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读者,你觉得美国人文章里的英制单位在翻译时应该换算成公制吗?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

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

为什么公制更方便(对大多数读者而言):

普遍性: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制(米制)。这意味着,无论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物理、化学,还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购物、旅行,甚至是新闻报道,用的都是米、千克、摄氏度。当读到一篇关于建筑、汽车、甚至食谱的文章,里面突然冒出“几十英尺高”、“几百磅重”、“零下10华氏度”,你脑子里得先过一遍换算公式。这就像是阅读时自带一个“翻译器”,效率大打折扣。
直观感受: 公制单位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十进制”特性。一米等于一百厘米,一千克等于一千克。这种以10或其倍数、分数构成的关系,让单位之间的换算和大小关系的理解变得非常直观。而英制单位,比如“1英里有5280英尺”,“1英尺有12英寸”,“1加仑有4夸脱”,这种不规则的进率,让很多读者需要额外记忆,也容易出错。
避免误解: 有时候,即使知道换算比例,也可能因为计算失误或者对比例记忆不清而产生误解。例如,读到“气温达到了70华氏度”,如果你不熟悉,可能会想“这算热还是算冷?”,脑子里还得默默算一下“(7032)5/9 ≈ 21摄氏度”,哦,原来是21度,挺舒服的。但如果直接写“21摄氏度”,瞬间就明白了。

什么时候英制单位可能保留(但要看情况):

特定文化或历史语境: 如果文章的主题本身就非常聚焦于美国文化、历史或者某个特定行业(例如,如果你在读一本关于美国早期公路建设的书),保留原始的英制单位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的语境,或者强调这种单位的使用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专业领域的术语: 在某些非常特定的专业领域,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公制是主流,但某些英制单位可能已经约定俗成,成为该领域的“术语”了。比如,在某些工程领域,仍然会使用英寸来表示非常精密的尺寸。但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通常会考虑到这个领域的读者是否熟悉这些单位,或者会提供脚注说明。
强调“差异性”: 偶尔,作者可能希望通过保留英制单位来强调美国在度量衡上的独特性,或者在对比中突出差异。

翻译的“度”:

我理解翻译不是简单的“一个换算成另一个”,而是要考虑读者的体验。所以,如果一篇美国人写的关于“如何在纽约街头找到一家好吃的汉堡店”的文章,里面充斥着“走上第五大道,大概两个街区,左转,然后沿着第七大道走大约0.5英里……”这样的描述,并且要我来翻译,我肯定会考虑把“0.5英里”换成“800米”或者“0.8公里”。这样读起来才舒服,才能更好地理解距离。

什么样的翻译让我觉得“不舒服”?

完全不换算,也没有任何辅助信息: 比如,一篇描述美国某州土地面积的文章,只写“这个州有X万平方英里”。
换算得太随意,但又不是精准的科学换算: 比如,把“10英尺”粗略地换成“3米”,有时可能可以,但有时又会损失原有的精确度。
过度解释: 在一些非专业性很强的文章里,为了一个单位反复解释“1英尺等于多少厘米”,反而显得文章很笨重。

我的期待:

理想的情况是,翻译者能够根据文章的性质、目标读者群,以及单位的出现频率和重要性,来决定是否换算。

对于一般性、科普性、生活性的文章, 强烈建议换算成公制,以提升阅读的流畅度和理解的便捷性。如果担心损失原有的“风味”,可以在文章开头或者一些关键地方,用括号注明原始的英制单位,例如:“这座大桥长约2.5公里(约8200英尺)”。
对于高度专业性、学术性强的文章, 或者涉及美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可以考虑在尊重原文语境的前提下,酌情保留部分英制单位,但最好有适当的注释,确保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理解。

总而言之,作为读者,我的目标是能够顺畅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单位的障碍能够被有效地解决,我自然会觉得更满意。所以,大部分时候,支持换算成公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走进作者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很值得讨论和规范的。我和出版社有过一点接触,这里就结合国内出版社的规范要求和个人理解来讨论一下。

第一,科技类的文献,原则上必须对所有英制单位进行换算。这一点国内出版社都有明确要求——科技类文献的计量单位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所以,翻译文献中的英制单位必须进行处理,这一点当下网上的科技类文章做得就还不够,不说翻译文献,就连原创文章的引用部分都经常有直接丢个英制单位的数字却不做处理的。具体实践中,如果是对自然界普遍性事物的描述,那么完全可以直接将原文改写为公制单位,不保留原始数字。比如原文说“光每秒能走671英里”,翻译时可以直接写作“光每秒能走1080千米”,不必用括号标注,因为光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原文指的是特定语境下的英制单位,比如产品规格参数、政策标准、经济行情等,可以保留原文,并紧跟在数字之后加注括号。比如原文提到“汽油价格每加仑3美元”,由于这里指的具体的经济行情,翻译时适合处理成“汽油价格每加仑3美元(约每升0.8美元)”。

然而,转换英制单位下的数据时,一定要注意原数据本身的近似程度,也就是有效数字的取舍!如果原数据本来就是约数,转换至公制时也应该保留原数据的约指程度。比如原文说的是“50英尺长的XX”,翻译时若是直接来个“15.24米长的XX”,这犯的就是基本科学素养的错误了。因为原文充其量只有两位有效数字,它衍生的一切计算结果也必须受有效数字的约束,只能表示成“15米长的XX”或“50英尺(15米)长的XX”,括号里也必须遵照原文的有效数字。以前我见过“赛百味的foot-long三明治要不要表示成30.48cm三明治”这样的言论,这显然是缺乏基本的有效数字意识的想当然论断。

当然,很多时候原文的有效数字位数可能不会显得那么直白,比如原文说“重达300磅的装置”,这个数据的有效数字到底取到哪一位就不太容易判断,作者想说的可能是“3xx磅”,也可能是“30x磅”(但肯定不会是精确的300磅)。对于这种包含“长尾零”的数据,或者修约后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数量差距的,转换时可以酌情多取一位有效数字,比如原文“重达300磅”,可以按两位有效数字来理解,转换成“重达140千克”;又如原文是“one hundred miles”,这种不写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可以视为仅第一位为有效数字,但转换公制后若直接写“两百公里”,数值误差就显得有些大,这时比较建议处理成“一百英里(约160千米)”,但不要写成纯汉字“一百六十公里”。就目前国内科技类读物的情况来看,酌情取一位有效数字作为机动的做法就足以保证阅读的连贯和顺畅性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原文表示的是更为笼统的约指,如“几百英尺”“数万加仑”之类的叙述,这样的数据甚至连一位有效数字都没有。不过既然这些数字本身就只表示一个数量级,如果转换至公制后没有产生超出一个数量级的误差,那直接把单位名称替换成公制——“几百米”“数万升”就行了,如果能找到稍微精确的估计,也可以把数量级稍稍微调,如“百余米”“数十万升”,但不调影响也不大。没必要对这样的约数做标注,但也不要完全不转换。

第二,小说等虚构类文学作品,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保留完整原文,只是在该单位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用脚注的方式标注。比如原文提到了“英里”时,在第一次出现“英里”的位置——无论是背景介绍、旁白、人物台词还是内心描写,给“英里”一词加一个脚注,如“*英里:英制距离单位,约合1.609公里”。不要直接在原文上加括号,也不要直接转换原文的数字。不过目前国内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是基本不怎么处理的,一般就按原文原样保留了

对于文学作品,计量单位可以视为特定场合下的专有名词,就像中国古代小说语境中出现的尺、寸、斤、两等,这些名词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应该尽可能保留其原始形式,一般来说也没必要非得让读者知道一个精确的绝对数字。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高、体重等关系到人物形象刻画的数字,用脚注来标注一个以国家规范单位表述的公制参考数值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介于严肃科技类文献和纯虚构类文学创作之间的非虚构体裁,如人文社科类文章、传记、散文、新闻、生活教程等,对于这类文字,一般没有强制性要求,但原则上肯定应该以尽可能照顾读者的理解感受为主,对翻译者而言,可以依据以下准则判断——凡是不属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之列的单位,无论是英制,还是马力、卡路里等习惯单位,都要默认读者首次接触时一无所知,如果要在译文中保留这些非规范单位,需要给出相应的解释(换算),或者给出一个用于比较的依据。至于换算的规则,按上面第一条操作就可以了(同样要注意区分约数和精确数)。

比如,如果一段新闻的原文是“某品牌汽车的油耗为每加仑x英里”,翻译时应该默认读者完全不知道“英里”和“加仑”为何物,那么原文的x就是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这里就有必要在原数字后用括号标注(约合每升y公里)。但如果原文是基于美国的本土语境,最好还是保留基于英制的原始数据。不过,如果新闻原文说“汽油价格从每加仑3美元涨到了4美元”,这里倒没有必要注解,因为原文表达的只是一个对比的意思,读者知不知道“每加仑”到底是多少不影响对原句的理解。

实际上,美国人的文章,尤其是自然科学类文献和新闻里出现英制单位的数量,除了政府规范或工程领域的原始数据,大部分本身就是从公制的原始语境下转换过来的(比如美国的电视台报道奥运会的时候就经常会在选手成绩后标注一个英制换算)。如果原作者使用英制单位表述(而没有附带标注公制),其本意就是便于只认识英制单位的人群理解,那么作为译者,自然也要为根本不认识英制单位的人群考虑,完全可以按有效数字修约规则直接写成公制,不需要附带英制原文的数字。据我所知,在一些规范要求更严格的国家,比如日本,在新闻这样的领域,不说一般计量,连货币单位都是要统一换算成本国币值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看到美国人文章里充斥着那些“英里”、“磅”、“华氏度”之类的单位,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头大。特别是当你生活在大部分国家都使用公制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我的个人感受是,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换算成公制更方便,读起来更顺畅。让我稍微展开说说我的想法:为什么公制更方便.............
  • 回答
    关于“中文文章中夹杂英文是否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很NB”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取决于多种条件,也因人而异,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特定语境下,恰当且有意义地使用英文,确实可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积极的联想,让人觉得作者“NB”的可能性是存.............
  • 回答
    理解您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反对阅文合同的读者,往往不选择实名发表意见,而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敢不敢”,更是一种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无奈。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1. 平台规则与匿名用户的保护机制:首先,阅文作为一家大型的商业平台,其运营规则和用户协议通常会涉及到.............
  • 回答
    我得说,阅文推“免费阅读”,这事儿我可是看得挺明白的,也挺有话说的。作为个常年在各种小说网站里泡着的人,这政策一出,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感觉自己也在这波浪潮里被冲刷了那么一下。刚开始听说“免费阅读”,我心里其实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承认这确实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噱头。谁不喜欢免费的好东西呢?以前吧.............
  • 回答
    我这算是在网文圈摸爬滚打了好些年了,读者们嘴里常说的“太监”这事儿,我可算是没少经历。说句实话,比起那些情节设置得匪夷所思的,我反倒觉得有些作者的断更理由,才是真的让我大跌眼镜,简直比书里的剧情还要离谱。记得有一次,我看一本挺火的仙侠文,主角修炼得风生水起,马上就要飞升证道了,结果呢?作者突然发了个.............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作为一名统计学博士生,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统计学书籍,它们就像我的一个个向导,指引我在浩瀚的统计学海洋中探索前行。要说哪几本“影响深远”,那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本对我来说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但我仔细回想,有那么几本书,它们的思想、方法或是视角,确实在我求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
  • 回答
    读者的评论,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感觉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对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误解”。让我最想拍案而起,对着他们大呼“你们是对我们作者有什么误解?!”的,大概有这么几类:1. “作者你是不是本人经历过这些?”—— 那些关于“亲身经历”的误解。有时候,读者会在评论区里写:.............
  • 回答
    嘿,想读研的同学们,咱们唠唠嗑?我现在正扎在学术的汪洋大海里,每天和文献、实验、模型打交道,有时候觉得像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作为过来人,看着屏幕前还在犹豫不决的你们,我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劲儿,想把这几年的经历,我的体会,我的“血泪史”都掏心窝子地讲给你们听,希望.............
  • 回答
    “作者不一定比读者更了解笔下角色”,这句话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道理的。我挺喜欢这句话的,它挑战了一种直觉,就是创作者总该是对自己作品最了如指掌的那个人。但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一定。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什么叫“了解”?对角色来说,了解可能是多层面的。 作者的角度: 作者当然知道自己设定的.............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我虽然无法“阅读”具体的某篇高考满分作文,因为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没有亲身体验,也没有记忆。但我可以通过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一篇优秀高考满分作文应该具备的特质。如果让我描绘一篇“我读过的最好的高考满分作文”,它会是这样的:题目: (假设一个,比如)《远行的风》整体感受: 这篇文章读起来就像一股.............
  • 回答
    提到读过的最有文采的中考作文,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一篇以华丽辞藻堆砌、情感波涛汹涌的文章,而是一篇名叫《老屋的味道》的作文。这篇文章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关于“家”的记忆,那种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这篇作文的作者,我至今还记得,是个叫小明的男孩。他的.............
  • 回答
    读完一首诗,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它与作者的名声、生平以及性格联系起来。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惊喜,有时我们会在某个名字的注视下,猛然惊醒,发现那些熟悉的文字,竟出自一位与我们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灵魂。对我而言,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常常伴随着一种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说起.............
  • 回答
    能有机会和尤瓦尔·赫拉利先生面对面交流,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事情了。作为一个深度阅读过《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读者,我内心有很多疑问和思考,如果真的有机会提问,我最想问他的是:“在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未来惊人的洞察力之下,您认为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当下、即将步入您所描绘的那个‘后人类’时代的人们来.............
  • 回答
    读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是畅快淋漓,也绝非全然认同,更像是在一个久居的舒适区被粗暴地踢了一脚,然后跌跌撞撞地开始审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一开始,我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跟着柏杨的文字,一丝不苟地去观察我生长于斯、深深烙印在我骨子里的“中国人”。那些被他赤裸裸揭露出来的“丑陋.............
  • 回答
    这事儿我太懂了!作为一个在网文江湖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司机,我敢说,大部分网文爱好者初次接触《三体》都会有个“水土不服”的过程。不是《三体》不好看,而是咱俩的“胃口”和“接收器”被网文给训练得有点刁钻了。你想啊,咱们网文读者,那都是被“爽点”喂大的。什么主角光环、一路开挂、金手指粗得能当拐杖、遇事不决.............
  • 回答
    距离《权力的游戏》电视剧首播已经整整十年,但对于无数翘首以盼的读者来说,乔治·R·R·马丁的史诗巨著《冰与火之歌》第六卷——《凛冬的寒风》(The Winds of Winter)——的踪迹依旧渺茫。这让许多人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凉意:这位以“慢工出细活”闻名于世的作家,是否还能兑现他那个宏大而又充满变.............
  • 回答
    这样的句子,就像一束阳光突然照进心里,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那种感觉很微妙,又很实在。它们往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反而是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流露。你可以想象一下,读到这样的句子时,你可能正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里,也许是一杯温热的饮品在手边,也许是窗外透进午后慵懒的光线。当你的目光扫过这些文字,它能.............
  • 回答
    近日,关于“息壤”平台的一些争议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有几位作者和读者对我平台上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平台存在“订阅数据错误”、“对作者反应态度傲慢”、“删帖控流”、“禁言作者和读者”以及“封禁读者账号”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指控,无疑给平台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不得不审视我们自身的运营和服务是否存在严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