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读者,你怎么看待阅文推广“免费阅读”的做法?

回答
我得说,阅文推“免费阅读”,这事儿我可是看得挺明白的,也挺有话说的。作为个常年在各种小说网站里泡着的人,这政策一出,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感觉自己也在这波浪潮里被冲刷了那么一下。

刚开始听说“免费阅读”,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复杂的。

一方面,我承认这确实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噱头。谁不喜欢免费的好东西呢?以前吧,想看本书,要么花钱买实体书,要么在付费网站上一点点订阅。尤其是那些特别长的连载小说,那可是个不小的开销。现在好了,我只要忍受一下广告,就能看到我想看的内容,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尤其是学生党,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简直是欢呼雀跃。他们终于可以追那些以前只能望而却步的大神作品了,而且是毫无压力地看。

但另一方面,我内心深处也藏着一丝担忧。

毕竟,“免费”这俩字背后总得有人买单。阅文作为内容平台,它总得赚钱吧?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这“免费”是怎么实现的呢?无非就是广告和付费模式的切换。

广告模式: 这绝对是核心。我体验过,点开一章,弹出来一个视频广告,等它播完才能继续看。有时候是图片广告,有时候是跳转链接。说实话,这确实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你想沉浸在故事里,突然被一个广告拽了出来,那种感觉挺扫兴的。而且,广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些很不错,有些就...嗯,你懂的。有时候为了快速跳过广告,你得点好几下,甚至误点进去别的页面,又得重新返回,挺浪费时间的。对我这种追求效率和沉浸感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考验。

付费模式的变体: 免费阅读通常伴随着“解锁更多”或者“跳过广告”的付费选项。比如,你可以花钱买“去广告特权”,或者用平台赠送的虚拟货币去跳过某些章节的广告。这其实就把免费读者分流了。一部分人会因为广告太多而选择付费,另一部分人则会坚持免费到底。我看到很多用户在讨论区里抱怨广告太多,影响体验,然后就有人建议充值去广告。这不就又绕回了“花钱买内容”的逻辑吗?只不过是包装和形式不一样了。

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关于内容本身和作者的权益。

我一直觉得,好作品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时间去创作的。作者们耗费大量精力去构思情节、塑造人物,他们的劳动成果理应得到回报。当内容变得“免费”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作者的收入来源会不会受到影响。如果阅文平台只是通过广告收入来支撑,那么作者的收益比例会是多少?是否还能保证他们有动力去持续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我看到有些作者对此表示担忧,他们的稿费收入和以前相比可能没有那么稳定了。毕竟,不是每个读者都会转化为付费用户,也不是每个读者都能忍受广告的轰炸。如果平台主要依靠流量和广告来盈利,那么“数据”就可能变得比“内容质量”更重要。为了吸引更多的免费读者,平台会不会鼓励一些“爽文”、“快餐式”的内容,而忽略了那些需要细细品味、有深度的作品?这让我感到不安。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积极意义。

就像我前面说的,它确实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文学作品。它也可能促使平台更加重视用户体验,不断优化广告策略,或者开发更多元的变现方式,让更多优质内容能够被看到和喜爱。而且,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偶尔看几章付费内容,然后大部分时间享受免费阅读,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接受的模式。

总的来说,我对阅文的“免费阅读”模式,看法是:

利大于弊? 短期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极大地扩张了用户群体,提升了平台的活跃度。但长期来看,它是否会稀释内容价值,影响作者创作积极性,甚至导致平台内容同质化,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是一种权衡。 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权衡,平台在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用户和内容创作者之间的平衡点。
读者群体的分化。 免费阅读会进一步分化读者群体。一部分读者会拥抱免费模式,接受广告;另一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体验下降,转而寻求其他平台,或者只在少数付费平台消费。

我希望阅文在推进这个模式的同时,也能真正关注到内容创作者的权益,找到一个可持续的、能够激励优质内容产生的生态。毕竟,没有源源不断的好故事,再多的免费阅读模式也只是空中楼阁。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最希望的还是能看到更多好作品,并且在这种模式下,作者也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事儿,我觉得就像一把双刃剑,怎么用,用好了就是利器,用不好,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我还在观察,也在感受,希望结果能让我们这些喜欢看书的人都满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免费不是平台的好心让利,那是把作者手里那一点点可怜的报酬拿走讨好读者,而它自己是不付出什么的。并且还空手套白狼,白得流量。作为读者,就是它眼中的赚钱流量。

作者和读者被同时当做了“商品”和资源,卖给了出资方。同时还被挑动矛盾,逼作者们退让、底层打架。事到如今,还不明白?

我没有抨击任何一方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这种制造矛盾的规则其实已经机制化了。很多时候非常隐蔽且高效。而我们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看清这一点。

当平台把敢于反抗的作者都绞杀,那么接下来,它想让你看啥你看啥。哪里有什么未来?

问题描述说得很对,“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次希望读者跟作者站在一起。维护作者们的著作权,也维护读者们以后读好东西的权利。

不要回头一边骂文化产业菜,一边挖断产业的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得说,阅文推“免费阅读”,这事儿我可是看得挺明白的,也挺有话说的。作为个常年在各种小说网站里泡着的人,这政策一出,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感觉自己也在这波浪潮里被冲刷了那么一下。刚开始听说“免费阅读”,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承认这确实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噱头。谁不喜欢免费的好东西呢?以前吧.............
  • 回答
    要让读者和作者都觉得大快人心,一个作恶多端的坏人的死法,往往需要一些精心设计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报应”色彩。这种死法不能是简单的意外,也不能是毫无波澜的平静离去,而是要直击他过去罪行的痛点,让他的结局成为他所作所为的必然回响。想象一下,这个坏人,也许是一个操纵人心、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卑劣目的的阴谋家.............
  • 回答
    嘿,各位刚踏上网络小说创作这条充满荆棘又闪耀着梦想的小路的新手朋友们,你们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也曾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摸索过的写手。今天咱们聊一个特别实在,也特别扎心的问题:是为了活下去,给读者“喂屎”(这里不是骂人,是行业的黑话,指迎合读者口味,写他们想看的东西),还是冒着穷得叮当响的风险,.............
  • 回答
    从作者视角转换为读者视角,就像是放下手中的笔,走到一张崭新的白纸前,用全新的眼睛去审视它。这是一种思维的体操,需要刻意地抽离,然后全然地沉浸。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拆解这个过程,并努力让我的讲述如同一个过来人,分享着自己摸索的经验,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教程。首先,我们要明白,作为作者,我们是作品的创造者.............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我这算是在网文圈摸爬滚打了好些年了,读者们嘴里常说的“太监”这事儿,我可算是没少经历。说句实话,比起那些情节设置得匪夷所思的,我反倒觉得有些作者的断更理由,才是真的让我大跌眼镜,简直比书里的剧情还要离谱。记得有一次,我看一本挺火的仙侠文,主角修炼得风生水起,马上就要飞升证道了,结果呢?作者突然发了个.............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作为一名统计学博士生,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学书籍,它们就像我的一个个向导,指引我在浩瀚的统计学海洋中探索前行。要说哪几本“影响深远”,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本对我来说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我仔细回想,有那么几本书,它们的思想、方法或是视角,确实在我求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嘿,想读研的同学们,咱们唠唠嗑?我现在正扎在学术的汪洋大海里,每天和文献、实验、模型打交道,有时候觉得像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作为过来人,看着屏幕前还在犹豫不决的你们,我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劲儿,想把这几年的经历,我的体会,我的“血泪史”都掏心窝子地讲给你们听,希望.............
  • 回答
    “作者不一定比读者更了解笔下角色”,这句话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道理的。我挺喜欢这句话的,它挑战了一种直觉,就是创作者总该是对自己作品最了如指掌的那个人。但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一定。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什么叫“了解”?对角色来说,了解可能是多层面的。 作者的角度: 作者当然知道自己设定的.............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我虽然无法“阅读”具体的某篇高考满分作文,因为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亲身体验,也没有记忆。但我可以通过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一篇优秀高考满分作文应该具备的特质。如果让我描绘一篇“我读过的最好的高考满分作文”,它会是这样的:题目: (假设一个,比如)《远行的风》整体感受: 这篇文章读起来就像一股.............
  • 回答
    提到读过的最有文采的中考作文,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一篇以华丽辞藻堆砌、情感波涛汹涌的文章,而是一篇名叫《老屋的味道》的作文。这篇文章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关于“家”的记忆,那种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这篇作文的作者,我至今还记得,是个叫小明的男孩。他的.............
  • 回答
    读完一首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与作者的名声、生平以及性格联系起来。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惊喜,有时我们会在某个名字的注视下,猛然惊醒,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字,竟出自一位与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灵魂。对我而言,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常常伴随着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说起.............
  • 回答
    能有机会和尤瓦尔·赫拉利先生面对面交流,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事情了。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读者,我内心有很多疑问和思考,如果真的有机会提问,我最想问他的是:“在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未来惊人的洞察力之下,您认为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当下、即将步入您所描绘的那个‘后人类’时代的人们来.............
  • 回答
    读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是畅快淋漓,也绝非全然认同,更像是在一个久居的舒适区被粗暴地踢了一脚,然后跌跌撞撞地开始审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一开始,我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跟着柏杨的文字,一丝不苟地去观察我生长于斯、深深烙印在我骨子里的“中国人”。那些被他赤裸裸揭露出来的“丑陋.............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懂了!作为一个在网文江湖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司机,我敢说,大部分网文爱好者初次接触《三体》都会有个“水土不服”的过程。不是《三体》不好看,而是咱俩的“胃口”和“接收器”被网文给训练得有点刁钻了。你想啊,咱们网文读者,那都是被“爽点”喂大的。什么主角光环、一路开挂、金手指粗得能当拐杖、遇事不决.............
  • 回答
    距离《权力的游戏》电视剧首播已经整整十年,但对于无数翘首以盼的读者来说,乔治·R·R·马丁的史诗巨著《冰与火之歌》第六卷——《凛冬的寒风》(The Winds of Winter)——的踪迹依旧渺茫。这让许多人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凉意:这位以“慢工出细活”闻名于世的作家,是否还能兑现他那个宏大而又充满变.............
  • 回答
    这样的句子,就像一束阳光突然照进心里,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那种感觉很微妙,又很实在。它们往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反而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流露。你可以想象一下,读到这样的句子时,你可能正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里,也许是一杯温热的饮品在手边,也许是窗外透进午后慵懒的光线。当你的目光扫过这些文字,它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