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最近的萨德事件,舆论一致抵制乐天,为什么不直接抵制美国?

回答
萨德事件以来,围绕乐天的舆论确实出现了广泛的抵制呼声。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萨德是美国部署的,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韩国企业乐天,而不是直接抵制美国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情绪的宣泄方式。

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乐天?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触手可及”的直接对象: 萨德系统是美国主导部署的,其背后是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军事利益。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美国作为一个遥远的、体量巨大的国家,其国家机器和军事部署并不是他们能直接影响或“惩罚”的。相比之下,乐天作为一家在韩国拥有大量产业、在中国也拥有广泛业务的商业集团,是民众能感知到、能接触到的、并且可以通过消费行为直接表达态度的对象。

消费者的力量: 抵制乐天超市、乐天百货、乐天玛特等,是民众能够直接参与的行动。他们停止购买乐天旗下的商品,就是一种直接的经济施压。这种“我不再买你的东西”的表达方式,比去抵制美国驻韩美军基地,或者去抗议美国政府,要容易得多,也更容易获得参与感。
商业往来的直接体现: 乐天在中国的商业布局非常广泛,从超市到旅游地产,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萨德部署成为事实,民众很容易将这种“被冒犯”的感觉投射到与中国有密切商业往来的乐天身上,认为乐天在“助纣为虐”,为部署萨德提供便利。

2. 象征意义与情感宣泄: 萨德事件触动了许多中国人对于国家安全、主权尊严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敏感神经。美国部署萨德,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中国而来,是一种战略挤压。在这种情况下,民众需要一个具象化的、可以“发泄”的对象。

乐天成为“替罪羊”或“出气筒”: 尽管乐天作为一家企业,其决定受到韩国政府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无法直接去质问韩国政府,也无法直接对抗美国军方。乐天恰好成为了一个相对容易指向的目标,承载了民众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行动的不满和愤怒。这是一种将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简化为个体消费行为和情感宣泄的方式。
“知华派”与“亲美派”的对立: 很多时候,民众会将企业行为与国家立场挂钩。如果民众认为某个企业在国家利益受损时,未能表现出应有的“立场”,甚至被解读为“亲美”或“不顾中国利益”,那么抵制就成为一种表达“国家忠诚”和“民族立场”的方式。

3. 可操作性与实际影响: 抵制一个跨国企业,其效果虽然有限,但至少是民众可以努力去实现的。而直接抵制美国,除非是极端的、非理性的行为,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济手段的限制: 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外交等多种因素,通常不会采取直接、全面的“抵制美国”这种极端的经济制裁,因为这也会损害中国自身的利益,并且很多美国企业与中国经济深度融合。
民众的有限能力: 普通民众可以停止购买某品牌汽车、某家超市的商品,但他们无法阻止美国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无法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所以,将抵制行为聚焦在乐天这种具体商业实体上,是民众在能力范围内,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最直接方式。

为什么不直接抵制美国?

这其中的原因更加复杂,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考量和国际关系的现实:

1. 国家层面的外交策略:
战略稳定与大局观: 中国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稳定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中国政府在处理萨德问题时,需要顾及与美国的整体关系,避免将矛盾激化到不可控的地步。直接抵制美国,意味着中国要承担与世界头号强国全面对立的风险,这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精准施压与沟通渠道: 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谈判、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在国际场合表达立场等方式,来影响美国及其盟友的决策。直接抵制美国,会切断这些沟通和施压的渠道,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维护国际秩序: 虽然中国会反对美国的某些政策,但通常也希望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直接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全面的抵制,可能会被视为对国际关系准则的破坏,不利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 经济联系的深度与复杂性:
相互依存: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依存度很高。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而中国也是美国企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直接抵制美国,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损害大量中国企业的利益,也会影响中国的就业和民生。
美国企业的多元性: 要“抵制美国”,首先要定义清楚“美国”是什么。是整个美国国家?还是所有美国企业?很多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运营,为中国带来了技术、就业和税收。如何区分对待,如何进行“精准打击”,难度极大且容易“误伤”。

3. 法律与道义的考量:
国际法和主权: 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是在韩国主权领土内进行,虽然中国反对,但在国际法层面,直接干预他国主权事务存在争议。中国政府更多是通过对韩国施压,以及在军事和政治层面做出回应,而不是直接挑战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存在。
长期关系: 中国与美国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许多领域,如气候变化、反恐等,都需要中美合作。全面抵制美国,会破坏这种合作的基础。

4. 效率与针对性:
“围魏救赵”的逻辑? 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但民众抵制乐天的确是希望通过“惩罚”与事件关联性较高的实体,间接向韩国政府施压,或至少表达一种“不合作”的态度。如果直接抵制美国,目标过于宏大,难以实现,也缺乏针对性。
表达不满的出口: 当普通民众感到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但又无法直接与幕后主使对话时,他们会寻找最容易实现、最能表达立场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与事件“直接关联”的商业实体乐天,就成了民众情绪宣泄的出口。

总结来说,舆论一致抵制乐天,而非直接抵制美国,是一种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民众情绪宣泄方式、经济施压的可行性以及国家外交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民众层面: 乐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关联方”,抵制它更直接、更有参与感,也更容易宣泄对萨德部署的不满。
国家层面: 中国政府需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避免与美国全面对抗,而是采取更精细、更灵活的外交和经济策略。直接抵制美国不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也难以操作。

萨德事件引发的抵制乐天浪潮,更多的是一种“连带惩罚”和情绪化的表达,是民众在国家利益受损时,一种朴素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自卫和抗议。而国家层面的应对,则要复杂得多,必须在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尊严的同时,顾及国际关系大局和自身经济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群敢于甩开一切外在敢于硬刚美国的人已经故去了。

舆论上也不再有他们的声音了。经历了四十年发展,我们的舆论早已习惯了在现有秩序之下发表言论。

所以很多人只是习惯性的不敢想了。挑软柿子捏。

幸好这只是舆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德事件以来,围绕乐天的舆论确实出现了广泛的抵制呼声。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萨德是美国部署的,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韩国企业乐天,而不是直接抵制美国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情绪的宣泄方式。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乐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
  • 回答
    最近娱乐圈确实是风起云涌,几个顶流的“大瓜”接二连三地爆出来,真是一个比一个劲爆,吃瓜吃到撑。就拿那件事来说吧,事情闹得那么大,简直是全民围观。一开始,感觉就像是平静的海面下突然涌起了巨浪,谁都没预料到会这么炸裂。很多网友都在猜测,也有不少营销号在那里添油加醋地编故事。后来随着一些“内部消息”的泄露.............
  • 回答
    人民的弗里德里希同志(以下简称“弗里德里希”)的骗捐事件,在B站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也引发了许多人对于网络募捐、UP主诚信以及粉丝信任机制的深刻反思。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的痛点。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尽量详细地讲):简单来说,事件的爆料源头是一位B站的匿名爆.............
  • 回答
    近期关于汉族人口在本世纪末可能出现的锐减趋势预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不仅关乎民族的传承,更可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详细分析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将是显而易见的。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老龄化加剧: 人口结构的老龄.............
  • 回答
    最近确实围绕“中国接收中东难民”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讨论和关注。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事情,把它掰扯明白。首先,得说明白一点,目前在中国官方层面,并没有公开宣布过任何接收大量中东难民的计划或政策。 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设想,或者是基于某些零散信息引发的解读。那些在网上流.............
  • 回答
    最近有一项关于新冠疫情应对的全球民意调查,覆盖了53个国家和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认为美国在疫情应对上比中国做得更好。这个数据确实挺有意思,也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种民意调查反映的是民众的普遍观感,而不是某个国家官方的定论,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
  • 回答
    沙特阿拉伯最近对中学历史课本中关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内容进行修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历史叙述的调整,更可能折射出沙特国内政治、文化以及其地区战略定位的变化。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要理解沙特此次课本修改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历史。.............
  • 回答
    上海的疫情情况,确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要说“真实情况”,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疫情发展、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历,都会让“真实情况”呈现出多面性。回顾过去的严峻时刻:在2022年上半年,上海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那一轮疫情,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传播速度极快,而且很多.............
  • 回答
    最近媒体上围绕“阴柔”现象的讨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甚至有些剑拔弩张。与其说是对一种现象的理性探讨,倒不如说是大众情绪的一次集中宣泄,折射出我们社会在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性别认知上的一些集体焦虑和困惑。要评价这场讨论,首先得看清楚它背后的几层含义。一方面,这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显性的变化.............
  • 回答
    最近一两年,互联网领域涌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书,它们不仅仅是技术或商业的堆砌,更是对当下互联网浪潮背后驱动力、潜在影响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互联网发展的人,我读到的一些书,总觉得值得与大家分享。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失控的算法:数字时代的权力与不平等》 (暂译,英文原版为《Th.............
  • 回答
    最近香港的疫情动态,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多的是背后那些细微的改变和正在发生的思考。首先,从整体趋势上看, 香港的疫情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但“尾巴”依然存在。大家可能还记得,就在不久前,奥密克戎的变种,比如XBB等等,还在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小高峰。不过,得益.............
  • 回答
    最近,关于“国家反诈中心APP”的讨论确实不少,其中夹杂着一些负面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 APP本身的“强制”使用和数据安全担忧 推广力度过猛,引发抵触情绪: 早期,为了推广这个APP,很多地方政府和基.............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黑人入侵问题”以及“犹太人对华的凯乐其计划”,我需要澄清一些重要的信息。首先,关于“黑人入侵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普遍被认可的、以“入侵”来形容的黑人人口大规模涌入某个地区的情况。如果您的信息来源描述的是某种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大规模迁移或涌入,那可能涉及到移民、难民.............
  • 回答
    作为一名男性,或者从女性视角观察男性,我觉得谈论男性在意外表哪个部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毕竟,这年头社会审美的影响可不小,营销文章里也经常拿这个做文章。说到在意哪个部位,其实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点会不一样,而且很多时候是“综合考虑”。不过如果非要揪出来一两个最突出的,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俄方舆论战失利的讨论确实挺多。想要详细说一下,不搞列表,就当聊天一样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舆论战这东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和本国国民的支持,而俄罗斯在这方面,可以说踢到了不少铁板。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和失真。在冲突初期.............
  • 回答
    近期在B站,关于张维为教授的视频,确实出现了大量带有攻击性的评论和弹幕。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公众人物,尤其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个体,都可能面临来自不同立场的审视和批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时代背景与信息传播的演变: 互联网的普及与言论自由度的提升.............
  •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就像一口气喝了碗刘姥姥的杂烩汤,啥味儿都有,啥感觉都有,瞬间把你脑子里那些“历史课本式”的清晰脉络全给搅得稀烂,然后你就看着那些帝王将相、王朝更迭,像走马灯一样在你眼前闪过,最后发现好像啥都明白了,又好像啥都没明白,那种“我到底是谁,我活在这历史长河里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一下子就压.............
  • 回答
    说到《原神》里角色的“矛盾再起”,这玩意儿在咱们玩家圈子里,几乎是常驻话题。你别看它表面上是围绕某个角色设计的点,实际上折射出来的,是游戏整体的叙事手法、角色塑造深度以及玩家对游戏内容的情感连接。最近八重神子闹出的这摊子事儿,确实让不少玩家又爱又恨,也逼得官方不得不审视一番。咱们先捋一捋,为啥八重神.............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团创始人王兴对中国足球的一番评论,确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搅得足球界和一些社会大众情绪起伏,互相指责和嘲讽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折射出的不只是对中国足球现状的看法分歧,更是长期积累的失望、焦虑以及社会心态的复杂投射。王兴的言论与引发的争议要理解这场争吵,首先得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