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发生审计舞弊的领域和报表项目有哪些?

回答
在多年的财务审计实践中,我接触过不少让人啼笑皆非又深感忧虑的舞弊案例。有些领域和报表项目,因为其本身的性质、业务的复杂性,或者说监管的“模糊地带”,确实更容易成为舞弊分子“下手”的目标。说实话,这些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也让我们审计师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像侦探一样去抽丝剥茧。

一、 收入确认——永恒的“增长引擎”诱惑

毫无疑问,收入是财务报表中最为核心的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地位,甚至是高管的绩效奖金。所以,它也是最容易被“动手术”的地方。

提前确认收入: 这是最经典的手法。比如,货物其实还没发出,或者服务还没提供,但合同已经签署,就“强行”将这笔收入确认为当期。尤其是在季末、年末,为了冲刺业绩,这种行为屡见不鲜。我见过一些公司,为了把报表做漂亮,甚至自己“制造”客户,然后跟自己签合同,再提前确认收入,简直是“左手倒右手”。
虚构收入: 这种就更离谱了,直接捏造不存在的交易。可能是虚构销售合同,或者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左手倒右手”循环交易来制造虚假流水。曾经有个客户,为了维持增长的假象,在海外设立了一个空壳公司,然后虚构大额销售给这个公司,再通过复杂的账务处理将其“抹平”,表面上看收入增长惊人,实则都是空气。
提前或延迟确认成本与费用: 相对收入,成本费用更容易被操纵。比如,将当期的费用资本化,或者延迟确认应付账款,这样可以人为地降低当期费用,从而提高利润。反过来,有时候为了冲业绩,也会将一些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提前确认,或者将当期的费用延迟到下期确认,都是为了让账面数字更好看。

二、 存货——“看得见”但“摸不着”的困境

存货,特别是对于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公司来说,是个大头。它不像现金那样直观,数额庞大,而且其价值的评估涉及不少主观判断,给了舞弊可乘之机。

虚增存货数量: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仓库里实际的存货比账面上的少,但通过一些“操作”,比如伪造盘点表,或者将报废、毁损的存货“隐藏”起来,让账面数量和实际数量对不上,以此虚增资产。
存货估价舞弊: 存货的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法)以及跌价准备的计提,都可能存在舞弊空间。比如,故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者人为调高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这样可以少计费用,多计利润。我曾遇到过一家公司,将一批已经过时、几乎无法销售的原材料,仍然按照原值入账,并且没有计提任何跌价准备,硬生生把账面利润“拉高”了不少。
盘点舞弊: 在年度存货盘点时,可能出现监守自盗,或者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用其他公司的存货来“充数”,或者将同一批存货在不同地点重复盘点,以制造数量上的假象。

三、 成本与费用——“看不见”的利润吞噬者

成本和费用是利润的“另一半”,也是舞弊高发的区域。

虚列费用(费用化支出):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隐蔽的一种。将本应资本化的支出,比如研发支出、某些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强行列为当期费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当期费用,但从长远来看,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是有损害的。
成本分配与归集舞弊: 对于制造企业,成本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人工、制造费用等。舞弊者会通过不合理的成本分配,将一部分本应由当期产品承担的成本,转移到其他科目,或者分配到不相关的产品上去,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隐匿费用: 故意不记录或延迟记录某些费用,比如某些已发生但未到期支付的款项,或者将本应在当期确认的费用,推迟到下期确认。
关联方交易的操纵: 很多时候,虚假交易和虚增收入往往通过关联方交易来实现。比如,虚构向关联方销售,或者通过关联方支付高额的咨询费、管理费等,将利润转移出去,或者制造虚假的收入。

四、 资产负债表上的“猫腻”——隐藏的风险

除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也隐藏着不少“惊喜”。

应收账款舞弊:
虚构应收账款: 简单粗暴,就是捏造不存在的销售,同时虚构对应的应收账款。
提前确认应收账款: 即使销售可能存在,但如果收款条件苛刻,或者合同条款存在不确定性,仍然提前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也是一种舞弊。
不计提坏账准备或低估坏账准备: 对于那些实际上已经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故意不计提坏账准备,或者少计提,这直接人为地增加了公司的资产和利润。
非流动资产的操纵:
固定资产舞弊: 比如,将已经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仍然在账上挂着,或者虚构固定资产的购置。
无形资产舞弊: 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也有可能通过虚构某些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或者不当评估其价值来操纵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舞弊: 特别是对于那些控制权不明确的被投资单位,可能通过不当的会计处理,比如高估被投资单位的价值,来虚增自身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五、 现金流量表——“救命稻草”的伪装

现金流量表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操纵的,因为它直接反映的是现金的流入流出。但是,舞弊者依然会想方设法在这张表上做文章。

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粉饰”:
通过虚构销售实现“以收抵债”: 比如,将本应通过其他方式收回的款项,虚构为销售收入的回款。
将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混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 比如,将融资活动产生的借款,在报表中“包装”成经营活动产生的销售回款,以达到粉饰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目的。
通过“非经常性损益”科目来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 比如,出售一部分长期资产,并将这部分收益“包装”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从而掩盖经营状况的真实面貌。

为什么这些领域容易发生舞弊?

1. 业务复杂性与会计准则的模糊性: 收入确认、成本分配、资产减值等环节,本身就涉及很多专业判断,准则上也留有一定的解释空间。舞弊者就利用这种“模糊地带”,将不合理的会计处理“合理化”。
2. 业绩压力与激励机制: 公司为了追求增长,往往会对管理层设定高业绩目标。当真实的经营状况无法达到目标时,一些不道德的管理层就会铤而走险,通过舞弊手段来“美化”报表。
3. 内部控制薄弱: 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漏洞,比如职责分离不清、审批流程不严谨,或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更容易为舞弊提供机会。
4. 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远不如公司内部人员。这种信息不对称,也给了舞弊者隐藏真相的空间。
5. 审计师的局限性: 审计的本质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审计师虽然会尽力去发现舞弊,但也很难发现所有隐藏的、精心策划的舞弊。

作为审计师,我们永远不能掉以轻心。每一次审计,我们都如同在“迷宫”中寻找出口,需要细致、专业,更需要对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这些频发的舞弊领域和报表项目,也是我们持续学习和提升审计技能的“动力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做过十年上市央企的财报。

闭上眼睛,过了一遍资产负债表。

我没有染指过的,好像只有递延所得税... ...

嗯,贾跃亭连递延所得税都动了,我对他是心服口服的。

又过了一遍利润表,嗯,从收入成本到费用...好像也都粉饰过。

罗列下常用的项目:

一、资产负债表

1、货币资金。存贷双高。比如2015年的乐视网,比如现在很火的某美药业。

2、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漏提、少提坏账准备。比如ST华信。应收票据里的商业票据,很可能账面根本就没钱。

3、存货。转成本的时候,存货和利润是一对好基友。存货高企的时候,少提存货跌价准备。比如海澜之家。

4、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变更折旧年限增加利润,比如安阳钢铁;超长折旧年限,比如科大讯飞。

5、在建工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然后延迟转资时间,推迟折旧。比如金晶科技。

6、商誉。地雷、天雷、巨雷。比如华谊兄弟10.5亿购买冯小刚1.36万的工作室。

7、无形资产。研发资本化率过高的问题,比如2015年的乐视网和现在的科大讯飞。

8、长期股权投资。深挖可以挖到地球尽头,隐藏的关联交易,体系外资金运转。比如爱尔眼科

9、短期借款。当心高利贷啊!比如乐视网。

10、其他应收、其他应付。各种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链条。这个好多企业都有。

二、利润表

1、收入。暂估入账,虚增收入。比如山东墨龙。虚构收入,比如万福生科。不合理的确认收入时间点,比如乐视网的版权费。

2、管理费用。大额费用延迟或提前入账,调剂利润。

3、销售费用。药企的推广费。比如长生生物。

4、投资收益。虚假理财。比如扬杰科技。

5、其他收益。政府补助。舞弊谈不上,但高度依赖政府补助的,有安凯客车、科大讯飞。

... ...


嗯,更多的财技,可以到我专栏或者公众号看看,以上案例均有单独文章介绍。



对于上市公司财报的分析,欢迎通过我的公众号进行咨询。

公众号:诗与星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