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丕曹叡等曹魏家族继承人大多短命?

回答
关于曹魏皇室继承人大多短命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者“上天不公”,而需要从曹魏政权的建立背景、统治模式、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下存在的诸多因素来层层剖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曹魏政权是建立在中国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三国时期。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也面临着来自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政权的稳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战争、政治斗争和权力平衡中艰难维持。这种不稳定的大环境,自然会对身处权力中心、担负重任的皇权继承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一、 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与内耗:

曹操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为曹丕最终篡夺汉室江山打下了基础。但这也意味着曹氏内部,尤其是曹丕即位后,必然要面对来自汉室残余势力(虽然很弱)、其他军阀(如孙吴、蜀汉)、以及曹氏家族内部的潜在挑战。

1. 兄弟阋墙的阴影: 曹操的儿子众多,且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曹丕能成功继位,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的结果。虽然曹丕上位后,对他的几个兄弟进行了“处理”,但这种权力斗争的阴影和潜在的威胁,时刻都笼罩在他以及后来的继承人头上。尤其是在古代,皇位继承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和兵变。因此,继承人在即位后,往往会想方设法巩固自己的权力,这其中难免有残酷的手段,而这些手段本身也可能耗费心神,或者招致怨恨。

2. 宗室力量的制衡与威胁: 曹氏宗室成员在曹操时期就拥有一定的权势,到曹丕、曹叡时期,虽然皇权有所加强,但宗室的势力依然不容忽视。一些宗室成员可能对皇位心存觊觎,或者对皇权构成潜在的威胁。为了防范和制衡这些宗室力量,皇权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削弱其权力,或者将其安置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这些政治博弈和猜忌,对于身处其中的继承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

3. 政治斗争的长期化: 即使消灭了明显的敌人,政治斗争也并不会停止。朝堂之上,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争夺、利益分配,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不同意见,都会形成复杂的政治局面。继承人必须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长期的政治操劳、精神高度紧张,极易损害身体健康。

二、 继承人自身素质的差异与挑战:

并非所有的继承人都像曹操那样天生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强健的体魄。

1. 身体素质的先天不足: 历史记载中,曹丕在继承皇位后,身体状况似乎就一直不太好。他年纪轻轻就承担起一国之君的重任,在处理政务的同时,还要应对各种政治危机和人际关系,这对他本就不是顶尖强健的身体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消耗。而曹叡,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其父的优点,但史书也常提及他身体羸弱,且晚年沉迷于玩乐,荒废朝政,这可能也是其早逝的原因之一。

2. 心理压力的巨大: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继承人不仅要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更要面对生杀予夺的权力带来的心理负担。每做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无数人的命运,这种责任感和权力带来的疏离感,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长期的精神压力,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 统治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曹魏政权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政治体制和统治模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继承人长寿的因素。

1. “马上得天下,马下治之”的挑战: 曹操是以军事起家,他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也带有军阀的色彩。曹丕、曹叡作为其继承人,虽然也在努力建立文治,但仍然需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持统治。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频繁地参与军事活动,或者至少是时刻关注军事动态。长期的军事操劳,尤其是在古代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对身体健康是极大的考验。

2. 奢靡的生活与享乐主义的诱惑: 随着政权的巩固,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享乐主义也开始滋生。虽然曹丕、曹叡不像后来的一些朝代那样极端,但作为皇帝,他们身处锦衣玉食之中,也难免会受到享乐主义的诱惑。一旦在某个方面过度放纵,例如纵情声色,或者沉迷于某些爱好(如曹叡晚年热衷的宫廷玩乐和玄学),都可能极大地损害身体健康。

3. 医疗水平的限制: 必须强调的是,古代的医疗水平与现代是天壤之别。即使继承人身体倍儿棒,一旦罹患当时难以治愈的疾病,也很有可能迅速死亡。当时的医学主要依赖于经验和一些朴素的理论,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尚不深入,治疗手段也十分有限。

四、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最后,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记载的局限性。史书的撰写往往带有一定的立场和目的,有时会对某些人物的经历和死因进行渲染或模糊处理。例如,“短命”的说法,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政治上的考量,比如是为了突出某个继承人的无能,或者为了掩盖某些政治斗争的真相。

总结来说,曹丕、曹叡等曹魏皇室继承人大多短命,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政治环境的恶劣: 三国时期本身就是战乱频繁、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皇权继承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权力斗争的消耗: 曹氏家族内部以及与外部势力的复杂斗争,耗费了继承人大量的精力、心神,甚至生命。
个人体质与心理压力: 继承人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否能承受巨大的政治和心理压力,是决定其寿命的重要因素。
统治模式与生活方式: 早期军阀色彩的统治模式,以及后来的享乐主义诱惑,都可能对继承人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古代医疗的局限: 有限的医疗水平也大大增加了疾病致死的风险。

因此,与其说他们是“短命”,不如说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身处权力漩涡中心,肩负重任的皇权继承人,所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能够健康长寿,本身就并非易事。他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谢邀,与遗传关系有很深的影响,更多是个人生活习惯导致,而且因为他们三个人都是集团领袖,记载和文献流传较多,可以比较明显的判断死因和死亡前的环境。


曹丕曹叡短命,跟曹操遗传关系基本关联不大。

曹操长年军旅生涯在外出征,临死前也一直舟车劳顿,从长安返回洛阳前后共五个月,没有实际养尊处优。他热爱吃鱼,四时食制残本里提到了大量水产的出处,可见曹操本身是热爱吃鱼,同时曹操也是爱吃鸡的。

上九酝酒法奏的出现,以及曹操大量在诗词歌赋中对酒的描写,可以看得出曹操有着对酒类同样的喜好跟钻研。

长期运动与热爱吃鱼,喜欢吃鸡又长期饮酒,曹操同时又是一个节俭克制的人,饮食上的结构对他的健康影响相对较低,而他的饮食习惯是会传承下去的,这一点可以看自己或其他家庭,父母一辈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决定了子女对食物的口味,因为大人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子女吃。

曹丕与曹植对酒都有一定喜爱,曹植甚至发展出酗酒趋势,导致了他在继承问题上闯司马门的结果。但酒类问题对曹丕的健康影响并不是关键,曹丕的死亡是突发的,从病发到死亡,前后只经过一天。

所以曹丕属于突发性死亡,但中间仍然有能力为后事进行嘱咐,说明并不是立刻处于晕厥,能判断并非心脏病、脑中风死亡,更不可能是瘟疫或其他传染病。

如果从曹丕生活环境入手,可以很快发现曹丕的可能死因:

首先,曹丕极度嗜甜,对糖类有很高的倾向,同样他也非常喜欢吃水果。

夏日诗里有提到: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旁。说明水果在曹丕的菜单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不只是一种仪式性道具,尤其是曹丕日后的诗词与对群臣诏令更印证这一点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非常喜欢吃葡萄。

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
新城孟太守道蜀者肫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
饮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

爱吃梨,强调甘如蜜糖,对甜食有研究,蜀人吃东西的习惯都有所了解,对橘甜的观点也很详细。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今以荔枝赐将吏,口佥之则知其味薄矣,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

可以拿出从荔枝到枣,曹丕不但明白,还懂得分辨优劣好坏,吃出了学问。

天气和暧,众果具繁
时酒酣耳热,方食芉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

与朝歌令吴质书的内容又表明曹丕很懂的水果时节。曹丕著名的以甘蔗论剑,也是在吃甘蔗时的一项娱乐活动而已。

对饮食衣着的见解,反映出曹丕是个注重、懂得且学会了如何生活享受的人。

由于曹丕年长的特殊性质,长期以曹操助手的姿态坐镇后方政治中心,没有曹操亲自在全国长途跋涉的必要,早年虽然经常运动,但后期随着曹操集团做大,不得不留在腹地处理事务,较差的身体状况由是养成。

水果中有大量果糖,更容易转化为脂肪,而且饱腹感较低,加上同时代内获取糖分的途径很少,提炼糖分没法跟现代意义当零食吃,成本于保存都非常麻烦,所以大量的新鲜水果自然成了喜欢吃甜东西的曹丕主要获取糖分的途径。

此处后续补充:我发现有的人不信邪,之前没有刻意强调曹丕喜甜食,是因为多余内容与文内未必有关,不是介绍曹丕本人的喜好而是照顾整体,随便引用了些常见内容。

然后再来看看曹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在给孙权的回信里提到:

又因赵咨,致文马一匹,白鼲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

石蜜,就是冰糖,在古代就是那种没加工完的原始蔗糖,提炼成本非常高。

越国整个一国献给刘邦的刘邦的,也不过五斛而已,三国时期固然提炼技术有进步,但要注意一点,五斛依然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一个数量,汉制一斛有兴趣可以查查多大分量,提炼一斛又要多少,甘蔗出糖率一般在10%到12%,古代技术只低不高,换算为一半就足够了,然后按照五斛这个重量,再去换算要多少甘蔗就能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

而且蔗糖是会过期的,古代蔗糖渣滓与杂质很多,保质更难,提炼必须有大量的甘蔗存货,也必须要有人使用消耗,要不然纯粹就是浪费,一次出五斛,不难反应出曹丕对糖类的使用状况。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甘蔗主要产地在南方,是喜温植物,而且没有现代技术保证下,北方产量是很有限的,但曹魏并没有控制南方,不可能跟越国一样种植大面积的甘蔗,只可能是贸易购买南方的甘蔗来使用,或者北方有专门特供的甘蔗用于少数人的使用。

一个不产甘蔗的北方皇帝一口气拿出五斛蔗糖块,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在一些粉曹丕的圈子里,曹丕喜欢甜食还是某些人不知道的么?

另一方面,曹丕的饮食结构中,高甜值的水果很可能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任何东西超量进食都有害,水果也不例外。

缺乏运动的环境必要,以及高度嗜甜的习惯,可能直接导致了有机会大鱼大肉的曹丕高度肥胖,进而出现了糖尿病,当然糖本身不是导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糖分的摄入只是一个强力推动因素,高脂饮食和缺乏稳定的运动,导致曹丕可能出现了富贵病,脂肪肝或胆囊问题或许都是存在的。

过多摄入糖分,对寿命的非常直接的负面影响,上述提到了曹丕突然发病,之后仍然有能力处理后事,可以确定不是脑中风或心肌梗塞之类瞬死或失去沟通能力的突发疾病。

参考曹丕的饮食结构,我相信曹丕是死于自己的嗜好跟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疾病。

较大可能是曹丕突发急性胰腺炎,附带糖尿病并发的多器官衰竭,最终短时间内死亡,但依然有清醒意识在短时间内处理后事。

相对的,因为急性胰腺炎的极度剧痛,直接给曹丕一种不可能再活下去的感觉,所以才直接准备后事,可见发病时曹丕已经知道自己没有生存希望,跟突发疾死的雍正比较类似,都是日常办公期间突然遇病,病症剧烈到患病者很快就意识到生命走到尽头,并且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处理了继承人的问题。


曹叡的饮食习惯并没有什么记载,他本人现存的诗词里也没有过多的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录,整体上在形象的留存来看,远不如曹丕与曹植清晰。

不过对比曹丕,我们可以知道曹叡是得了慢性病,而且最早可能是青龙三年以前就已经患病,只是早期没有任何表现,对曹叡生活影响不大。

初,青龙三年中,寿春农民妻自言为天神所下,命为登女,当营衞帝室,蠲邪纳福。饮人以水,及以洗创,或多愈者。于是立馆后宫,下诏称扬,甚见优宠。及帝疾,饮水无验,于是杀焉。

青龙三年时有神棍出现,曹叡给她很高规格的优待,结合曹叡经常性的对下进行赦免或大赦,可以看出一方面曹叡性格,另一方面则看出曹叡或许有一定程度对一报还一报这种概念有认同感,渴望通过自身的善行或外力帮助解决问题,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迷信,不过更深层的来看,曹叡实际上是期待善行能有回报,比如卞兰跟曹叡闹矛盾时,卞兰批评曹叡的话,进一步猜测,譬如治愈曹叡本身的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曹叡后来杀死神婆的原因,神婆没有真正治愈曹叡,曹叡也不可能仅仅是因为神婆有一些吹出来的事迹,就真的给她高规格待遇,更可能只是在等有朝一日能用在自己身上,而此时距离病重的景初二年还有一段时间。

等到景初二年时,曹叡健康已经明显恶化,具体如何,以及有什么病症,没有详细记载,只能确定是早期明显的慢性病逐渐恶化,然后变成刺激性的疾病,最终积重难返。

如果根据遗传角度来看,以及帝王无可避免的少运动多糖分多脂肪饮食,再加上遗传父亲的口味或身体基因,那么曹叡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慢性疾病并发症而死。

具体细节可看汉晋春秋里提到的一点:

委祖考之业,付二三凡士,寝疾数日

刘放忽悠曹叡时提到了曹叡已经病在床上好几天,下不来床或犯困。

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牀,执帝手强作之

刚刚因为刘放的话发怒后很快就犯困,很快也明显是睡着了,糖尿病症状之一就是非睡眠时间莫名发困,要是剧痛是不可能入睡的,得过胆囊炎的应该明白。


之后,再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先前有提到过的卞兰,是卞夫人的侄子,也是曹丕的表弟和曹叡的表叔。

他仅有的一段记录里,有一段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描写:

魏略曰:明帝时,兰见外有二难,而帝留意于宫室,常因侍从,数切谏。帝虽不能从,犹纳其诚欵。后兰苦酒消渴,时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赐兰,兰不肯饮。诏问其意?兰言治病自当以方药,何信于此?帝为变色,而兰终不服。后渴稍甚,以至于亡。故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靣折之而兰自杀,其实不然。

非常口渴,卞兰有着非常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卞兰本身也意识到了是疾病,但仍然用烂酒消渴,曹叡迷信则用巫女的水方来乘水,知道卞兰的事情后赐了卞兰,到最后卞兰渴到最后就病死了。

这段非常短的记载,在古代是用来凸显卞兰的性格,但在现代人眼里,却是一段记录卞兰糖尿病的铁证。

而且这段内容还反应了曹叡本身也疑似有类似问题,所以才让巫女用水方乘水,至于是不是也口渴,所以期望从水来入手解决,还将自己认为有用的水给了自己亲近的表叔希望能帮到他,这就不得而知了。

青龙三年杀的神婆,恰巧也是因为有神水才被曹叡宠幸有加,曹叡恐怕没少喝她的水,但等糖尿病凸显以后,发现病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立刻反应过来杀了神婆,早期糖尿病口渴时,喝水既不能看出解决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曹叡本人自然没法立刻意识到神水有假,所以“有度而迟”,也能推断青龙三年前曹叡就有糖尿病了。

而他和他父亲一样,糖尿病基因都并非来自曹操,而是母系血源的卞氏,卞兰口渴糖尿病这一点,其实证实了卞氏家族的遗传问题,只不过卞氏记载非常少,只有曹丕曹叡有大量记载可以推断,卞兰的记录则是最直接的证明。


可能会有人问,既然卞家有遗传糖尿病,为什么卞氏本人活的又长又没有病症呢?毕竟古代人显然不可能知道糖尿病具体的发病原因以及如何解决。

答案其实很简单:

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璫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卞夫人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既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故意做给曹操看,出身不好过去贫苦,她的性格也是节俭为主,而且为人好又不尚华丽,说明自律性非常的强,跟曹操难怪合得来。

帝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

这里说明了为什么卞夫人没有发病活的也久,吃饭请客时,尚且没有鱼和肉,估计平日里卞夫人可能一方面不喜欢吃,另一方面就真的是节俭了。

这种饮食结构很难引起糖尿病,哪怕有遗传的糖尿病体质,也很那在卞夫人的饮食习惯下引发,曹操的饮食习惯也相对健康,夫妻整体的饮食都没有不利于糖尿病的不良诱因,自然不会出现儿子、侄子和孙子的问题,而且女性的饭量必然不大,食物中的淀粉比例也肯定低于男性。

她的弟弟卞秉没有太多记载,相信也是跟姐姐一样节俭,毕竟他早年的环境还有后来的地位都不太足以支撑起糖尿病的诱因出现,一直到曹丕执政后期才给他大加封赏养老,估计有点死前哀荣的意思。

同为卞氏儿子的另外三人,曹植、曹彰、曹熊,其中曹熊不一定死于遗传疾病,本身也没有太多记载。

但曹植曹彰,则很有可能死于基因遗传导致的并发症,致病原因则是自身的环境变化。

其中曹彰是以武将形象出现在历史中的,长期在军旅运动,体格相信很好,曹植也有一定的运动量,但又过度饮酒,历史直接接在是酗酒而亡。

综合他们二人的经历,还是能推断出,遗传对他们两有很大影响:

先说曹彰死因。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閤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世说新语就曹彰疾死说事,但其实世说新语本身可靠性不是很高,有的地方虽然是没错,但有的段子一琢磨就会发现不对劲。

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首先,曹彰应该是死在京都觐见时官方给的宅邸里,也就是自己家。

魏氏春秋曰: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魏氏春秋也说来朝不得见,说明曹彰跟曹丕压根没见面,也没有跟曹丕和卞夫人一起吃饭,最后曹彰自己气死了,曹彰又不是鸟,哪来那么大气性?

太子嗣立,旣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兾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恱,不待遣而去。

曹丕继位后基本把曹彰闲置,曹彰意见很大,从汉中战役开始,曹彰被留长安又召到洛阳之后,就基本告别原本的军旅生活,饮食习惯很可能迅速改变带来身体变化,最终导致吃饭时胆囊炎或胰腺炎发作,可能是兄弟间唯一没有患糖尿病的人。

曹彰基本能确定是突然死亡,他杀说我认为可以忽略,心脏病、中风等受外力因素刺激导致的暴毙可能也不高,一是他本身的身体素质应该较好,二是三十多岁并不属于高发年龄段。

所以曹彰也可能是跟曹丕一样死于突发的胰腺炎,在进食时过度饮酒或吃大量食物,导致了累积没有发作的问题一次性爆发。

再来看曹植。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兾试用,终不能得。旣还,怅然绝望。

曹植处于非常大压力的精神环境下,可以说是抑郁。

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彻底演变成酗酒,饮酒本身对身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内,曹氏一干人等没有太明显的肠道问题,推考卞氏的遗传因素,很可能曹氏四兄弟的消化系统都有易病体质。

比起曹彰来,曹植死因是非常直观的,只不过是否暴毙并不清楚,没有曹彰一样的辅佐证据,但无论如何曹植都可以确定是饮酒导致的消化系疾病。

所以胰腺炎、胆囊炎、肝脏疾病、糖尿病,包括胃部穿孔都是他们的主要致死原因。

曹丕曹睿有明确的发病过程,曹彰能证明是突然暴毙,曹植的模糊不清,只能判断为有关联。

所以,综上所述,曹丕曹叡,继承了卞氏家族的遗传疾病,在糖尿病上有高发风险,属于易糖尿病体质,同时胰腺、胆囊等消化器官也非常容易出现疾病。

但死因来讲,曹丕曹彰应该是直接死于致命性高的胰腺炎,曹植死于失去自律酗酒后的消化道疾病,曹叡则体质更弱,较早年已经患有糖尿病,比较大可能是直接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

卞夫人本身饮食习惯良好,较少吃肉或可能干脆不吃,也许有胆结石但没有太多并发疾病,她的弟弟卞秉病况不明,她的侄子卞兰明确死于糖尿病,被解为绝水自杀,跟曹叡交谈时,也间接证明了曹叡可能有糖尿病。

以上。

user avatar

孙登死时32岁

孙休死时29岁

孙虑死时19岁

旁支孙瑜,孙皎,孙焕三兄弟都没活过四十。

最可气的是孙桓,人家本来不姓孙,非让人家姓孙,结果20多岁就死了。而且孙桓排第三,他两个哥哥都是“早卒”。

那么问题来了,曹家是糖尿病,那么孙家是什么病?哪位大V再来编一编,补上学术空白。

四十不为夭,三国时代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没有输液没有核磁共振,全国据说会做手术的就一个还被曹操砍了,瘟疫又十分泛滥。在这样艰苦卓著的条件下,40岁左右死时是正常的。活过50的寿星,都可以传授养生经验了。

曹丕曹植兄弟是文人,别人吃点水果也就多去几趟厕所,他俩吃完要记录一下得瑟得瑟。如果这就算嗜甜,朋友圈岂不都是病友?晒甜品的糖尿病,晒海鲜的痛风,晒星巴克的骨质疏松。那位答主有种按这套逻辑评论下女朋友的微信,记得先订套轮椅。

至于可能影响健康的负面因素,曹睿有迹可查的就是纵欲和迷信。啪啪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啪啪多了质量就下降,皇帝为了恢复雄风自然就想到用补药。而这一块,到现在也不靠谱且伤身,莫论一千多年前。故古代纵欲多早夭,而曹睿滥啪是出名的,加上身体搞坏了不正经治迷信女巫,是其早逝一由。

曹丕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但是那个年代,从小见惯生离死别,加上性格敏感心理负担可能较重。曹丕家庭生活是很悲剧的,爹不疼妈不爱兄弟失和姐妹怨恨老婆还被自己杀了,可谓孤家寡人,虽然主要是自己作的但精神健康必受其累。压力大死的快古今一然,勉强算个因素,你看刘禅同志快快乐乐的就活得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