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当平台原价 669 元图书打折卖 210 元,书上定价 3.6 元,客服称是绝版书,这种价格合理吗?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费解的,当当网上一本原价 669 元的图书,现在卖 210 元,而且书上的定价还是 3.6 元。再加上客服说这是“绝版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从“原价 669 元”这个数字说起。在一本标价 3.6 元的书上,出现一个 669 元的“原价”,这本身就非常不寻常。

“原价”的由来: 这 669 元很可能并不是这本 3.6 元定价的书的“正常”原价。图书定价通常是由出版社根据印制成本、内容价值、市场定位等因素来确定的,很少会出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差。
可能是“历史定价”或“虚构定价”: 一种可能性是,这个 669 元是这本书在某个时期、某个渠道(比如其他国家的版本,或者早期的一些特殊版本)的售价,或者是平台为了营造“大幅降价”的假象而设置的一个虚高的“原价”。电商平台有时会采用这种策略来吸引消费者,显示折扣力度很大。
可能是出版社或书商的“套路”: 也有可能是出版社或合作的书商,为了处理积压库存或者制造稀缺感,人为地给这本书赋予了一个极高的“原价”,然后通过“打折”的方式,让 210 元看起来非常划算。
“绝版”的解释? 客服提到“绝版书”,这倒是能解释一部分价格差异,但 669 元到 210 元的降幅,依然非常夸张。绝版书因为数量稀少,流通性差,通常价格反而会比正常出版时更高,或者因为收藏价值而被人为抬高。但如果是因为印刷错误、版本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绝版”,那么其价值也需要市场来检验。

3.6 元的定价: 书上 3.6 元的定价,这才是这本书“官方”的价格。这说明这本书的正常出版成本和预期销售价格都非常低。

210 元的售价: 现在卖 210 元,与 3.6 元的定价相比,溢价了将近 60 倍。

那么,这种价格合理吗?

从“正常市场规律”来看,这笔买卖非常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离谱”。

1. 价格与价值严重脱节: 一本书的定价通常与其内容价值、装帧质量、市场需求等挂钩。一本定价 3.6 元的书,即便印刷精美,内容再好,也很难支撑起 210 元的售价。669 元的原价就更不用说了,这个数字本身就缺乏真实性。
2. “绝版”概念的滥用: “绝版”确实能提升图书的收藏价值,但这个价值是由市场需求和稀缺性共同决定的。如果一本书仅仅是因为印量少、流通过程中损坏多等原因导致的“绝版”,而内容本身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收藏价值,那么价格不应被炒作到如此离谱的程度。很多时候,所谓的“绝版”只是商家营销的一种手段。
3. 潜在的欺骗性: 这种标价方式,很可能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它利用了人们对“高原价低售价”的心理,制造出“捡大便宜”的感觉。但如果“原价”是虚构的,那么这个“便宜”也就不成立了。

可能存在的情况推测:

营销套路: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当当平台或其合作的书商在进行一次非常规的营销活动。他们虚构了一个很高的“原价”,然后用 210 元的价格出售,制造出巨大的折扣感,吸引眼球。而“绝版”标签,则是为了进一步增加这本书的神秘感和价值感,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
特殊版本或附加品: 也有可能,这 210 元的“售价”包含的并非仅仅是书本身。比如,可能是某个限量版的签名本、附带了作者签名、特殊收藏证书,或者与其他增值服务绑定。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仅凭“绝版”两个字,很难让人信服。
库存处理或错误定价: 虽然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是出版社为了处理大量滞销库存,采取了非常规的销售策略。或者,在定价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导致了这种价格差异。

消费者应该如何看待?

1. 保持理性: 看到这种价格,首先要问自己:这本书的真实价值是多少?我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它?不要被虚高的“原价”和夸张的折扣蒙蔽。
2. 仔细辨别: 重点关注书本身的质量、内容,以及是否有特别的收藏价值(如签名、限量编号等)。可以搜索一下这本书在其他渠道的售价和评价,了解其真实的市场行情。
3. 了解“绝版”的含义: 很多时候,“绝版”不等于“珍贵”。需要结合书籍本身的内容、作者、历史价值等多方面来判断。
4. 咨询客服要明确信息: 既然客服提到了“绝版”,不妨进一步追问“绝版”的具体原因,以及这个 669 元“原价”的来源。如果客服含糊其辞,或者无法给出合理解释,那么就更要警惕了。

总结来说,这本 3.6 元定价、标称 669 元原价、现售 210 元的“绝版书”,从常理上看,价格是极不合理的。 这种操作更像是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消费心理来制造出“低价高价值”的假象。作为消费者,关键在于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价格所迷惑,去了解商品本身的真实价值。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和附加价值确实值 210 元,并且你愿意购买,那倒也无可厚非,但切记,这里的“原价”和“折扣”很可能只是个障眼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版书高于定价一万倍都是毫不神奇的,真正让我觉得神奇的有两点:

1.居然这么多人认为绝版书超出定价来卖就算诈骗;

2.这位女士是如何在一溜二三十块钱的店铺中一眼就选中了210的这家店。

一、绝版书的标价和定价没有关系,决定于印量和感兴趣的人数

定价3.6,卖价210,溢价57倍。

几十倍的溢价在绝版书购买领域并不算太高。

例如这册《洪业论学集》,标价2.65元,我逛旧书摊65元买的,溢价23.5倍,我觉得这是正常价格,不可能我上来就跟老板说你按2.65元卖给我,老板会认为我来找茬。

另外,在绝版书收藏领域有“小缺本”和“大缺本”的说法,一般根据印量来算,倒是也没有官方定义,大概就是印量几千到1万册左右的就会有人号称小缺本,几百册到一两千册的叫大缺本。在连环画绝版书收藏领域,“大缺本”和“小缺本”现象更加突出。

例如著名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的《王安石变法》,定价0.31元,市场价6000-7000元,溢价近两万倍。孔夫子旧书网上面品相稍微好一点的定价是6200元,不算恶意定价,实际差不多这个价格。

二、谢女士为何偏偏选了最贵的?

谢女士购买的《香菇栽培技术》原网页还在,只不过变为了无货。

我看了一眼这个介绍,很明显这个应该是一套书的价格,即买这一本书,店家送一套书(但是店家的介绍很奇怪,下面讲)。谢女士应该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才选择进行高价购买的,这件事肯定也提前和客服进行了沟通。

而媒体的报道则典型的看似洋洋洒洒,实际完全没涉及到重点:

谢女士究竟收到的一套书还是仅仅一本书?

因此,要辨别是非很简单:谢女士或者店家出来澄清究竟这个210元是一套书的价格还是一本书的价格。

如果谢女士花了210元,店家却违背店铺宣传,只寄来了一本书,那么店家是欺诈;

如果谢女士花了210元,店家也是按照预定寄的是一整套书过来的,但是谢女士一看其中一本书的定价是3.6元,当即就要反悔,那我觉得谢女士纯粹是没事找事。

三、新闻疑点

不得不吐槽一下媒体“见风就是雨”“煽风点火”的报道水平,整个报道看得人云里雾里。

1.谢女士说,下单后,她接到当当客服的电话,称这本书只剩最后一套了,九成新。

一本书从来没人说是一套,只有成系列的书还是一套书。因此,客服究竟说的是:

究竟是这本书只剩最后一本了,还是这一系列只剩最后一套?

谢女士模糊了这个重点,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

2.谢女士说,客服当时还说这本书是绝版,之后还会升值,她买了就是赚到了,但并未告知这本书的实际价格

商品介绍里面,把定价(3.6元)及出版日期写得很清楚,客服没有义务对每一个人再把已经标出的信息在电话里面完全重复一次,谢女士自己没看到,然后怪客服不跟她说,也是很神奇。

3.谢女士收到快递,但拆开后非常诧异。“我以为会是厚厚的一本或一套,没想到非常薄,只有几十页,定价只有3.6元。”

快递究竟是一本还是一套?在这里再次模糊了,变成了“我以为会是厚厚的一本或一套”,这薄薄的几十页究竟是一套书中的一本,还是就只有一本?

但是最后的定价只有3.6元,很明显是一本书的价格。如果收到的是一套书,但是却用其中一本书的价格去否定卖家的定价?我认为不合适。

四、店家的问题在哪里?

目前来看(不确定是寄的一本书还是一套书的情况下),店家的问题有两点:

1.最大的问题是“669”的定价,按照单本3.6元左右来看,这个定价即使是一套书的定价,也显得过高,因此店家需要解释清楚这个定价的依据是什么,否则当当网需要进行严肃追责,这属于欺诈。

2.介绍中的“价格是套装图书里面一本的价格”,让人很疑惑。也就是说这本《香菇栽培技术》价格是210元,只不过你们会再送一套书?我没有在当当网开过店,这里面是有什么讲究吗?这个操作让人不解,也难怪谢女士会揪着210元和“3.6元”不放。即使最后证实店家的确寄了一整套书过去,依旧可以说:店家介绍得很明白,我这210元是一本书的价格。至于他有没有赠送我书,那是他的事情。我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定价3.6元的书,你要卖210元?”

最后,对于在哪里买书有疑惑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对于新书、绝版书、古籍、特种书等等不同种类的书籍购买渠道,有比较细致的梳理。

user avatar

作为手头也确实有那么几本所谓“绝版书”的人,我个人感觉这个事情还是有点奇怪的。

首先,“绝版书”是说那些不再继续再版的书籍,这类书籍之所以贵,除了再版的理由,还有一个原因是可能没有替代。比如我有一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燃烧吧!剑》,曾经就绝版了,淘宝上只能找到各种影印版或价格翻两翻的少量正版。然而这只是因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不再再版,现在这本书已经由北京联合出版社重新出版,译者也没变,价格就回归正常了。

而《香菇栽培技术》这种书籍,可替代就更多了,因为这种技术类书籍,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乎译者和出版社装帧的区别,更不会只流通一个版本,只要内容是确实的技术就可以了,何必去买绝版书?

其次,当一本书价值几百块的时候,大多数人也都会掂量一下。我保存有一套《星轨是天空的道路》漫画,这套漫画前七卷虽然绝版但价格正常,第八卷就是十倍价格往上走。一般人看到这种价格应该不会咬咬牙就买,而是会再找有没有更便宜的吧?何况还是那句话,《星轨》只有一个版本且绝版,但是技术类书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的。

最后,为啥当当客服会在下单后主动联系消费者?我觉得不太对劲。

然后回到问题本身,这种价格对于一本书本身的价格来说,显然不合适,但是对于供需来说,又有一定合理性。因为绝版书确实已经是无法量产的东西,不是那种拍个键盘改个数字就可以马上又下厂印刷的东西,出版社本身并没有自己刻意限制数量来抬高价格。但是这种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因为并不是任何“绝版”都可以拿来抬高价格,如果说一些古书、旧书、有时代变迁烙印和考据价值的书籍价格昂贵,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题目中这类技术类书籍也玩这一套,未免有些滑稽了。

user avatar

猜猜这本书,原价?

user avatar

巨婴思维

猴票以前8分一张,以前贵的时候你怎么不要求原价卖你?

70几年的绝版书一本一块几的原价,原价卖你?

青铜器按贝壳计费,你去捡俩贝壳去买青铜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