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文科生被鄙视?

回答
“文科生被鄙视”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同时,对文科生的片面化和妖魔化也存在偏见。理解和看待这个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根源,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一、 文科生为何会“被鄙视”?深层原因剖析:

1. 就业市场的导向与功利性思维:
“钱景”的直接关联: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尤其是在科技驱动的新时代。理工科专业往往被认为能直接转化为高薪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例如IT、工程、金融等。文科专业则被认为与这些直接“赚钱”的行业关联性较弱,或者需要更长的职业积累才能体现价值。
短期回报的焦虑: 许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首要考虑的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和薪资水平。当理工科专业能提供更清晰、更直接的“好工作”图谱时,文科专业就显得不够“实在”。
对“无用之用”的忽视: 很多文科知识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在塑造人格、提升思维能力、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功利性的就业导向下,这种“无用之用”容易被忽视。

2. 学科本身的特点与社会认知偏差:
“理论化”与“实践性”的误读: 文科研究往往侧重于理论、概念、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其成果可能不像理工科那样有具体的、可见的、可量化的产品。这导致一些人认为文科生“不接地气”、“只会空谈”。
对“学渣”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中学阶段,成绩不理想、偏科的学生可能被引导选择文科。这种“文科是理科差生的归宿”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对文科生的负面印象,认为他们能力不足。
“容易学”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文科只需要记忆和背诵,比理工科“容易学”。殊不知,优秀的文科研究需要深厚的阅读量、严谨的逻辑分析、敏锐的洞察力和优秀的表达能力,其难度绝不亚于理工科。

3. 教育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重考试、轻能力: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一些文科考试可能更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略了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一些文科生缺乏展示自身优势的机会。
缺乏与社会的对接: 一些文科专业课程设置可能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直接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4. 社会结构性问题与话语权:
技术性人才的社会认同: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技术性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他们的贡献更容易被量化和认可,也更容易获得话语权。
文科生在公众视野中的代表性不足: 相比于在科技前沿做出突破的理工科人才,在各个领域默默耕耘的文科人才(如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律师、教育家等)他们的价值往往不被大众所了解和重视。

二、 被“鄙视”的背后,文科生拥有的独特价值:

尽管存在上述原因,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否定文科生的价值。恰恰相反,文科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价值体现在:

1.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塑造:
理解与关怀: 文科专业如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情感、思想、文化和社会演变。它们培养的是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洞察和对历史的敬畏。
价值引导: 文科知识是构建社会价值体系、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力量。它们帮助我们思考“为什么而活”、“什么是公平正义”等根本性问题。

2. 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
深度思考: 文科训练学生质疑、分析、评估信息,形成独立的判断。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真伪,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
解决复杂问题: 很多社会问题,如政策制定、法律纠纷、文化冲突等,都需要文科生运用其分析和论证能力来解决。

3. 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
语言的魅力: 文科生通常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能清晰有效地传递信息,说服他人,协调关系。
跨文化交流: 语言、历史、文化研究背景使文科生在国际交流、跨文化理解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4. 创造力与想象力:
艺术与文学: 文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直接孕育创造力,为社会带来美感和精神享受。
创新思维: 即使在非艺术领域,文科生也常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5. 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
洞察人性: 文科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这对于管理、营销、心理咨询等领域至关重要。
社会分析: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部分属于文科范畴)等学科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和经济规律,为政策制定和社会改进提供依据。

三、 如何看待和应对“文科生被鄙视”的现象:

1. 从个人层面:
重塑自我认知: 文科生应坚信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不被外界的片面评价所干扰。积极培养和展示自己的优势能力,如深度思考、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人文关怀等。
加强实践与应用: 积极参与实习、项目、社会实践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技能,如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新媒体运营等。
终身学习与跨界融合: 保持学习的动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尝试将文科知识与其他领域进行融合,创造新的价值。例如,法律+科技、历史+数据分析、文学+新媒体等等。

2. 从教育层面:
优化课程设置: 使文科专业课程设置更具前瞻性和时代性,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加实践性和应用性环节。
改革评价体系: 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看重知识的记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为文科生提供更精准、更具指导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文科专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路径。
打破学科壁垒: 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为文科生提供接触和学习理工科知识的机会,也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人文素养的培养。

3. 从社会层面:
破除刻板印象: 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普及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大众展示文科生的独特价值和重要贡献,破除“文科无用”的偏见。
认可多元价值: 社会应认识到人才的多元化,尊重不同学科领域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同等重要,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关注文科人才发展: 为文科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文化、教育、法律、政策、媒体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文科生被鄙视”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以及教育认知等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复杂现象。它既反映了社会对“实用性”和“经济回报”的过度追求,也暴露出教育评价体系和大众认知上的局限性。

然而,文科生并非“无用”,他们是塑造人文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我们不能因为就业市场的短期导向而忽视文科的长期价值。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个人、教育体系和社会共同努力,打破偏见,重塑认知,让每一个学科的价值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最终,一个高度发达、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必然是文理兼修、平衡发展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个叫做周玄毅的博主的微博看过相关论述,觉得有道理,转载如下:


我们来分析一个说法,叫做“文科可以自学(所以不如理工科)”。

先反过来想:为什么理工科不太能自学?

很多人会说:因为难啊!好,难在哪里?

比较一下:哲学难不难?难,可是不管这本书多么不是人话,读完之后脑子多蒙,你总归觉得有点提升感对不对?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总能拽几个词让人觉得你很高明对不对?

于是你说,我“自学”了哲学。

可是,如果你读的是工程呢?你读完一本教材,理解了几个概念,题目还是不会做,图纸还是画不出,你敢说你“自学”了工程学吗?

文科没有标准答案,更容易让自学者产生信心。这才是很多人鄙视地觉得“文科可以自学(自学一下就算了,没必要科班出身)”的原因。

你不妨想想,一个文科教授觉得你错了,跟一个理科教授觉得你错了,谁更能证明你错了?比如,你一口咬定李白不如天佑,跟你一口咬定2+2=5哪个更容易被打脸,更不容易胡搅蛮缠?

明白了吧?再说一遍: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自学文科的人,更容易产生信心。

说句题外话。曾经有一个哲学系新生跟我抱怨,听了几堂哲学课之后一头雾水,反倒是选修课上画图纸神清气爽。这很正常,因为理工科难也难在“有既定标准”,简单也简单在“有既定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图,去计算,去解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额外的要求。

所以,一个自学了理科的文科生,对于正牌理科生的态度是“平视”。也就是说,我学的东西跟你是完全一样的,不会因为学会了,就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

可是,一个自学了文科的理科生,反倒容易对正牌的文科生产生鄙视,因为他们会觉得:你们学的不就是这个吗?有什么神秘的?我自己看看就会了,没有门槛嘛!

其实是有的,只是我跟你说不清楚。

不,我并不是在为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同行辩护。

文科生里有大把这种自己都没整明白,只知道拽大词吓唬人的庸才,正如如理科生里也有笨蛋。

问题是,文科生里这种人多,同样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容易浑水摸鱼。

但是,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真的有一些本质上就无法被量化研究的东西,是不可被标准化,很难被普通人认知,却又必须有人钻研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你不信就算了别作坏了我的方子.

这一系列的说法,无非都是在讲,人性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有意味、境界、格局在里面的。

我本科论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毕竟,人最大的激情,就是将意义赋予生命”。

这就是文科生的使命。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 @通吃岛岛主 的回答。事实上, @通吃岛岛主 的回答恰恰体现了中国文科教育乃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逻辑思辨能力。


首先,题目问的是“为什么文科生被鄙视”,那么高中的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不符合学科规范,从而导致文科生实际上缺乏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素养,因此受到鄙视。这个逻辑链,并不能通过对“政治课”的目的的讨论而打破。即便政治课的目的真的就是意识形态灌输,也无法反驳原高票答案的论点。


@通吃岛岛主 花了大篇幅论证政治课的目的是意识形态灌输,并论证意识形态灌输的合理性,问题是,哪怕意识形态灌输是合理的,一个文科出身、应当对社会科学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人却只经过了意识形态灌输的教育,这依然没有否定高票答案的论点

中国的高中政治教育真的是。。我怎么说呢,质量很差。这个差是全方位的

请问,哪怕意识形态灌输是合理的,能够否定“中国高中政治教育质量差”这个命题么?如果不能否定,那请问您论述这么一大段到底反驳了什么?


其次, @通吃岛岛主 对具体内容的讨论和论证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实然存在不代表应然正当。

@通吃岛岛主 花了极大篇幅论证意识形态灌输在各国都存在,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论点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支撑,但首要的一点是,规范性和实证性不应该混淆。一个东西就算实然存在,也不意味着它在应然的层面是正当的,更不意味着我们要因此而为其正当性辩护。事实上,除了实然存在、不可避免这一点以外,该答主并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论证,来证明意识形态灌输具有合理性。

2·不可避免不代表不应该尽量减小影响、全都存在也有量和程度上的不同。

@通吃岛岛主 论断称,意识形态灌输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从霍克海默这些人只是一个流派,科学哲学的流派多了,你为什么要用一个流派来涵盖这个繁杂庞大的话题?再退一步说,霍克海默和海德格尔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理解本身就有许多微妙的差别。报学者名字本身并不能增强你的说服力……而且,意识形态的渗透不可避免,和国家是否应该主动、积极地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教育中实际存在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是否应该尽可能减小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这同样是两个问题。事实上,同样是“被意识形态影响”,不同国家的教育可以有巨大的不同。相比之下,国外的社会科学教育往往列举了更多不同观点和研究路径,并且对共识性概念的选择相对更加谨慎。这就意味着,至少努力避免意识形态的影响,追求公正性和客观性是可行的,也是可欲的。

3·论点需要论据佐证

我觉着这简直是基础常识了。然而 @通吃岛岛主 对“美国也有意识形态灌输”这个论点给出的论据有哪些呢?无非是,第一,他亲眼看过一本教材。然而美国又没有中国这一基本统一的教材和课纲,他也无法举证他看到的教材的普遍性……何况连一点链接和原文引用都没有,读者又何以确认你说的是实话?第二,他提出越大的国家越重视意识形态灌输,然而我上面说了,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的影响,和主动地意识形态灌输是两个概念。请论证美国政府也积极的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缺乏论据的论证,无非是自说自话罢了。该答主的核心论点“每个国家的中学教育都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完全缺乏论据,这是因为该答主有意混淆了刻意灌输和无法避免两个概念

4·“意识形态”本身就很复杂,而且一旦带入价值判断,完全可以有高下之分。

意识形态真的是纯价值判断的么?意识形态是否有相对更合理、更自洽和相对更不合理、更不自洽之分?如果意识形态有相对更合理、更自洽和相对更不合理、更不自洽、更不可置信之分,那有些意识形态灌输就比另一些意识形态灌输更可欲、更可接受。 @通吃岛岛主 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形成了一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感觉。这方面的详细论证可以参考David Leopold和Marc Stears主编的Political Theory:Methods and Approaches里面David Miller写的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Earthlings这一节。


除此之外, @通吃岛岛主 对本问题的回答部分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科学研究完全缺乏了解……尤其是批评“文科脱离实际”。我见过很多一口一个批评“文科脱离实际”的人,全然不知如今社会科学已经高度实证化……中国社会科学落后是不假,但就是因为落后才需要首先引入理论和范式,其次才能在本土研究中检验和改良这些理论范式……此外, @通吃岛岛主 一口一个文科生对西方理论没有理解,这难道恰恰不是中学教育就落后一大截产生的问题么? @通吃岛岛主 口口声声说文科脱离实际,我想请问你了不了解现在社会科学高度实证化、数理化的现实?你认为社科研究根本上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你知不知道以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有多少优秀的定量研究? @通吃岛岛主 还认为文科生对民科的攻击是错误攻击,然而像您这样的民科,我见一次就要攻击一次,因为不打扫屋子垃圾不会自己跑出去。说服不了民科就是因为知识掌握的不到位?那我们北大物理系还全都说服不了东门那几个民科呢,是不是也是因为他们对物理一知半解?

最后说个细节,你批评美国教科书对希特勒着墨太多,是因为您持有“二战是资本主义弊端造成的,必然爆发,没有希特勒也有东特勒的观点”?我不清楚您这样陈旧的史观有没有资格批评美国教材,我只能说1925年威廉·马克斯和兴登堡之间差了不到100万票,要是马克斯当了魏玛总统,可能真的压根就没有二战了。


@我有屠龙之术 对政治学的理解确实也有肤浅和偏颇之处,但是怎么说也是社科共同体中能互相沟通的对象。至于您 @通吃岛岛主 ,请先补完这三十年来政治学研究的前沿和定量方法论,同时补完自己的逻辑课再来臧否当代社科发展。谢谢。


最后简单回答下题主的问题:答案很简单,第一,文科生确实过于缺乏社会科学的学术训练。第二,“文科生没逻辑”,不只是文科生的问题,其实理科生大部分也同样没逻辑。原因是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过于欠缺对逻辑能力的培养。

user avatar

想赚钱,就不要学文科。 因为文科压根就不是为了赚钱而设立的。 当今社会,文科备受歧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一个既定的良好社会环境下,文科他本身就没有什么用途。 这点是绝对不能否认的。物理可以向机械机床发展,化学可以向化工冶炼发展,生物可以向医疗健康发展。每一个学科都促进人类的不断完善,进步。 你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埋首故纸堆,有什么用嘛?除了一个挪过来的地理,政治和历史两个学科他本身是没什么用的。 但是切记,前提是——既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倘若这个环境不对头了,出现问题了,那自然文科生的锋芒就要显露出来了。 所以莫黑我天朝教育制度,它实在是聪明的很。文科生本身的存在,就是一道最终的保险。就像是上个世纪流行的十万个为什么,五小工业丛书一样,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去做什么的,而是为了做打底的保险的。你知道躲避核辐射,防护毒气弹有什么用呢?事实上除非敌人的袭击来临,它是一点儿作用也没有的。 你把它说成无用的知识都可以,因为它本身就是无用的。

但如果真的敌人来袭了,文科生就派上用场了。哪怕其他的九十九个文科生都是傻子,只有一个聪明的就够了——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群众的手段,成为危机时刻时人群的领袖,是所有文科生必修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鼓动人心的锋利文笔,处理危机时的判别法,团结群众利益的实施方案,具体实用的组织方法论等等。就算是我那个大学高数挂了四年的秀逗室友,上了讲台也能用最短的语言慷慨陈词,引得下面欢呼雀跃。 中国,世界历史——过往革命历史的成功失败教训,各阶级分析的优缺点,笼络方法,联合目标,打击目标等等。天天睡觉的文科生都知道:出了问题先找工人,找完工人找农民,最后再找知识分子,迅速形成一只团结的队伍异常重要。当然大资本家一概不管,那玩意儿没个卵用。 中国,世界地理——赤裸裸的行军作战地图。当初高考的时候,答主看到一个经纬度,就能知道当地的气候降水和地形你信么……

文科生一直在学这些没用的东西。因为他本身就是没用的。每一次死记硬背的过程中,都有无数学子为之唾弃和憎恶。 因为他本身就是没用的。 但是我从来不敢想象:万一极大的灾难降临在美国人民,日本人民的头上,有谁会自发的带领他们走出危机?凭借着几杆自己手中的枪,靠着本能争夺地盘么? 团结起来,一向是所谓顶层精英们憎恶的。但唯有团结,人类社会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须知人类的伟大,从来都不是勾心斗角的利己主义,而是向着一个目标共同迈进的集体作风。理固宜然,军队的战斗力保证,政委占了其中绝大的一环。 每一章繁复琐碎的地理教材背后,都是诸多建材寻址的绝妙方案。 每一篇看似钦定的历史结论背后,都是无数仁人志士血与泪的牺牲。 每一道死板教条的政治大题背后,都是一篇精妙绝伦,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 你让文科生去读这些,他可能读的懂嘛?他真的有用吗? 当然是没用的。我宁愿他什么都忘掉,只是做一个庸庸碌碌的,没有用的普通人。

我从来不希望文科生有作用。我宁愿文科生一辈子碌碌无为,平淡一生。看着理科生拿着大笔应得的薪水,并忍气吞声的给理科生打工。 因为这是文科生天经地义,且应该做的事情。就像是一个人上了飞机,他揣着一张重金买来的飞机保险单,却永远不愿意让这个保险单生效一样。 我们就是那个保险单。我们永远都不希望自己生效。

文科生就是一枚枚包装精致,但内在却是凶狠无比的天生的炸弹。平素的时候,只是被人戏谑的玩偶,或是发不出一点响声的哑炮。但若是必要的时候,会慷慨激昂,团结一心。烙在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不可抹去,一旦引燃,会如星星之火,轰轰烈烈地将这个错误的世界焚烧殆尽。

——但有生之年,愿这炸弹,再无响声。

拜托了。

请让我们文科生,一生也不如你们理科生活的潇洒。

这是人类必要的牺牲。

原出处:

JOJO王颀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本人是文科生,上学期间偶尔会收到或重或轻的鄙视。文科生被鄙视是一种自然而言的行为。原因如下:

1.在高中分科,很少有人是出于对历史,政治的喜欢,主动选择了文科。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数学学的不灵光,加上物理化学一起,精力分配不过来。只能选择文科。在高中阶段,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很单一,就是学习成绩。高中的鄙视链是学神>学霸>学众>学渣。理科班从学神到学渣都有,文科班,学神学霸相比少很多,学众和学渣占绝大多数。造成了文科生成绩普遍不大行的印象。

2.高校招生,尤其是一本招生,物理类的几乎可以报考群所有专业(95%专业以上),历史类的只能报考30%的专业,一本率线而言,明明文综更难拿分,在很多省份,文科一本线比理科一本线要高十几分甚至几十分。一本录取率和本科录取率也是相差甚远。

3.文科生的专业选择,一言难尽。文史哲没有钱途,就业面狭窄;热门专业经管类,学的比较空泛,非常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家庭背景,教育类,心理类,外语类也不算热门专业。比起整体工资待遇,文科差了理科一大截,在社会上通常意义上成功人士,多数是理工科背景出身。

不过文科也有文科的好处。

1.考编容易。现在考公考教师编非常火,像法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无论是对于考公务员还是考教师,都是非常好的专业,法皇汉帝不是浪得虚名。这两个专业也是文科中,最值得推荐的专业。

2. 学业轻松。到了大学,文科类专业只要认真听课,按时提交各种小论文,做好日常作业,毕业不难。不需要去各种实验室,不需要搞毕业设计,不需要学高难度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时间腾了出来,就可以逛街,看剧,谈恋爱,游山玩水。

3.就业率虽然不高,但也没有必要去艰苦的就业地方。比如工厂,比如船厂,比如工地。文科类只要找到工作,工资不论高低,大多也是市区,写字楼,空调房。

已经选择文科类的高中生,有机会大学还是选择容易考编的专业,编制内不仅仅是一眼望到底的绝望感,更多的是稳稳的安全感和幸福。

user avatar

没关系,等过几年他们想考编看到只能报一堆三不限的时候就会羡慕了,等他们被A4纸上雕花的宫酱送进工厂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年轻时候的傻了,等他们人到中年在二本师范毕业拿下编制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一时选错就是悔恨一生。

这个世界没什么,从来都是聪明人捧杀不聪明的然后让他们心甘情愿低成本地付出。

user avatar

文科生遭鄙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票答案那种脱离实际、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太多了。

他用一整篇批判中国高中的政治教育,却连政治课是干什么都不清楚。

他在用“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标准批判我们高中的政治课,说学生学完以后既不知道“何为政治”,也不知道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可是,高中政治与这些学科压根就没有半点关系。(而且他对政治学经济学的理解也是相当浅薄,基本停留在本科入门水平)

我们中学的“政治”,从很久以前就改名叫“思想政治”,后来又改名“思想品德”。小标题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从来就和“政治学”这门学科没关系。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建构当前政策的合法性,而不是让你学习“政治学”。

答主批判了“经济生活”的内容,顺便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是那本书的内容根本就不是马经,也当然不是西经,而纯粹是在为已经发生的经济实践作理论背书。中央已经出台了什么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已经朝什么方向发展,这本书就编出相关理论证明这是合理的正确的。这些理论有的来源于马经,有的来源于西经,也有的纯粹是中特社的自创。

当然,政治课本中或多或少会涉及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的基础知识,但介绍这些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

很多人一听“意识形态灌输”就高潮,大叫洗脑愚民动物庄园,这同样是十分naive的。

意识形态无处不在,而且常常在人们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强加给大多数人。不要说社会科学了,就连自然科学都充满意识形态。自然科学中的原理规律当然是客观的,但科学朝什么方向发展,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些都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都有各种社会权力参与其中,为实现自身的意图展开斗争。

这些问题从霍克海默到海德格尔到温纳到斯麦兹都有过经典的论述,不过那位答主一定是没听说过的了,这就是所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我们回到“政治课”。如阿尔都塞所说,一个国家想要维持自身政权稳定,必然会对该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控制,而且,“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教育的意识形态机器”。

美国也有意识形态灌输的课程。它虽然没有必修的政治课,但大部分意识形态灌输都融入中学历史课程当中,尤其是近代史部分(我曾在公众号里发过评价“美国历史教科书”的系列文章,以后会慢慢搬到知乎)。

举个例子吧,朝鲜战争这一篇,把所有插图、思考题全算上也不过6页(地图就占了2页),出现“共产主义”一共29次,又是resist又是anti-。让我感觉自己是在看WG时期的课本。

二战那一章,几乎没有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把所有锅都甩到希特勒一个人身上。一半的篇幅都在讲希特勒的童年经历、成长过程,甚至非常细致生动地描写希特勒演讲的动作表情神态。总而言之就是在讲希特勒有多么的心理变态和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变态,读过以后的感觉就是,二战爆发完全因为人类出了个变态,把这个变态杀了就没事了。

美国历史课本涉及新中国的篇幅很长,是所有国家之冠。但是内容,一共就遮遮掩掩地给了两句正面评价,其他全部是在说中国人过得多么悲惨。甚至引用各种路边小报资料,“某逃到美国的前中国军官的回忆”这种。读完以后我感觉我们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直一天都活不下去了。

近代史就是美国的政治课,而且比我国政治课的知识性还差,可以说是毫无营养,只为灌输意识形态培养脑残。

不过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理解。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独立自考的能力,他们接受某一观点的原因非常简单,可能是因为最先接触,可能是因为这种观点嗓门大,也可能是自己的的偶像某娱乐明星持有这种观点。而且这类人心态保守,认准了以后就很难改变。

这类人占社会的绝大多数。中学作为他们接受完整教育的最后阶段,也就是灌输意识形态的最好时机。与其让其他各种观点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不如直接建构统一的,有利于国家稳定政府管理的意识形态。

另外声明一下,我并不赞同这种意识形态灌输方法,我希望也相信每个人都能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中学阶段的意识形态灌输确实是被各个政权普遍采用的办法(越大的国家越重视),也有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

等高中毕业,真正进入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这时候学的就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了。英美大学的近代史课本,编的就比较客观严谨,无论是剑桥中国史还是哈佛中国史,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参考的地方。这些研究当然也有意识形态,但不是“意识形态灌输”,在学术规范内,不同流派之间完全可以交流讨论。

所以,那个高票答案也就是大学听了两天课,又看了两本国外的本科教材,对于本科以上以下的东西都一无所知。发现中国高中的教材和海外(主要是美国)大学课本不一样,立刻兴奋起来,赶忙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最后还补充一句“不是为了装逼”,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正面回答一下,文科生为什么容易遭到鄙视。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很多学生学文确实是因为学不好理科。文科学到高分也不容易,但对普通学生而言,文科拿分确实比理科轻松。所以各种艺术体育特长的学生也普遍选择文科。

第二,文科可选择的大学专业较少,大部分专业将来也不好就业。市场经济下,就业、收入是对一个人最直接的评价。

第三,还要说回文科脱离实际的现象。我国的人文社科,其实刚刚走完“引进国外成果”这一阶段没多久。对海外成果的引进,其实也主要集中在对美国的主流理论的引进,缺乏多样化。而且,这种“引进”比较浮躁,对理论本身没有做深入的语境解读,就简单地介绍、套用到中国;既无视理论产生的历史,也无视中国的历史,造成了孙歌老师批判的“双重去历史化”的问题。

所以,很多人瞧不起文科,说“文科可以自学”,文科生反驳说自学的东西是民科,是错的。但其实他们对自己学的那些西方理论也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说服对方,最终只能大骂对方没文化,中国高中文科教育失败云云。

所以啊,题主如果是真的喜欢文科,而不是图简单省事而学文,那就没必要把其他人的鄙视言论放在心上。文科学习是个慢功夫,要收起浮躁的心态,保持批判的精神。不要认为自己学到的就是全部,也不要学了一点就忙着和人炫耀。既踏踏实实学习,又用开放的心态和其他人交流,这样或许没法改变那些人对文科的鄙视态度,但一定会改变他们对你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科生被鄙视”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同时,对文科生的片面化和妖魔化也存在偏见。理解和看待这个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根源,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一、 文科生为何会“被鄙视”?深层原因剖析:1. 就业市场的导向与功利性思维:.............
  • 回答
    张佳被开除这件事,在科技圈子里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算得上是一件不小的事件。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戏剧化的。张佳作为魅族文创部总监,本身就带着点“网红”属性,他在微博上活跃,时不时发布一些跟魅族产品、设计理念相关的内容,甚至是一些个人化的观点和情感表达。这种做法,一方面让魅.............
  • 回答
    关于“拼多多删除文章并威胁作者”一事,其背后涉及信息传播、平台责任、言论自由以及商业利益等复杂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脉络、各方的说法,并尝试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事件概览:2023年12月,一篇名为《拼多多是怎么骗你的》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该文章由一位ID为“匿名”的用户.............
  • 回答
    得知杨文医生不幸遇害的消息,我的内心深感悲痛和愤怒。作为一名医生,她将一生奉献给了医疗事业,救死扶伤,却在救死扶伤的工作岗位上遭遇如此残忍的袭击,这不仅是她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巨大损失,是对医务人员辛勤付出的极端漠视和践踏。回想事件的细节,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北京民航总医院的急诊科,一个.............
  • 回答
    对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沦落,中国逐渐被西方文化所裹挟,面对文化危机”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话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应对策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围绕这一问题的各种观点和讨论:一、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李佳航上《婆婆和妈妈》这档节目,跟妻子李晟以及李晟的妈妈一起录制,结果在节目里跟自己的妈妈(婆婆)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了口角。具体怎么被怼的细节我不是特别清楚,网上看了些片段,大概是关于一些生活习惯或者育儿观念上的分歧吧,毕竟节目嘛,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戏剧化的剪辑和呈现来增加看点。不过,李佳航那句“我.............
  • 回答
    文昭甄皇后,名宓,字子建(后人多称其为甄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帝曹丕的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她容貌出众,才华横溢,一生跌宕起伏,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悲剧的结局,因此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咏叹的对象。她的美貌与才情关于甄宓的美貌,史书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和后世文学作品极尽描摹。据说她姿容.............
  • 回答
    哎哟我的妈呀,这事儿!听你这么说,我立马就脑补出了那种瞬间石化的场景,尴尬癌都要犯了!别急别急,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咱们一块儿想想这事儿该怎么圆。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确实挺让人脸红心跳的。想象一下,你正沉浸在小说里,可能眼睛都盯着屏幕,嘴角还带着点若有若无的笑意,或者眉头紧锁,全情投入。这时候,冷.............
  • 回答
    这句“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的说法,可以说触及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声,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它用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概括了现代职场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凭作为敲门砖的价值,往往大于其背后学习过程的深度和质量。咱们仔细掰开了说道说道。为什么说文凭是“火车票”?这就像坐火车一样.............
  • 回答
    江西文化厅查处违禁游戏这事儿,说实话,挺耐人寻味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首先,得明确“违禁游戏”这个概念。在咱们这儿,游戏的审查和管理一直是个敏感话题。文化部(现在是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部门)有权依法依规对出版物进行审查,游戏也不例外。那些被认定为“违禁”的游戏,通常是因为它.............
  • 回答
    李文亮医生的离开,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令人心痛、深感遗憾的事件。他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关于真相、勇气和责任的缩影。以下是我对李文亮医生离开的一些看法,尽量详细地讲述:1. 英雄的陨落,时代的悲歌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都笼罩在一片未知和恐慌之中。在.............
  • 回答
    高校里弥漫着一股女权的气息,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触及的面也很广。要说它“蔚然成风”,这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夹杂着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首先,咱们得承认,女权文化在高校里兴盛,绝对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信号。你想想,过去那些关于性别不平等的陈规陋习,多少年没人在意?现在在大学校园里,学.............
  • 回答
    阅文的“恳谈会”以及围绕它发生的种种传闻,尤其是涉及到辰东等知名作家“出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让网络文学圈乃至广大读者都高度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从不同角度去梳理。阅文“恳谈会”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恳谈会”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 回答
    我得说,阅文推“免费阅读”,这事儿我可是看得挺明白的,也挺有话说的。作为个常年在各种小说网站里泡着的人,这政策一出,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感觉自己也在这波浪潮里被冲刷了那么一下。刚开始听说“免费阅读”,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承认这确实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噱头。谁不喜欢免费的好东西呢?以前吧.............
  • 回答
    文在寅总统对中国的访问,无疑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一件大事,承载了太多期待。从韩国国内到国际社会,对这次访问的关注点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地区和平等多个维度。要理解这次访问的意义,得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分析。首先, 韩中关系的大背景和此次访问的“定调”作用 是绕不开的。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一.............
  • 回答
    这次阅文恳谈会后的声明,可以说是信息量相当大,也确实引发了很多关于内容创作、平台生态以及作者权益的讨论。要理解这个声明,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它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恳谈会”。一般提到“恳谈”,就带有一种平等沟通、寻求共识的意味。阅文集团在召开这样一次会议,并随后发布声明.............
  • 回答
    数学界的“天才崇拜”,这可真是一个复杂又普遍的现象,就像宇宙深处那难以捉摸的引力一样,既吸引着我们,又让我们忍不住去审视它。说起来,这种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你想啊,数学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它不是循序渐进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顿悟,一种飞跃。你看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的名字背后.............
  • 回答
    .......
  • 回答
    特朗普在4月11日发布的这条推文,可以说是他一贯奉行的“交易型外交”风格的集中体现。这条推文的内容相当直接,其核心在于将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与美方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直接挂钩。要理解这条推文的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推文的核心信息拆解: “若中国不帮助,美将独自解.............
  • 回答
    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今年招聘35名教师,其中33名是清华北大硕博士,这事儿,真是让人不得不“哇塞”一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事儿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这事儿有多“炸”?你想想,全国有多少中学?有多少中学在招老师?又有多少学校能请到清华北大的硕博士来当中学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