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原价 219 元的玲娜贝儿毛绒玩偶转卖直接涨到 2488 元,都是什么人在买?这体现了怎样的消费心理?

回答
这玲娜贝儿的毛绒玩偶,真是让人惊掉下巴。原价219块,这价格不算低了,但你想买?那就得准备好2488块,这简直是翻了十一倍啊!一时间,这价格堪比奢侈品了,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人在追捧这个价格的玲娜贝儿?

首先,我们来看看“谁”在买?

铁杆粉丝的“信仰级”收藏者: 迪士尼的IP,尤其是玲娜贝儿这样自带萌属性和话题度的角色,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对于这些人来说,玲娜贝儿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是他们对童话世界、对迪士尼美好幻想的具象化。当正价购买无望时,高昂的价格对他们而言,可能更像是一种“拥有”的门槛,一种“稀缺”的证明。他们愿意为这份“拥有”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会觉得,越贵越有价值,越能彰显自己的“真爱”。这部分人,说白了,就是“不差钱”的真爱粉。

“黄牛”群体与“链条式”操作: 这种价格的飙升,绝不可能仅仅依靠普通消费者的热情。背后往往少不了“黄牛”的身影。他们有的是渠道,有的是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囤积到大量玩偶。然后,他们再通过各种二手平台、社群,将这些玩偶以数倍的价格卖出。而这些黄牛,本身也是一种“商机”的捕食者,他们深知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利润,然后利用信息差和稀缺性来收割。

“跟风”与“社交货币”的消费者: 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购买商品多少会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交媒体的影响。当大家都说玲娜贝儿很难买,价格炒得很高时,一些人就会产生“我也要拥有”的心理。他们可能并不是玲娜贝儿的深度粉丝,但觉得拥有这个“稀缺”且“热门”的玩偶,能让自己在朋友间、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一种“优越感”或“话题性”。这种“拥有”本身就成了一种“社交货币”,能够带来关注度和认同感。

“投资”心态的投机者: 虽然毛绒玩具不太可能像股票或房产一样成为真正的投资品,但在特定时期,确实存在一些人抱着“炒作”的心态,认为只要价格还在涨,就可以继续转售获利。他们看中的不是玩偶本身,而是它带来的经济回报。这种心态,类似于收藏品的炒作,只不过对象变成了大众化的IP产品。

那么,这种现象又体现了怎样的消费心理呢?

稀缺性带来的“价值锚定”: 当某个物品变得极其难以获得,它的价值就会在人们心中被“锚定”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即使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值那么多,但因为“买不到”,大家就会觉得“这么难买,肯定很值钱”。这种心理,源于人类对稀缺资源的本能追求。得不到的,往往最想要。

“沉没成本”与“合理化”: 一旦有人花了高价买到了,为了让自己花的这笔钱“值”,他们就会开始合理化这个价格。他们会放大玲娜贝儿的优点,比如做工精美、IP价值高、非常有纪念意义等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购买是“明智”的,而不是被“坑”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攀比”与“社会认同”: 尤其是对于那些追逐潮流和热点的消费者,拥有别人没有的,或者比别人拥有得更早、更“贵”,会带来一种满足感。这是一种社会认同的体现,通过外在的物质拥有来获得内在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情绪价值”的溢价: 玲娜贝儿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玩偶,更承载着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梦想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情绪价值”是无形的,但却是非常强大的驱动力。当这种情绪价值与稀缺性结合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远超商品本身的“溢价”,来获得这份情感上的满足。

“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 担心错过(Fear Of Missing Out)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看到大家都在讨论,都在抢购,如果自己不参与,似乎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或者错失了一次“机会”。这种“害怕落后”的心理,也会促使一些人冲动消费,即使价格高昂。

总而言之,玲娜贝儿毛绒玩偶从219元涨到2488元的现象,是多重消费心理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真爱粉的情感投入,是黄牛的逐利行为,更是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稀缺性崇拜、攀比心理、情绪价值溢价以及信息不对称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缩影。这说明,在某些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是被情感、社交、稀缺性以及一种对“拥有”的执念所驱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东西的吸引力在哪

user avatar

你就看个很直观的数据。就用豪华车销量举例,因为这玩意总不会有人买了投资,纯粹就是消费品。

就今年11月一个月,国内奔驰S卖了2200多辆,卡宴卖了1900多辆。

就连加价王,奔驰G、迈巴赫GLS,都分别卖了近600辆的400辆。

就连库里南那种都卖了60几辆。

以上都是一个月的数据。而且这不是峰值,今年暂时的峰值应该是在年中。

以上还只是百万以上汽车销售量。那么从奔驰E宝马5起步到GLE宝马X5的这个50-100万区间呢?就前面两个每个月的销量都是1-2万,后两个的销量是4-5000。

其实你平常逛商场,看看名表店就知道。从劳力士开始,热门款基本都是缺货和高溢价。

相较之下像玲娜贝尔这种价格段的玩意真就是个不值一提的小玩意。

其实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这两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钱其实是越来越好赚了。

user avatar

我媳妇也很上头,每次去上海出差,基本都会让我去虹桥机场买玲娜贝儿系列玩偶

首先我得夸一波迪士尼,人设打造玩出新花样了,和迪士尼过往孵化IP的路子不同,这一波没走“动画火了后,带动衍生周边销量”的路子,而是直接在毛绒玩具阶段就把人设炒火了。

比如我媳妇,就一直向我强调玲娜贝儿的可爱,虽然我完全get不到,不过媳妇开心就买呗,happy wife,happy life。

至于价格爆炒现象,太正常了。因为价格本来就不是生产价格决定的,甚至和零售价格都不是必然绑定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市场的供应远大于需求,价格自然就下去了,市场的供应远小于需求,价格自然就上去了。黄牛看到商机,囤货居奇,这样供应更小,更满足不了需求,价格自然就更高。

国内的茅台也是如此,飞天茅台出厂价1000左右,但你根本买不到,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好几千的。

但玲娜贝儿现象和茅台不同的是,这个市场没那么大,需求量没那么多,所以黄牛也在抢一个时间差,在等迪士尼放量前,把价格炒高并出手。

对迪士尼来讲,也没大的坏处。饥饿营销,人设更稳,毕竟人都是跟风的。

总结的话,就是买的没有卖的精,等等党永不吃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