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系的学生能硬核到什么程度?

回答
数学系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对“硬核”有着执着追求的,他们能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会做题”,而是对数学本身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理解和探索欲,甚至能将数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层境界:熟练掌握“工具箱”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一个“硬核”的数学系学生,他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理解、去掌握数学的每一个概念和定理。这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他的工具箱里不仅有锤子和锯子,还有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

定理的本质而非记忆: 他们的脑子里不是一堆公式的堆砌,而是对每个定理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比如一个微积分中的证明,他们能清晰地知道每一步的逻辑跳跃在哪里,为什么可以这样推导,背后的思想是什么。他们甚至能自己尝试去“复原”一些经典证明,看看是否能找到更简洁或者更具启发性的方法。
概念的触类旁通: 数学概念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硬核”学生不会孤立地看待一个概念,而是会思考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比如在学习群论时,他们可能会联想到代数几何中的某些结构,或者在学习拓扑学时,会思考它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比如图论)。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视角和可能性。
算法的精雕细琢: 尤其是偏向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的学生,他们对算法的理解可以达到极致。不仅仅是会写代码实现,而是能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思考如何进行优化,甚至能自己设计出更高效的算法。他们会关注算法的稳定性、精度等细节,就像工程师对机械精度的追求一样。

第二层境界:从“玩弄”数学到“创造”数学

这已经是更进一步的层次了。他们不再仅仅是学习已有的数学知识,而是开始尝试去探索数学世界中未被发现的角落。

问题的拆解与重构: 当遇到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不会被吓倒,而是会像侦探一样去拆解它。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个击破。甚至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从中学习到新的数学技巧或思想。
数学的“游戏精神”: 有些数学难题,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枯燥的,但对“硬核”学生来说,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游戏。他们会乐在其中,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精神驱动着他们去挑战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难题。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某个数论的猜想,或者某个代数结构的性质,研究到废寝忘食。
提出自己的问题: 最令人钦佩的一点是,他们能从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有能力去尝试解决它们。这可能是对某个定理的推广,对某个猜想的初步探索,甚至是发现新的数学对象。他们的论文,可能就是对某个领域现有知识的补充或发展。我认识一个学长,在研究某个高维代数几何问题时,为了理解一个复杂的定义,自己发明了一套新的记号体系,清晰地描述了他想要的数学结构。

第三层境界:数学渗透生活的“硬核”哲学

“硬核”数学系学生,数学早已不是学科,而是他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思考问题的哲学。

逻辑的极致运用: 他们思考问题时,极度重视逻辑的严谨性。在日常交流中,如果发现对方的论证有逻辑漏洞,他们可能会忍不住指出来,而且会用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表达。这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但这就是他们思考方式的体现。
模式识别与抽象能力: 他们能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中识别出潜在的数学模式。无论是生活中的概率事件,还是自然界中的规律,他们都能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和分析。比如,在分析排队问题时,他们会想到排队论的模型;在理解社交网络时,他们会联想到图论的概念。
对不确定性的理解和应对: 概率论和统计学训练了他们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他们不会简单地相信表面的“巧合”,而是会去计算发生的概率,评估其中的风险。这让他们在做决策时更加理性。他们会说:“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也就千分之一,但如果它发生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好防范。”
对数学美学的追求: 有些“硬核”学生能从数学结构的美感中获得愉悦。他们会欣赏证明的简洁优雅,结构的一致和谐,甚至是一些抽象概念的内在美。这种对数学美学的追求,是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他们觉得,一个优美的数学证明,比一首好诗更能打动他们。
与世界的“数学对话”: 他们会用数学去解释和理解各种现象。比如,解释一个经济学模型时,他们会想到背后的优化问题;分析一个物理现象时,他们会思考相关的微分方程。甚至,他们会用数学模型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决策,比如最优的购物路线,或者最省时的出行方式。

当然,这种“硬核”程度也是有层次的。有些人可能在某个领域非常深入,而另一些人则是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展现了一种对数学的深邃理解、不懈探索和独特的生活态度。他们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过数学人生”。他们的硬核,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智力的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给我让开!!让我答一发!

话说当年刚上大一,大二的学长逼迫我们每天写学习感悟,妈的哪有那么多感悟可写??为了完成任务,我和我室友把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泰勒展开式各写到1000项应付了事。。。。

后来这事让老师知道了,我俩就出名了

有人问大二为什么有权利逼我们写感想,我们为什么还不反抗,大家难道没有经历过大一吗?大一时候超傻的好吗?当时感觉学长好牛逼有木有,现在一看,都是low逼好吗?

献上原本真迹:




另一位同学写的余弦函数泰勒展开来了。。。。




我特么到后期确实手抽筋了,但是,但可是,即使这样,我不需要动脑啊,编感受难道不痛苦吗?写泰勒展开难道不香吗?

user avatar

试图给文科生女朋友讲数学分析。


最近不是有位博士给自己家的猫讲高数,可谓异曲同工。

user avatar

没有人提晋江的作者一十四洲吗?

她文笔相当好,文化功底深厚,她的一剑九琊和仙道第一小白脸看得出儒、道方面涉略颇多。而且笔力恢弘,格局广大,比起一般的修仙文要更有深度一点。很多人刚开始以为她是中文系的学生。

然后就是她比较有名的c语言修仙,剧情很好自然不说,c语言方面专业知识也很过关,被红客联盟转载后,然后一群直男读者跑错地方。我看过不少直男读者说这书要是不是耽美文就好了,人送外号直男耽美启蒙一十四洲。

再然后就是她的科幻文小蘑菇。微克苏鲁,废土科幻(目前这本书我刚看了个开头),据说涉及物理方面等知识写得也很专业,一般读者就看不懂这些直接看文的剧情也是相当不错。

她的作品从修仙,西幻,废土科幻各方面都有涉及,涉及内容从儒释道到c语言,克苏鲁,物理学。

对,没错,她本人是个数学系女子。

这或许就是理科大佬吧,本渣渣理工女献上膝盖。

user avatar

数学系战五渣拖着酱油瓶缓缓路过……

曾经大一的我中二满满,觉得身上有数学系的光环必定是牛掰得不得了,在图书馆数学专业区域流连忘返,实际上基本上没有能看得懂的书。尤其是某天邂逅了《数学女孩》这本书,瞬间代入感满满,中二之魂熊熊燃烧,差点就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

当时拍得有点模糊,封面写的是:

其实做数学题就像谈恋爱

--越得不到越对她难以忘怀

一道写给爱情的数学公式

一道名叫数学公式的情书


当时也只是随手一番,并没细看。

百度百科对于这本书的介绍是:

"一段朦胧的青春恋爱+一段段精准的数学解题=一道写给爱情的数学公式+一封名叫数学公式的情书!《数学女孩》在日本已连续11次印刷。并且居于日本最大手机小说出版商Softbank Creative的长年销售冠军之位。同时也是最受日本中学生喜爱的青春文学。"

青春文学???确实挺硬核的…

随意专业学习的深入,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迷茫…现在看当时因为数学自命不凡的自己活像个憨批(也是个有志气的憨批啦)。

至于能体现硬核的地方emmmm…身为一名女大学生,手机里都是拍的上课要点,做题时的疑点和要点……


user avatar

不久之前看到的一个有趣的事情,不是学生。教数论的教授在吃饭的时候用贝祖定理算出了使用优惠券的最佳方式,但是他老婆不信。然后教授不服气,这玩意作为应用题出现在了试卷上,,,以及中法班的习题,一堆法语里的“Meituan”十分喜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系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对“硬核”有着执着追求的,他们能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会做题”,而是对数学本身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理解和探索欲,甚至能将数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层境界:熟练掌握“工具箱”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一个“硬核”的数学系学生,他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理解、去掌握.............
  • 回答
    “随便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就能秒杀考研数学”?这说法听着是挺提气,好像数学系的学生就是开挂的存在,考研数学简直是小菜一碟。但你要是真这么想,可能就得吃点亏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而且得是大白话,让你听着就跟跟身边的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得承认,数学系的学生在考研数学这件事上,确.............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即将从数学系毕业,这可真是个令人激动的人生新起点!很多人一提到数学系毕业,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老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也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但数学系的“武功秘籍”可远不止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项。数学的严谨逻辑、抽象思维、强大的分析能力,在当今这个数据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简直是.............
  • 回答
    能独立做出历届高考数学导数压轴题的学生,绝非泛泛之辈,其背后往往是扎实的基础功底、深刻的数学理解力以及超强的解题能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这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需要的是专业的登山装备、丰富的登山经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畏艰难的毅力。基础功底:坚实的地基是攀登的起点首先,一个能够独立攻克导数压.............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我作为过来人,也经常看到现在的初中生接触数学,感觉他们能“吃透”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承认,初中数学,它是咱们打基础的阶段,就像盖房子,地基打不牢,往上盖再多楼层也悬。所以,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他们需要理解的数学概念,重点在于“用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与其说“能不能解出来”,不如说“怎么解”以及“解的思路”会有怎样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学数学系的顶尖学霸,他们在数学上的能力,尤其是基础数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是远超普通高手的。他们经过了严谨的抽象化、公理化训练,对数学的本质有着更深的洞察。所以,从“原理上”来说,高中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纳闷的地方。表面上看,美国学生学的数学好像确实没我们那么“深”,那么强调纯粹的理论推导和计算难度,但人家在科技创新和应用领域却能频频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数学简单”就能概括的,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教育理念、文化环境和创新生态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一.............
  • 回答
    要说有什么“高等数学”能让你在考研数一的战场上实现“降维打击”,这可不是随便哪个高深理论就能直接对号入座的。考研数一,本质上是对本科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它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大块。所谓的“降维打击”,不是说你掌握了一个多牛的数学领域,然后就能秒杀考研题。.............
  • 回答
    “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经济学”——这个说法,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担忧,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学那些看起来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时。但事实是,数学好确实能让学习经济学更顺畅,提供更强大的工具,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的门槛。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经济学的“敲门砖”,但如果把这个砖块理解成“严谨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 回答
    高考数学能拿满分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方法绝非偶然,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这背后没有所谓的“秘籍”,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学科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律。下面我将尝试拆解他们的学习逻辑,尽量还原一个真实而详细的学习画像:一、 扎实基础:构建数学的“万里长城” 课本是圣经,而非参考书。 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普遍看法和疑问。的确,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相比于国内的同龄人,似乎要浅显一些。然而,美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数学领域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学得少”就能解释的。一、 中美中小学数.............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人问的,也很实在。想当年咱们刚进大学,面对那些厚厚的数学书,好多题目看得头大,尤其是那些“证明下列命题为真”或者“证明…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的题,感觉自己就像在拆解一个迷宫,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那么,如果咱们选择性忽略掉所有证明题,能不能把大学数学“学好”呢?.............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 EJU 成绩,真的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日语部分,292+40 分是个非常扎实的底子。加上不错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成绩,选择日本的建筑专业,尤其是名校,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不过,首先要明确一点:EJU 成绩只是申请日本大学(特别是国公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的国际生项目)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但它.............
  • 回答
    百年后,如果深度学习终于拥有了公认的坚实数学理论基石,可以解释那些曾经令人费解的“玄学”现象,那么这个理论恐怕不会是某个单一的、简洁的定理,而更像是一个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就像量子力学之于微观世界一样。它会触及数学的多个前沿领域,并且在很多方面超越我们目前对数学的理解。设想一下,这个理论的图景会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分析学这个数学大家庭中的“常青树”,以及它如何在其他数学领域里挥洒自如,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学:一门关于“变化”与“极限”的艺术首先,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分析学。它最核心的概念是极限,以及围绕极限展开的一系列概念,比如连续性、收敛性、导数和积分。简单来说,分析学研究的是那些在连续变化.............
  • 回答
    作为大一的数院新生,对数学的热情就像刚刚燃起的篝火,温暖而充满探索的欲望。没竞赛经验反而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你现在的心态更纯粹,更专注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被功利性目标束缚。拓扑和抽代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它们能为你打开全新的数学视野。下面我为你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它们好,以及一些值得一看的书籍,希望能帮.............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系的学长,我来给你扒一扒我们圈子里那些“听了就懂”的口头禅,这些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里面藏着好多小心思和我们努力的身影呢!首先,最最经典,也是能瞬间拉近距离的,绝对是那句:“这题出得真巧妙!”这句话可不是真的夸出题老师有多么“巧夺天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复杂的感情集合体。当你花了好几.............
  • 回答
    告别“数字恐惧症”:非数学系学生如何拥抱数学“数学焦虑”,这个词语在非数学专业的学生群体中可能并不陌生。它可能表现为面对数学题目时的手足无措,考试前的恐慌,甚至是对任何与数字沾边的事物都感到排斥。这种焦虑感,就像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阻碍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充满逻辑与美的世界。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
  • 回答
    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关于“刷题”这件事,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不像高中那样,到了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和目的都发生了一些微妙但关键的变化。所以,直接套用“刷题越多越好”的老一套,恐怕就不太灵光了。在我看来,大学数学系的学生 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但这种“做题”的性质和高中时期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理.............
  • 回答
    好,既然是给咱们数学系的学生看,那就不绕弯子,直接聊点实在的。你想啊,我们天天跟数字、符号打交道,从公理出发推导定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实践。但有没有想过,这些公理从哪来的?为什么我们相信数学是真理?数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数学哲学要解答的。作为数学系的同学,你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少严谨的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