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像贝多芬这样的古典作曲家在晚年仍能创作出伟大的音乐,而流行音乐和摇滚歌手大多都是在40岁?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

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

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晚期的作品,比如第九交响曲、晚期弦乐四重奏等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作品往往是作曲家一生音乐思想的沉淀,是多年技法磨练、情感积累、哲学思考的结晶。

技法与结构的深度: 古典音乐在结构、对位、和声等方面有着极其严谨和复杂的体系。作曲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掌握和创新这些技法。贝多芬在晚年,即使听力严重受损,他对音乐结构的把握、对主题的发展、对乐思的组织能力依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能够驾驭更宏大、更复杂的音乐形式,能够用精妙的织体和和声来表达极其细腻甚至深刻的情感。这种技法上的“内功”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是“越陈越香”的。
思想与情感的历练: 贝多芬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他饱受耳聋的痛苦,也经历了政治动荡和个人情感的波折。正是这些磨难,让他对人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他的晚期作品,如《庄严弥撒》中的神圣庄严,《欢乐颂》中对人类兄弟情谊的歌颂,或是晚期奏鸣曲中透露出的深邃哲思和对生命的感悟,都远超了青年时期的激情澎湃。这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洞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阅历的丰富才能达到。
创作的“项目制”与个人表达: 古典作曲家往往是以“作品”为单位进行创作。一首交响曲、一首奏鸣曲,可能需要作曲家投入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去构思、发展和完善。这种创作模式更像是“慢工出细活”,允许作曲家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上精雕细琢。同时,古典音乐更侧重于纯粹的音乐语言和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不那么依赖于当下市场的潮流或观众的即时反馈。

流行音乐与摇滚的“青春饭”与生命周期:

相比之下,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生命周期似乎更为短暂,许多歌手在40岁前后便逐渐淡出主流舞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对体力和嗓音的依赖: 尤其是在摇滚乐中,激烈的舞台表演、高亢的嗓音和充沛的体力是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会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质量。而许多流行音乐,也需要歌手拥有年轻、有活力的声音特质来吸引听众。
与青年文化的紧密联系: 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往往与青年亚文化紧密相连,它们捕捉的是当下时代的脉搏、年轻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歌手的形象、音乐风格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变化的市场。当歌手的年龄、生活经历与目标受众产生了代沟时,就容易面临吸引力下降的挑战。
创作模式与市场导向: 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创作往往更侧重于“单曲”或“专辑”的快速产出。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歌手不断推出新作品来保持热度。这种模式对创作者的灵感爆发力和快速执行力要求很高,也更容易受到商业因素和流行趋势的影响。当创作灵感枯竭,或者无法跟上市场潮流时,歌手的职业生涯就容易进入瓶颈期。
“人设”与“风格”的固化: 很多流行歌手的成功,一部分来自于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风格。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能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容易被视为“过时”。而要在不脱离自身核心吸引力的前提下进行大的风格转变,风险又很大。

对比与总结:

艺术追求的层次: 贝多芬的目标是探索音乐的可能性,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他的创作是一种“内向探索”,是与自我和宇宙对话。而很多流行音乐的创作,则更侧重于与当下社会的互动,是“外向连接”,旨在引起大众的共鸣和满足市场的需求。
创作过程的性质: 古典音乐的创作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是对技艺、思想和情感的不断打磨与升华。而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创作,有时更像是一场冲刺,需要抓住瞬间的灵感和市场机遇。
艺术家生命周期的不同理解: 古典作曲家在晚年,音乐创作不仅没有因为年龄而衰退,反而因为阅历的丰富而达到了新的高度,甚至产生了许多超越前人的作品。而对于大多数流行和摇滚歌手来说,他们的黄金时期往往与他们最能代表和引起特定群体共鸣的年龄段紧密相关。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流行歌手都会在40岁后消失,也有很多例子证明,一些歌手凭借其音乐才华、对音乐的坚持以及适时的转型,依然能在音乐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但如果我们将贝多芬这样的人物作为标杆,去审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创作规律的差异,便能清晰地看到两者在艺术追求、创作模式和生命周期上的根本区别。古典音乐家在晚年能够继续创作伟大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技艺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艺术本身永无止境的探索之上,这是一种“越老越醇厚”的艺术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要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和流行音乐以及摇滚音乐在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流行音乐以及摇滚乐是工业产品式的音乐,这些音乐在创作过程中也是有一定分工的,有人写歌有人编曲,也有人制作。而且这种作品本身就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崔健的歌,大家只会想办法听崔健去唱,别人很难再唱了。正式因为这种局限,当市场不再选择一个人的时候,整个团队瓦解,自然就不会再有新的作品了。特别是现代社会,每年经过工业化制作出来的歌曲何止成千上万,工业化产品也是衡量成本的,也不可能等人不停的修改和等待灵感。因此,流行音乐尽管很吸引人,就像我们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会有很多让人惊喜的效果,但是未必会有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而且工业化的音乐创作基本上都是简单产品,这就跟顶级奢侈品都是手工的一样,工厂出来的大多都是便宜货。生产这种便宜货是不可能锻炼出强大的艺术创作能力的。

我们回头说贝多芬。贝多芬的时代,信息不发达,但是他们依然会努力的去学习每一片自己能搞到的乐谱,同事他们也自己从事创作,这个创作是一个作品从第一个动机和构思到最后的完成润色都是自己完成的。无论是一首小歌还是一部交响曲都是如此。这相对于流水线出来的就行音乐来说根本就是逆天的存在。而且他从事这种创作几十年,自然整体创作经验丰富了。而比起来工业化的选手们基本上总是重复同一件事:用最短的时间写出一首听上去好听的歌。我说句实话,大家可以试一下,从巴洛克饭1900年前后的欧洲音乐,大小调时代的音乐,除了极个别的形态,有几个是难听的?所以好听几乎是最低最低的标准。如果一群人的创作始终以最低标准为基础,那基本上一辈子也只是做地摊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文化认知上的有趣现象!为什么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大师,我们都习惯直呼其姓,而不会担心重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名字的认知惯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这些外国名人的称呼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播形成的。 .............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说起土耳其足球,伊斯坦布尔这三个名字——加拉塔萨雷、贝西克塔斯、费内巴切——几乎是绕不开的、响当当的存在。它们不仅是土耳其超级联赛的传统三巨头,更是各自拥有庞大而狂热的球迷群体,对土耳其乃至欧洲足球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你说这仨哥们怎么都扎堆在伊斯坦布尔,还这么巧地成了 리그里的“三巨头”?这事儿啊,.............
  • 回答
    玲娜贝尔和星黛露,这对上海迪士尼的“限定款”小狐狸和兔子,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成功的IP角色之一了。她们的火爆绝非偶然,而是精准地切中了当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渴望和喜好,引发了强烈的共鸣。1. “反内卷”的治愈系伙伴,提供情绪价值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都感到疲惫和焦虑。玲娜贝尔和星黛露.............
  • 回答
    打倒魔人布欧到欧布出现这十年间,除去悟空和贝吉塔两位赛亚人王子,其他角色的实力变化确实显得有些微妙,甚至可以说,相较于两位主角的飞速成长,其他角色的“进步”似乎没那么显眼,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原地踏步”了。但说他们“越来越弱”,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的成长速度和方式与悟空、贝吉塔产生了巨.............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在龙珠迷们中间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一看那巴那身腱子肉,再看看贝吉塔那时候,虽然也壮实,但跟那巴比起来,似乎壮硕程度还是那巴更胜一筹。为啥最后是贝吉塔占上风呢?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儿来看。首先,得说说“肌肉发达”这事儿,在龙珠的世界里,它跟“战斗力”并不是一个绝对的.............
  • 回答
    海贼王里,薇薇公主和蕾贝卡公主作为重要的女性角色,在粉丝群体中的待遇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角色塑造、剧情安排、以及观众情感投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薇薇公主:国民偶像的养成记薇薇公主之所以能收获如此广泛的喜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鲜明的成长弧光与坚定的信念: 刚出场的薇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要说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贝多芬式”的音乐了,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层面说起。首先,得明白“贝多芬式”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简单粗暴点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情绪跌宕起伏,充满力量感和戏剧性,好像在跟命运搏斗,最终走向胜利。旋律上嘛,有时候澎湃激昂,有时候又细腻深情.............
  • 回答
    《龙珠》系列里,贝吉塔这个角色无疑是大家心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最初出场时,那股子傲慢、自大、对地球生命的不屑,仿佛将“赛亚人王子”这个身份刻进了骨子里,令人印象深刻。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曾经视一切为草芥的王子,竟然在不经意间,越来越沾染上了“地球人”的习气,甚至在某些方面,比.............
  • 回答
    贝多芬晚期为何潦倒?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并非简单一句“穷”就能概括的。与其说他晚年“穷得叮当响”,不如说他在财务上始终与理想化的艺术生活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在晚期被放大得尤为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完全不懂得理财的人。他年轻时就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善于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贝多芬那首《献给爱丽丝》,旋律是美得没话说,简单纯粹,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确能一下子钻进人心窝里。就好像一道精致的糕点,光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很多人听到这曲子,脑子里可能就会勾勒出一段美好的画面,一个温柔又有些神秘的女子,被音乐轻柔地环绕着。可这音乐好听,和能不能.............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人,得先梳理一下“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概念在贝多芬出生和生活的年代(1770年1827年)的语境。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国家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家个人身份认同的演变。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首先,我们要明白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和艺术评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众的喜好与艺术界的公认评价之间的差异。 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难听,但艺术成就不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个人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然而,为什么大众和评论界会呈现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 回答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无疑是当前太空探索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两家私人公司。然而,当我们审视它们在商业载人航天、火箭回收技术、以及星际旅行愿景的实现程度上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尽管蓝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