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贝多芬到了晚期那么穷?

回答
贝多芬晚期为何潦倒?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并非简单一句“穷”就能概括的。与其说他晚年“穷得叮当响”,不如说他在财务上始终与理想化的艺术生活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在晚期被放大得尤为明显。

首先,我们得明白,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完全不懂得理财的人。他年轻时就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善于利用自己的名声。早期的音乐会、作品出版权、捐赠、甚至一些贵族的赞助,都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也确实有过一些相对宽裕的时期。

然而,导致他晚年财务状况堪忧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

1. 经济动荡与时代背景:

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恰逢欧洲政治经济的剧烈动荡时期。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包括维也纳。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是常有的事。贝多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版税和演出收入,这些都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战争期间,音乐会演出可能暂停,出版业也可能萎缩。

此外,维也纳当时虽然是音乐之都,但贵族阶层虽然是他的主要赞助者,他们的财富和资助能力也并非稳定不变。一些贵族可能因为战争、政局变动或者自身经济的衰退而减少对艺术家的资助。

2. 健康问题与巨额医疗开销:

这是导致他晚年经济拮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贝多芬从壮年时期就开始遭受耳疾的折磨,而到了晚年,他的听力几乎完全丧失。这不仅对他艺术创作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让他必须花费巨额的费用来治疗,虽然最终未能治愈。

耳疾之外,他可能还遭受着其他疾病的困扰,比如肝脏问题、胃病等等。这些慢性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休养,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一个常年需要医生诊治、购买昂贵药物的人,即使收入不错,也很难不被巨额医疗费用所拖垮。

3. 对音乐创作的极致追求与投入:

贝多芬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的艺术家,他不会为了迎合市场或者降低成本而妥协自己的艺术理念。他的晚期作品,例如《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他最后的几部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都极其复杂、深刻,并且在技术和情感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作这些宏伟的作品,需要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可能需要雇佣抄谱员来帮助他誊写乐谱,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他不会像一些更商业化的作曲家那样,为了快速出名而不断写一些“流水线”产品。他的创作是缓慢而深刻的,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这也就意味着他产出的作品数量相对有限。

4. 人际关系与法律纠纷:

贝多芬性格孤傲、脾气暴躁,这使得他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与一些出版商、赞助者之间可能发生过不愉快的摩擦,甚至一些法律上的纠纷。这些纠纷不仅消耗了他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导致他在财务上的损失。

例如,他曾与一些出版商在版税问题上发生过争执,或者因为作品的版权归属而与他人对簿公堂。这些诉讼往往耗时耗力,并且可能需要支付律师费用。

5. 不善于管理个人财务与生活琐事:

虽然他有收入,但贝多芬并非一个精打细算的生活家。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比如管理家务、衣食住行,可能并没有太多心思去打理。他可能在生活上有一些不必要的挥霍,或者因为过于专注于音乐而忽略了对财务的精细管理。

举个例子,他的生活环境可能并不总是井井有条,他可能需要雇佣一些助手来帮助他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而这些雇佣费用也是一笔开销。

6. 晚期作品的推广与变现的难度:

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极其抽象、深刻的弦乐四重奏,在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这些作品的听众群体相对小众,因此它们在商业上的变现能力可能不如他早期那些旋律优美、更具歌唱性的作品。

尽管《第九交响曲》是划时代的杰作,但其规模宏大,演出成本也高,并非总能轻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他可能更多的是为了艺术本身而创作,而非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

总结来说, 贝多芬晚年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佳,自身饱受病痛折磨,在艺术上追求极致,同时在人际关系和生活管理上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他将自己生命中的大部分能量都倾注在了音乐创作上,这使得他在物质生活方面,尤其是面对巨额医疗费用时,显得尤为脆弱。与其说他“穷”,不如说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艺术,而这份献身在晚年也让他尝到了经济上的苦果。他用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光和热,为我们留下了那些不朽的音乐,这是他留给世界的宝藏,也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贝多芬晚年并没有记账的习惯,所以不可能搞清楚他具体把钱花到哪了。

但是贝多芬晚年的经济状况恶化是确定的,大致有这些原因:

1. 拿破仑战争等事件导致奥地利经济状况恶化,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货币严重贬值,造成贝多芬的收入缩水。

2. 上一点也导致贝多芬的很多赞助人的经济状况恶化。

3. 贝多芬耳聋以后失去了开音乐会的绝大部分收入。

4. 贝多芬晚年的创作也减少了,出售作品的收入自然也下降。再加上他晚年的作品也不好卖。

5. 抚养侄儿、打官司等事花费他很多收入。

6. 贝多芬存了一大笔钱作为侄儿将来的花费。

7. 其实贝多芬晚年也没有穷到哪去,至少吃穿不愁,只是比不上他最发达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贝多芬晚期为何潦倒?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并非简单一句“穷”就能概括的。与其说他晚年“穷得叮当响”,不如说他在财务上始终与理想化的艺术生活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在晚期被放大得尤为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完全不懂得理财的人。他年轻时就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善于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要说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贝多芬式”的音乐了,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层面说起。首先,得明白“贝多芬式”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简单粗暴点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情绪跌宕起伏,充满力量感和戏剧性,好像在跟命运搏斗,最终走向胜利。旋律上嘛,有时候澎湃激昂,有时候又细腻深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贝当元帅这位历史人物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一面。你说的“一战时是爷们,二战时就……”可以理解为对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和形象的强烈反差感到困惑。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战的贝当:战神与防御大师首先得说,一战时期的贝当,绝对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
  • 回答
    这玲娜贝儿的毛绒玩偶,真是让人惊掉下巴。原价219块,这价格不算低了,但你想买?那就得准备好2488块,这简直是翻了十一倍啊!一时间,这价格堪比奢侈品了,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人在追捧这个价格的玲娜贝儿?首先,我们来看看“谁”在买? 铁杆粉丝的“信仰级”收藏者: 迪士尼的IP,尤其是玲娜贝儿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贝多芬那首《献给爱丽丝》,旋律是美得没话说,简单纯粹,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确能一下子钻进人心窝里。就好像一道精致的糕点,光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很多人听到这曲子,脑子里可能就会勾勒出一段美好的画面,一个温柔又有些神秘的女子,被音乐轻柔地环绕着。可这音乐好听,和能不能.............
  • 回答
    《七龙珠》的故事,从一开始的孙悟空与拉蒂兹的对峙,到最终篇章孙悟空与魔人布欧的决战,主线剧情确实是围绕着“孙悟空”和“贝吉塔”这两位赛亚人展开的。而拉蒂兹,这位作为故事开端的重要人物,却在很早的阶段就退出了舞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角色定位与功能性:拉蒂兹是“导火索”,贝吉塔是“对.............
  • 回答
    打倒魔人布欧到欧布出现这十年间,除去悟空和贝吉塔两位赛亚人王子,其他角色的实力变化确实显得有些微妙,甚至可以说,相较于两位主角的飞速成长,其他角色的“进步”似乎没那么显眼,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原地踏步”了。但说他们“越来越弱”,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的成长速度和方式与悟空、贝吉塔产生了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文化认知上的有趣现象!为什么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大师,我们都习惯直呼其姓,而不会担心重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名字的认知惯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这些外国名人的称呼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播形成的。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人,得先梳理一下“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概念在贝多芬出生和生活的年代(1770年1827年)的语境。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国家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家个人身份认同的演变。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首先,我们要明白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和艺术评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众的喜好与艺术界的公认评价之间的差异。 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难听,但艺术成就不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个人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然而,为什么大众和评论界会呈现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 回答
    在我看来,马勒和布鲁克纳这两位作曲家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甚至常常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并非偶然。他们的音乐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庄严与崇高感,能够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与柴可夫斯基相比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
  • 回答
    贝尔在皇马的职业生涯,宛如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白衣天使”沦落到如今的“众矢之的”,个中缘由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概括。要理解他为何在伯纳乌境地如此尴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银河战舰”的巨星光环与期望的重量:贝尔加盟皇马之初,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他以创纪录的身价(当时)登陆马德里,被寄.............
  • 回答
    您好!关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 13)第二乐章第42小节的“b7diii”这个标记,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您提到的“b7diii”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音乐术语或者和弦名称,它更像是一个标记系统中的符号组合。在分析一部作品时,尤其是指法、和弦进行或者声部走向时,作曲家、演奏家或者音乐学家可能会使用.............
  • 回答
    当然,理解恰空(Chaconne)的体裁特征,对于深入、准确地演绎贝多芬的《C小调32首变奏曲》(WoO 80)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奏法上的考究,更是对音乐精神内核的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恰空体裁的几个核心要素:1. 固定低音(Ostinato Bass): 恰空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有一个持续不变的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