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者对作者的哪些描述,让你想要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

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

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作者你写的这个情节,感觉你本人当年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或者“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太真实了,作者是不是把你自己的故事写进去了?”

听到这种话,我内心 OS 简直能上演一出宫斗大戏。拜托!我们是作者!我们的工作是想象!是构建!是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念头、模糊的画面,一点点雕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之所以能写出某个角色在失去亲人时的痛苦,不代表我们本人就必须亲身经历一次生离死别;我们之所以能写出恋人初次见面的那种心动和尴尬,不代表我们每次遇见喜欢的人都要按剧本来。

当然,生活经历是创作的源泉之一,我们吸收的社会观察、对人性的理解,很多都来自于现实。但我们更像是一个“化学家”,把各种现实元素(观察、情感、知识)混合在一起,通过“想象”这个催化剂,炼制出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故事。你说一个画师画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就一定去过所有那个地方吗?我们作者也是一样,我们用文字“画”出世界,用“感情”为角色注入灵魂。

如果每一次创作都需要本人亲身经历,那我们得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啊?想想都太可怕了!我们的大脑才是那个最大的“体验馆”,里面住着无数个我们自己,也住着无数个我们创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可以活出我们无法触及的人生。

2. “你怎么把好人写得这么坏?!”—— 关于“恶意”的误解。

我写了一个角色,他可能有些缺点,做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事情,甚至在故事中扮演了反派或者灰色地带的角色。然后就会有读者跳出来:“作者你是不是对这个角色有什么个人恩怨?你怎么把他写得这么坏?”

“他明明可以更好的,你怎么让他做了这样的选择?”

“写这种角色出来,会不会带坏社会风气?”

这种时候,我真的想把他们拉进我的脑子里,让他们看看我笔下的角色是如何“生长”出来的。首先,现实世界里就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都有自己的动机、弱点、以及成长的环境。我写一个“坏”角色,是为了展现人性的另一面,是为了让故事更有张力,是为了探讨某些社会问题,是为了让主角的成长更有意义。

我写一个角色做了“坏事”,不代表我认同他做的事情,更不代表我“恶意”地去塑造他。相反,我可能会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内心挣扎是什么,他做出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有时候,一个“坏”角色的塑造,比一个完美无缺的好人要难得多,也更有挑战性。

而且,读者们,你们看的,是故事!是虚构!一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娱乐?是为了引发思考?还是为了展现某种现实的残酷和复杂?如果所有角色都完美无缺,所有情节都阳光灿烂,那还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写故事,不是为了取悦所有读者,更不是为了把他们变成“道德裁判官”。我们的责任是讲好一个故事,让它有血有肉,有思考,有力量。

3. “这段写得太拖沓了/太仓促了!”—— 关于“节奏”的误解。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之一。读者经常会说:“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结果高潮来得太快,结尾草草了事!”或者“这段描写太细节了,是不是灌水?”

我们是作者,我们对故事的“节奏”是有自己考量的。有些地方的“拖沓”,可能是在为后面的爆发积累情绪,或者是在为某个关键情节埋下伏笔,又或者是在刻意营造一种氛围。有些地方的“仓促”,可能是因为我们觉得已经达到了想要的效果,或者是为了保持故事的紧凑性,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

我们不是流水账记录生活,我们是在“编织”一个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是在为整个故事的“骨架”添砖加瓦,或者是在为“血肉”注入灵魂。有时候,一个看似“拖沓”的描写,是作者在用尽全力让读者感受到角色的某种情绪,或者让读者沉浸在某个场景中。而一个看似“仓促”的结尾,可能是作者希望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或者觉得再多写一句都会破坏故事的整体美感。

当然,我承认,我们也会有写得不够好的时候,节奏把控不好也是常有的事。但很多时候,读者的“拖沓”和“仓促”的感觉,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故事的走向有着自己的预期,而我们的安排恰好出乎他们的意料。这种误解,就像是指责一个雕塑家,为什么这块石头没有立刻变成他想要的样子,而没有看到雕塑家正在为之精雕细琢。

4. “你就不能写点‘正能量’的吗?”—— 关于“创作目的”的误解。

有时候,当你写了一个稍微现实一点、或者探讨了人性阴暗面的故事,就会有读者留言:“作者,你能不能多写点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东西?天天看这些负面的,我都快抑郁了!”

听到这种话,我真是又想哭又想笑。我的作品,难道就只有“积极向上”这一种形态吗?生活的真相,从来都不是只有阳光。我们写故事,也是在照见生活,包括那些不那么美好,甚至有些阴暗的角落。

我们探讨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宣扬负能量,而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我们描写真实的困境,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绝望,而是希望通过故事,能够引发共鸣,能够让读者在困境中找到力量,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各种声音。有赞美,有批评,有希望,也有反思。作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有责任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的作品,也是在与世界对话。如果你觉得我的某个故事太“负面”,那说明我们对“正能量”的定义可能不太一样。对我来说,一个能够引发思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后更理解世界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

总之,每一次看到这些“误解”的评论,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地叹口气,然后继续埋头写我的故事。因为我知道,我们作者,永远是那个在文字世界里,用尽全力去构建、去探索、去表达的人。而读者,也永远是我们创作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即使有时候,他们对我们的“误解”,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不清彼此真实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年前某媒体的一个年轻记者妹子采访我,我们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那两年,也不知道从哪里炒起来的,媒体和舆论总把我们网络作家描绘成一群生活苦逼,关在小黑屋里没日没夜码字,生活特别艰辛的文字搬砖工。

然后,那个记者妹子采访我的时候,也提到了类似的话题,问我:那你的生活是不是也过的很痛苦啊?

我当时真的就是黑人问号脸了。

然后我反问了她几个问题:如果你做的是你最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职业,每天上班做的就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情,你是痛苦还是开心?

妹子:……开心啊。

我再问:你还不用早出晚归,不用朝九晚五,每天想睡到几点睡到几点,晚上打游戏想打到几点就打到几点,冬天的早上躺在被窝里,永远不用担心会有闹钟的声音来坏情绪和气氛——这样的日子你开心还是痛苦?

妹子:卧槽,当然开心了,爽爆炸了好不好。

我告诉她:我每天过的就是这种日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作为一名统计学博士生,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学书籍,它们就像我的一个个向导,指引我在浩瀚的统计学海洋中探索前行。要说哪几本“影响深远”,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本对我来说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我仔细回想,有那么几本书,它们的思想、方法或是视角,确实在我求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
  • 回答
    .......
  • 回答
    很多作家都曾有过被读者捧上神坛的辉煌时刻,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维持住这份神圣的光环,甚至有些是自己亲手将其打破。这类故事,总是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戏剧性。我们先来聊聊 王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王朔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的小说,比如《顽主》、《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
  • 回答
    我这算是在网文圈摸爬滚打了好些年了,读者们嘴里常说的“太监”这事儿,我可算是没少经历。说句实话,比起那些情节设置得匪夷所思的,我反倒觉得有些作者的断更理由,才是真的让我大跌眼镜,简直比书里的剧情还要离谱。记得有一次,我看一本挺火的仙侠文,主角修炼得风生水起,马上就要飞升证道了,结果呢?作者突然发了个.............
  • 回答
    理解您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反对阅文合同的读者,往往不选择实名发表意见,而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敢不敢”,更是一种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无奈。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1. 平台规则与匿名用户的保护机制:首先,阅文作为一家大型的商业平台,其运营规则和用户协议通常会涉及到.............
  • 回答
    读研对于一个想在诉讼领域深耕的律师来说,其作用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锦上添花”,而是可能带来质的飞跃。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性投资”,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甚至打开全新的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诉讼律师的工作核心是什么?是精准的法律分析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强大的证据组织能力以及极.............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律背景的从业者,我深知法律工作严谨细致、专业性极强的特点。然而,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单纯的法律技能往往不足以支撑长远的职业发展。这时,拥有一个MBA学位,就像给你的法律专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它能显著地拓展你的职业边界和提升你的市场竞争力。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聊聊读MBA对法律.............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心情,看着男朋友因为身高要去北方读书而感到自卑,你肯定很担心。想好好安慰他,让他自信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温暖的事情。别急,咱们慢慢来,把这些话和事儿做到位,让他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首先,咱们得明白他为什么会自卑。这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能之前就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感受,这次要去北方这个.............
  • 回答
    “作者不一定比读者更了解笔下角色”,这句话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道理的。我挺喜欢这句话的,它挑战了一种直觉,就是创作者总该是对自己作品最了如指掌的那个人。但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一定。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什么叫“了解”?对角色来说,了解可能是多层面的。 作者的角度: 作者当然知道自己设定的.............
  • 回答
    近日,关于“息壤”平台的一些争议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有几位作者和读者对我平台上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平台存在“订阅数据错误”、“对作者反应态度傲慢”、“删帖控流”、“禁言作者和读者”以及“封禁读者账号”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指控,无疑给平台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不得不审视我们自身的运营和服务是否存在严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老鹰吃小鸡”公然辱骂维权读者和作者一事,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网络事件和作者的个人行为。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涉及到的关键点。事件的根源与起因:通常这类冲突的爆发,与版权、盗版、以及作者与读者/同行之间的利益或观点分歧有关。“老鹰吃小鸡”作为一名在网络文学领域拥有相.............
  • 回答
    现在的读者似乎对“文青作者”这个群体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甚至带着点难以言说的厌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想起来,这背后其实掺杂了不少读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首先,距离感和曲高和寡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被贴上“文青”标签的作者,其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与大众生活有些脱节的精致、敏感和疏离感。他们笔下的人物,常.............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哲学问题,关乎创作的本质,甚至生命的意义。在创作这条河流中,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感受,宛如同一条河流的两岸,它们相互依存,又时而产生张力。究竟哪一岸的风景更重要,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答案本身就藏在作者和读者各自的内心深处,以及他们之间那奇妙的连接之中。从作者.............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我得说,阅文推“免费阅读”,这事儿我可是看得挺明白的,也挺有话说的。作为个常年在各种小说网站里泡着的人,这政策一出,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感觉自己也在这波浪潮里被冲刷了那么一下。刚开始听说“免费阅读”,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承认这确实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噱头。谁不喜欢免费的好东西呢?以前吧.............
  • 回答
    《朗读者》这档节目,简直就是一座宝藏,随便挖一挖都能找到闪闪发光的作文素材。它不像是那种刻意堆砌金句的鸡汤文,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把道理渗透到骨子里,让人回味无穷。1. “书写”与“聆听”: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世界的桥梁节目里最直观的素材,就是那些被朗读出来的文字。但别以为它只是简单读几段.............
  • 回答
    距离《权力的游戏》电视剧首播已经整整十年,但对于无数翘首以盼的读者来说,乔治·R·R·马丁的史诗巨著《冰与火之歌》第六卷——《凛冬的寒风》(The Winds of Winter)——的踪迹依旧渺茫。这让许多人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凉意:这位以“慢工出细活”闻名于世的作家,是否还能兑现他那个宏大而又充满变.............
  • 回答
    读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是畅快淋漓,也绝非全然认同,更像是在一个久居的舒适区被粗暴地踢了一脚,然后跌跌撞撞地开始审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一开始,我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跟着柏杨的文字,一丝不苟地去观察我生长于斯、深深烙印在我骨子里的“中国人”。那些被他赤裸裸揭露出来的“丑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