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题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略有不同,
我发现学生不够没什么发展,又发现文章其实也不好发;当然对更多人来说,项目好像比文章是更难拿的,至于经费...无论是打DOTA还是办企业,经济流不行还谈什么发展?
大多数刚毕业的博士们,都盯着单位进人的门槛(蓝色),而很少去关注对应职位的考核要求(红色)
我随手找了一个现在比较标准的科研岗的待遇和要求,
基本就是3年期,要求项目、文章,
但是这种一看就是没学生、没经费、没发展的药渣岗,所有的资源,并不会多于高年级的博士生,但是无论是文章还是项目的要求,都不会比博士生少。
再随手找个学校,最后有“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就证明是有学生名额的,
就这一点,已经秒杀了90%的青椒,
但是目测,大概率会倒在项目这一关上,
虽说聘期是3年,一看就只有两次机会。
两次必中一次的,概率没那么大,我并不是说项目有多难,只不过低端项目随机性有点大...
这个协议,其实就相当于是学校发工资给你换署名,
给你多少经费,你得从外面争的不比学校给你的少...
(这种规则一般会努力去做,但是写出来还是太...压力山大了吧)
我是看到 @Cool Ape 的回答,
我觉得他可能是从国外回来的没太划到重点,
五年发20篇SCI是很难,但是五年(4次)中两个面上,那也没多容易...
以前我看到不少稳定每两年一个面上的老教授,现在都已经力不从心了,
因为...每年这个增幅...他们都已经快变成背景项了...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从头到尾在谈要求、项目、学生那些,看似和科研也没有关系啊,初心在哪里呢?
没办法,科研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计划的东西,
现在既然把科研都工业化了当一个能计划的东西,那自然要好好解读计划。
>>>贱贱的圈|群|站<<<
中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主要是倒在学生上。我就在中科院读博,老板的项目和经费是真多,药品啥的想买啥买啥测试想做啥做啥,一年光ICP送了十几万。但学生是真的少那,院士一年最多也就招3个,一般老板一年就1-2个学生名额。哪像高校,我本科混实验室跟的老师(副教授,硕导,在一个教授的团队里)每年都招2、3个硕士,那一个团队一年就招10多个学生。
而且中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想招学生一般都得是百人青千这种直接回国就是研究员级别的,一般副研及以下都是没招生资格的。
ps:像贱贱老师这种发了N篇S刊的大佬,不在一般副研的范围内(此处应该有滑稽)。
我倒在成为青椒的门口。
我的背景是海归,文章发的还凑合,但肯定申不上青千。省内一个双非给了副教授,谈的差不多了,然后他们给了我如下五年科研任务:
我十分感动,情不自禁的说到,QNMLGB。
然后就去工业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