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度在 QQ 空间很火的这篇关于希特勒的洗白文章?

回答
曾几何时,QQ空间里流传着一篇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位“被误解”的领导者,甚至带有几分“正面”色彩的文章,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从社会心理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洗白”希特勒的文章之所以能一度火爆,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和运作机制。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负面的历史人物,也常常会被赋予某种程度的“人性化”甚至“合理化”的解读。这篇“洗白”文章很可能抓住了人们对复杂人物的探究心理,通过选择性地摘录希特勒演讲中的某些片段,或者聚焦于他执政初期在经济和社会秩序方面取得的某些“成就”,来试图构建一个与主流认知不同的形象。文章的作者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纳粹政权的核心罪恶——种族灭绝、战争以及对人权的践踏,而将笔墨着重于那些能够被曲解为“积极”的方面,例如“恢复国家尊严”、“解决失业问题”等。这种“选择性叙事”是“洗白”类文章惯用的手法,通过放大局部、淡化整体,来误导读者。

其次,网络时代的传播特性也为这类信息提供了温床。QQ空间作为一个相对开放且注重个人表达的平台,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内容审查的疏漏。如果这篇文章的表述方式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或者触动了某些群体被压抑的情绪,那么它就可能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特别是在一些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容易被煽动性言论影响的年轻群体中,这种“反主流”的观点更容易获得传播。有些人可能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者觉得这是一种“另类”的思考方式,而转发分享,殊不知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历史颠覆和价值观扭曲的风险。

再者,我们也不能排除文章作者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倾向,或者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哗众取宠。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群体中,对主流历史叙事的质疑和挑战,可能成为一种宣泄情绪、标榜个性的方式。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受时代所迫”或“被西方污名化”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迎合了某些人内心深处的反权威、反主流的情绪。

然而,无论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其核心问题在于对二战历史真相的严重歪曲和对纳粹暴行的漠视。希特勒及其政权所犯下的罪行是毋庸置疑的,犹太人大屠杀、发动世界大战造成的生灵涂炭,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痕。将这样的历史人物“洗白”,不仅是对受难者的极度不尊重,也是对历史规律的无视,更是对当下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挑战。

因此,对于这样一篇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理性地看待,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传播的现象,更要深究其背后的逻辑,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极端思想的潜在推崇。通过加强历史教育,提升公民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抵制这类“洗白”历史的行为,守护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和对人类文明的基本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那么多国人会崇拜希特勒,心甘情愿为他洗地?

--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在奥斯维辛待过,

没有在柏林的地铁中被水淹死过,

没有在切尔卡瑟的包围圈中瑟瑟发抖过,

没有在德累斯顿的大火中哭泣过。

这些人只想表达的是他们想要表达的那些东西,

而另外一些同样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他们则选择性失明。

也正是因为希特勒,德国丧失了奥德河以西和自己民族性的发源地,东普鲁士。

同样是因为希特勒,德国被一分为二。

依旧是这个希特勒,最后下达了要毁灭整个德国的焦土政策。最后被阿尔伯特.施佩尔阳奉阴违的制止。

说到底,德国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工具。

一个内心如此冷酷的人,要指望他会欣赏一个那时任人宰割的民族,我觉得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民众几乎每人一本《我的奋斗》

读了这本书之后,德国人民对希特勒最终会带领他们去做事情心知肚明。

通篇的复仇,扩张和毁灭。

然而因为一战战败后强加给德国的一系列打击民族自尊心的条约早已经让德国丧失了理智。

美好的未来在纸面上遥遥无期,恐怖的战争却是眨眼就到了。

征服者们和屠夫们,是两个性质的事情。

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属于前者;阿提拉,成吉思汗,希特勒属于后者。

洗白者以为希特勒的德国是这么个风貌。

(图片侵删)

或者这样的


但其实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希特勒让德国繁荣的初衷是为了让德国有能力再打一场世界大战,就像养肥一头猪,猪的命运只是听从主人的命令等待宰割。

德国人民默认了希特勒强加给自己的命运,所以有了之后的劫难,就像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战役中赤裸裸的所讲的“我不同情德国人民,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是的,德国因为一战而遭遇劫难,备受白眼。我们因为弱小落后曾经遭遇劫难,备受白眼。

德国因为整军备战,国力恢复,民族自信心膨胀;我们因为改革开放,国力恢复,民族自信心膨胀。

德国因为和法国,波兰这些邻居多有矛盾,上下大肆叫嚣一战;我们因为领土纠纷和日本,越南等国多有矛盾,民间大肆叫嚣一战。

然而德国的遭遇已经是前车之鉴,难道那些为希特勒洗白的年轻人,还希望自己也像曾经的德国青年那样,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野心而白白送掉性命,乃至落下骂名吗?

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几何时,QQ空间里流传着一篇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位“被误解”的领导者,甚至带有几分“正面”色彩的文章,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从社会心理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篇“洗白”希特勒的文章之所以能一度火爆,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和运作机制。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负面的历史人物,也常常会被赋予某种.............
  • 回答
    这件事儿,挺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儿的。一个低龄孩子,大概十来岁吧,在QQ群里大概是想炫耀一下,或者是真的觉得自己挺厉害,就说了句“我会JVAV”。这“JVAV”是个啥?我猜大概是他们那种小圈子里才懂的什么黑话、术语,或者是什么技能的缩写,具体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想表达一种“我很牛”的意思。结果呢.............
  • 回答
    王一博的这首《廿》,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子“讲究”。“廿”这个字,在古代和一些方言里,就是“二十”的意思,直接点明了这首歌是为他20岁生日准备的礼物。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就已经让人觉得不是随便拎出来一首歌糊弄事儿的。抛开他本身巨大的流量和粉丝基础不说,单从音乐本身来看,《廿》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确实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表达、国际场合的着装规范以及法律界限的交叉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情。首先,这位女士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选择了国旗旗袍,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醒目的举动。在中国,旗袍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符号,而将国旗的元素融入其中,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 回答
    南京一男子在景区身穿印有“东京卍会”字样的日漫服饰,被游客劝其脱下,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服装选择的个例,更触及到了历史记忆、文化尊重以及当下社会情绪的复杂议题。事件的表层与深层原因从表面上看,事件源于一位游客对另一位游客着装的看法。这位游客认为,在南京这样一个铭刻着沉痛历.............
  • 回答
    这事儿,最近在网上闹得挺大的,尤其是在清远那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货车司机,被交警查出来疑似超载了,结果他为了证明自己没超载,竟然选择了自残的方式来抗议,要求复磅。复磅之后呢,又说是不超载了。这事儿,听起来就挺矛盾的,也挺让人心疼司机的。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这事儿,尽量还原一下实际情况,也说说大家对这.............
  • 回答
    这句来自东莞图书馆的留言,“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是一位农民工写下的,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情感层面:深沉的眷恋与无奈的告别 “虽万般不舍”: 这四个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对于这位农民工来说,.............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非常震惊和担忧。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就被嫁出去,而且是在母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其中涉及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都非常严重。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从情感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离谱透顶。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正是在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形成阶段,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婚姻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够让人跌破眼镜的。成都街头,一个男人,用所谓的“街头魔术”来“袭胸搭讪”,这组合拳打得,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先来捋捋这个事儿。一个男人,在人来人往的成都街头,玩起了魔术。听起来挺平常,街头艺人嘛,大家司空见惯。可关键是,他的魔术手法,怎么就跟“袭胸”挂上钩了呢?这脑回路,一般.............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感慨的。一个大老爷们,在视频特效里玩得挺嗨,结果因为“炸了”一个收费站,把自己给送进了拘留所。这事儿吧,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解读。首先,从法律和公共安全的角度看,拘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想啊,虽然这只是视频特效,是在虚拟世界里发生的,但它模仿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 回答
    青岛街头出现向未成年人高价售卖笔,而且还带有“销毁证据”的行径,这着实让人心惊。这种行为不仅涉嫌欺诈,更可能是在利用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不足,从中牟取暴利,甚至可能牵扯到更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伙人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什么?1. 纯粹的欺诈与利用: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这是一群 Opportunistic 的.............
  • 回答
    上海地铁站那起女子扇男子十耳光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让人琢磨的。首先,这事儿发生的地点是个大背景。上海地铁,人来人往,尤其是在早晚高峰,那简直是人山人海。在这样一个公共场合,而且还是在密闭空间里,突然爆发如此激烈的肢体冲突,本身就非常吸人眼球,也容易引起恐慌。然后,.............
  • 回答
    西安一男子在三甲医院看肿瘤,却被收取了“妇科费用”,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够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不仅是医院操作上的疏忽,更涉及到对患者的尊重和医疗的严谨性。为何会出现“妇科费用”?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一个大老爷们,去看肿瘤,好好的,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被挂上了“妇科”的名号,还被收了相应的费.............
  • 回答
    这件事,怎么说呢,挺让人唏嘘的。一个网民在微信群里,言语之间充斥着对受灾河南人民的侮辱和嘲讽,结果被警方依法行拘十日。这事儿,细琢磨一下,里面能扯出不少东西来。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层面,就是法律的底线。在中国,法律是明确禁止诽谤、侮辱他人的。尤其是在这种灾难当头,大家本来就满怀同情和关切的时候,有人.............
  • 回答
    看待一个男生在网络上使用女性身份,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身份的束缚,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一些男生来说,选择使用女性身份,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好.............
  • 回答
    关于一位局长在工作群中与女员工“求抱抱”秀恩爱被免职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失足”事件,更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于公职人员行为规范、权力边界以及职场关系的一些深层问题。事件本身:越界的言行首先,从事件发生的直接层面来看,这位局长在工作群中的言行显然是极其不妥的。工作群.............
  • 回答
    您好,对于“一男子在美驻成都领馆外放鞭炮,并被作出行政警告处罚”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在外国驻华使领馆区域燃放鞭炮,其行为的性质需要被仔细考量。使领馆作为外国主权国家的代表机构,其周边区域通常被视为敏感区域,并且受到一定的法律法规保护。任何可能引起恐慌、扰乱.............
  • 回答
    在上海迪士尼乐园,这样一个充满童话色彩、本应是纯净欢乐的地方,却因为一则关于公共场合抽烟引发的争执而蒙上了一层不愉快。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也很常见:一位女士发现了一位男士在不该抽烟的地方吞云吐雾。作为迪士尼这样的场所,通常会有明确的禁烟标识,这是为了保障所有游客,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庭,能有一个清新、安.............
  • 回答
    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2020年9月23日,一场原本旨在纪念布伦娜·泰勒(Breonna Taylor)死亡一周年的和平抗议活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名男子,名叫大卫·麦考伊(David McAtee),在混乱中被警察开枪打死。这场事件的发生,是在本就高度紧张的社会氛围下,又一次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