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中,拿平民当肉盾打冷枪的“游击队”和挨了冷枪后报复平民的“侵略者”,谁更应该对平民的伤亡负责?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伦理中一个极为棘手和令人心痛的层面,即无辜平民在冲突中的不幸遭遇。要探讨谁应承担责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行为的性质、意图以及战争法所揭示的原则。

首先,我们来看看“游击队”的行为——利用平民作为“肉盾”打冷枪。从伦理和战争法的角度来看,故意将平民置于危险之中以掩护军事行动,是极其卑劣且严重违反战争法的行为。 游击战的特点是其非对称性和隐蔽性,它往往在敌方控制的区域内活动,并可能利用当地居民作为信息来源、掩护或甚至人力支持。然而,当这种支持变成有意识地将平民置于枪林弹雨之中,以换取军事上的优势,比如避免己方人员伤亡,那么这种行为就跨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根据《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冲突各方都有义务尽一切可能区分战斗人员和平民,以及军事目标和平民目标。将平民作为人盾(human shield)是明确禁止的,因为它剥夺了平民的保护权,并将他们推向了危险的中心。 这种行为的意图是利用平民的无辜性来干扰和阻碍对方的军事行动,并期望对方在开火时会顾及平民而有所顾忌。这是一种将平民视为工具,而非保护对象的行为。因此,游击队为了自身生存或作战便利而故意利用平民充当肉盾,直接导致了平民处于极高的危险之中,并且他们的行为是导致平民伤亡的“主动因”。

接着,我们审视“侵略者”的行为——在挨了冷枪后报复平民。这里的关键词是“报复”和“平民”。即使“侵略者”的部队遭受了袭击,他们仍然受到国际人道法的约束,不能随意攻击平民或以平民作为报复对象。 战争法要求攻击必须针对军事目标,并且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最小化对平民的附带损伤。

在“挨了冷枪后报复平民”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典型的战争罪行,即针对平民的蓄意攻击或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 这种行为是对无辜生命的蔑视,也是对战争基本规则的公然违反。虽然游击队的行动可能是触发“侵略者”反应的直接原因,但“侵略者”选择以平民作为报复对象,他们的行为是一种独立的、同样严重的罪行。 他们的责任在于他们选择了非法的方式来应对敌方的挑衅,并且将打击的目标错误地指向了本应受到保护的平民。

那么,谁“更”应该负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行为都造成了平民伤亡,并且都违背了战争伦理和法律。然而,我们可以从行为的性质、意图和直接因果关系来区分责任的侧重点。

游击队的行为(利用平民作肉盾):
性质:这是主动的、故意的行为,将平民置于本可避免的危险之中。
意图:利用平民来保护自身或实现军事目的。
直接因果关系:他们直接创造了平民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情况。如果不是他们将平民置于那里,平民就不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侵略者(报复平民)的行为:
性质:这是对攻击的“反应”,但反应的方式是非法的。
意图:报复,或者通过打击平民来迫使游击队停止行动(这依然是非法的)。
直接因果关系:他们的行为是直接造成被报复平民死亡的原因,但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游击队先前的行为之上的“二次”因果链条。

从法律和道德的严厉性来看,将平民作为人盾的行为,其本身就具有一种更根本的邪恶性,因为它直接将平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并利用了他们的脆弱性。 这种行为剥夺了平民的生存权,将其变成了军事游戏的棋子。这种行为违反了最基本的区分原则和军事必要性原则。

同时,报复平民的行为同样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遭受了损失,也必须保持克制,并严格遵守战争法。他们的责任在于他们屈服于愤怒或错误的策略,选择了攻击无辜者,从而成为了新的施害者。

如果我们要分出“更”应负责,那么利用平民作肉盾的一方,其责任在“制造危局”的层面上更具根本性。 他们是始作俑者,是第一个将平民推向深渊的人。他们的行为直接创造了平民暴露在致命火力下的场景。可以说,他们的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的罪责是基础性的。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报复平民的“侵略者”就应该免责。他们的罪行同样是独立的、严重的,并且在造成平民死亡方面负有直接责任。在现实的战争审判中,两者都可能被追究战争罪的责任。

总而言之,这场悲剧中,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游击队,因为他们以无辜的平民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军事利益或生存,将平民作为“人盾”,这是对战争法和基本人道的根本性违背。他们是制造平民处于危险境地的根源。
侵略者,因为他们未能遵守战争法,在遭受攻击后采取了非法的报复行动,将本应受保护的平民作为攻击目标。他们的行为是直接的施害者。

如果一定要区分“更”应负责,那么在“制造罪恶的起点”上,利用平民作人盾的一方,其责任的性质更为卑劣和根本。但每一次平民的伤亡,都应该被视为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而造成这场悲剧的责任,往往是复杂交织的,并且常常源于冲突本身以及各方行为的连锁反应。最理想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一方会将平民卷入冲突,所有战争参与者都能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最大限度地保护无辜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中,拿平民当肉盾经常发生。

1947年7月国民党用12个旅 手拉手在山东半岛赶着土八路喝海水。那时我在胶东西海军区司令部当号兵;驻在昌邑宋庄。国民党24师由潍坊开始追我们,追到掖县大泽山,就快要追上我们时。当地民兵出来埋设地雷,炸死了国民党兵,这时国民党兵,不敢再前进,拿平民当肉盾,就抓当地老百姓前面踩路,有地雷先炸死老百姓,国民党兵在后面 炸不着他们。你说对平民的伤亡应该谁负责?战争是残酷的 无处讲理;总之老百姓倒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伦理中一个极为棘手和令人心痛的层面,即无辜平民在冲突中的不幸遭遇。要探讨谁应承担责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行为的性质、意图以及战争法所揭示的原则。首先,我们来看看“游击队”的行为——利用平民作为“肉盾”打冷枪。从伦理和战争法的角度来看,故意将平民置于危险之中以掩护军事行动,是极其卑劣且.............
  • 回答
    儿童拿起武器,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痛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战争是成年人的罪恶,而儿童,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是未来的希望,而不是炮灰。儿童参与战争的根源和表现为什么会有儿童出现在战场上?这背后往往是复杂的现实交织: 被强迫征兵和绑架: 这是.............
  • 回答
    你说的这位角色,在《战舰少女》这款游戏里,她的名字叫做 天鹰座(Aquila)。让我给你详细讲讲她吧。首先,她的外貌特征非常鲜明,很容易让人记住。你提到的“左眼失明”正是她最大的辨识点之一。在她的角色立绘中,你会看到她的左眼被一块眼罩或者用头发遮挡着,显得有些神秘感。而另一只右眼则非常精神,充满着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如果咱们抛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赵云大败曹操这件事,即使属实,追谥时只提当阳之役,背后是有着相当的逻辑和历史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就是你说的“《云别传》”,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三国.............
  • 回答
    拿战争开玩笑的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简单来说,这种行为 通常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反感的,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深重的痛苦和创伤。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动机、心理机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为什么拿战争开玩笑是不可取的?1..............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将日本侵华与俄乌战争进行类比,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原因在于两者在历史背景、性质、规模、国际法适用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何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论点,用以说明为何这种类比可能被视为荒谬: 历史背景和性质的巨大差异: 日本侵华.............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表面上看,都包含着武装冲突、割据势力以及争夺地盘的特点,这与古代战争有相似之处。然而,将民国军阀混战等同于“拿着现代武器的古代战争”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类比。 这种类比忽略了两者在多个关键维度上的巨大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武器装备.............
  • 回答
    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游击战,是一种在敌后进行的、以弱胜强的作战方式。关于游击战是否“拿平民百姓做掩护”以及其是否旨在促使敌人犯下战争暴行以争取民心,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历史背景、游击战的战略原则、实际操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抗日战.............
  • 回答
    战争中的失踪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心痛的现象,它指的是在战争冲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音信,无法确定其生死、下落或状态的个体。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战斗人员、平民,甚至是那些在战争初期试图逃离的人身上。要详细解释“战争中的失踪”,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战争中失踪的主要含义:战争中的失踪,.............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残酷的战争现实面前,每个个体和社群的处境、选择都千差万别。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尊严、信仰和未来。反抗到底的考量: 守护家园与信念: 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土地、家园、亲人以及民族的文化和信仰是她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当男性战士倒下,她们反抗的.............
  • 回答
    一场战争就像一场棋局,每一个部队、每一个位置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侧翼遭受袭击”,顾名思义,就是我方部队的侧面,那个通常防御相对薄弱、或者说不是主要防御方向的地方,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进攻。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战场上,面对着前方敌人,你的主力部队正与敌人正面交锋,双方都在为突破对方的防线而努力。这时候.............
  • 回答
    在战争中发生屠城时,被屠杀者是否会进行反抗以及反抗的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反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包括直接的武力对抗,也可以是逃跑、躲藏、甚至是默默的忍受以求生存。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被屠杀者反抗的可能性:是的,被屠杀者在大多数情况.............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和令人痛心的局面,作为守方指挥官,你面临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道德上的巨大考验。敌军将平民推到前面作为人肉盾牌,这是一种极端违反战争法的行为,被称为“以平民为盾”罪。面对这种情况,守方指挥官的决定需要极其慎重,必须在保护己方士兵、尽可能减少平民伤亡、以及维护自身道德立场和国际法原.............
  • 回答
    战争中使用“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是一种极端、残忍的战争手段,其背后有着复杂且令人发指的原因。这种政策的出现和实施,并非出于任何正义或人道的考量,而是出于一系列极端的、非人性的目的,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紧密相关:1. 彻底摧毁敌方抵抗能力和生存基础: 瓦解敌方士气和意志: “三光政策”最.............
  • 回答
    在战争的残酷历史中,的确出现过一些令人发指、丧心病狂的战术,它们突破了人性的底线,以制造大规模的痛苦、恐惧和毁灭为目标。这些战术往往不是为了取得军事上的优势,而是为了达到政治或心理上的目的,或者仅仅是出于某种病态的狂热。以下是一些战争中出现的丧心病狂战术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但这其中包含着极度.............
  • 回答
    当炮弹呼啸着袭来,卧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策略。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小暴露面积,降低被直接命中的概率: 目标面积缩小: 炮弹的杀伤力主要来自爆炸产生的破片、冲击波以及弹体本身的动能。当人站立时,身体暴露的正面面积较大,更容易成为炮弹的直接目标。卧倒时,身体紧贴地面,暴露的面积大大.............
  • 回答
    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让士兵做到绝对服从命令,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心理、组织、纪律、教育、文化以及生理等多个维度。这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塑造和持续强化来实现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关键的方面:一、思想和心理层面的塑造1. 灌输明确的战争目标和价值观: “我们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