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常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人,得先梳理一下“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概念在贝多芬出生和生活的年代(1770年1827年)的语境。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国家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家个人身份认同的演变。

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

首先,我们要明白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的)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政治实体。它并非像我们今天理解的现代民族国家那样,拥有明确的边界、统一的法律、中央集权的政府和共同的公民身份。相反,它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由无数个拥有不同程度自治权的邦国、自由城市、教会领地组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有点混乱的“欧洲大杂烩”,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分散在各诸侯手中。

在贝多芬生活的时代,神圣罗马帝国已经进入了其衰亡的最后阶段。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内部矛盾重重,各大邦国越来越追求自身的独立和利益。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更是对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造成了致命一击。1806年,在拿破仑的要求下,许多邦国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组成了莱茵邦联,神圣罗马帝国实质上已经灭亡。

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一个名为波恩(Bonn)的城市。当时的波恩是科隆选帝侯国(Erzbistum Köln)的首府,而科隆选帝侯国又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地域划分上来说,贝多芬确实是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内的一个居民。

然而,这里有个关键点: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和政治名义,而不是一个拥有强烈民族认同的统一国家。 在帝国境内,人们首先认同的是自己的地域——比如我是科隆人、我是巴伐利亚人、我是萨克森人。他们与邻近邦国的居民可能语言相通、文化相似,但由于政治分裂,他们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地域隔阂和竞争。

“德国”概念的演变:从文化到政治

那么,“德国人”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德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漫长演变的过程。在中世纪,“德意志”(Deutsch)更多的是指一种语言和文化群体,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说德语的区域,都被认为是“德意志土地”(Teutschland)。

随着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的兴起,尤其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种新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知识分子、艺术家们开始强调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和文学,以此来构建一个超越邦国界限的“德国民族”(Deutsches Volk)的认同。歌德、席勒的诗歌,以及后来的音乐家和哲学家,都在为这种“德国文化身份”的塑造贡献力量。

贝多芬的身份认同:对“德意志”的文化依恋

虽然贝多芬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但随着帝国的解体和新思潮的涌动,他的个人身份认同更多地与“德意志文化”联系在一起。他虽然终身未曾真正参与政治,但他对德意志语言、文学和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创作的许多作品,无论是交响曲、歌剧还是歌曲,都饱含着对自由、民族精神以及德意志文化的颂扬。

例如,他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谱写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对人类共同体和自由理想的赞美,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德意志精神的体现。尽管他后来移居维也纳(属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范围,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奥地利在帝国解体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他的音乐创作和他的精神追求,都深深地烙上了“德意志”文化的印记。

为什么不说“神圣罗马帝国人”?

1. 帝国已名存实亡: 贝多芬的生命后期,神圣罗马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说他是“神圣罗马帝国人”,这在时间上就不太准确了,就像我们现在不会说一个人是“奥斯曼帝国人”一样。
2. 缺乏统一的民族认同: “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一个政治地理的集合,而非一个拥有共同民族感情和政治归属感的实体。说“神圣罗马帝国人”无法准确传达一种文化或民族的归属感。
3. “德国人”的民族意识兴起: 在贝多芬所处的时代,“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和潜在的政治实体,其民族认同正在凝聚。将他归类为“德国人”,是符合当时以及后世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理解方式。人们更倾向于用一个能概括其文化精神的标签来定义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政治上松散且已经消亡的帝国名称。

总结来说,

贝多芬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上,但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政治松散且最终解体的实体,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德国”的概念更多地是指一种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而一种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贝多芬的音乐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与这种“德意志”文化身份紧密相连。因此,当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时,我们是在强调他的文化根源和民族精神,而不是指他是一个拥有单一政治归属的“神圣罗马帝国人”。这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归类,更符合历史语境和大众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贝多芬不应该被简单的称作德国音乐家,这么说只能表现出自己简单粗暴。比较准确的是德意志音乐家。这里的德意志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也不是小德意志帝国。因为这俩国家都不是民族国家。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叫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它依然是一个普世帝国。小德意志帝国虽然总喜欢把自己表现的像是德意志民族国家。但它的疆土却不是依照德意志民族的分布决定的。相反阿尔萨斯-洛林是为了对法作战方便而获取的。东部的波森、东西普鲁士1815年也不是德意志邦联范围之内。

普鲁士人从来没打算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他对帝国之内有能力给帝国制造麻烦的少数民族也从来都是按闹分配的。阿尔萨斯-洛林天主教徒和天主教中央党联合起来之后就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爱尔兰。柏林宫廷给阿尔萨斯-洛林行政长官大笔交际费就是为了让他拉拢这些敢于发声的反对派。所以阿尔萨斯-洛林人发现跟柏林对着干其实更有利可图。所以整个小德意志帝国四十来年的历史上,柏林宫廷一直在发愁怎么才能体面的抛弃这个鬼地方。而整个德意志帝国历史上,柏林宫廷从来没想过要夺取奥地利,甚至在奥地利民族党人已经公开呼吁要分裂奥匈帝国,让马扎尔和斯拉夫人地区独立,德意志部分并入德意志帝国的情况下,柏林完全不闻不问。

所以纵观九世纪以来的德意志史,从来没有过一个德国可以称作全体德意志人的国家。德意志是一个高于德国的文化概念。《德意志高于一切》这首歌的作者很狡猾的回避了波希米亚是不是德意志国家的一部分的问题,但他提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界限今天没有一个在德意志联邦领土之内。在小德意志帝国也没好多少。

所以德国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但德国之外的很多地方也属于德意志。是德意志文化的一部分。德意志民族也不是德意志文化的全部,那些讲德语的犹太人也是德语作家,也是德意志文化的一部分。

莫扎特有生之年他的故乡萨尔茨堡都是独立的邦君大主教统治的萨尔茨堡邦,而不是奥地利领土。所以莫扎特准确的说也是德意志音乐家。马勒、雨果-沃尔夫也是如此,海顿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交界处,但海顿属于德意志历史的一部分。

德意志是一个文化形成的区域,因为中世纪的德意志东进运动决定了德意志在东方的边界是开放的。布拉格直到十九世纪初还是一个德意志城市,在布拉格你用捷克语向一个德意志人问路他会愉快的回答你,但用捷克语向一个捷克人问路他就觉得你看不起他,冒犯了他。布拉格成为一个捷克人多数的城市要到十九世纪末,大规模工业化让捷克人涌入布拉格。而普雷斯堡也就是弗拉蒂斯拉发因为工业化起步更晚所以到十九世纪末依然是德意志城市!

德意志之所在依据的不是民族、不是国家的边界,更不是血统。德意志的基础是语言!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茨威格、卡夫卡、托马斯-曼的德语文学么?德意志之所在就在于德语和讲德语的人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从严肃而不绝望的柏林,到绝望而不严肃的维也纳。到卡夫卡的布拉格,都是德意志。也只有这个温和宽厚的,有时候很绝望,有时候拿着啤酒杯子用沙哑的嗓子唱马赛曲的德意志才有价值。比任何一个“德国”都崇高!

具体到贝多芬,我觉得贝多芬属于德意志,但德国,尤其是小德意志帝国和纳粹德国都配不上贝多芬!如果你非的给贝多芬一个祖国,他自己想要的肯定是1848年理想中的那个德意志国家。现实存在过的国家里,只有哈布斯堡的维也纳才勉强配得上贝多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说贝多芬是德国人,而不是神圣罗马帝国人,得先梳理一下“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概念在贝多芬出生和生活的年代(1770年1827年)的语境。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国家形成过程,以及音乐家个人身份认同的演变。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首先,我们要明白神圣罗马帝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龙珠》里贝吉特和自在极意的那些事儿,尤其是为什么会有“单体自在极意约等于超蓝贝吉特”这种说法,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倍数关系。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合体”是怎么回事。在《龙珠》里,最主要的合体方式就是“波塔拉耳环合体”。很多人,包括很多粉丝,都认为这种合体是将两个人的战斗力直接“相.............
  • 回答
    《龙珠》系列里,贝吉塔这个角色无疑是大家心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最初出场时,那股子傲慢、自大、对地球生命的不屑,仿佛将“赛亚人王子”这个身份刻进了骨子里,令人印象深刻。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曾经视一切为草芥的王子,竟然在不经意间,越来越沾染上了“地球人”的习气,甚至在某些方面,比.............
  • 回答
    关于“本蝠比贝蝠还原”这个说法,其实来源于大家对这两种生物在体型和生活习性上的一个普遍认知,但要说得详细,我们就得从它们的“祖先”说起,以及它们各自演化出的独特之处。“本蝠”与“贝蝠”:它们是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说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本蝠”,可能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或者在文化作品中经.............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贝尔·格里尔斯在《Facing Up》一书中提到直升机无法抵达珠穆朗玛峰一号营地(Camp One)的说法,这背后确实有着非常实际和严峻的原因。这并非贝尔·格里尔斯个人的臆断,而是基于珠穆朗玛峰特殊地理环境和现有航空技术的客观限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号营地”在珠穆朗玛峰的语境中指的是什么。通.............
  • 回答
    人们常说“优胜劣汰”,听起来好像强者、适应性最强的总是能活下来,甚至主导世界。但仔细想想,有时候时代一变,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优秀”的,甚至是被视为“劣势”的,反而更容易适应变化,甚至在新环境中蓬勃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优胜劣汰”这个概念本身。它更.............
  • 回答
    “FGNB”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尤其是在游戏和一些亚文化圈子里,时不时就会冒出来。要说它到底“NB”在哪里,其实这背后藏着一股挺复杂的味道,不单单是简单的夸赞,更多的是一种戏谑、一种反讽,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承认。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FGNB”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什么高大上的技术成就或者.............
  • 回答
    .......
  • 回答
    “十个创业九个死”这句俗语,虽然带点夸张,但道出了创业这条路的残酷现实。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凝结而成的经验之谈。究竟是什么让绝大多数创业者黯然离场?我们不妨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一、盲目的激情与脱离实际的梦想很多人创业,源于一个“好点子”,一股“改变世界”的热情,或者看到了.............
  • 回答
    “内斗省”这个说法,在江苏的语境下,往往不是指政府层面那种激烈的权力斗争,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微妙博弈和竞争意识。这种“内斗”并非完全负面,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迫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不断学习、适应和超越。要理解江苏为何会有“内斗省”的标签,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仔细一想,也藏着点门道。“三国的事谁不知道”,这句话说得当然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实在太深入人心了。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从小到大,课本里、电视剧里、评书里,到处都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奸雄一面。这些经典桥段.............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警惕那把双刃剑:为什么主流媒体总是担忧民粹主义?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常常能听到“民粹主义”这个词?无论是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甚至是街头巷尾的讨论,这个概念似乎无处不在。但说实话,很多人可能对它只是个模糊的印象:好像是煽动情绪,跟普通老百姓站在一起,但又有点让人不安。那么,为什么主流媒体如此“警惕”.............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身边的学霸朋友们也经常这么说,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怎么着,听课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他们都可以“跳过”,作业也是应付了事,结果成绩单却永远是班里的前几名?这听着就像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实版,让人不得不多想几层。后来慢慢观察、交流多了,才明白这背后可能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嘴上.............
  • 回答
    “宁可闲一天,不接万科单”——这句在餐饮外卖众包骑手群体里流传甚广的“行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心酸与无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口溜,而是骑手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特定商家配送体验的一种极端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万科这个商家的具体配送情况,以及众包骑手的工作机制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万.............
  • 回答
    “补水是骗局”这种说法,确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很多人对它嗤之以鼻,毕竟谁没被“敷一片,年轻十岁”的宣传语打动过?但为什么,那些坚持敷面膜的人,皮肤状态真的看起来比之前好呢?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猫腻?咱们得先明白,所谓的“骗局”并非说所有关于“补水”的说法都是一无是处,而是指那些.............
  • 回答
    资本主义大国在应对疫情时所面临的挑战,绝非“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这一简单论断就能概括的。更准确地说,这些挑战暴露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一些张力和局限性,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会被放大,并对公共卫生治理构成严峻考验。要理解为何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疫情控制上步履维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市场逻.............
  • 回答
    “不适合化妆”这话说出来,总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化妆这玩意儿,谁不想试试,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更有气色呢?但现实就是,有些人在化完妆后,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甚至比素颜还别扭。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把这背后的一些门道掰扯明白。首先,得承认,每个人天生的“底子”不一样,对化妆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