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美国关于越战的大片这么多,关于朝鲜战争的就这么少?

回答
关于美国拍了那么多越战大片,而朝鲜战争电影相对较少的原因,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涉到历史事件的性质、公众记忆、文化表达、政治宣传以及电影产业的商业考量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一项一项来捋捋。

首先,越战的“伤痕”与“叙事张力”

越战在美国国内留下的创伤是极其深远的,可以说是现代美国历史上一个“未愈合的伤口”。这场战争的争议性是首要原因。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正义战争,美国最终也没有取得胜利,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代价。这种“失败”和“无意义感”在美国社会内部引发了巨大的反思和分裂。

道德困境与质疑: 越战让美国民众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军事行动的合理性以及战争的目的。大量的平民伤亡、战争罪行(如美莱村惨案)的曝光,都给这场战争蒙上了沉重的道德阴影。这种道德困境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可以探讨战争的残酷性、士兵的良心拷问、以及国家在战争中的责任。
士兵的创伤与失落: 从前线浴血奋战回来的士兵,在美国国内并没有得到英雄般的欢迎,反而常常被视为“战争机器”的牺牲品,遭受歧视和误解。这种“被遗忘的战士”的形象,以及他们回国后难以融入社会、饱受战争后遗症折磨的经历,是极具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的。电影能够聚焦于这些个体命运的悲剧,从而引发观众的同情和思考。
媒体的直击与普及: 越战是第一次由电视媒体大规模报道的战争。许多战争的残酷画面直接呈现在美国民众的客厅里,这极大地影响了公众舆论和对战争的态度。这种“可视性”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和叙事灵感,也让观众对战争的现实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容易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文化的反思与解构: 战后的美国社会对越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涌现了大量的文学、音乐、艺术作品,电影自然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电影可以对战争的动机、战略、以及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解构和批判,这种“解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次,朝鲜战争的“模糊性”与“被遗忘的二等兵”

相比之下,朝鲜战争在美国的记忆中,似乎没有那么“鲜明”和“悲壮”,虽然它同样代价高昂。

“被遗忘的战争”之名: 朝鲜战争本身就被很多人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这有很多原因。
缺乏明确的胜利或失败: 朝鲜战争以停战协议而非和平条约告终,双方大致回到了战前的38度线附近。这种“僵局”让战争的结局显得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清晰的“赢家”或“输家”,也就缺少了像越战那样强烈的“失败”或“成功”的叙事焦点。美国民众很难从这场战争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
缺乏在国内的广泛共鸣: 相较于越战,朝鲜战争在美国国内的直接冲突和反战运动规模都要小得多。当时美国社会对战争的关注度不如越战那样被电视媒体所聚焦,也缺乏那样强烈的社会分裂和道德拷问。
地理和文化距离: 朝鲜半岛在文化和地理上相对遥远,不像东南亚的越南那样,虽然也远,但由于其热带风情和当地文化,在视觉和叙事上可能更容易被想象和塑造。朝鲜战争的战场环境、文化背景,可能在美国公众认知中不如越南那样具体和生动。
政治宣传的早期与冷战背景: 朝鲜战争发生在冷战初期,当时美国的主流叙事更侧重于对抗共产主义扩张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这种宣传模式更倾向于宏大叙事、英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不是对战争个体残酷性的深入挖掘。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可能更倾向于支持这种宏大叙事,而不是去揭露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当然也有例外,但总体数量上不及越战电影)。
“非战争”性质的定性: 很多时候,人们将朝鲜战争视为“代理人战争”或“联合国干预”,而非美国与一个明确的敌国进行的全面战争。这种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战争的美国核心叙事,使其在国民记忆中的位置也相对边缘化。

第三,电影产业的商业与艺术考量

电影公司作为商业机构,自然会考虑市场接受度和投资回报。

越战题材的成熟市场: 越战电影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观众对越战的熟悉度更高,也更愿意观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来探讨历史、情感和人性。像《现代启示录》、《猎鹿人》、《野战排》、《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虽然是二战,但其对战争的残酷和士兵命运的刻画,延续了越战电影的某种精神内核)等影片的成功,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叙事角度的更多选择: 越战的复杂性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叙事角度。可以从士兵的视角、平民的视角、反战者的视角、以及对战争本身的反思等多个维度进行创作。这种多样性使得越战题材能够不断被重新审视和演绎。
朝鲜战争题材的挑战: 要拍好朝鲜战争题材,需要克服其“被遗忘”和“结局模糊”的挑战。如果想拍出像越战电影那样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的作品,可能需要找到更具普适性或更深入人心的切入点。比如,虽然有《太极旗飘扬》(韩国电影,但深刻影响了对朝鲜战争的认知)这样的杰作,但如果纯粹从美国视角出发,找到那个能够牵动万千美国观众心弦的独特叙事,可能比越战更难。

举例说明:

《现代启示录》 (Apocalypse Now):通过一个荒诞的科幻式旅程,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那种失控和疯狂,与越战的混乱环境完美契合。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聚焦于几个钢厂工人在战争前后命运的巨大转折,以及战争如何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展现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毁灭性打击。
《野战排》 (Platoon):直接从士兵的视角出发,展现了残酷的战场环境以及士兵内部的道德冲突,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

而像《太平洋战争》(The Pacific,虽然是二战,但其拍摄和反思模式可以类比)这样的高质量战争剧,虽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心理创伤,但在观众认知度和讨论度上,似乎总不如那些关于越战的影视作品那样持续和热烈。

总而言之,越战在美国国内留下了过于深刻和复杂的印记,这种印记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观众基础。它既是一场国家身份的危机,也是一次对美国价值观的巨大考验,这些都赋予了电影极强的叙事张力和观众的共情需求。而朝鲜战争,虽然也是一场充满牺牲和复杂性的战争,但其模糊的结局、相对有限的国内影响、以及早期的政治宣传定调,使得它在美国大众文化中的“叙事能量”和“情感触点”不如越战来得那么强烈和直接,自然也就相对较少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鲜战争是美军历史的一部分,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战争的存在感,并不完全与规模挂钩,关键看如何解读历史。比如说规模相当的征高丽和宋辽战争这两场战争,征高丽在古代的存在感就明显更强一些,到了近现代反而是宋辽战争存在感更强了。。。

user avatar

楼主这问的是典型的伪命题, 什么是伪命题:“为什么人会长生不老啊”“为什么我能穿越到古代啊”

事实是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并不算少,至少不比中国拍的少。

朝鲜战争结束后至今,美国拍摄过的朝鲜战争相关题材的部分影片情况如下:

《钢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译《南韩血战记》)
《决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
《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战舰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港译《蜀孤里桥之役》)
《安娜波里斯传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年)
《沙场壮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译《军人本色》)
《战争中的人们》(Men in War,1957年)
《战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猪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美国版《上甘岭》)
《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译《恐怖分子》)
《陆军医院》(M*A*S*H, 1970年,港译《风流医生俏护士》)
《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年, 本片应当是半部关于朝鲜战争的影片)
《猎战》(War Hunt,1962年)
《光荣旅》(The Glory brigade 1953)
《前进,海军陆战队》(Marines let s Go 1962)
《空军军校生》(Air Cadet 1951)
《酷刑》(The Rack 1956)
《零点差一分》(One minute to Zero 1952)
《猎人》(The hunters 1958)
《莱克军士》(Sregeant Ryker 1967)
《潜艇指挥官》(Submarine Command 1951)
《仁川》(Inchon 1981)
《占领高地》(Take The High Ground 1954)
《上刺刀》(Fixed Bayonets 1951)
《时限》(Time Limit 1957)
《战俘》(Prisoner Of War 1954)
《我需要你》(I want you 1951)
《血巷》(Blood Alley 1955)
《中国冒险记》(China Venture 1953)
*美国人拍的韩战片不但比中国更多,视野也更为广阔、客观,意识形态并没有像中国影片那么浓厚,甚至还有同情朝鲜士兵的,对志愿军也基本没有丑化,因为他们更多的是要刻画本国的将士。好莱坞电影往往只能代表民间的个人看法,而不能代表政府的立场

除了上述的电影,还有十部译名不详的美国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影视作品(含纪录片)

1976 Collision Course: Truman vs. MacArthur (TV)

1983 American Caesar (mini) (Story on Gen. MacArthur)

1983 M*A*S*H: Goodbye,Farewell and Amen (TV)

1983 The Canon Operation

1986 Heartbreak Ridge(豆瓣网译名:战火云霄、魔鬼士官长)

1999 MacArthur (TV mini)

1999 Korean War: The Fire and Ice (mini)

2001 Korea War Stories (TV)

2001 Battle for Korea

2002 Korea: We Called It War (TV)

而中国拍的〔中国在80年代以前拍摄的12部朝鲜战争题材影片〕

《上甘岭》(1956)、

《烽火列车》(1960)、

《三八线上》(1960)、

《奇袭》(1962)、

《英雄坦克手》(1962)、

《英雄儿女》(1964)、

《打击侵略者》(1965)、

《奇袭白虎团》(1972)、

《激战无名川》(1975)、

《碧海红波》(1975)、

《长空比翼》(1958)、

《长空雄鹰》(1976)

后来又有了冯小刚的《集结号》等,但总体上并不比美国多

user avatar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题主你看得太少?

文段摘选自:

美国拍摄的“朝鲜战争主题电影”30部(附观看网址)

美国拍摄的“朝鲜战争主题电影”30部(以拍摄年代先后为序)
1.《钢盔》(Steel Helmet,1951,台译《南韩血战记》)
2.《上刺刀》(Fixed Bayonets,1951)
3.《潜艇指挥官》(Submarine Command,1951)
4.《我需要你》(I want you,1951)
5.《空军军校生》(Air Cadet,1951)
6.《决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
7.《零点差一分》(One Minute to Zero,1952)
8.《中国冒险记》(China Venture,1953)
9.《光荣旅》(The Glory brigade,1953)
10.《战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
11.《战舰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12.《战俘》(Prisoner Of War,1954)
13.《占领高地》(Take the High Ground,1954)
14.《血巷》(Blood Alley,1955)
15.《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港译《蜀孤里桥之役》)
16.《酷刑》(The Rack,1956)
17.《安娜波里斯传奇》(An Annapolis Story,1956)
18.《沙场壮士赤子心》(Battle Hymn,1956,港译《军人本色》)
19.《战争中的人们》(Men in War,1957)
20.《时限》(Time Limit,1957)
21.《猎人》(The Hunters,1958)
22.《战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23.《猪排山》(Pork Chop Hill,1959,美国版《上甘岭》)
24.《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港译《恐怖分子》)
25.《猎战》(War Hunt,1962)
26.《前进,海军陆战队》(Marines,let’s Go,1962)
27.《莱克军士》(Sregeant Ryker,1967)
28.《陆军野战医院》(M*A*S*H,1970,港译《风流医生俏护士》)
29.《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
30.《仁川》(Inchon ,1981)

顺便提一句,美国拍朝鲜战争的总片数好像比我们要多,我们是14部,他们是30部。

按你这个数量决定兴趣的逻辑,那我们是不是更不感兴趣呢?


然后你说现在拍得少,我倒是觉得有另一种可能。朝鲜战争对美国来说,既不能算胜利也不能算失败,然后就整的人拍电影的人不会搞了。

成功的,歌颂胜利,拍过。失败的,反思教训,拍过。但是两个都不是的,没有拍过。

那就只能去山里跪着了。

一场被忘却的战争 从电影透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这13部影片大约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描写战场上双方之间的拼杀,如Steel Helmet(1951)、Retreat, Hell!(1952)、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Men in War(1957)、Pork Chop Hill(1959)等影片;另一类影片主要是描写在朝鲜战争背景下发生的各类故事:有凄美爱情、有政治阴谋、有个人传记、有人性天堂……如1953年的Battle Circus,讲述的是战地医院里发生的故事;而1956年的An Annapolis Story,则以两海军飞行员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为故事主线,描绘一个与《珍珠港》雷同的滥俗爱情。
好莱坞习惯歌颂胜利、塑造英雄,但是朝鲜战争却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好莱坞也愿意反思战争、回味失败,但是朝鲜战争在三八线的停止,却让好莱坞不明白这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

敢问九筒大哥何方神圣?

鄙人,张麻子。

user avatar

1、1982年的越战纪念碑

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结果,在征集过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1982年越战纪念碑建成,美国人意识到了战争是错误的,但是在战场上阵亡或者失踪的士兵再也无法见到他们的家人。



走在越战纪念碑倾斜的路上,纪念碑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拔地而起的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它是陷入地下的。一路朝下走,看着这座纪念碑上面的名字,黑色的亮的发光的墙体,像一本书的一角,而上面的阵亡的士兵的名字,似乎在是在书写美国当的黑暗历史。

美国声称的逃离越战是 1971年,尼克松访华前。

美国离开的时候有著名的西贡铁拳。

2、1995年朝鲜战争老兵(阵亡将士)纪念碑建成

建立一个这样的“朝鲜战争老兵(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在越战纪念墙完成以后就被提起的。美国国会授权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纪念物来表彰那些曾经在朝鲜为国家服务过的美国公民(公法99-572于1986年10月28日立案)。当时的总统罗纳德·里根随即指定了一个朝鲜战争纪念墙顾问小组来帮助这项工作的推行。1988年9月,美国战争纪念委员会批准了计划中的纪念墙所在地华盛顿特区的NationalMall,AshWoods林肯纪念堂的西南侧。老布什总统1992年6月14日为纪念园区奠基。1995年7月27日,韩战停战协定42周年日,克林顿总统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出席揭幕。这是由“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纪念顾问委员会和美国战争纪念物委员会”设计管理的建筑。

上面的美军没有呈现威武之师的样子。

他们为什么而战?

3、朝鲜战争为何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 美国人内心的高傲,让他们不愿回忆。

“对我们美国军人来说,这两场战争的意义和意味都是完全不同的。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朝鲜成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的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尤其是在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的状况下失利,而且输得很惨。这是我们美国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不堪回首,不谈也罢,是不难理解的。”

  • 朝鲜战争只是停战,并没有结束

朝鲜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是没有结束的,只是处于停战的状态。美国还需要从韩国那“敲竹杠”。这点在特朗普期间尤为明显。

  • 美国精英阶层的解释

首先是“战争疲惫感”起了作用。经过了腥风血雨的“二战”之后,很多美国人被战争折磨得身心疲惫。让他们在喘过气来之前,再次面对一场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战争,面对成千上万美军的死亡,实在有些勉强。那时的美国人似乎尽量与这场战争保持距离,不愿去了解它。

其次,在美国人眼里,朝鲜战争在性质上无法与英勇的反法西斯“二战”相提并论,而在死伤惨重程度上,也无法与日后导致美国政坛和社会产生巨大变化的越南战争相比较,所以很多人在记忆里只给正义的二战和惨痛的越南战争留了一些空间,两者之间的朝鲜战争被故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最后,目前美国的精英阶层,很多都是反越战时期的嬉皮士一代。朝鲜战争离他们太远,越战离他们更近。反对越战,反思越战成了政治正确。

这点跟中国类似。中国也有相当长时期不允许拍越战的片子(对越边境战与自卫反击战)以及朝鲜战争的片子(有几十年中方没有拍朝鲜战争的片子,怕影响中美关系)。


user avatar

@王启超 邀。

电影拍出来是要给观众看的,如果观众不感兴趣,那投资方就要亏本。

美国人对越战的兴趣,比对韩战的兴趣大多了。

下面,从美国一方的角度,来比较韩战和越战。


一、军事方面

1950年9月15日,美国军队登陆仁川,

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火协议,持续时间不到3年。

韩战中,美军出动兵力30多万人,死亡36574;

伤病103284人;失踪及被俘八千余人。

1961年,美国派遣特种部队进入越南,1965年,美国直接派军队介入越南内战,

1968年11月,美国停止轰炸越南,1973年美国和北越停战,1975年,美国完全撤离越南。

很明显,越战持续十几年时间,比韩战长得多。

越战中,美军出动兵力65万人,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

显然,不管从时长、兵力、死伤哪方面看,越战的影响力都远大于韩战。


二、经济方面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韩战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济多少。

而越战是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耗资超过2500亿美元,终于拖累了美国经济。

美国二战后长达25年的经济增长就此终结,陷入滞涨,直到八十年代才好转。

经济不景气,各种社会矛盾因此爆发。


三、政治方面

越战持续时间太长,伤亡太多,老兵问题没有解决好,引起了广泛的厌战情绪。

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从小生活优渥,不愿意上战场当炮灰。

于是,轰轰烈烈的反战示威游行抗议活动,很快席卷全美国。

美国大学生不能免除兵役,而他们的年龄正是最佳服役年龄。

于是,大学生们成为反战主力军,纷纷罢课、串联、集会,向政府示威。

白人反战情绪严重,美国军队不得不招募更多美国黑人,

美国黑人在美国被歧视,参军率却高于白人,在越南死亡率还高于白人。

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局面让黑人愤怒,参与了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


四、社会方面

越战时期,正好是美国电视开始普及的时候。

美国军人在越南的败仗、战争的残酷、反战运动、民权运动此起彼伏,

被电视播出,被千家万户看到,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这个记忆,比没有电视时候的韩战,深刻多了。

五、人口方面

美国人口的主力军,是二战后的这波婴儿潮。

韩战时他们还是小孩子,越战时他们已经长大。并见证了历史。

这波人,是美国电影最大的一块观影群体。

电影的投资方,不得不考虑他们对两场战争的态度。


六、时间方面

韩战夹在赫赫有名的二战和越战之间,时间短影响小,自然不被重视。


所以,综合这六方面的因素来看,

反映越战的电影远多于韩战,就很好理解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