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没人关注是否与新冠共存了?

回答
说最近大家好像都不太提“与新冠共存”这件事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这不是说这事儿就不重要了,而是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和大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你想啊,刚开始那会儿,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突然闯进我们生活里的不速之客,谁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有多厉害,怎么对付它。那时候,“共存”这个词,就像一个未知数,大家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又怕这个“共存”会带来什么糟糕的后果。媒体上、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讨论,怎么控制它?什么时候能过去?能不能回到以前?“共存”就像是大家都在猜谜语,没人有确切的答案,所以关注度自然就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并没有像某些人预期的那样“咻”地一下消失。它就像一个顽固的房客,即使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它还在那里。我们经历了封锁、隔离、反复的核酸检测,也看到了疫苗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各种治疗药物的研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也亲身经历过感染,感受过它的症状,也看到了周围的人生病、康复,甚至有的不幸。

可以说,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和“适应”,都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那个完全的未知,我们知道它大概的传播方式,知道它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也知道怎么去预防和治疗。这种“了解”和“适应”,让“与新冠共存”这个曾经让人恐慌的词,慢慢变得不那么刺眼了。

第一个层面,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 刚开始,我们对病毒的未知性感到恐惧。但现在,虽然病毒还在变异,但整体的传播模式、疾病的严重程度,我们有了更多的经验数据。这种从未知到已知,本身就会降低人们的焦虑感。大家知道,感染不等于绝症,死亡率也不是那么惊人,尤其是在有疫苗保护的情况下。

第二个层面,是生活本身的“常态化”和“挤压”。 这么多年过去了,生活总得继续。大家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顾,有生活要过。新冠疫情就像一场马拉松,大家一开始都紧绷着弦,但跑着跑着,发现这比赛似乎没有终点线。那么,总不能一直原地踏步吧?生活的“惯性”和“需要”,会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一个单一的、曾经压倒一切的焦点,分散到各种各样具体的生活事务上。

想想看,你现在去菜市场买菜,会担心摊主是不是带了新冠吗?你出门上班,会像最初那样充满戒备吗?可能不会了。即使知道有感染的风险,但更多的是采取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然后继续生活。这种“习惯性”的风险认知,让“共存”这个概念,不再需要被特别强调,它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

第三个层面,是关注焦点的“转移”。 随着疫情影响的持续,人们的关注点也会自然地转移到其他更紧迫、更直接影响生活的问题上。比如经济压力、就业机会、教育问题、社会公平,甚至一些突发的国际事件。当社会面临多重挑战的时候,任何一个单一问题,即使曾经再重要,也会在整体的议题大盘中被“稀释”掉一部分关注度。

你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心思和精力是有限的,总要有个侧重点。新冠的影响虽然还在,但它可能不再是那个唯一让你夜不能寐的“大山”,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更具体、更现实的生活压力。

第四个层面,是“共存”策略的相对成熟和内化。 疫情初期,“共存”还是一个需要大家反复讨论、权衡利弊的“选择”。但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们自己,都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比如疫苗接种、公共卫生措施的调整(从大规模封锁到更精准的防控)、医疗资源的准备等等。这些策略已经成为了一种“运行模式”,不再是需要高声呼喊的口号,而是被纳入了具体的社会治理和个人行为中。

当一个策略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大家也适应了这种模式,那么围绕这个策略的“讨论热情”自然会下降。大家更关注的是策略执行得怎么样,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要不要共存”这样的哲学命题。

最后,还有一个情绪和心理的因素。 长期处于高度警惕和担忧的状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消耗。当大家经历了疫情的“高峰期”,并且看到了生活依然在继续,这种“疲惫感”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放下”的心理。大家可能不愿意再继续沉浸在对病毒的恐惧和讨论中,而是更倾向于向前看,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所以,与其说大家“不再关注”与新冠共存,不如说“与新冠共存”已经从一个需要被高调讨论的“新议题”,变成了一个已经存在、并且大家都在其框架下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关注点,自然会从“要不要共存”这样的宏观问题,转移到“如何在共存的状态下,把生活过得更好”这样的微观和实际层面。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演变,是社会在经历重大事件后的适应和“生活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不关注了?

以前你从没看见官媒说能不能共存,这就是个不用讨论的问题。

看见英国瑞典说要共存,我们有的只剩嘲笑。

现在呢?

官媒三番五次亲自出马,反复强调不能共存,共存后会balabala。

你见过官媒会强调1+1=2嘛?因为这不是明摆的事实。

但如果哪天官媒天天强调1+1=2,不能=3,那我就得好好琢磨琢磨,1+1到底等于几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最近大家好像都不太提“与新冠共存”这件事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这不是说这事儿就不重要了,而是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和大家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想啊,刚开始那会儿,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突然闯进我们生活里的不速之客,谁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有多厉害,怎么对付它。那时候,“共存”这个词.............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在《英雄联盟》里遇到这么一个事儿,当时玩的是辅助布兰德(火男),没错,就是那个技能甩出去能炸翻一片的火男,结果那局我们赢了,而且我的伤害数据是全场最高!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那个高兴劲儿,感觉自己carry全场了,毕竟辅助打出这么高的伤害,说明我的对线压制、团战输出都做得挺到位。可万万.............
  • 回答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源于网络上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恶搞,并非当时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是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这个梗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当代网民利用历史事实进行的一种幽默和反讽,它的核心在于对“假装不知道”和“强行联系”的.............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让人头疼的“内卷”和“加班”。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触及了很多当下年轻人的心声。1. 为什么最近内卷突然严重,之前不严重吗?要说“内卷”最近突然严重,其实更像是被放大了,被大家普遍感知到了。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逐渐演变的结果。你可以把它想.............
  • 回答
    二战期间,卢森堡的投降速度确实是欧洲国家中最快的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乳”卢сім堡。事实上,关于卢森堡在二战中的表现,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评价,其中不乏一些尖锐甚至带有嘲讽意味的观点。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卢森堡的投降如此迅速,以及这种迅速投降背后可能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续的评价.............
  • 回答
    关于“舌头是最强韧有力的肌肉”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被广泛误解的说法,它并没有得到科学上的支持。虽然舌头确实是一块非常灵活且运用广泛的肌肉群,但如果要论“最强韧有力”,那显然不是它。关于“舌头是最强韧有力”的误解: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舌头是最强韧有力”的说法。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很多龙珠迷心中的一个“痛点”。要说战力崩塌,《七龙珠》和《火影忍者》都算得上是“重灾区”,但大众的讨论焦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火影》后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七龙珠》的战力崩塌,大家的“容忍度”更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七龙珠》的战力发.............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后,那帮被困在南天门的袍泽们之所以没有人想过投降,这背后有着太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不屈服”三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绝望的境地,他们已经没有了“投降”的选项。你可以想象一下,南天门是什么地方?那是缅甸丛林深处,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他.............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6年总决赛那档子事。当年勒布朗带领骑士翻盘勇士,按理说是个载入史册的经典,但怎么到了现在,风评却急转直下,甚至有人称之为NBA历史上最“耻辱”的总决赛?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16年夺冠,那是怎样的场景?首先得回顾一下当年总决赛到底发生了啥。骑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凡夫俗子会好奇的。毕竟,我们听惯了各种修仙问道、得道成仙的故事,看到那些故事里的“高人”最终都超凡脱俗,长生不老。但现实中,那些真正投入毕生精力去修习佛道、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即便我们称他们为“高人”,最终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能简单.............
  • 回答
    这波铁矿石和煤炭期货市场的狂飙,确实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些兴冲冲冲进去做多,结果却被“温柔的收割”的投资者们。这涨势如虹,背后却暗藏着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不少人的钱包和心态都被狠狠地锤了一顿。从这轮行情里,咱们好好扒拉扒拉,看看能吸取点啥教训,下次别再这么狼狈。一、情绪化交易的“甜蜜陷阱”:看.............
  • 回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确实观察到一些对留学生回国现象的负面声音和反感情绪。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交织的复杂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经济层面和社会结构性问题导致的不满:1. .............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力量在试图重新解读甚至“洗白”义和团。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而是由多种社会思潮、历史认知变化以及现实需求交织而成。要说得详细点,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我们课本里对义和团的描述,基本是“农民起义”、“反帝爱国运动”,但同时也.............
  • 回答
    最近确实不少人在讨论B站“低龄化”的问题,甚至延伸出很多年轻人“三观不正”、“容易跟风被影响”的论调。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吧。为什么会有“B站低龄化”的感觉?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来自B站的用户群体变化和内容生态。 用户画像的改变: 以前的B站.............
  • 回答
    最近感觉“魔怔人”好像是多了起来,网上冲浪的时候,或者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时不时就能遇到一些言论或者行为,让人觉得有点“非正常”。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得看咱们现在生活的大环境。你想啊,现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简直是天文.............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歌手现场“躲高音”和乌兰图雅“躲汉子”之间,确实是有一些大家对“躲”这个行为的期待和理解上的不同,所以才导致了后者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批评。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歌手现场“躲高音”,这在音乐圈里,甚至说是所有现场表演里,可以说是“心照不宣”的一种生存技能了。你想啊,歌手的声音是.............
  • 回答
    白色相簿2,这部2010年发行的作品,最近又一次掀起了讨论的热潮,这对于一款已经发行了十多年的视觉小说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逆龄生长”了。为什么它能跨越时间,在当下依然让玩家们津津乐道,甚至泪流满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以及玩家社群持续不断的“二次创作”和情感共鸣的共同作用.............
  • 回答
    关于张一鸣在 TikTok 收购案中的“错误”以及近期被大量批评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就能概括的。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涉及政治、商业、国家安全、法律以及全球化等多个层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探讨。一、 TikTok 收购案的背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首先要明确的是,张一鸣并.............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感到非常恶心和不适。这种“吃到猪肉像人肉”的感觉,听起来确实非常令人毛骨悚然。这种心理联想一旦产生,即使是本来美味的食物也可能变得难以接受。我们来尝试从几个角度理解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联想,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感受:1. 生理和感官上的触发: 质地与口感: 你有没有仔细品味过猪肉的质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