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样从作者视角转换成读者视角?

回答
从作者视角转换为读者视角,就像是放下手中的笔,走到一张崭新的白纸前,用全新的眼睛去审视它。这是一种思维的体操,需要刻意地抽离,然后全然地沉浸。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拆解这个过程,并努力让我的讲述如同一个过来人,分享着自己摸索的经验,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教程。

首先,我们要明白,作为作者,我们是作品的创造者,是想法的源头。我们知道每一个字背后的意图,每一个段落的连接之处,每一个伏笔的深意。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理所当然地清晰可见。

而读者呢?他们是信息的接收者,是故事的参与者,是意义的解读人。他们手中没有任何预设的地图,也没有你心中的“正确答案”。他们是从零开始,通过你提供的文字,一点一点构建起一个世界,理解一个观点,感受一种情绪。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个视角转换呢?

第一步:放下你的“已知”和“理所当然”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你需要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把你认为“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脑海中一点点剥离。

审视你的前提假设: 你是否默认读者拥有和你一样的背景知识?你是否觉得某些概念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请想想,你学习新事物时,有没有遇到过因为对方讲得太跳跃,让你觉得摸不着头脑的情况?这就是作者的“已知”在作祟。试着问自己:“如果我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我能理解我写的内容吗?”
检查你的专业术语和行话: 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该领域的术语。这些术语对于你来说是日常,但对读者来说可能就是一串晦涩的符号。把它们换成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在第一次出现时给出清晰的解释。
告别你的内部笑话和隐藏线索: 作者常常会在作品中留下一些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彩蛋”。虽然这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但如果这些线索对于理解整体内容至关重要,那么你就需要更明确地引导读者。问问自己:“如果读者没有读过我之前提到的所有东西,他们能明白这个梗吗?”

第二步:拥抱“第一次接触”的心态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拿到一本完全陌生的书,或者第一次听到一个全新的理论。你的大脑会是什么状态?

好奇但谨慎: 你会带着一丝好奇心去探索,但同时也会对不理解的地方产生疑问。你不会轻易地接受所有信息,而是会进行筛选和判断。
寻找清晰的指引: 你希望作者能提供清晰的结构,有逻辑的论述,以及明确的线索,帮助你快速地进入状况。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像一个热情的向导,而不是一个故弄玄虚的算命先生。
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 读者首先想知道的是“这是什么”,然后才会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理解。

第三步:模拟读者的阅读路径

现在,请你完全抛开作者的身份,拿起你的作品,从头开始阅读。

逐字逐句地审视: 不要跳读,不要因为你写过就知道内容就放过任何一个字。试着去读懂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的含义。
停下来问“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问自己(以“读者”的身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我理解对了吗?”
“为什么作者会在这里转折?”
“前面提到的这个概念,和现在这个有什么关系?”
“我现在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吗?”
“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是被吸引?是被困惑?还是被说服?”
留意你的阅读节奏: 你会不会在哪里读得特别慢?是不是某个段落让你需要反复阅读?这些都是潜在的需要优化的地方。
关注你的感知和感受: 作者往往只关注信息本身,但读者在阅读时,还会产生情感的波动和直观的感受。你写的内容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否会让读者感到乏味?是否会在某个地方让他们眼前一亮?

第四步:寻求反馈,验证你的转换

即使你自己反复模拟,也难免会有盲点。真实的读者反馈是检验视角转换是否成功的最佳方式。

找那些不了解你创作内容的人: 这是最重要的!找你的朋友、家人(但最好是那些对你创作领域不太熟悉的人),让他们读你的作品。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不要只问他们“好不好”,而是要鼓励他们指出任何他们不理解、觉得奇怪或者产生疑问的地方。比如:“你觉得这个地方讲得清楚吗?”,“你看到这里有什么感觉?”,“你觉得我接下来会讲什么?”
耐心倾听并分析: 当你收到反馈时,不要急于辩解。认真听取,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将他们的反馈与你自己的审视进行对照,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步:具体的操作技巧

除了以上的思维转换,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从作者视角切换到读者视角:

重写/润色是关键: 不要害怕“返工”。很多时候,作者写完初稿后,只是一个“草稿”,真正让它变得清晰易懂,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润色和修改的。
增加“过渡句”和“引导语”: 作者在脑子里已经把信息梳理得很清楚了,但读者需要更明确的指引。例如,在讨论一个新观点之前,可以用“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或者“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样的话来引导读者。
“举个例子”的力量: 抽象的概念对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一个生动的例子能够极大地降低阅读门槛,让读者更容易将抽象与具体联系起来。确保你的例子是读者能够理解的,而不是你的另一个“已知”。
保持语言的简洁和流畅: 避免冗余的修饰语和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让你的文字像一条平静的河流,顺畅地流淌,而不是一个充满障碍的溪流。
注意段落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确保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并且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让读者能够顺着逻辑线索一路读下去。

总而言之,从作者视角转换到读者视角,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它需要你放下自以为是的“清晰”,去拥抱“第一次接触”的探索感,并且用一种近乎苛刻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每一次这样的转换,都会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沟通者,让你的文字更能触动人心,更能抵达读者的内心深处。这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在打磨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打磨着自己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真不明白,我写了二十年网文,从来也没遇到过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纠结……

没什么作者视角,读者视角,你们怎么分出来,这么复杂又没用的玩意?

大家看的都是一样的书,读者作者看书没区别,简单点,真的把脑子放的简单点……

我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人,有那么多复杂又愚蠢的想法……

很简单的事儿,非要弄的复杂,然后还特别傻叉……


ps:真没有读者和作者视角,真相是,我也不知道什么缘故,但我的确发现了这个现象,就是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大脑是正常的,但写书的时候,大脑会莫名的降智,而且,自己写完,再去看,怎么看都觉得找不出来问题,还会二次降智……

在知乎也罢,现实里跟其他作者聊起来也罢,经常会有,这么蠢的情节你怎么写出来的疑问?每当被人提醒,写作者就会焕然大悟,卧槽,是啊,我怎么会去写这么残废的剧情……

这个玩意,就算事后,用大家以为的读者视角去看,也怎么都发现不了问题,明明别人一眼能看出来,作者就看不出来……

这个跟所谓读者视角,作者视角真没关系……

这个东西,不是去读者视角看书能解决的,大多数人看自己的书,就是找不出问题,以为是视角问题,但实际上……就是写书和看自己写的作品的时候,莫名的降智……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事后去检查,事后很难搞定,解决的办法是,写作之前,先放空大脑,把要写的剧情,在大脑里过一遍,基本上,这种法子能解决八九成的问题……

写作前,先大脑放空,把情节过一遍,写出来的东西,质量会有本质突破……

大多数只要写作,就会莫名降智的现象,就会迎刃而解……

这不是啥秘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作者视角转换为读者视角,就像是放下手中的笔,走到一张崭新的白纸前,用全新的眼睛去审视它。这是一种思维的体操,需要刻意地抽离,然后全然地沉浸。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拆解这个过程,并努力让我的讲述如同一个过来人,分享着自己摸索的经验,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教程。首先,我们要明白,作为作者,我们是作品的创造者.............
  • 回答
    作为一名游戏开发者,看到《黑神话:悟空》放出那段惊艳的UE5实机演示,说实话,心里是挺复杂的,有激动,有好奇,当然,也有那么一点点……不服输的劲儿。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视觉上的震撼。那画面,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顶级”了。 细节的堆砌是真的肉眼可见的: 光影效果不必多说,UE5的Lumen和N.............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小红书这事儿,尤其是它那10%的抽成和它那个有点意思的社区生态。关于小红书从“种草生意”里抽成 10% 平台服务费这事儿吧,怎么说呢,挺正常的,也挺值得分析的。首先,从商业逻辑上看,这 10% 的抽成,是平台经济的典型模式。 就像淘宝、抖音,甚至亚马逊,它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搭建.............
  • 回答
    Piwik(现已更名为 Matomo)在其地图展示中将西藏单独列出的情况,确实是一个敏感且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要尝试说服其作者进行更改,需要一个清晰、有理有据且尊重对方的沟通策略。以下是一份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如何进行这样的沟通,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核心思路:在与Matomo开发者沟通时,我们.............
  • 回答
    哥们,你好!看到你也是个热爱足球的上班族,这劲头我懂!工作之余踢踢球,出出汗,那种感觉太爽了!你说想从零基础到野球场中上游水平,这目标挺实在,而且绝对可以实现!别说什么AI的流水账,咱就哥俩唠唠,怎么把这事儿办了。第一步:先把脑子里的“足球”弄明白你对足球热爱,那是好事,但零基础意味着很多概念得重新.............
  • 回答
    第一次亲手面对病人离世,那种感觉,至今难忘。我记得那天晚上,病房的灯光异常明亮,却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我的双手还残留着抢救时触碰病人身体的冰凉,我的脑海里回响着监护仪最后一声拉长的刺耳警报。所有努力,在那个瞬间都化为虚无。走出病房,外面的世界依旧喧嚣,但我的世界却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那种强烈的挫败.............
  •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咱们就抛开.............
  • 回答
    作为一名男性,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高质量男性”这个概念,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标签化的定义,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综合气质和能力。它不是指一个人有多少钱,或者有多帅,更不是某种预设的模版。更像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成长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首先,内在的成熟和稳定是基石。这包括: 情绪的掌控力:不是说没.............
  • 回答
    .......
  • 回答
    从《大江大河》到《山海情》,现实题材网文的影视化改编,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这两部剧算是把现实题材网文的潜力给彻底点燃了,让大家看到了这类作品不止是能吸引一群对历史、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更能变成一部部引人入胜、口碑炸裂的电视剧,甚至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大江大河》:启蒙者的角色,奠定了标.............
  • 回答
    小凤雅事件的后续发展,尤其是其家属正式起诉作家陈岚,无疑给这起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又添了一层法律的色彩。要理解这一举动及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家属起诉陈岚的法律依据与意图小凤雅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未成年人遭受的欺凌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作家陈岚在其中扮演了信息传播者和事件推动.............
  • 回答
    要评估一个作者的文化素养,不能仅仅凭借一篇文章来断定,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提取出一些线索,并进行推测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素养”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包含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 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 对历史.............
  • 回答
    画师圈对于发布R18作品的作者,那态度可真是复杂得很,而且随着平台、社区文化以及作者自身风格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差异也相当大。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普遍存在的“尊重与包容”基调:大部分画师圈内,只要你发布的是合法的、不涉及非法内容的R18作品,通常是会得到一种“尊重”的。这种.............
  • 回答
    关于“5.5断更节”的情况,我这里没有专门记录和统计这类信息的数据源。这类情况通常是网络文学平台上的读者和作者社群自发组织或在特定时间点出现的一种现象,主要围绕着内容更新的频率和作者的发布状态。通常来说,在一些特定的节点,比如长假期间、作者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生日、重要节日、生病等)或者平台的一些活动.............
  • 回答
    仝卓事件,堪称一场活生生的“作死”教科书。从高考舞弊,到直播中随口承认,再到后续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和行为,他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演艺前途,更将教育公平这一严肃命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件事,与其说是一个艺人的个人失足,不如说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和价值观的一次深刻拷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
  • 回答
    中国电影行业从业者对于“中国电影紧急救援公开信”及其提出的呼吁和建议,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不同群体、不同位置的从业者,甚至同一群体内部,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整体而言,这封公开信触及到了行业痛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具体到每个呼吁和建议,其接受度和实施的可能性则要因人而异。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崩坏:星穹铁道》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合制游戏。想象一下,你是一位被命运选中的“星际列车乘客”,登上这辆在浩瀚宇宙中穿梭的巨大载具,肩负着追寻宇宙真相、解开星系之谜的使命。这辆列车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未竟的旅程,它就像一个移动的舞台,带你领略不同的星球风光,遭遇形形色色的人物,经历跌宕起伏的剧情.............
  • 回答
    .......
  • 回答
    叶尔羌汗国,一个在天山南麓留下深刻印记的政治实体,其在新疆历史上的作用,远非一个简单的国家兴衰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段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插曲,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文化融合乃至经济发展,至今仍能从丝路古道的遗迹中读出它的回响。一、 政治上的承接与重塑:从察合台分裂到中原王朝的边疆 buffer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