常好的运动员,即使身体有“重量”的负担,也能通过强大的训练来维持健康。
对环境信号的敏感性: 动物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身的能量储备策略。例如,当食物充足时,它们可能不会像食物匮乏时那样拼命储存脂肪。这种对环境信号的敏感性,有助于它们避免因不必要的脂肪储存而带来的负担。
自然选择的压力: 那些无法有效管理脂肪储存、容易因肥胖而出现健康问题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更难生存和繁衍后代。长此以往,能够更好地平衡脂肪储存和代谢的基因,就更容易被筛选保留下来,从而使得整个物种在脂肪管理方面拥有更强的适应性。

总而言之,动物们储存脂肪,并非简单地“吃得多、动得少”就堆积肥肉。它们拥有一套复杂的生理调控系统和行为策略,能够有选择地储存脂肪,并有针对性地在需要时进行高效消耗。这是一种适应环境、保证生存的智慧,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在能量管理上的精妙之处。它们并非完全免疫于肥胖带来的挑战,但通过自然选择和进化,它们已经发展出了能够应对这些挑战的独特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很多人谈脂肪色变,并把脂肪多和“肥胖”混为一谈。

看起来胖胖的北方生物,他们可比我们健康多了。

寒冷环境下的动物都萌萌哒。

看起来毛茸茸的,是因为蓬松的皮毛,

摸起来圆滚滚的,是因为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

圆圆的耳朵,可以减少热量向外散发。

厚实的脚垫子,走路不怕凉不怕滑。

这些北方的动物为了在极端气候里存活下来,生理和外观的特质都相对趋同。

许多人都觉得胖就是脂肪多,胖就不健康,如果在那个环境里没有这些脂肪,他们可能就被大自然淘汰了。至少留下来的这些有一些脂肪的动物们,健康没被影响到保持繁衍。

事实上,他们体内多的那一层脂肪并不会对健康带来太显著的影响。一定数量的身体脂肪对于隔热、体温调节、荷尔蒙的产生和重要器官的缓冲是必要的。

看起来胖并不代表不健康

虽然目前共识“肥胖”(Obesity)是许多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但并不代表:一瘦解百病,一胖毁所有。

换一个思路,脂肪是调节免疫平衡的器官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可以在微胖的状态下保持健康状态,一些健康的BMI超重人群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并不比正常体重的人高。

无论你是瘦还是胖,健康的关键是经常锻炼。当身体得到更多锻炼,主要身体系统和器官都会得到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新陈代谢,从而使人更健康,包括肥胖的人。

各种研究表明,新陈代谢各项指标健康但仍旧肥胖的参与者比新陈代谢不健康的正常体重的参与者死亡的风险低38%。

要达到健康的标准,每周平均要有五天步行30分钟,指南建议每周进行至少2.5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这样的运动量其实很小,都不会产生大量热量消耗,每天坚持下去,不控制饮食,根本无法减脂减重,但健康状态却得以维持。

苗条也不保证健康

“越瘦越好”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以至于更重要的关于如何真正保持健康的信息已经被淘汰了。

结果就使得成千上万的人用错误的方法,只盯着BMI来减重,结果把自己变成了“瘦胖子”(Skinny fat)。

当一个人低于正常体重,比较重的肌肉却不足,那就有可能使身体脂肪含量高得危险,这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运动和机械信号可以促进骨骼组织和肌肉的合成代谢,减缓过度的骨吸收,抵消高脂肪饮食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对骨骼和脂肪的负面影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通过促进体内炎症代谢[1],从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以及更多慢性病的风险,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只与肥胖者或患有代谢综合症的人联系在一起,却忽略了这些看起来苗条轻盈的“瘦胖子”。

每个人身边或许都有这样一类朋友

他们通常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怎么吃都不看他们胖,体重都是那样,他们也很少锻炼,这些热量好像也没因为运动而被消耗。

他们外表看起来很瘦,但身体一般都虚弱,身体脂肪含量比肌肉含量更高。虽然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它们体内的高脂肪含量却是隐形的杀手。

瘦胖就是用来描述外观特征的术语,没有定义到体内脂肪的含量,也让这些人成了健康管理的漏网之鱼。

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会逐渐失去肌肉。30岁以后,如果不积极地补充肌肉的话,每10年你会失去5%的肌肉。

所以,当肌肉组织开始退化,而身体脂肪保持不变,那么脂肪与肌肉的比例就会逐渐增高,随之而来的健康风险也会增加。

所以,不要看外观的瘦和胖,要关注脂肪和肌肉含量的比例。一定数量的身体脂肪对于隔热、体温调节、荷尔蒙的产生和重要器官的缓冲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身体脂肪对你的健康有害。

另外不能只盯着脂肪总体含量,还要区分皮下脂肪还是内脏脂肪。

脂肪主要有两种: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和内脏脂肪(visceral fat)。

皮下脂肪就在你的皮肤下面——用手指捏皮肤就可以抓住它。

内脏脂肪更危险——它存在于你的器官周围和腹腔内,通常表现为腹部多余的脂肪。

当你吃高糖的饮食和加工食品,它直接导致内脏脂肪储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瘦,身材正常,但实际上却有很多内脏脂肪,这都是由于糟糕的饮食选择或不活跃、久坐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虽然这种脂肪并不总是肉眼可见,但它实际上更危险。

所幸北方的动物们常年保持运动,饮食结构健康,虽然他们看起来胖乎乎的,但他们的内脏脂肪未必比你高。这也是他们看起来胖,却同样健康的关键所在。


问题到这里应该解答完了,但我还是在医学领域,讲完生物学和生理机制,我还想扩展到医学领域,跟进科普一下脂代谢和体脂管理的注意点。

前面所提到的“瘦胖子”,在临床专业术语中被称为“代谢性肥胖”。由于他们缺乏活动、缺乏肌肉或饮食不良,他们体内脂肪的比例很高。通常,其他影响健康的关键指标也会变差。一些慢病的早期状态或许已经发生了——

高血糖:导致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

体内慢性炎症:会增加患某些癌症、心脏病、关节炎、牛皮癣和抑郁症的风险。

血压升高:会增加中风和痴呆的风险。 高甘油三酯,会导致心脏病。

维生素缺乏:导致慢性疲劳、贫血等症状。

消化问题:会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或胃酸反流。

那什么情况下,要去查查自己的内脏脂肪含量是不是过高呢?看到这些症状,就要引起重视——

1.轻微运动后感到头晕或头晕;
2.已经很多年没有做任何力量训练了;
3.肚子上摸得出来多余的腹部脂肪;
4.饮食主要以高碳水化合物、糖类和低蛋白质的加工食品为主;
5.已经绝经了;
6.突然肚子饿的时候,会心慌,难以集中注意力。

如果有类似情况,需要尽快去医院检查看看。来医院检查,除了胆固醇、血糖和血压的检测以外,还可以直接测量你身体脂肪的脂肪。目前主要用电检测和X线检查两种方法可以测得体内的实际脂肪囤积程度:

生物电阻抗(BIA)测量,通过发送微弱的电信号进入体内,获知不同区域的相对电阻,从而预测体内的脂肪,肌肉和水分,很多健身房都用这个方法来评估,结果到底准不准,目前其实尚不确定的。 市面上体脂秤良莠不齐,选购需谨慎。

体脂秤的原理

DEXA扫描,是目前最准确的方法之一。这是一种全身扫描,提供低剂量的x射线,可以读取骨骼和软组织肿块,并可以确定身体的局部脂肪分布。

体脂检测和骨密度检测的原理一样
不同年龄、不同BMI的人群体脂分布

体脂检测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你的健康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当然,肥胖或超重会让你面临许多健康问题的风险,但不要认为仅仅因为你没有超重,你就觉得会免于这些危险。你吃什么和你怎么运动是你健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对健康来说,重要的数字是你的身体组成(肌肉与脂肪的比例)、血压、血糖和胆固醇,让这些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比体重秤刻度上的数字重要得多。

可以参考,但不要迷信

都看到这里了,记得分享给那些常年得瑟自己怎么吃都吃不胖的“胖友”们吧2333

参考

  1. ^ G M Pagnotti et al. Combating osteoporosis and obesity with exercise: leveraging cell mechanosensitivity.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March 201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