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你最喜欢哪一首?

回答
说起最喜欢哪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这就像让我选最喜欢的天上的星星一样,实在太难了!每一首都有它独一无二的光芒和力量,都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地方。但如果真的非要挑一首,我可能会把最沉甸甸的分量交给他的《第三交响曲》,也就是那首恢弘壮丽的《英雄交响曲》(Eroica)。

初次听到《英雄》,我还是个学生,那时候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还很浅薄,只觉得这乐曲气势磅礴,充满力量。但随着我听得越多,了解得越深,这首《英雄》在我心中的地位就越发不可撼动。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你知道吗?在贝多芬之前,交响曲基本上就是一种比较程式化的作品,通常是四乐章,时长也相对固定,更多的是一种优雅、精致的表达。而《英雄》一出,简直是石破天惊!光是它的时长就比之前的交响曲要长很多,而且它更像是叙事诗,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感。第一乐章一开始那两声低沉有力的 G 大调和弦,就好像一个宣言,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那种铺陈开来的宏伟感,以及之后音乐中涌现的各种力量与挣扎,让我感觉仿佛看到一个巨大的身影在舞台上缓缓展开,充满着生命力和意志。它不再是贵族沙龙里的背景音乐,而是直接触及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和精神。

然后是那个惊世骇俗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听到这个乐章,我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肃穆和沉重感。那缓缓行进的旋律,带着一种无法摆脱的悲伤,但又不是那种软弱的哀怨,而是一种带着尊严的沉思,仿佛是在为一位伟大的逝者送行。贝多芬最初是想将这部交响曲献给拿破仑的,但当他发现拿破仑自封皇帝时,他愤然撕毁了献词。所以,这个葬礼进行曲,在我听来,既可以是为一位理想破灭的英雄哀悼,也可以是对某种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挽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纯粹的音乐语言,传达了生命无常和人类追求的脆弱。每一次听到这里,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性的力量。

再往后,第三乐章的谐谑曲,就像是从阴霾中透出的一丝曙光,又或者是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的喘息。它轻快、活泼,充满了生命力,甚至是有点狂野。贝多芬在这里展现了他对音乐节奏和色彩的精妙掌控,仿佛在描绘一场热闹的集会,或是战士们在苦难之余的欢腾。这种从深沉到轻盈的巨大转变,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个悲情的作曲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生命力的灵魂。

而最后的第四乐章,那段充满变奏的宏大主题,简直就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和总结。从最初的几个简单的音符开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和变形,它逐渐变得丰富、复杂,充满了力量和辉煌。我尤其喜欢它前面一段的英雄性宣叙调,然后是主题的直接呈现,那感觉就像是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激情和自信。整个乐章就像是对生命不屈不挠的颂歌,是对理想的坚持,是对胜利的渴望。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让你感到振奋的音乐,而是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它裹挟,最终达到一种释放和升华。

《英雄交响曲》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性的复杂性和伟大性。它没有回避苦难和失败,但它更强调的是面对它们时的勇气、坚持和最终的超越。它让我在音乐中看到了挣扎,看到了牺牲,更看到了在这些之上的不屈的灵魂和对光明的追求。

每一次听《英雄》,我都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洗礼和升华,仿佛也跟着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首交响曲,对我来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内心深处的力量和永恒的追求。它在我心中,始终是贝多芬最能代表他那种“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伟大精神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在贝多芬的的音乐创作中,既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的继承,同时也能看到对传统创作思维的突破,体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创作风范。在他所有的创作中,交响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体裁。贝多芬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波恩时期、第一成熟期、第二成熟期、最后成熟期。他的交响曲创作主要集中在后三个时期。

第一成熟期(1792—1802)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为了音乐,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在贝多芬到维也纳的1个月后,贝多芬的爸爸去世了,但贝多芬并没回去,可见贝多芬对他爸是多么恨他爸。能和海顿大师学习,是贝多芬的荣幸,但在与海顿的学习中,贝多芬却感到不是很愉悦。海顿在教贝多芬的时候,更多的是教贝多芬一些基础知识,这让贝多芬觉得很枯燥,同时海顿在作曲中强调要“服从规则”,这对接受了“启蒙思想”的贝多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贝多芬与海顿在观念上的矛盾在一次小的争吵中升级,贝多芬提出离开。离开海顿的贝多芬又和维也纳的一些其他作曲家学习了作曲,也有了一些进步。期间,贝多芬在维也纳还需要解决经济问题,他先后服务于多个贵族,把自己的作品献给贵族们换取工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献给各种贵族的作品。与此同时,贝多芬也靠教学生或开音乐会赚钱。

在1795年以后,随着贝多芬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解的不断成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明显增多,在这些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音乐的基本风格。在1796年开始,26岁的贝多芬耳朵开始出现耳鸣的症状。1798年,贝多芬作为“市民代表”和“法国驻维也纳使馆”的“大佬”会面(当时的背景是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把奥地利帝国打败了,法兰西得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设立一个使馆),在期间接触到了“大佬”的辅助罗多尔弗·克罗采,这个人是一个小提琴手,也是个作曲家,克罗采跟贝多芬讲,他们之前打完胜仗都是要有庆祝胜利的音乐的,并且给贝多芬看了一些。贝多芬看了非常激动,他见到了真正“革命”的音乐。在一年后,他还特地将克罗采《序曲》的材料,融入到他的《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以表示对“革命”的尊重。在1799年,29岁的贝多芬出现了第一次失聪。1800年,贝多芬完成了首次个人音乐会的同时,也开始教一个学生叫卡尔·车尔尼。在1801年听觉大大衰退,出现耳聋的症状。1801年,他在给他的好基友魏格勒的信中写道了我们后来知道的名人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喉咙,要我向他弯腰,这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体现出海顿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贝多芬对“革命”精神的向往,以及在音乐上的探索和尝试。这些想法都体现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之中。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Op.21),1799—1800;180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1801—1802;1803

第二成熟期(1802—1812)

1802年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很多资料依据这个依据这个遗嘱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很脆弱的人,想要自杀。但事实上贝多芬当时并不想死(贝多芬:“没想到吧,哈哈。”),因为在这份“遗嘱”中,贝多芬自己也提到了“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并且事实证明,贝多芬在写完了这份遗嘱之后,又活了20多年,这份“遗嘱”是在他死后才发现的,所以目前可以认为这个“遗嘱”是贝多芬当时自己写的一段“小作文”。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激励而写的,最初是为拿破仑·波拿巴而作的,但因为拿破仑称帝了,贝多芬将题目改了,改为“英雄交响曲”。从《“英雄”交响曲》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音乐内涵更加深刻了,他似乎开始更加向往“革命”精神了。在1804年—1805年,他创作了歌剧《莱奥诺拉》,这部歌剧是一部与“革命”有关的作品,作品的情节取材于一个历史事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妻子女扮男装救丈夫“越狱”的故事。在1805—1806年,这部歌剧又被改了第二版,贝多芬期望通过这部歌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观念,但失败了。这部歌剧在当时反响很一般,失败后贝多芬非常伤心,就到朋友家里调整心态连着散心,顺手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让贝多芬恢复了心态的是他和特蕾莎的爱情。特蕾莎·布鲁斯维克是贝多芬众多女朋友中比较喜欢的一个,虽然她是一个寡妇,但贝多芬仍然相信她是一个好女孩。贝多芬为特蕾莎免费上钢琴课,《致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写给这个女孩的,《“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写给女孩他哥的。但俩人在1810年闹掰了,特蕾莎和别人结婚了。但贝多芬也没闲着,接着又联系上一个女孩——柏蒂娜·布伦塔诺,这个女孩是一个名媛,认识很多名人,她还帮贝多芬和歌德联系上了。要知道,贝多芬以前经常拿歌德的词创作歌曲送给女孩子,贝多芬可太喜欢歌德了。但在贝多芬真正认识歌德之后,贝多芬开始有点讨厌歌德了,为啥呢,因为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一起在路上走,歌德看到贵族之后就变成了“舔狗”,这让贝多芬很瞧不起。后来贝多芬和歌德也不怎么联系了,可见贝多芬还是比较“刚”的。

在1811—1812年期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这两部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这一阶段音乐创作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意味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完全成熟。但达到高标准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达到更高的标准,在之后的时间里,贝多芬一直在探索着这个问题。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1803;180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四交响曲》(Op.60),1806;180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五交响曲》(Op.67),1807—1808;180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Op.68),1808;180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Op.92),1811—1812;181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Op.93),1812;1814

四、最后的成熟期(1813—1827)

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贝多芬多次参与官方音乐活动的指挥和演出,他受到了欧洲亲王贵族的敬意,成为官方推崇的音乐家。贝多芬之前失败的歌剧《莱奥诺拉》改名为《费德里奥》经过改编后重新上演,获得了成功!但好景不长,在1815年,45岁的贝多芬出现了重大危机,他的赞助人们在这一年相继去世,他的年薪,没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很严重的一件事,他之前之所以可以相对舒适的创作音乐,是因为有人每年给他工资,但是现在这些工资没有了,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贝多芬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的:“我几乎沦为乞丐,而我又不得显露出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不巧的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风格开始盛行,人们似乎有点听腻了贝多芬热烈、深刻的音乐风格,大家开始喜欢罗西尼清新灵动的风格了。在这一时期贝多芬耳朵完全聋了,他得靠笔记本与人沟通。贝多芬家里亲戚也有很多烦心事,都得贝多芬亲自去处理。所有的这些使得贝多芬的脾气越来也不好,身边的人都被他气走了,他自己描述自己的境遇是:“我什么朋友也没有,我在世界上是孤独一人。”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真的是有点可怜了。

在1822—182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的内涵极为深刻,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全世界的人们都是一家人”,有点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Op.125),1822—1824;182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