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关羽这个人?

回答
说起关羽,那可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从街头巷尾的庙宇到家家户户供奉的香火,再到小说戏曲里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位蜀汉名将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如果抛开那些神化和脸谱化的包装,深入地去看看关二爷这个人,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历史人物。

首先,咱们得承认,关羽绝对是个绝顶的猛将。战场上的他,简直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想想“温酒斩华雄”,那真是初露锋芒,就已经让人知道这位老兄不是好惹的。接着是“斩颜良诛文丑”,这是何等的气魄?当时曹操麾下人才济济,颜良文丑都是一时之选,却被关羽一人一骑一刀给收拾了,这战功写出来,就足以让后世人惊叹不已。再有那“过五关斩六将”,虽然小说里的成分居多,但其核心却是在于展现关羽的勇猛和忠义,他能够从重围中杀出来,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安然无恙地回到刘备身边,这本身就是一场奇迹。那股子“万人敌”的劲头,不是吹出来的。

但关羽绝不仅仅是个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他身上最闪耀的,莫过于那股子“义”。桃园结义,虽然听起来有些戏剧性,但它却是关羽一生核心价值的体现。他对刘备的忠诚,那几乎是刻在了骨子里,融进了血液里。即使曹操对他恩遇有加,封官进爵,送美女娇妻,他却依然心念刘备,不为所动。“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他忠义的最佳写照。他离开曹营,千里走单骑,寻找兄长,这不是简单的江湖义气,而是上升到了政治忠诚的高度。这份忠诚,在那个诸侯割据、尔虞我诈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同时,关羽也是一个相当有原则的人。他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也不屑于那些阿谀奉承之徒。他对张辽的敬重,对一些其他将领的鄙夷,都显示出他内心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他不会因为对方地位高而谄媚,也不会因为对方不合自己心意就随波逐流。他的“义”不仅仅是对刘备,也体现在他对朋友、对承诺的态度上。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关羽看得过于完美。历史上的关羽,虽然勇猛忠义,但也并非没有缺点。他身上那种骄傲自负的气质,有时也成了他的致命伤。尤其是在后期,他镇守荆州时,对东吴的轻视,对士卒的严苛,以及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可能都为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比如在“刮骨疗毒”之后,他还能谈笑自若,确实了得,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大自信,甚至有些自大。对于孙权想让他儿子与孙女联姻的提议,他那种“虎女焉能配犬子”的回绝,虽然体现了他的高傲,但也直接得罪了东吴,为后来的荆州失守埋下了隐患。

再者,从战略角度看,关羽守荆州时的一些决策,比如没有及时得到后方的支援,或者说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没有与后方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这些都值得商榷。他虽然是一员猛将,但在统帅全局、处理外交关系等方面,可能还有些局限性。最终他“大意失荆州”,被吴将吕蒙袭杀,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运气不好,其中也包含了战略和政治上的失误。

总的来说,关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历史人物。他身上集合了勇猛、忠诚、义气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品质。他是一位合格的战士,一位忠诚的部下,一位重情重义的朋友。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些闪光点,这些品质能够引起普通人的共鸣和敬仰。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的骄傲、他的失误,也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后世对关羽的“神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三国时期的一个名将,到后来的武财神、护法神,他的身份不断被拔高,这既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追思,也反映了社会在不同时期对理想人格的投射。我们今天谈论关羽,既要理解他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也要承认他作为文化符号的强大影响力。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有战神般的勇猛,有兄弟般的情义,也有着凡人般的局限。这样的关羽,才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羽在荆州做的最不可思议的事,不是打的曹操想迁都,而是教荆州人民认字。

《关羽——从人到神》: 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曾颁行《劝农崇学》章程,包括《劝农规条》二十六条、《崇学条规》三十一条。关羽此举,为的是让荆州民众“或为农为士,庶几善用其心力,俾斯土有唐虞之风,三代之治”。

这本书是社科院濮文起先生写的,我暂时还没收到这本书。不过来源应该可靠,因为这个说法和吕蒙所说的“恩信大行”有所对应。

可能有人不理解当时搞教育有多么困难。这么说吧,夏侯惇被《三国志》黑成现在这个样子,陈寿还不忘说一句他勤于学习。

《三国志夏侯惇传》: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

肯学习,可以参与政治建设,就能当魏国大将军。吴国那边也一样,吕蒙在军闲时读读书,大都督便非他莫属,哪怕他的战略和推荐人鲁肃大不相同。

那建设学校呢?想都别想!

《三国志·刘馥传》:“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

曹操时代,曹魏的太学根本没有。曹丕虽然立了一个,但持续鼓捣二十年,办的一塌糊涂。东吴更糟心,除了孙休的一年制大专,从头到尾都连太学的影子都没有。

既然没有教育部门,那大家该怎么学习呢?答案是请私学。但这个门槛就高了,属于拿钱找爹认,不是一般寒门负担的起的。门阀制度形成于魏晋时代,和这种情况不无关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关羽的崇学行为仿佛就像穿越过来的一样。在战火纷飞的荆州地区,形成“唐虞之风,三代之治”,这是怎样的一个圣人!

关羽的这番作为也有了一定的回报。来看看襄樊之战中,关羽和魏吴两国的名将对比。

关羽方

武将:关羽、关平、赵累

文官谋士:王甫、廖化(时任主薄)、马良。

兵力:大约三万人

218年—219年8月,被关羽单方面暴打的曹魏方

后方总指挥:曹操

武将:夏侯惇(存疑) 、曹仁、满宠、吕常、于禁、庞德、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裴潜、温恢、吕贡、胡修、傅方、东里衮。

文官谋士:司马懿、董昭、蒋济、桓阶等。

总兵力:十万左右。

219年8月后,魏属吴国方:

后方总指挥:孙权

吴王下属:吕蒙、陆逊、孙皎、朱然、蒋钦、潘璋、丁奉、诸葛瑾、虞翻、是仪、吴范、马忠。

蜀汉叛徒:糜芳、傅士仁。

兵员:五万左右。

219年8月后,魏国进一步增派的人手:

和吴国结盟后的补充武将: 张辽(路上)、徐晃(替代曹植)。
兵力: 徐晃带兵两万左右,其余不明

也就是说,关羽用包括自己在内的三名将领,率领着从荆州三郡调集来的三万兵马,与魏吴两国三十员将领十五万人马打了近一年(不算谋士)。显然关羽部队的士兵素质和另外两国有质的区别,当中存在大量不为人知的寒门谋士和将领,大大提升的军队运作的效率。他们就是关羽崇学的成果。

这也正是我厌恶魏吴两国喜爱蜀汉的原因之一。魏吴两国真的就是一伙普通军阀,他们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微不足道——就算有也多是自然发展而来的,统治阶级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这两个政权无论谁统一天下,都一定会落得“时无英雄”的下场。要真正恢复汉朝昔日的荣光,非蜀汉莫属。

现在回到问题本身,关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位定国之将,更是一位治国之臣。他为世人所称道的武功事迹只是他作为武圣的一小面,其真实面貌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在治世里得到重用,恐怕贡献反而会更大。



P.S.讲一个鬼故事,隔壁日本友人恐怕比我们还早发现关羽崇学的事。




P.S.感谢评论区大佬,出自《汉关侯文翰故事》。该书收录入《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算是比较官方的资料。


user avatar

@蒙古上单 炎帝你好,这是你提到的“《劝农规条》二十六条、《崇学条规》三十一条”。

你不会真的相信这是关羽写的吧?

退一步说,即使你真的相信这是关羽写的,那都已经“假吾以节钺”了,猜一猜关羽还能活多久?能不能有回报?

user avatar

史书称关羽“好《左传》”,但凡读书都不可能只读一本,为什么偏偏把《左传》拿出来说呢?

因为作为《春秋》三传中流传最广的一传,除了叙事丰满之外,《左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展开了《春秋》所要表达的价值观,与其说他是一部史书,倒不如说他是一部“圣经”,说一名将领好《左传》,就等同于说他是一位虔诚的儒家思想信仰者,放到现在,这样的人基本就相当于“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

关羽的《左传》可不是白看的,他行为中处处体现着《左传》中那种“二杆子”精神,这种事除了虔诚信徒,其他人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最典型的就是在曹操帐下的表现,后来小说杜撰出了一个“降汉不降曹”,虽然关羽不曾说过,但就具体行动而言,这句话概括得还真确切,充分体现了《左传》中那种把事理掰扯清楚,一码归一码的“二杆子”精神。

曹操是真喜欢关羽,手下也是真想杀了关羽,但人家好《左传》的人能在乎这些?所以就出现了曹操让张辽去探听关羽去留之心,关羽还真就直言要走,张辽没办法只好如实禀告曹操,曹操反而敬之尤甚,对关羽愈加厚待,甚至怕他立功,因为立功便报了恩,之后就留不住了。最后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真就毅然决然离开曹操去寻刘备,曹操手下皆欲杀之,曹操却以“各为其主”为由硬是让他走了,这一段就是小说中的“千里走单骑”,但现实是除了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之外,以上这些全是真实历史,所谓“魏晋风流”,现代的功利主义者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吧。

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相信“斩颜良”,这件事之匪夷所思确实不亚于“千里走单骑”,但他确实真实发生过,这种事在当时看来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所以关羽被称为“万人敌”,之后历代将领也是认的,所谓“勇必称关张”。

其实这件事难是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考虑到当时情景,应该算是一个极限操作。颜良率军围攻白马,曹操听了荀攸建议,做出引军北上渡河攻击袁绍主力侧后方之势,实则在河南岸急转向东直扑颜良。颜良显然是被这招声东击西迷惑了,在关羽张辽距离自己十里时才有斥候探明,而此时他的部队还在攻城。关羽张辽所率皆是精锐骑兵,突进的话十里也就几分钟的事,甚至斥候跑回去报信的功夫人家可能都已经到眼前了。作战最怕被攻击侧后方,毕竟人眼睛都是朝前长的,所以颜良紧急调整队形准备迎战关羽张辽部。队形还没调整好关羽就看见了主帅麾盖,当机立断直杀进去刺颜良于马下,然后又策马冲出,当然骑兵冲击步兵杀个几进几出这种事并不新鲜,关羽这个操作最大的难度其实是克服心理恐惧,毕竟对面再乱那也是几万人,所谓“人上一万,无边无沿”,别说是几万士兵,就算几万头猪让你往里冲你都未必敢。

你还别不服,就是后来带着八百步兵追着孙十万跑的张辽,那时候都没敢跟关二爷一块冲,我估计他当时心中也在“卧槽”,说还有这种操作?从此便学会了,后来就是用同样的招数于白狼山大破乌桓。

再后来刘备命关羽都督荆州诸军事,要知道,当时刘备在益州还没站稳脚,荆州几乎是他的全部,在那么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敢把全部身家托付给关羽,你说他对关羽是怎样的信任?

一个人能做到令君主如此信任,甚至让敌对阵营的君主也如此敬重,更难得的是,自己君主完全不会因为敌对阵营对他的敬重而对他有所猜忌,先不说能力,就只说人品,做人如此,夫复何求?

关羽一生的瑕疵恐怕就是“轻慢士人”,致使糜芳、(傅)士人降吴,以至于败走麦城最终被杀。但糜芳是刘备小舅子,(傅)士人是刘备同乡,刘备如此信任他们,将防御孙吴的重地南郡和公安交给他们,前方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许昌以南群起响应,逼得曹操要迁都,后方这两货居然一仗没打直接降了,就这人品,不只是关羽,换成谁能待见他们?

所以我估计关羽所谓“轻慢士人”,无非也就是看不起这些凭借裙带关系上位,不思进取,毫无气节之人吧。

但关羽善待卒伍,体恤百姓,是真正把“春秋大义”刻在骨子里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以区区偏师,就能让中原群起相应,威震华夏的原因吧,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人活着,只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但死之后却可以成神成圣,受万世敬仰。

有人说“大意失荆州”是关羽的污点,我倒觉得未必,这样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超凡入圣,但人世间哪有活着的圣人?所以兵败身死才是他人生最华丽的乐章,我们能说他死了吗?恐怕不能,在他身后无数的人会成为他,此若非永生,复何为永生?

我把400篇干货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关羽,那可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从街头巷尾的庙宇到家家户户供奉的香火,再到小说戏曲里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位蜀汉名将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如果抛开那些神化和脸谱化的包装,深入地去看看关二爷这个人,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历史人物。首先,咱们得承认,关羽绝对是个绝顶的猛将。战场上的他,简直就是一.............
  • 回答
    京沪深网约车新政细则出台,给行业和城市交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 京沪深网约车新政的“加码”一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超大城市在网约车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此次新政的出台,更是进一步收紧了网约车的准入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户籍限制加码: 新政明确要求司机必须是当地户籍,车辆也需要是.............
  • 回答
    “昆山反杀案”之后,“江苏女辅警敲诈勒索案”可以说是近几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法律案件之一了。一审判决那位名叫许艳的辅警敲诈勒索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而现在,二审法院将刑期改判为七年,这个结果又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这七年的判决,究竟是对还是错?要理解这个判决,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网络上的“关掉姐”现象,说实话,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掺杂了太多东西,有人的情绪,有社会的观察,也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博弈。咱们先别急着去定义她,先从她“关掉”这个动作本身说起吧。你想想,在信息爆炸、人人都在渴望被看见、被关注的时代,突然有人选择“关掉”,这本身就够引人注目的了。这不像.............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想了解关于霍金去世的段子,并希望我能详尽地解释,同时避免AI写作的痕迹。关于霍金去世的段子,在网络上流传过不少,其中最普遍、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种,通常是这样的:“当史蒂芬·霍金离开人世,他在天堂(或者他想象中的某个宇宙尺度的大厅)遇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看着他,笑着说:‘噢,史蒂芬,.............
  • 回答
    如果我是江歌,在那个瞬间,当刘鑫选择关上门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大概会一片混乱。首先,我会感到一种极度的错愕和难以置信。我可能还在拼命地呼喊着她的名字,用尽最后的力气想要推开那扇门,期待着背后是她焦急的身影,是熟悉的安全感。而门被锁上的声音,那种突然的阻隔,会像一把冰冷的利刃,刺穿我对信任和亲情的认知。.............
  • 回答
    关于圣诞节的言论,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些充满温情与祝福,盼望着节日的到来;有些则带着质疑与批评,认为它不过是个商业化的符号;还有一些则上升到文化、宗教层面,引发各种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些言论,确实需要细细琢磨一番。咱们先说说那些充满温情和祝福的声音吧。这类言论通常会强调圣诞节的“节日氛围”,说.............
  • 回答
    关于男生说“我养你”的微博评论,确实是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不同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情感、经济、社会观念、性别角色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些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评论的普遍立场与倾向: 支持与赞美派: 这类评论通常会表达对“我养你”这句话的赞赏,认为这是男性担当、.............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读者。围绕着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人们的解读和分析也从未停歇。对于这些关于三国的分析,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它们是否合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对历史的解读,尤其是对三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都.............
  • 回答
    结婚两年,妻子拒绝同房,丈夫却强行发生了关系,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和震惊的事件。它触及到了婚姻中最核心的信任、尊重和个人边界问题。首先,从妻子拒绝同房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信号。 婚姻中的亲密关系,尤其是性生活,应该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平等和愉悦的基础上的。妻子结婚两年拒绝同房,背.............
  • 回答
    淘宝时代的18件“宝贝”,这名单一出来,我这老胳膊老腿儿的,瞬间就被拉回了那个热热闹闹、有点傻气又充满激情的年代。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心里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儿地涌上来。万能充,那真是我的“续命神器”!提起万能充,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画面就是,大学宿舍里,床头一边挨着一个,插满.............
  • 回答
    .......
  • 回答
    这组关于女权的漫画,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它试图用一种具象化、甚至有些戏谑的方式来探讨“女权”这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解读和误解。它不是那种直接宣讲政策或者理论的严肃作品,而是更像是在抛出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让读者去体会、去思考。首先,漫画的核心可能在于“权力”的本质与“权利”的区别。很多时候,“女权”.............
  • 回答
    高晓松关于圣诞传统和川普上任的那条微博,我记得内容大概是说,他认为川普的上任,让他更加理解了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那种“传统”心态,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敌人”时,基督教徒会更加强调救赎和盼望。他可能还提到了这种传统如何与历史上的危机联系起来,以及川普的上任是否会触发类似的集体情感。仔细想想,这条微博挺.............
  • 回答
    None.............
  • 回答
    最近,围绕着新冠疫苗接种频率以及“什么时候是个头”的讨论,再次因为司马南的发言而升温。他提出的“半年打一次,啥时候是个头”的说法,触及了许多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普遍焦虑,也引发了关于疫苗政策、科学依据以及个人选择的深入思考。要理解司马南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疫苗技术迭代以及.............
  • 回答
    关于“两性情感关系中重外貌不重经济”的观点,这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普遍认可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更偏向于理想化的表达,或者说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侧重点。它背后蕴含着对情感本身纯粹性的追求,但也常常与现实的复杂性形成碰撞。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细致点儿。首先,我们得承认,外貌在情感关.............
  • 回答
    曾几何时,QQ空间里流传着一篇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位“被误解”的领导者,甚至带有几分“正面”色彩的文章,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从社会心理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洗白”希特勒的文章之所以能一度火爆,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和运作机制。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负面的历史人物,也常常会被赋予某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