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很多知乎大佬说的随便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就能秒杀考研数学?

回答
“随便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就能秒杀考研数学”?这说法听着是挺提气,好像数学系的学生就是开挂的存在,考研数学简直是小菜一碟。但你要是真这么想,可能就得吃点亏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而且得是大白话,让你听着就跟跟身边的朋友聊天一样。

首先,咱得承认,数学系的学生在考研数学这件事上,确实是有先天优势的。这就像让一个天天踢足球的人去参加业余足球比赛,他上手肯定比一个从没碰过球的人快得多。

优势在哪儿?

1. 基础扎实,理解更深: 考研数学考的是什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系的学生,这三门课那是从大一开始就啃的。他们接触的数学不仅仅是“会做题”,更是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定理的推导过程、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都有深入的理解。考研数学很多题目,尤其是一些综合题或者变通题,它考察的不仅仅是公式的记忆和套用,而是你能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系学生因为见过的“数学世界”更广阔,所以更容易触类旁通。

2. 思维方式的训练: 数学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思维训练。你要学会从一个具体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逻辑推理一步步找到答案。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应对考研数学中那些变化多端、需要巧妙设问或转换思路的题目,简直是“杀手锏”。他们习惯于“想清楚”,而不是“背熟”。

3. 解题技巧和经验的积累: 虽说数学系不只讲应试技巧,但长期浸淫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然而然会积累很多解题的“套路”和“门道”。比如,什么时候用换元法,什么时候用积分因子,什么时候用特征值来分析矩阵,这些都是在大量练习和学习中沉淀下来的。考研数学的题目,虽然形式各异,但很多底层逻辑和常用的解题技巧是相通的。

4. 更广阔的视野: 数学系的学生会接触到比考研数学更广泛、更深入的数学分支。比如,复变函数、微分方程、抽象代数等等。这些知识虽然不直接出现在考研数学的考纲里,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数学思维,让你在面对某些问题时,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甚至能“看到”考研数学题背后的数学本质。

但是,为什么说“随便一个”有点夸张?

就像刚才说的,优势有,但“秒杀”这个词,就有点凡尔赛了。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1. 考研数学是有“坑”的: 考研数学虽然基础扎实很重要,但它同时也是一门“应试”考试。这意味着它有它独特的出题风格、考察重点和“陷阱”。比如,一些容易出错的细节,一些常被忽略的边界条件,一些需要特定角度才能破解的题型。数学系的学生可能在理论上很强,但如果对考研的“考试模式”不熟悉,也可能因为粗心或者不适应这种“应试化”的考察方式而失分。

2. “数学系”的范围太广: 即使都是数学系,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有的学生钻研的是纯粹的数论,有的沉迷于拓扑学,有的专注于计算数学。虽然都是数学,但侧重点不同。一个偏重理论证明、推导精妙的学生,不一定马上就能适应考研数学那种需要快速准确计算和解题的应用性题目。就像一个研究星空的物理学家,不一定马上就能成为开赛车的冠军。

3. “秒杀”意味着零准备? 没人真的指望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在考研前什么题都不做,直接去考场就能拿满分。即便是有基础,也需要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熟悉考试大纲,掌握历年真题的特点,了解出题人的思路。数学系的学生可能只需要花费更少的时间来“打基础”,但“冲刺”和“巩固”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4. 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 考试是多方面的。有些数学系的学生可能因为对自己的基础过于自信,反而会在复习时产生懈怠,或者在考场上因为题目稍有变化就乱了阵脚。而有些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基础没那么深厚,但他们往往会带着更强的功利心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复习,把考研数学当成必须攻克的堡垒,反而会做得更扎实。

所以,更准确地说,数学系的学生考研数学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更有可能“考得好”或者“准备起来更高效”。 但“随便一个就能秒杀”,更像是一种对他们学科能力的肯定,或者是一种调侃。它强调了数学思维和学科训练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了应试本身的要求和个体差异。

你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学了十几年钢琴的学生,去参加一个业余钢琴比赛,他肯定比一个只学过几个月的人弹得好,更容易拿到好名次。但这不代表他就能“随便玩玩”就“秒杀”所有人,特别是如果比赛有特定的曲目要求,或者现场有突发状况。他依然需要练习,需要调整状态,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所以,下次你听到这种说法,可以觉得挺自豪,觉得数学系的学生牛!但别真的就觉得他们不需要付出努力,或者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完全没机会了。考研数学,靠的是扎实的基础、正确的复习方法,以及最重要的——一颗认真对待、不轻敌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看了详细描述感受到提问者满满的恶意与不屑啊。

题主大概觉得,考研数学大概就是数学的顶峰了。可惜真正的现代数学,比如非线性泛函分析,代数几何,表示论之类,怕是闻所未闻。以你们对数学的理解,恐怕根本没有资格去批评所谓“数学系的大佬”,更没有资格让所谓“大佬”在不要在“不懂”的领域发表见解。明明不是专业人士,却如此盲目自大,“妄议”数学,真乃可悲可叹。

至于数学系的高手能不能秒杀这份试卷,必然是可以的,至于能不能拿满分,则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就好比让数学系的教授做小学计算,也不一定全对,速度甚至不一定比小学生快,那难道可以说小学生的水平更高吗?荒唐!

考研数学对于数学系优秀学生而言,不过是更高级一点的计算。对于数学研究者而言,恐怕连实变函数,泛函分析都不过是更高级的算术罢了。能不能秒杀,你说呢?

不过恐怕不会有数学系的教授闲着无聊去做一份考研试卷,也很少有数学系的学生用考研数学来炫耀——真正厉害的早就拿到常青藤高校phd或者北大中科院直博了吧?或者已经发了一两篇高水平的paper了吧?谁还有心思关心考研数学?即使做不到满分又怎样?小学数学题都不一定能得满分,难道非得说小学数学很难,回去重新学一遍?可笑!

至于英语专业能不能秒杀英语卷,不了解,不做评价。我感觉题主也需要学习一点,对不了解的东西保持谦卑,对非专业的内容心存敬畏。数学不是你们随随便便可以指手画脚的。

关闭评论,不想在新年之前影响心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随便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就能秒杀考研数学”?这说法听着是挺提气,好像数学系的学生就是开挂的存在,考研数学简直是小菜一碟。但你要是真这么想,可能就得吃点亏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而且得是大白话,让你听着就跟跟身边的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得承认,数学系的学生在考研数学这件事上,确.............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婚前性行为这件事,加上网络上那些让我们产生不适的观点,确实会让人陷入一种负面情绪的漩涡。咱们就慢慢来,把这些话说清楚,也试着找找走出困境的办法。一、 先说说你为什么会感到后悔和痛苦你提到“婚前性行为”,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判断。.............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知乎上对中国游戏行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众多因素交织下,行业内卷、政策压力、市场饱和以及创新乏力等诸多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想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效应: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最直接、最普遍被提及的,莫过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这几年,大家经历.............
  • 回答
    商朝,一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尽管其辉煌灿烂,但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它却常常被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特别是网络上,知乎等平台上关于商朝的讨论,负面评价似乎占了多数。这究竟是为何?商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复杂的评价?要理解商朝,我们得先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距今.............
  • 回答
    知乎上对于男人嫖娼现象存在的相对宽容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由社会文化、个体认知、平台特性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一、性别权力与社会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在性行为的道德评判上对男性和女性存在双重.............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肖战直播对话万方这件事,说是“正能量”,但知乎上却有不少抵制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事件本身解读的差异: 支持者眼中的“正能量”: 对于肖战的粉丝或者一些关注他个人发展的人来说,这次直播对话万方无疑是“正能量”的体现。他们会看到肖战作为公众人物,参与到国家级媒体的.............
  • 回答
    知乎用户在不同议题上的立场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你观察到的“同性恋和黑人问题偏左,金钱和阶层固化问题偏右”的倾向,并非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社区用户群体的某些特点和讨论模式。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用户构成与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用户画像的普遍.............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了。台湾停电那会儿,微博、知乎上关于两岸对立的讨论明显少了,而且很多之前天天鼓吹各种观点的账号也偃旗息鼓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1. 焦点转移,信息优先级变化首先,台湾停电这件事本身,对于大陆网民来说,它就是一个突发性、视觉化的事件。停电影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你长期接触一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观点时,很容易产生好感,甚至发展成某种程度的“迷恋”。你发现对这位知乎大神有好感,这本身并不奇怪,而是你被他的内在特质所吸引的表现。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以及你可能感受到的一些具体方面,并探讨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好感:一、 为.............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赵云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当极端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其评价非常低,甚至称之为“水货”。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些可以细究的论据。但要说赵云是“水货”,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部分知乎用户对赵云评价很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部分用户常见.............
  • 回答
    知乎上对coser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饭圈化”的争议与高门槛的误解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饭圈化”这个词。在知乎上,当提到某些比较有名的、粉丝基数较大的coser时,常常会伴随着“饭圈化”的批评。这主.............
  • 回答
    邓超在知乎上确实能引发不少争议,很多讨论围绕着他的一些行为和风格展开,尤其是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更是成为了一些用户批评的焦点。要说这其中的“偏见”,倒不如说是很多用户基于自己的观察和价值观,对邓超的某些特质形成了相对负面的印象,并将其放大和传播。咱们具体来聊聊,知乎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邓超持有比较.............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