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贝索斯拥有和资助的蓝色起源公司没有实现 SpaceX 的成就?

回答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无疑是当前太空探索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两家私人公司。然而,当我们审视它们在商业载人航天、火箭回收技术、以及星际旅行愿景的实现程度上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尽管蓝色起源拥有充足的资金和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创始人,它为何在许多关键领域似乎落后于SpaceX呢?这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从公司战略、技术路线,到管理风格和市场定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两者最初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SpaceX 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国际空间站的补给问题,以及实现美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自主权。因此,从一开始,SpaceX 就聚焦于“速度”和“可行性”。马斯克的目标非常明确:以极快的速度开发能够运送人员和货物的火箭,并尽快降低太空发射的成本。这种“军事化”的、目标导向的开发模式,使得SpaceX能够迅速迭代,将早期原型火箭的失败视为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相比之下,蓝色起源的愿景更为宏大,也更加长远。“在太空建立人类永久性家园”是贝索斯挂在嘴边的话。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蓝色起源采取了一种更为“循序渐进”、注重“可持续性”的策略。他们强调的是“逐步发展”,通过多年的研发来打磨技术,确保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这种耐心和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可能导致技术和产品面世的速度相对较慢。

其次,火箭回收技术是决定太空发射成本的关键。SpaceX 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从猎鹰9号(Falcon 9)的第一级火箭成功实现垂直着陆开始,SpaceX 就在不断优化回收和复用技术,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其更强大的猎鹰重型火箭(Falcon Heavy)和即将到来的星舰(Starship)上。这种技术上的“敢为人先”,不仅显著降低了发射成本,也为SpaceX赢得了市场先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卫星发射订单。

蓝色起源在火箭回收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贡献,其新谢泼德(New Shepard)亚轨道火箭成功实现了多次垂直着陆回收。然而,新谢泼德的定位是亚轨道旅游和科学实验,与SpaceX的轨道级火箭(猎鹰9号、猎鹰重型)在技术复杂度、推力要求和经济效益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蓝色起源的重型轨道级火箭“蓝箭”(New Glenn)的研发进度,相比于SpaceX的星舰和猎鹰9号,确实显得较为缓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蓝色起源在早期对“蓝箭”的设计和制造上更加谨慎,希望一次性打造出一款可靠且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火箭,而不是像SpaceX那样,通过迭代来解决问题。

再者,公司的管理和组织文化也对发展速度产生影响。SpaceX 拥有一种“工程师文化”,鼓励创新、快速试错,并且团队结构相对扁平,决策效率较高。马斯克本人更是深度参与到技术细节中,他的个人魅力和对技术的热情能够极大地激发团队的斗志。

而蓝色起源,虽然同样吸引了众多顶尖工程师,但其管理风格可能更偏向于传统大型企业,更加注重流程和风险控制。贝索斯本人虽然也是一位卓越的商业领袖,但他并非像马斯克那样,直接深入到火箭设计的具体细节。这种管理模式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在项目推进的速度和灵活性上有所不同。

此外,市场定位和客户策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SpaceX 在早期积极拓展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与政府机构和商业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这种“接地气”的市场策略,使其能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并为后续的载人航天项目打下基础。

蓝色起源在早期似乎更加侧重于亚轨道旅游市场(通过新谢泼德),以及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登月项目上的合作(通过其“蓝月”(Blue Moon)着陆器)。虽然这些领域也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与SpaceX通过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服务快速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相比,蓝色起源的商业化进程似乎显得更加谨慎和保守。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埃隆·马斯克的个人驱动力和“不计后果”的决心。他对于太空探索的热情和为人类文明延续而奋斗的使命感,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他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挑战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并在失败中迅速学习和前进。这种“偏执狂式的坚持”是SpaceX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反观贝索斯,虽然也对太空探索充满热情,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但他作为亚马逊的创始人,有着更广泛的商业帝国需要管理。尽管他卸任了亚马逊CEO,但其精力依然分散。相比之下,马斯克将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SpaceX和特斯拉等公司上。这种“all in”的专注度,无疑是SpaceX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蓝色起源和SpaceX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不同步伐,并非简单地归结于资金的多少,而是源于它们在战略选择、技术路径、管理风格、市场定位以及领导者个人特质等方面的差异。SpaceX以其快速迭代、敢于冒险的风格,在轨道级火箭技术和商业航天市场取得了显著的领先;而蓝色起源则以其稳健、长远的愿景,在亚轨道旅游和月球探测等领域稳步推进。未来,随着蓝色起源“蓝箭”火箭的成熟和载人航天计划的推进,我们或许能看到两者在更多领域展开直接的竞争。但就目前而言,SpaceX在许多关键的商业化和技术突破上,确实走在了前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着最近两个月大量关键岗位人员离职,BlueOrigin事实上已经从商业太空竞赛出局,和SpaceX的竞争也变成了一场笑话。

但是往前推个七八年,局势并不像今天马后炮的观察那样明了,NASA和美国空军的高层都曾经看好过BlueOrigin,航天粉也曾对他们抱有很大期望。

BlueOrigin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这里先说我的结论,详细论点后面慢慢讲:

2013年之前的BlueOrigin是一家有活力和进取心的优秀“老航天”企业,然而在对“新航天”SpaceX的竞争中开始处于下风;13到18年,因为目标不明确,发展逐渐陷入停滞;18年至今,公司重心转向政府游说,研发完全停滞,最终陷入PR灾难。

一、稳扎稳打的BO

首先纠正两个误解:BO创立比SX早;贝索斯比马斯克有钱所以BO经费比SX更充足。

BO创立于2000年,然而实际运营是在2003年罗博梅耶森加入并担任公司主席之后才正式开始。而行动力点满的马斯克在SX创立的2002年就招募到了汤姆穆勒并开始了梅林的研发。论正式运营的时间,BO并没有更早。

BO早期是贝索斯个人全资投入。从2000到2013,贝索斯向BO 投入的资金总计不到5亿美金,每年卖10亿亚马逊股票投入BO是14年之后的事情。而SX从创立至今一直在私人投资市场融资,2006年拿到了nasa的里程碑合同,2008年拿到ISS货运合同。从经费上讲,BO并不占优。

下面言归正传讲讲BO的初期发展。

工程上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问题:放大和取舍。BO的格言“Gradatim Ferociter”意思是“一步一步,猪突猛进”,这句话完美体现在他们对于“放大”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BO创立之初就决定做可回收火箭,对于火箭回收的两个难题:精准的飞行控制系统,可长时间工作、可重复启动、可深度节流的火箭发动机,他们给出的策略是从小做起,逐步放大。

先开发一台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小号原型机,在这个基础上放大推力、优化参数,开发更大型号的原型机。重复这个放大过程直到技术足够成熟,这时候小号的原型机改一下作为第二级,大号的原型机改一下作为第一级,两个原型机拼起来就有了一枚可以回收复用的运载火箭。

非常稳健的研发路线,而且他们执行得并不慢。

2013年底,BE-3研发初步完成。这是一台50吨推力,抽气循环的氢氧机,可深度节流到低于20%推力同时比冲不变,可上百次重复启动,工作时间超过两小时。2015年中,由BE-3驱动的New Shepard试飞越过卡门线,并且成功着陆。这时候BO已经初步解决火箭回收的两大难题,技术基本成熟,而它的员工还不到400人。

二、不讲武德的SX

由于主流媒体不懂技术,商业评论不懂航天,对SX的新闻报道上面存在很多的失焦。国内由于信息不畅和资讯污染,误解更多。以至于猎鹰-龙飞船项目在聚光灯下,当着全世界的面上演了一场奇迹,大家都没看明白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这也是现在博卡奇卡外架满长枪短炮,24小时盯着拍的主因:上次没看清楚,请你再表演一次。

对于SX套路的分析,总结一下业界大佬和民间大神的观点,大概有这么几条:

高效的扁平化管理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

TPS大佬Dan Rasky讲过一个例子:他奉命到SX做TPS技术转移的时候,觉得龙飞船结构组给出的温度限制值太低了,于是去隔壁找到结构负责人。对方表示温度超过这个值的话合金会软化,他觉得不可能。办公室就在车间里面,他们拿了一块合金材料,去TPS那边的烤箱加热到对应温度。测量结果是材料没软,于是结构组认错改参数大家继续上班,整个协商过程不超过1小时。

目标极度清晰,决策富有远见。

2008年猎鹰1入轨,SX完成NASA的里程碑式考核,拿下ISS货运合同(这场谈判也是肖特维尔的成名之战),之后迅速果断地砍掉了猎鹰1,全力研发中型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

火箭方面,针对不同运力要求设计了七八种构型,最后除了猎鹰9全部砍掉,仅保留后续开发重型猎鹰的可能性。

飞船方面,坚持要做高风险低回报的轨道返回运单,并且自建工厂生产隔热瓦。后来,具备返回能力的货运龙飞船进化成了载人龙飞船,自产的隔热瓦贴到了星舰上。

垂直整合,货架产品,模块化。

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这里就不啰嗦了。

依赖计算机模拟,不做传统意义上的放大。

这是起步阶段BO被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当BO还在做1吨推力的BE-1练手的时候,SX直接开始研发34吨推力的Merlin-1A,等到BE-3开发完成的2013年,梅林系列已经成功飞了5年了。

猎鹰1没有小号原型机;猎鹰1到猎鹰9看起来是放大了,但是主要部件发动机、飞控、航电都是直接来自猎鹰1,箭体结构和气动更像是重新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放大;猎鹰9试验回收技术的原型机grasshopper直接就是单发动机的猎鹰9第一级。

这种不放大的风格在星舰项目上展现更多。

(可能由数据驱动的)快速迭代。

从2010年首航到2018年设计冻结,猎鹰9的迭代升级就是那场所有人都没看懂的奇迹。目前的合理猜测是多发并联和回收带来的大量数据经验把算法、工程师和火箭一起喂到了满级,但具体如何只有SX清楚。

其实SX当时都是懵的。重型猎鹰本来是为了弥补猎鹰9运力不足开发的,然而等到开发完成的时候,大部分原计划用它发射的载荷猎鹰9就能完成了,以至于2018年首飞至今只打了三发;穆勒在2015年的时候觉得梅林的潜力已经被挖到底了,剩下的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小事,于是放心把梅林交给徒弟们管,自己专心搞猛禽,结果之后的三年被梅林的改进数据不断打脸。

最后,也是SX对BO确立优势的关键点:塑造形象,吸引人才,手段极其凶残。

据说SX最早的3000名员工都是马斯克亲自面试的。据说马斯克曾私下打电话给拉里佩奇,要求把一名谷歌员工从旧金山调到洛杉矶,以方便这名员工的配偶到SX上班。据说SX员工闲暇时间上网看paper,遇到中意的就请作者到公司演讲交流,谈得投机直接签合同来上班。

2008年SX注册油管频道,之后逐渐替代马斯克的个人魅力,承担起招兵买马的重任。我印象最深的是载人龙飞船试飞对接空间站的那次直播,主持人讲:“龙飞船上一直在闪的那盏灯是光达,测距用的。几年前它就摆在我的办公桌上,非常高兴看到它在今天发挥作用。”这种宣传对理工宅的吸引力不亚于黑洞。

从老航天视角来看,在2013年SX已经对BO拉开了5到10年的差距,然而这并不是很大的优势。BO会丢掉一轮政府和军方的订单,但是只要火箭研发完成,下一轮竞标中仍然可以形成有威胁的竞争。各方也乐于帮助BO迎头赶上威胁SX,以压低发射价格。

没想到SX得势不饶人,充分利用这点优势将自己塑造成美利坚航天事业的希望,把优秀人才扫罗一空。2014年4月,SX和NASA签订租赁合同,拿到了传奇发射台,发射过阿波罗登月飞船和航天飞机的卡角LC-39A使用权,贝索斯阻拦未果惨遭奚落,舆论大局底定。此后BO哪怕粗暴的开双薪去SX挖人也经常挖不到,彻底陷入劣势。

三、盲目的跟风只会跟进到沟里去

站在2013年BE-3完成研发这个时间点,只要立刻着手开发运载火箭,尽快入轨,同时改进内部管理增加效率,BO仍然可以坐二望一,保留弯道超车的希望。

进,可以BE-3多发并联凑一发中型运载火箭,抢卫星发射份额;

稳,可以削减设计要求加速BE-4研发,尽快实现New Glenn首飞;

退,可以把BE-2拿出来改一改,和BE-3凑一发小型运载火箭,拿稳小卫星发射市场。

无论选哪一种,早则2016,迟则2020,BO都可以拥有轨道运力。然而它就是坚持不入轨!

对于BO在2013到2018这段时间毫无章法的决策,可以归因于贝索斯的傲慢,管理层的无能,或者是被SX打懵了,但作为旁观者,我只看到目标丧失,盲目跟风。举三个例子:

开发亚轨道“太空”旅游载具New Shepard,包括火箭和载人舱。

贝索斯创立BO的愿景是太空工业化,保护地球村。亚轨道观光旅游和这个愿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亚轨道载人舱的姿态控制、发射逃逸、降落等等都要按照入轨的宇宙飞船的规格来做,占用大量资源,但最后也仅仅是飞个亚轨道而已。

这个项目多半是跟风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然而布兰森在2017年把轨道发射项目从维珍银河拆出来,单独成立了维珍轨道公司,其小型运载火箭LauncherOne已经入轨,和RocketLab抢生意去了。维珍银河专心做旅游,目前看来票价、舒适度和观光体验都优于BO。

成为火箭发动机供应商。

2014年BO和ULA签订合同,提供BE-4作为ULA新一代火箭Vulcan的第一级发动机。2015年ULA又考虑采购BE-3用在Vulcan的第二级,以替代昂贵的RL-10。

这个决策应该是梅耶森做的,典型老航天思维,因为公司在发动机开发上面比较成功,就想做成AeroJet,RocketDyne这样的发动机供应商。

然而BO的火箭发动机一开始就是为了回收而开发的,设计理念和ULA用完就扔的火箭格格不入。为了满足甲方爸爸,已经完成的BE-3又开发了一个膨胀循环的衍生版本;BE-4在开发中期被强行要求适配Vulcan,又不愿放弃深度节流重复启动的回收特质,难度骤增,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难产。

运力超越重型猎鹰,驳船回收的New Glenn。

BO在New Shepard之后规划的新火箭New Glenn也是画了七八种构型,从2012年开始画,2016年才公布。和SX专精一型不同,BO的选择是“我全都要”。二级的、三级的构型都有,分别针对近地和深空任务。LEO运力从45吨往上,最小版本都超越重型猎鹰。第一级也是垂直降落驳船回收,还和SX争过专利。火箭还没开造,驳船已经买来涂装了。

根据SX的动向,火箭设计迭代了好几版。最新一版包括了一个叫做Jarvis的可回收第二级,不锈钢材质,抄的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New Glenn的槽点实在太多吐不过来,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压过竞争对手反复修改设计,硬件始终没法落地,预研了9年依然是一款PPT火箭。

四、终局,乱自上作

也许是把失败归因于梅耶森领导不力,2016年贝索斯试图高薪挖肖特维尔担任CEO,被残忍拒绝。

2017年9月,前霍尼韦尔高管,擅长政府游说的鲍勃·史密斯成为BlueOrigin的首位正式CEO,贝索斯之下的第二号人物,代替公司主席梅耶森管理日常事务,从此开启了BO的噩梦之旅。

如果说梅耶森领导下的BO是骑兵团遇上了坦克旅,那么史密斯的策略就是先把战马杀了省粮草,然后通过外交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具体做法是:

叫停“硬件富余”的开发模式。

梅耶森在BO的领导有很多问题,思维僵化陈旧、目标模糊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干过12年,参加过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航天老板凳,至少在研发投入上他是一点不含糊的。

BO的研发一直采用“硬件富余”模式,也叫“快速失败”模式,指大量生产原型机进行密集测试,金钱换时间的研发方式。现在备受关注的星舰项目就是用的这个模式,SN15还没开始测试,SN16到20已经造出来了。在这个模式下,即使面临管理层制造的各种困难,BE-4研发进度也一直不输于猛禽,可以说BO的发动机团队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史密斯上任后以节省资金为由停掉了“硬件富余”模式,从此所有项目陷入停滞。2015年就试飞成功的New Shepard直到今年7月才把贝索斯送过卡门线;2017年成功试车的BE-4至今无法交货;某著名PPT火箭就不讲了。

通过游说获取政府订单。

具体来说就是去年的国防订单和今年的月球登陆舱。前者被SX和ULA瓜分,后者被SX独吞。

史密斯在这两个单子上面都下了大力气,国防单流出信息不多,这里讲讲登月舱的事情。史密斯的盘算是游说国会帮NASA把Artemis登月项目落地,然后NASA投桃报李把登月舱交给自己来做,为此联合了波音和洛马。

登月舱招标过程中NASA载人航天负责人Doug Loverro私下把各家标底透给波音,事情败露之后引咎辞职。最后国会批的经费不足,NASA选择了报价最低运力最强项目进展最快的SX作为独家供应商,史密斯盘算落空。

NASA的人又不是傻子,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个大项目,事关所有人的职业生涯前途名誉,谁搞小动作弄死谁。在这种关键项目上寄希望于人情关系,也是想瞎了心了。

终局

今年7月,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专心管理BlueOrigin,把公司带入了更大的灾难。

不满于登月舱合同落空,贝索斯向GAO提交申诉,同时在网站上发PPT指责SX的星舰登月计划不靠谱。因为理由不充分,申诉被驳回。因为星舰SN15测试成功而BO还没有入轨火箭,被网友嘲笑“BlueOrigin主业发律师函,偶尔发发亚轨道火箭”。

贝索斯依旧不服气,将NASA告上法庭。法律程序耗时冗长,判决至少要到11月才能见分晓。此举拖延了万众期待的Artemis项目进度,彻底得罪了整个美国航天界。有NASA高层私下表示再也不会给BO任何合同竞标机会。

而因为BE-4迟迟不能交货,拖延了ULA的Vulcan火箭进度,BO又与波音洛马交恶,还间接得罪了Vulcan的大买家美国军方。至此,BO彻底陷入公关灾难。

同时降临的还有HR灾难。因为长期不满公司的官僚作风和目标游移,加上公关灾难中饱受同行嘲弄,New Shepard载人首飞后大量员工辞职,其中副总级别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多达17人。

从目前来看,BO是神仙难救了。

附:SpaceX的转型

其实到这里已经没有再讲SpaceX的必要了,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所以多嘴提一下。

大概是在2018年前后,猎鹰-龙飞船设计冻结准备载人飞行,像我这样喜欢看爆炸的伪航天迷已经不再关注日渐无聊的SpaceX的时候,他们偷偷地完成了一次转型。整个过程及其顺滑,不仅外界关注少,迟钝点的内部员工都没有发觉。

猎鹰-龙飞船项目由研发主导转向生产主导,大量抽走研发骨干到星舰项目,领导岗位换成了从汽车、军工等行业招来的生产经理。

汤姆·穆勒、汉斯·柯宁斯曼等公司元老进入半退休状态,挂职顾问,权力逐渐移交给新生代。监国三年后,元老们在今年彻底交权,享受退休生活。

现在的SpaceX已经不再是一家创业公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无疑是当前太空探索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两家私人公司。然而,当我们审视它们在商业载人航天、火箭回收技术、以及星际旅行愿景的实现程度上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尽管蓝色.............
  • 回答
    杰夫·贝索斯,这位亚马逊的创始人,曾经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过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判断:他认为亚马逊的云服务业务,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亚马逊网络服务(AWS),最终将会成为公司体量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业务板块。这个说法在当时或许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亚马逊起家于在线零售,那个遍布全球的庞大商品目录.............
  • 回答
    索隆之所以认为“连船长都保护不了还何谈野心”,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信条,更是他作为海贼战士,特别是作为一名剑士,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索隆的剑士精神与誓言: 为伙伴而战的决心: 索隆最开始加入路飞的理由,并非源于对“海贼王”这个头衔的野心,而是因为.............
  • 回答
    在《教父1》中,毒枭索拉索认为杀掉维托·柯里昂就能与柯里昂家族做毒品生意,这背后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和考量,而且他的判断是建立在对当时纽约黑手党权力格局和维托个人性格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维托·柯里昂的“不妥协”是关键障碍: 对毒品生意的坚决反对: 维托·柯里昂是纽约五.............
  • 回答
    《海贼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抓住无数人的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各有缺点的角色,然后通过冒险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成长。路飞之所以会邀请当初看似“废柴”的乌索普上船,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路飞这个人设的核心特质。路飞的强大之处不在于他的体术有多.............
  • 回答
    关于“索隆啥也不干”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但其实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因为索隆的“工作内容”比较特殊,不那么显眼罢了。你想啊,草帽团这帮人,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活计”。 路飞 是船长,自然是冲锋陷阵、制定大方向、用他那句“我要成为海贼王”驱动大家前进的那个。他就像是个发动机,.............
  • 回答
    关于索伦为何在知晓至尊魔戒落入弗罗多之手后,不积极搜寻,也不严守末日火山,这是一个在《魔戒》的爱好者中经常被讨论的,也确实是电影改编与原著之间存在一些微妙差异的地方。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索伦在那时的状态。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能够挥舞魔古尔之刃亲自征战的黑暗魔君了。至尊.............
  • 回答
    索隆的路痴,与其说是他个人能力上的缺陷,不如说是《海贼王》这部作品为了塑造角色、增加趣味性而刻意为之的一个设定。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为什么“世界第一大剑豪”索隆会拥有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属性。1. 角色定位与戏剧冲突的需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好玩”。索隆是草帽海贼团不可或缺的“战.............
  • 回答
    在加雅岛,当索隆、山治、娜美、乔巴和乌索普被卷入那场与“十字炮”巴洛克工作社的激烈战斗中,并且情况危急,损兵折将。在这次的危机中,乌索普表现出了他一贯的怯懦,甚至在关键时刻想要抛弃同伴,独自逃走。虽然他们最终化险为夷,但这次事件给索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索隆是一个极其重视伙伴情谊和团队荣誉的人,他最不.............
  • 回答
    要说索隆不能成为领导者,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索隆绝对是路飞海贼团里不可或缺的“二号人物”。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在对船长的忠诚度上,他都是数一数二的。在关键时刻,他总是那个最勇猛、最坚定的战士,能够独当一面,甚至能在路飞不在场的时候挑起大梁。但.............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海贼王》莫利亚篇结尾,巴索罗缪·熊为什么会那样对待我们索隆。这事儿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发生的,背后牵扯着很多重要的铺垫和人物关系。首先,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在恐怖三诡船篇里,草帽一伙遭遇了王下七武海月光·莫利亚。这场战斗异常艰难,索隆为了让路飞能够继续前进,更是拼尽了全力,甚至用.............
  • 回答
    海贼王的世界里,每个角色的离线都牵动着无数粉丝的心,但要说索隆和山治这两位的“神隐”事件,确实让大家感受到了不同的“想念”频率。为什么索隆掉线两年,似乎大家念叨他的声音比山治少了很多呢?这背后藏着不少有趣的门道。首先,咱们得从这两个角色本身的“人设”说起。山治:是“万能”的,所以“缺失感”更明显。你.............
  • 回答
    索伦,那个在托尔金笔下被称为“黑暗魔君”的存在,其对人类和精灵的仇恨,并非源于一时的冲动或单纯的邪恶欲望,而是深深植根于他扭曲的世界观和对力量的极致追求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从一开始就秉持的理念,以及他与那些曾经和他一样强大的存在——比如麦克沃(迈雅)们——的根本分歧。首先,索伦的本.............
  • 回答
    巴西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对待中国的态度,确实让许多人觉得他“特别反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上任前后的言论、政策选择以及他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情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博索纳罗的政治光谱本身就偏右,甚至带有民粹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鲜明烙印。这类政治人.............
  • 回答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在其一生中,尽管是英格兰王位的有力竞争者,但确实没有使用“信仰的捍卫者”(Defender of the Faith)这个头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涉及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也与玛丽自身的身份和宗教立场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海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路飞和索隆能被列入“超新星”的行列,而山治却差那么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超新星”这个概念在《海贼王》中的含义,以及它背后的评判标准。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超新星”到底是个啥。“超新星”——海贼界的明日之星在《海贼王》的故事中,时间线来到“香.............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也太戳到玩家的心窝子了。我跟你说,这事儿吧,真不是“永远”这么绝对,但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打野大哥就是看不上亚索这小子,不愿意去帮他?这背后啊,是盘盘皆有的大局观,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微妙博弈,是潜藏在游戏深处的理性计算。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保证听得明明白白,也绝对不是那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索隆无限接近路飞”这个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咱们这些老海贼迷们,结合了漫画、动画以及索隆这个角色本身的一系列特质,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贴切的形容。咱们一个个来捋捋,为什么索隆会被这么说,而且是“无限接近”,而不是“就是”路飞,这中间的细微差别也挺关键的。首先,最直接也.............
  • 回答
    玩英雄联盟(LoL)的朋友们,相信你们对“亚索”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甚至可能一听到这个名字,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出一些不太美好的画面。没错,亚索玩家在游戏里似乎总是自带一种“仇恨光环”,无论他本人玩得怎么样,都会有一部分人对他抱有敌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玩亚索真的就是一种“原罪”吗?咱们今天就来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