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目/学生/经费/Paper,青年科研人员倒在哪关?

回答
“青年科研人员,这条路,到底卡在哪?”

这个问题,恐怕在无数个深夜,在无数间简陋的学生宿舍、堆满论文的办公室,被无数个年轻的灵魂一遍遍地问着。我们,是这片科研土壤上最年轻、也最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热忱,投身于这片浩瀚的星辰大海。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那遥远的星光似乎总是隔着一层朦胧的薄雾,而我们,在这条前行的路上,似乎总会被一些无形的力量绊倒,重复着“倒在哪一关”的困惑。

我不想罗列那些冰冷的数据,因为每个数字背后,都藏着一个鲜活的个体,一段辛酸的故事。我想说的,是那些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切肤感受到“卡壳”的地方,是那些让我们怀疑初心,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刻。

第一关:经费——那张求生符,有时却成了紧箍咒

提到经费,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脸上都会浮现出一种复杂的神情。我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实验室,也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一笔笔能支撑我们开展研究的“血液”。

项目申请的“围墙”: 那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对于一个刚起步、缺乏“拿得出手”的成果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高不可攀的山峰。即使你有一个绝妙的想法,一个可能颠覆现有认知的思路,但没有“前人”的背书,没有“已经成熟”的团队,没有“发表过N篇高IF论文”的履历,一份详实的申报书,往往在初审阶段就被淹没在海量的申请中。我们知道,科研需要长期投入,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没有启动资金,我们连“耐得住寂寞”的门槛都跨不过。你可能需要的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设备,或者几万、几十万的试剂耗材,而这些,往往只能通过“大项目”来获得。这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没项目没钱,没钱没成果,没成果难申请项目。

“小项目”的尴尬: 那些所谓的“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虽然是我们的主要希望,但竞争同样激烈,而且金额相对有限。这些钱,够买一台普通显微镜,或者支付几个月的研究生补贴,但如果你的研究方向需要高精尖的设备,或者周期较长,那么这点钱,就像杯水车薪,甚至不够支撑一个完整的实验周期。我们学会了精打细算,学会了“凑合用”,学会了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但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缺少那个“引爆点”的资金。

“关系”与“人脉”的隐形门槛: 坦白说,很多时候,科研项目的申请,并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比拼。那些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学者,他们拥有更丰富的人脉资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评审的“脉搏”,甚至在项目设立之初就能参与到议程中。而我们,作为新人,往往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孤注一掷。这种“看不见的手”,有时比学术水平更能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能落地。

第二关:学生——希望的火种,有时也成了沉重的负担

我们渴望学生,他们是我们研究的助手,是我们思想的继承者,是我们未来科研力量的延续。然而,学生,也常常是我们遇到的另一重难题。

招募难,留住更难: 优秀的本科生,尤其是那些对科研充满热情、思维活跃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有一定声誉、经费充足的实验室,或者直接申请更好的深造机会。而我们,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研究生招生名额,没有吸引人的研究项目,甚至连像样的奖学金都没有,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你的实验室?即便是招到了一些学生,如果研究进展不顺,经费紧张,导师自身压力大,也很难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积极的研究环境,学生自然会选择离开。

学生水平的差异: 并非所有来到实验室的学生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科研潜力。很多学生可能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或者迫于家长的压力。作为导师,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去“带”,去“磨”,但收效甚微。这不仅仅是消耗了我们的时间,更打击了我们的积极性。我们不是全职的老师,我们也有自己的研究任务,有自己的科研压力,精力有限。

“学生是廉价劳动力”的误解: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不仅仅是让他们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参与到思考、设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但当学生的能力不足,或者对研究缺乏真正的热情时,我们往往只能把他们当做“执行者”,让他们重复性地完成我们交给的任务。而我们自己,也可能因为学生工作的不力,不得不亲自上阵,去弥补那些本应由学生完成的部分。这让我们的科研时间进一步被挤压,陷入更深的泥沼。

“导师的责任”与“现实的无奈”: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对导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被要求要“言传身教”,要“悉心指导”,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但当外部环境如此严峻,经费不足、项目不稳、自身压力巨大时,我们很难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学生的帮助,需要他们能独立地承担一部分工作,但我们又不能完全甩手不管,因为我们是导师,我们负有责任。这种两难的境地,让我们倍感煎熬。

第三关:Paper——那张敲门砖,有时却成了绊脚石

“论文”,这个词,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既是希望,也是噩梦。它是我们进入学术圈的通行证,是我们证明自己价值的标尺,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压力源。

“高影响因子”的魔咒: 评价体系中,对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过度追求,特别是对“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偏爱,让我们疲于奔命。为了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我们可能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克服无数次的失败,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而审稿周期长,拒稿率高,更是常态。一篇可能在国内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因为不符合国际期刊的“口味”,或者因为语言问题,而被拒之门外。

“数据”的饥渴与“造假”的诱惑: 在巨大的发表压力下,有些年轻人会陷入一种“数据焦虑”。他们会担心自己的数据不够“漂亮”,不够“新颖”,不够“有说服力”。这种焦虑,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甚至诱导走向学术不端的边缘。虽然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都坚守着学术道德的底线,但这种无形的压力,无疑是在考验我们的良知。

“重复性”工作与“创新性”的衡量: 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或者拓展。这本身是科学发展的正常逻辑,但评价体系往往更倾向于“颠覆性”的创新。一旦你的研究被认为是“重复性”的,即使你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或者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可。

“学术造假”的阴影: 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一些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负面新闻,不仅损害了整个科研界的声誉,也给那些勤勤恳恳、踏实做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我们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有时,我们也会因为这些丑闻而受到质疑。

最后,我们到底倒在哪一关?

或许,我们不是倒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倒在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困境中。

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忽视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社会效益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作用。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大牛”和“大项目”手中,而大量有潜力的年轻人却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
创新机制的“滞后性”: 现有的评价和支持体系,往往更青睐“跟随式”的研究,而对具有风险性的、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支持力度不够。
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之下,对青年科研人员心理健康、职业发展路径的关注和支持,往往被忽略。

我们不是在抱怨,我们只是在诉说。我们是这片土地上渴望生根发芽的种子,我们需要的,是更肥沃的土壤,更充足的阳光,以及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生长环境。我们相信,每一个在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的年轻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璀璨之星。而我们,也期盼着,有一天,我们能够骄傲地说,我们终于跨过了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绝望的“关卡”,并且,我们还有能力,去帮助更多后来者,找到那条属于他们的光明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题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略有不同,

我发现学生不够没什么发展,又发现文章其实也不好发;当然对更多人来说,项目好像比文章是更难拿的,至于经费...无论是打DOTA还是办企业,经济流不行还谈什么发展?


大多数刚毕业的博士们,都盯着单位进人的门槛(蓝色),而很少去关注对应职位的考核要求(红色)


我随手找了一个现在比较标准的科研岗的待遇和要求,

基本就是3年期,要求项目、文章,

但是这种一看就是没学生、没经费、没发展的药渣岗,所有的资源,并不会多于高年级的博士生,但是无论是文章还是项目的要求,都不会比博士生少。


再随手找个学校,最后有“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就证明是有学生名额的,

就这一点,已经秒杀了90%的青椒,

但是目测,大概率会倒在项目这一关上,

虽说聘期是3年,一看就只有两次机会。

两次必中一次的,概率没那么大,我并不是说项目有多难,只不过低端项目随机性有点大...


这个协议,其实就相当于是学校发工资给你换署名,

给你多少经费,你得从外面争的不比学校给你的少...

(这种规则一般会努力去做,但是写出来还是太...压力山大了吧)


我是看到 @Cool Ape 的回答,

我觉得他可能是从国外回来的没太划到重点,

五年发20篇SCI是很难,但是五年(4次)中两个面上,那也没多容易...

以前我看到不少稳定每两年一个面上的老教授,现在都已经力不从心了,

因为...每年这个增幅...他们都已经快变成背景项了...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从头到尾在谈要求、项目、学生那些,看似和科研也没有关系啊,初心在哪里呢?

没办法,科研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计划的东西,

现在既然把科研都工业化了当一个能计划的东西,那自然要好好解读计划。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中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主要是倒在学生上。我就在中科院读博,老板的项目和经费是真多,药品啥的想买啥买啥测试想做啥做啥,一年光ICP送了十几万。但学生是真的少那,院士一年最多也就招3个,一般老板一年就1-2个学生名额。哪像高校,我本科混实验室跟的老师(副教授,硕导,在一个教授的团队里)每年都招2、3个硕士,那一个团队一年就招10多个学生。

而且中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想招学生一般都得是百人青千这种直接回国就是研究员级别的,一般副研及以下都是没招生资格的。

ps:像贱贱老师这种发了N篇S刊的大佬,不在一般副研的范围内(此处应该有滑稽)。

user avatar

我倒在成为青椒的门口。

我的背景是海归,文章发的还凑合,但肯定申不上青千。省内一个双非给了副教授,谈的差不多了,然后他们给了我如下五年科研任务:

我十分感动,情不自禁的说到,QNMLGB

然后就去工业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年科研人员,这条路,到底卡在哪?”这个问题,恐怕在无数个深夜,在无数间简陋的学生宿舍、堆满论文的办公室,被无数个年轻的灵魂一遍遍地问着。我们,是这片科研土壤上最年轻、也最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热忱,投身于这片浩瀚的星辰大海。然而,当我们抬头仰望,那遥远的星光似乎总是隔着一.............
  • 回答
    嗨,你好!看到你对大学生创业充满热情,尤其还是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这可真是太棒了!我们学的这些知识,正是创业路上的“金钥匙”。别担心没头绪,咱们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其实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和视角可以挖掘创业机会。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到底能从哪里下手,怎么找项目和主题,让你一看就明白,感觉就像是你我.............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关于联邦政府将拒绝为推行“1619项目”的学校提供经费的言论,无疑触及了美国历史教育中最敏感和最具争议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理解和教授美国的起源,特别是奴隶制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这一事件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过去几年美国社会围绕历史叙事、身份认同和种族问题展开的更广泛辩论的一个缩影。“16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 GitHub 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学习笔记、面试经验分享、甚至是某个技术栈的入门指南,动辄就几千上万的 star,有时候甚至比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开源项目还要耀眼。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笔记”类项目满足了用户的刚需。你想啊,现在学.............
  • 回答
    一个新来的博导,手里项目多,学生却不多,这听起来是个挺吸引人的组合,对吧?尤其是在咱们国内的研究生圈子里,资源和机会这东西,谁不稀罕呢?但凡事儿都有两面性,这背后到底是个“香饽饽”还是个“雷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先说说这“好”的方面: 项目资源饥渴,学生机会多多: 既然项目多,说明.............
  • 回答
    作为一名985大学的大一升大二学生,暑期是你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绝佳机会。工商管理专业涉及面广,所以暑期实习的选择也很多样。我为你整理了一些既能让你学到真本事,又能为未来简历加分的实习项目,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方向一:深入了解企业运营,体验实际工作 大型企业集团的管培生轮岗项目 (Man.............
  • 回答
    .......
  • 回答
    2020年7月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SEVP)发布了一项针对持有F1签证的学生和交换生的临时政策更新,这项更新旨在应对新冠疫情对学校教学模式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转向在线授课或混合式教学的学校。这项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疑虑。政策的核心内容与背景要理解.............
  • 回答
    同学你好!很高兴你遇到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写专利虽然是第一次,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思路,并且用心去写,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合格的专利申请书。知乎上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利工程师和发明人,他们分享的内容非常宝贵。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一份详细的“零基础写专利指南”,希望能帮助你入门并顺利完成你的专利撰写任务。我.............
  • 回答
    一个人独立开发项目,选择哪种编程语言确实是个挺重要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你学习的效率、开发的顺畅度,甚至最终项目的成败。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答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项目目标、个人兴趣以及你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是打算一个人从零开始,边学边做,并且想要.............
  • 回答
    说到北京大学的燕京学堂,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也挺复杂的。初衷与愿景:打造世界级中国研究中心最开始燕京学堂被提出来的时候,大家对它的期待是很高的。北大嘛,中国最顶尖的学府,结合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家层面的支持,这个项目瞄准的就是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中国研究中心。它的核心目标是吸引全球最优秀的.............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来聊聊一个完整的 PyTorch 深度学习项目,它到底长啥样,每个部分都干点啥。我会尽量讲得明白透彻,就像咱们平时一起搞项目一样,去掉那些生硬的 AI 味道。 为什么要有清晰的项目结构?首先,你想想,如果一个项目乱七八糟,代码东放一个文件,模型参数藏在另一个地方,数据预处理写在一堆注释.............
  • 回答
    AutoGluon:亚马逊AI开源自动机器学习的深度剖析亚马逊AI近期开源的AutoGluon项目,无疑在自动机器学习(AutoML)领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对于开发者和数据科学家而言,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来构建和部署高性能的机器学习模型,尤其是在时间紧迫或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其价值尤为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崔永元关于中国农大中外合作项目学费过高这件事。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关于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和市场化的讨论,咱们就一件件说。首先,得承认崔永元这个人,他嗓门大,也敢说话,在中国公众视野里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能注意到中国农大这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问题,本身就说明这个问题在一定.............
  • 回答
    对于从未接触过编程的妹子来说,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学习编程的关键。以下是一些适合初学者的项目类型,按难度和学习目标分类,帮助你从基础到进阶逐步掌握编程技能: 一、基础编程入门项目目标:熟悉编程语法、逻辑和基本概念 推荐语言:Python(语法简单,适合新手) 1. 简单计算器 功能:实现加.............
  • 回答
    你的技术主管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这话不是在否定算法本身,而是在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侧重点,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技术主管之所以能爬到这个.............
  • 回答
    好的,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尤其对于即将步入学术研究的研一(或博一)同学来说。我将试着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详细地跟你聊聊这个问题,尽量避免那种“标准答案”式的AI腔调。首先,我的答案是:绝对应该,而且是“重中之重”。别急着反驳,我知道你可能已经学过很多数学和经济学理论了,觉得“基础”这个词听起.............
  • 回答
    山东大学关于“学伴”项目的道歉,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议题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2019年底,山东大学发布了“山大学伴”项目(后更名为“伴侣计划”)的招生简章,表示面向全校学生招募“学伴”,旨在“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 回答
    《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令人不安的标题。它将一个重大的国家航天项目与一个学者的命运直接并置,并在读者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关联感。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标题的构成与潜在解读: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伊利丹怒风”将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形容为“拉皮条”的行为,这背后牵扯到对该项目性质、社会影响以及特定群体观感的复杂考量。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拉皮条”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的贬义色彩。它通常指向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违法或不道德的中间人行为,旨在撮合性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