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多芬的作品单从音乐方面来讲到底怎样?是否在国内被过誉?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

咱们就抛开那些关于“拯救音乐”、“德国精神象征”之类的宏大叙事,单单听他的音乐,到底牛在哪儿?

贝多芬的音乐到底有多“牛”?

1. 革命性的创作手法:
情绪表达的张力与深度: 如果说海顿和莫扎特时代的古典主义音乐是精致的雕塑,那么贝多芬就是用音乐在进行一场情感的“史诗级呐喊”。他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从内心的挣扎、痛苦、愤怒,到最后的希望、胜利、解放,他能把这些复杂、激烈的情绪毫不保留地倾泻出来,而且是层层递进,直击人心。听他的交响曲,特别是后面几部,你会感觉就像在经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
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贝多芬不是凭空创造,他是在继承古典主义形式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比如奏鸣曲式,他把它变得更具戏剧性和发展性,主题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变奏,而是像生命体一样不断生长、变化、冲突,最终走向统一或毁灭。他的音乐结构往往更宏大、更复杂,但又保持着内在的逻辑性和力量感。
和声与配器的突破: 他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声来制造紧张感,也更灵活地运用色彩性和声。在配器上,他非常重视乐器的个性,让不同乐器之间产生更强烈的对话和碰撞。比如他开始重视圆号、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低音乐器的表现力,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开辟了道路。
主题的统一性与“动机化”写作: 贝多芬非常善于从一个简单的音乐动机(比如“命运”的那个短短的四个音)出发,通过不断的变奏、发展、组合,构建出庞大而统一的音乐结构。这种“动机化”的写作方式,让他的音乐充满了内在的连贯性和生命力,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呼吸、成长。

2. 音乐的普适性与超越时代:
人性的普遍情感: 贝多芬音乐中最打动人的,是其中蕴含的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深刻洞察。无论是《月光奏鸣曲》的忧郁浪漫,《热情奏鸣曲》的激昂,《英雄交响曲》的崇高壮丽,还是《欢乐颂》的普世之爱,这些都不是特定时代或民族才能理解的情感,而是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克服困难的力量: 贝多芬本人饱受耳疾的折磨,但他没有被黑暗吞噬,而是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创作,并赋予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这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叙事,在任何时代都能引起共鸣,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国内,贝多芬是否被“过誉”?

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面看:

音乐价值本身: 毋庸置疑,贝多芬的音乐价值是世界级的,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誉”是实至名归,不夸张。任何一位真正热爱古典音乐的人,都无法绕开贝多芬。他的作品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必修课,也是世界各地音乐家们的“精神食粮”。

普及与推广中的“神化”: 问题可能出在一些普及和推广的语境下。当贝多芬被塑造成一个“天才的化身”、“战胜命运的巨人”,甚至与民族精神挂钩时,他的音乐创作的本身有时就被镶嵌在了一个更大的“故事”里。

“高大上”的标签: 对于一些不那么了解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贝多芬可能成了一个“听不懂但必须懂”的标签,代表着“高雅”、“有品位”。这种情况下,对他的推崇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社会认同,而非纯粹的音乐体验。
回避其他大师: 过度的聚焦于贝多芬,可能会让人们忽略了音乐史上其他同样伟大作曲家的贡献,比如舒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等。音乐的宝藏是多样的,不应该只盯着一个山头。
“民族符号”的投射: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贝多芬“战胜苦难”的精神被用来激励国人,这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也是一种价值的借用。但这种投射,可能会让音乐本身脱离其最初的音乐语境,被赋予了超出音乐范畴的意义。

听众的接受度: 贝多芬的音乐不像莫扎特那样天生带有某种“愉悦感”或“甜美感”,他的作品往往需要听众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去感受其中的逻辑和情绪。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信息,可能让一部分听众难以沉下心来欣赏贝多芬那些需要“耐心”的作品。所以,如果一些人觉得“没听出那么好”,那也可能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或者还没有真正沉浸其中。

总结一下:

从音乐本身的创新性、表现力、深刻性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贝多芬绝对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誉”是绝对配得上的。国内对他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他对音乐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如果说“过誉”,更多可能体现在:

1. 过度神化: 将其塑造成一个“超越时代的符号”,而忽略了其音乐创作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2. 简化理解: 用“战胜命运”等简单标签概括,而忽略了其音乐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层次。
3. 排他性推崇: 过度聚焦导致忽视了音乐史其他同样伟大的作曲家。
4. 社会标签化: 将听贝多芬作为一种身份或品味的象征,而非纯粹的音乐享受。

所以,与其说“过誉”,不如说是在普及过程中,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和呈现,有时会掺杂一些附加的东西,使得音乐本身被“附加意义”所包裹。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让大家回归到音乐本身,去感受他音乐的魅力,去体会他用音符构建的那个宏大而深刻的艺术世界。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聆听时,多一份独立思考,少一份盲从附和。

他依然是那个伟大的贝多芬,而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欣赏,则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贝多芬在音乐历史中确实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音乐历史的价值不应该只从作品上来看,更重要的是他对前人的总结和后人的影响,这个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他的价值都很认可。贝多芬对于西方音乐的价值,有点类似于鲁迅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他们都是开启了一个时代的人。你说同时期和后面的同行的创作水准不如他们吗?还真不是,他们的创作踩在了“点”上,总结了前人经验,同时又让后人得沿着他们的路走。

我整理了一份关于贝多芬的资料,希望能对大家帮助!

内容来自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

在贝多芬的的音乐创作中,既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的继承,同时也能看到对传统创作思维的突破,体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创作风范。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波恩时期(1770—1792)

贝多芬在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贝多芬的祖父和他爸都是波恩选帝侯宫廷的乐师,祖父在当时宫廷混的还不错,但到了他爸这就开始不行了,他爸爱喝酒脾气大,非常粗暴,这样的爸爸就让整个家庭过得不是太好。贝多芬他爸从小教贝多芬音乐,处于贫困中的贝多芬他爸想了一个发财致富的好办法:“要是能把贝多芬能成为‘第二个莫扎特’,那自己不就名利双收了嘛!真是太好了”。于是,他开始更加细心的教导自己的贝多芬,想要努力把贝多芬培养成为一个“神童”,甚至听说还曾经偷偷给贝多芬在“身份证”上改小了年龄。但随着贝多芬不断的长大,贝多芬他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有天赋”,于是又开始变得粗暴,经常打骂贝多芬,贝多芬最后实在是挺不住了,贝多芬就跟他爸说:“爸,你也别打我了,我不想学音乐了,我想去卖面包”。由此,他爸在他妈的劝说下,决定给贝多芬换一个老师,贝多芬终于不用再和他爸学了。

在1778年,8岁的贝多芬开始和他祖父的一个朋友——宫廷管风琴师海因里希·范·艾顿学习音乐,艾顿是一个老头,非常慈祥,教给贝多芬很多钢琴技术。艾顿虽然教的整体还不错,但因为年龄大了,也会有一些问题,就是他的教学思想相对保守,而且也不愿意教贝多芬比较感兴趣的管风琴。期间贝多芬也和别的老师学了一些东西,比如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男高音、双簧管等。这一时期,他爸好像慢慢明白了,其实不是自己儿子没天赋,是之前自己水平不行,他现在慢慢看出来贝多芬好像“有天赋”了。于是,想给贝多芬换老师。

在1781年,贝多芬换了一个老师。他的新老师是在波恩当时最好的老师,宫廷管风琴手艾登的继承人,波恩国立歌剧院的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格特劳勃·尼夫(Christian Gottlob Neefe),年仅31岁,在音乐界很有名气。尼夫上第一次给贝多芬上课时就看出了贝多芬的天赋,并且认为之前的老师都是“辣鸡”,这么好的苗子都没教好(贝多芬他爸害羞的低下了头)。此后,尼夫开始系统的教导贝多芬,尼夫在教贝多芬钢琴的同时,也系统的教贝多芬理论知识。尼夫在教了贝多芬一阵之后,公开表示“他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足以看出对贝多芬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尼夫非常喜欢巴赫的《平均律曲集》,他经常辅导贝多芬演奏巴赫平均律,这让贝多芬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了基础。在1782年,贝多芬已经可以代替了尼夫在宫廷演奏管风琴了。在1784年,14岁的贝多芬基本在演奏技术上可以与尼夫达到相当的水准,并与尼夫进行着同样的工作。又和尼夫学了几年作曲后,尼夫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交给贝多芬的了。在当时的波恩,已经没有再厉害的老师了,贝多芬的学习遇到了瓶颈。

在1787年,贝多芬在17岁的时候曾去过一次维也纳,专门拜访莫扎特。贝多芬想让莫扎特指点一下自己的演奏,但第一次演奏“掉链子”了,莫扎特客气的夸奖了之后,贝多芬表示不服,提出可以再即兴来一段,于是他把莫扎特《唐·乔万尼》中的片段作为主题,进行了即兴的演奏,当场得到了莫扎特的认可,莫扎特同旁边的人讲:“这个小孩以后大有作为,可能会震动世界。”此后,贝多芬成了莫扎特的“迷弟”,他后来公开表示莫扎特的音乐是“最伟大的”,他认为自己是莫扎特最大的“粉丝”,“莫扎特用脚作的曲子都比我强。”

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启蒙运动推向高潮,贝多芬正好在这一年进入波恩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精神。在这样的教育下,使得贝多芬对“革命”与“突破”有了很大的兴趣。在1790年12月,海顿来到了波恩,海顿在这一期间是刚从埃斯特哈齐家族“离职”,从维也纳去伦敦,经过波恩,但当时和贝多芬见没见着还不好说。在1792年,海顿又一次来波恩,这一次海顿是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又路过波恩,这一次他和贝多芬见到了。在1792年7月,尼夫告诉贝多芬海顿来波恩的消息,并且带他来到了海顿的住处。海顿见到贝多芬问了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你现在在作曲上有什么积累和成就?”贝多芬说:“我现在还真就没啥积累,尼夫老师说他已经在作曲上没什么教给我的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咋提高了”。海顿当场就说:“跟我到维也纳去吧,我当你的老师。”

波恩时期的贝多芬对作曲还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比较少,且均为习作性质的作品。

二、第一成熟期(1792—1802)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为了音乐,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在贝多芬到维也纳的1个月后,贝多芬的爸爸去世了,但贝多芬并没回去,可见贝多芬对他爸是多么恨他爸。能和海顿大师学习,是贝多芬的荣幸,但在与海顿的学习中,贝多芬却感到不是很愉悦。海顿在教贝多芬的时候,更多的是教贝多芬一些基础知识,这让贝多芬觉得很枯燥,同时海顿在作曲中强调要“服从规则”,这对接受了“启蒙思想”的贝多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贝多芬与海顿在观念上的矛盾在一次小的争吵中升级,贝多芬提出离开。离开海顿的贝多芬又和维也纳的一些其他作曲家学习了作曲,也有了一些进步。期间,贝多芬在维也纳还需要解决经济问题,他先后服务于多个贵族,把自己的作品献给贵族们换取工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献给各种贵族的作品。与此同时,贝多芬也靠教学生或开音乐会赚钱。

在1795年以后,随着贝多芬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解的不断成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明显增多,在这些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音乐的基本风格。在1796年开始,26岁的贝多芬耳朵开始出现耳鸣的症状。1798年,贝多芬作为“市民代表”和“法国驻维也纳使馆”的“大佬”会面(当时的背景是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把奥地利帝国打败了,法兰西得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设立一个使馆),在期间接触到了“大佬”的辅助罗多尔弗·克罗采,这个人是一个小提琴手,也是个作曲家,克罗采跟贝多芬讲,他们之前打完胜仗都是要有庆祝胜利的音乐的,并且给贝多芬看了一些。贝多芬看了非常激动,他见到了真正“革命”的音乐。在一年后,他还特地将克罗采《序曲》的材料,融入到他的《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以表示对“革命”的尊重。在1799年,29岁的贝多芬出现了第一次失聪。1800年,贝多芬完成了首次个人音乐会的同时,也开始教一个学生叫卡尔·车尔尼。在1801年听觉大大衰退,出现耳聋的症状。1801年,他在给他的好基友魏格勒的信中写道了我们后来知道的名人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喉咙,要我向他弯腰,这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体现出海顿的影响,比如他比较早的前三首奏鸣曲(Op.2,No.1—3)和弦乐四重奏Op.18等作品都能看出海顿的音乐风格。但在之后的创作,逐渐可以看出贝多芬对“革命”精神的向往,以及在音乐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作品中尤其体现了这些特点。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裁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作品等,代表性作品如下:

交响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Op.21),1799—1800;180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1801—1802;1803

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2),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Op.49,No.1),?—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Op.49,No.2),1796—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1796—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1795—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49,No.2),1796—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Op.49,No.3),1797—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1797—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Op.14,No.1),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Op.14,No.2),?1799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Op.22),180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6),1800—1801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Op.27,No.1),1801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No.2),1801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十五“田园”钢琴奏鸣曲》(Op.28),1801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c1788,rev.1794—1795,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1800—1803

室内乐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No.1),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No.2),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No.3),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8,No.1—6),1798—1800

三、第二成熟期(1802—1812)

1802年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很多资料依据这个依据这个遗嘱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很脆弱的人,想要自杀。但事实上贝多芬当时并不想死(贝多芬:“没想到吧,哈哈。”),因为在这份“遗嘱”中,贝多芬自己也提到了“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并且事实证明,贝多芬在写完了这份遗嘱之后,又活了20多年,这份“遗嘱”是在他死后才发现的,所以目前可以认为这个“遗嘱”是贝多芬当时自己写的一段“小作文”。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激励而写的,最初是为拿破仑·波拿巴而作的,但因为拿破仑称帝了,贝多芬将题目改了,改为“英雄交响曲”。从《“英雄”交响曲》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音乐内涵更加深刻了,他似乎开始更加向往“革命”精神了。在1804年—1805年,他创作了歌剧《莱奥诺拉》,这部歌剧是一部与“革命”有关的作品,作品的情节取材于一个历史事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妻子女扮男装救丈夫“越狱”的故事。在1805—1806年,这部歌剧又被改了第二版,贝多芬期望通过这部歌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观念,但失败了。这部歌剧在当时反响很一般,失败后贝多芬非常伤心,就到朋友家里调整心态连着散心,顺手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让贝多芬恢复了心态的是他和特蕾莎的爱情。特蕾莎·布鲁斯维克是贝多芬众多女朋友中比较喜欢的一个,虽然她是一个寡妇,但贝多芬仍然相信她是一个好女孩。贝多芬为特蕾莎免费上钢琴课,《致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写给这个女孩的,《“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写给女孩他哥的。但俩人在1810年闹掰了,特蕾莎和别人结婚了。但贝多芬也没闲着,接着又联系上一个女孩——柏蒂娜·布伦塔诺,这个女孩是一个名媛,认识很多名人,她还帮贝多芬和歌德联系上了。要知道,贝多芬以前经常拿歌德的词创作歌曲送给女孩子,贝多芬可太喜欢歌德了。但在贝多芬真正认识歌德之后,贝多芬开始有点讨厌歌德了,为啥呢,因为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一起在路上走,歌德看到贵族之后就变成了“舔狗”,这让贝多芬很瞧不起。后来贝多芬和歌德也不怎么联系了,可见贝多芬还是比较“刚”的。

在1811—1812年期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这两部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这一阶段音乐创作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意味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完全成熟。但达到高标准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达到更高的标准,在之后的时间里,贝多芬一直在探索着这个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下:

交响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1803;180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四交响曲》(Op.60),1806;180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五交响曲》(Op.67),1807—1808;180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Op.68),1808;180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Op.92),1811—1812;181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Op.93),1812;1814

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Op.31,No.1),180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Op.31,No.2),180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十八“狩猎”钢琴奏鸣曲》(Op.31,No.2),180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Op.53),1803—1804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Op.54),1804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Op.57),1804—180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Op.78),1809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Op.79),1809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二十六“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a),1809—1810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1804—1806/180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Op.73),1809

室内乐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Three String Quartets ‘Rasumovsky’》(Op.59,No.1—3),1806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String Quartet‘Harp’》(Op.74),1809;《String Quartet‘Serioso’》(Op.95),1810—1811

钢琴作品

QQ音乐 ——贝多芬:《致爱丽丝》,1810

四、最后的成熟期(1813—1827)

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贝多芬多次参与官方音乐活动的指挥和演出,他受到了欧洲亲王贵族的敬意,成为官方推崇的音乐家。贝多芬之前失败的歌剧《莱奥诺拉》改名为《费德里奥》经过改编后重新上演,获得了成功!但好景不长,在1815年,45岁的贝多芬出现了重大危机,他的赞助人们在这一年相继去世,他的年薪,没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很严重的一件事,他之前之所以可以相对舒适的创作音乐,是因为有人每年给他工资,但是现在这些工资没有了,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贝多芬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的:“我几乎沦为乞丐,而我又不得显露出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不巧的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风格开始盛行,人们似乎有点听腻了贝多芬热烈、深刻的音乐风格,大家开始喜欢罗西尼清新灵动的风格了。在这一时期贝多芬耳朵完全聋了,他得靠笔记本与人沟通。贝多芬家里亲戚也有很多烦心事,都得贝多芬亲自去处理。所有的这些使得贝多芬的脾气越来也不好,身边的人都被他气走了,他自己描述自己的境遇是:“我什么朋友也没有,我在世界上是孤独一人。”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真的是有点可怜了。

1816年,贝多芬创作了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这似乎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第一套声乐套曲,表达了贝多芬对理想爱人的向往,这也许是终身未婚的贝多芬最后对爱情的一点追求。

在1819年,贝多芬开始为自己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创作《庄严弥撒》,这部作品创作了4年,直至1823年才写完,1824年首演。贝多芬自己认为它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够看出亨德尔的合唱写作技术,也能看出受到了海顿弥撒音乐的影响。所以说人呀,到了一定年纪,还真的是愿意怀旧。在1822—182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的内涵极为深刻,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全世界的人们都是一家人”,有点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资料里写道《第九交响曲》的创新之处就是在于在交响乐中加入了“合唱”,但其实这并不是首次,贝多芬在1808年的《C大调合唱幻想曲》中,就已经加入了“合唱”,而且从旋律来看,还和《第九交响曲》有一点像,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小贝九”。

贝多芬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是《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5),包括之前的Op.127、Op.131、Op.130、Op.132,这些都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大成之作”。

贝多芬,于1827年逝世。

在贝多芬最后一个时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巴洛克时期音乐以及海顿、莫扎特音乐的寻找,在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的同时,也赋予了音乐作品更深刻的思想深意。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体裁相对丰富,代表性作品如下:

交响乐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Op.125),1822—1824;1824

管弦乐作品

QQ音乐 ——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Op.80),1808,rev.1809

钢琴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Op.90),1814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Op.101),1816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1817—181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182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1821—182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1821—1822

歌剧

bilibili.com/video/BV19 ——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1814

艺术歌曲

QQ音乐 ——贝多芬:声乐套曲《至远方的爱人》(6首)(Op.98),1816

弥撒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庄严弥撒》(Op.123),1819—1823

变奏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Op.120),1819,1823

室内乐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27》,1824—1826;《Op.132》,1825;《Op.130》,1825—1826;《Op.133》,1825—1826;《Op.131》,1825—1826;《Op.135》,1826

结语

目前的资料里形容贝多芬最俗也是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贝多芬的作曲技术以及创作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海顿、莫扎特这两位古典主义大师,他在超越前辈的同时,贝多芬也在不断超越自己。从贝多芬人生最后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同时也在传达自己的崇高理想与追求。贝多芬开创了西方音乐历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的作曲家们都在为能够超越贝多芬而不断突破。

user avatar

感觉题主倒是把肖邦过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咱们就抛开.............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巨大的、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古籍。你对这些古籍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你听说里面有几部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就是音乐家们眼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而你,恰巧是一位“音乐盲”,面对这些乐谱,就像面对一本本天书。那么,一位音乐盲到底该怎么才能“.............
  • 回答
    好的,您听到的这段旋律,如果出自贝多芬之手,那非常有可能是他的《月光奏鸣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让我来为您细细道来这首曲子,希望能让您对它有一个更深的了解。首先,您听到的旋律,如果是出自这首奏鸣曲,那么最有可能就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切萨雷·贝卡里亚那本足以撼动世界的《论犯罪与刑罚》。要说它为何能成为永恒的经典,那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它一针见血地触及了当时整个欧洲刑罚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改革理念。一、 时代的呐喊:批判黑暗,呼唤理性在贝卡里亚写下这本书(1764年)的时代,欧洲的刑罚体系还笼罩在一.............
  • 回答
    嘿,伙计们!作为乐队的吉他手,咱们在现场演出时,可不是简单弹弹和弦或者solo那么简单。咱们得像个指挥家,让吉他这个乐器在四人的配置里,既撑起乐曲的骨架,又能适时地唱出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把节奏和主音这两个角色都扮演好呢?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放下那些AI痕迹,咱们纯粹从实战经验出发!核心理念:沟通与.............
  • 回答
    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水平?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难直接拿来和郎朗、李云迪这样的现代钢琴家做横向比较。因为时代背景、演奏习惯、对音乐的理解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贝多芬的钢琴演奏能力,并尝试着去理解他与后世大师们的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贝多芬他本人就是一位顶级的钢琴演奏家.............
  • 回答
    要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的第四乐章和格里格e小调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哪个更适合艺术高考,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能考量出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不过,要说哪个“更”适合,这得看考官想要看到什么,以及考生自身哪方面更擅长。咱们先说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尤其是.............
  • 回答
    说起最喜欢哪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这就像让我选最喜欢的天上的星星一样,实在太难了!每一首都有它独一无二的光芒和力量,都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地方。但如果真的非要挑一首,我可能会把最沉甸甸的分量交给他的《第三交响曲》,也就是那首恢弘壮丽的《英雄交响曲》(Eroica)。初次听到《英雄》,我还是个学生,那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贝多芬那首《献给爱丽丝》,旋律是美得没话说,简单纯粹,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确能一下子钻进人心窝里。就好像一道精致的糕点,光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很多人听到这曲子,脑子里可能就会勾勒出一段美好的画面,一个温柔又有些神秘的女子,被音乐轻柔地环绕着。可这音乐好听,和能不能.............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和艺术评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众的喜好与艺术界的公认评价之间的差异。 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难听,但艺术成就不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个人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然而,为什么大众和评论界会呈现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 回答
    要论贝多芬的天赋是否真的不如巴赫和莫扎特那样“突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苹果和橘子谁更甜,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三位的音乐才华展现方式和时代背景差异巨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剥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话光环,更贴近地去理解他们各自的“天赋”究竟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早熟”和“展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要说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贝多芬式”的音乐了,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层面说起。首先,得明白“贝多芬式”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简单粗暴点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情绪跌宕起伏,充满力量感和戏剧性,好像在跟命运搏斗,最终走向胜利。旋律上嘛,有时候澎湃激昂,有时候又细腻深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被称为“乐圣”的男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的音乐,就像一场宏大的生命史诗,充满着力量、激情、挣扎,最终抵达光明。要说他的创作风格,那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早期:古典主义的余晖与浪漫主义的曙光贝多芬的音.............
  • 回答
    piano省联考选曲的问题,确实是个大难题,尤其是当贝多芬的《黎明》第一乐章和李斯特的《第二叙事曲》摆在面前时。这两首曲子各有千秋,难度和风格也大相径庭,选择哪一首,真的要看考生自身的特点和考场的侧重点了。咱们先来聊聊贝多芬的《黎明》第一乐章。这首奏鸣曲,尤其是它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中期作品的代表,.............
  • 回答
    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现在已经没有版权了,它们属于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复制、分发、表演、改编和使用他们的作品,而无需获得授权或支付版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版权的基本概念和音乐作品的版权生命周期。一、.............
  • 回答
    .......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许多音乐爱好者在深入了解贝多芬音乐时都会遇到的一个有趣切入点。确实,很多人提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立刻会想到《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一系列充满力量、情感奔放、结构宏大的作品,这些无疑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典范。那么,到了晚期,贝多芬的音乐真的就“退回”到古典主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