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应该是 @缄默的老橡树 半年前邀请我回答的,我也已经给他和 @慧航 的答案点了赞同。今天跑过来回答纯属烦的时候怒翻了好几页时间线,发现居然没几条我感兴趣的内容,有点伤。
下面进入正题:
做学术”这个说法其实挺模糊的。我在此假定你指得是在学术界谋得一个教职并且不轻易转行。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你谋得一个教职?
研一的三高课,在师资足够强的学校,一般由3~6位老师担纲。其中讲微观的1~2位老师一般是做纯理论的,讲宏观的1~2位老师中至少有一位做DSGE,讲计量的1~2位老师很可能有至少一位是做理论计量的。
换句话说,你研一三高课程中接触的老师,核心竞争力中基本都包括数理基础强。所以有可能产生一个错觉:如果希望找到教职,必须要在数理基础上向研一教三高的老师看齐。
我不认为这个努力方向是错的,我想指出的是:这其实不是唯一的努力方向。
经济学在理论一端,目前越来越全能。原来认为不可能在经济学框架下解释的一些社会现象,现在也渐渐地在经济学框架下找到了解释。同时,在实证一端,经济学目前的发展方向是方法和framing越来越严谨,数据口径越来越微观。事实上,在实证研究那一端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样也可以构成竞争教职的核心竞争力。
据我目前的感受,实证研究那一端的核心竞争力——对各种数据库和数据“生产”方式的熟悉,对各类数据分析和提取工具的熟悉等——要建立起来,也非一日之功。感谢国内万恶的毕业发表要求,我之前也想去做一点短平快版本的实证研究,但尝试了几次以后发现我在这事上非常抓瞎,算了一下未来预期的时间投入,似乎依然不会让我更早毕业,于是就没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了。
我的另一类经历也能佐证“数理基础并不是唯一有用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看法。我也和一些做实证研究的老师聊过,可以明显感觉出来他们的数理基础并没有做偏理论的研究的老师强,甚至还没有我强。但是看他们做的研究,结合我自己之前尝试的经历,我能明白,我如果想追上他们所做研究的质量,并不是靠拍个大腿说“我要做实证研究”死磕几个月就能追上的。
所以,尽管我还是个没毕业的博士,尽管我并不能完全说清楚走实证路线竞争教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博士训练和一年多的科研操练,我开始明白做实证研究需要的积累比发出来的论文所展示的要多很多。如果一个博士生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主动放弃建立数理能力,在折腾数据上很早就开始用心积累,未必不是一条可行的竞争教职的道路。
但是问题在于,很难把这类早定方向的人和啥东西还没学会就按照道听途说的“学术潜规则”来混着的人区分开来。两类人嘴上说的话可能差不多,但前一类人博士毕业的时候很可能手握优秀的研究,同时积累了做实证研究的能力;后一类人做了一些水文章,但找教职时一问三不知。在最坏的情况下,你只有在找工作的时候才能弄清楚,这些研一不好好上三高的人里,到底谁在裸泳。
所以,你面临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要不要打好数理基础,而是要不要裸泳。从你的描述来看,如果没想清楚就盲目把重心从课上挪开,很可能就是裸泳而不自知了。
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不妨先认真把三高上完,别的先不管。如果能感知到自己在数理能力方面上限较低,同时也不愿放弃搞学术的职业规划,再去培养实证研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并不迟。就怕自己明明比较优势在数理那块,结果因为听了谣言心里发毛放弃了,那是最可惜的。
最后,数理基础好有没有用?还是有用的。容我吹个NB:这三年来我发现,我在博士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玩意,于是我看的和看懂的稀奇古怪的论文要显著地比别人多。虽然暂时还没变现成理论文章,但是我对变现的可能性并不悲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