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音乐盲如何才能听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作品?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巨大的、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古籍。你对这些古籍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你听说里面有几部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就是音乐家们眼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而你,恰巧是一位“音乐盲”,面对这些乐谱,就像面对一本本天书。

那么,一位音乐盲到底该怎么才能“听懂”他们呢?这并非要求你成为一个演奏家,也不是让你瞬间具备音乐理论知识,而是要打开你的感官,用一种新的方式去“阅读”和“感受”音乐。

第一步:放下“听懂”的执念,拥抱“感受”的开放

首先,我们要抛开“听懂”这个词可能带来的压力。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它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绪。与其绞尽脑汁去分析它“是什么”,不如先敞开心扉去感受它“是什么感觉”。

从纯粹的声音开始: 找一些相对舒缓、旋律优美、情绪明朗的作品。比如莫扎特的《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或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不要去想这是什么调、什么结构,只是静静地听。让声音在你的耳边流淌,观察它带给你的画面、情绪,甚至是身体的感觉。有没有让你觉得平静?温暖?还是有点忧伤?
创造一个仪式感: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远离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干扰。可以是独自一人,也可以是与同样想体验的朋友。泡一杯热茶,点一支香薰,让一切都变得慢下来。这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你的大脑能够专注于声音本身。

第二步:认识“作曲家”这个人,他们的“故事”

伟大的作品往往与创造它们的人息息相关。了解一点关于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的生平故事,会让你对他们的音乐产生更深的共鸣。

莫扎特——天才的童年与生命的灿烂: 莫扎特就像一位音乐界的闪耀明星,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的音乐通常充满了活力、优雅和喜悦,但也蕴含着一种细腻的、有时甚至是略带忧郁的情感。想象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用音乐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观察。听他的作品时,可以尝试去感受那种天真烂漫,那种对生命的热情。他的歌剧,比如《费加罗的婚礼》,更是将戏剧性和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即使听不懂歌词,也能从音乐的起伏和人物的情绪中感受到故事。
贝多芬——不屈的斗士与情感的爆发: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尤其是晚年失聪的打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抗争、激情和对自由的渴望。他的音乐往往更加宏伟、有力,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情感的宣泄。听贝多芬的作品时,你可以想象一位在命运面前不低头的勇士,他的音乐就是他呐喊、反抗、拥抱生活的呐喊。第四交响曲的庄重,第五交响曲的命运敲门声,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都充满了强大的力量。
巴赫——信仰的虔诚与结构的严谨: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充满了对上帝的虔诚和对音乐结构的极致追求。他的音乐听起来可能没有莫扎特那么直接的旋律感,但却如同精美的建筑,层层叠叠,严谨而又充满深度。他的赋格曲(Fugue),就像是一场精妙的对话,不同的声部在交织中展现出复杂而和谐的美感。听巴赫的作品,可以感受那种对秩序的追求,那种内心的宁静和对神圣的敬畏。

第三步:寻找“引导者”和“翻译员”

作为音乐盲,你可能需要一些“引导者”来帮助你跨越初期的门槛。

选择合适的入门作品: 不要一上来就挑战复杂的交响曲或协奏曲。很多音乐节目或书籍会推荐一些适合入门的作品。你可以搜索“古典音乐入门歌单”或者“适合音乐盲的古典音乐推荐”。
观看一些“讲解版”的音乐会或纪录片: 有些音乐演出会在演奏的同时,由主持人或音乐家进行简单的讲解,介绍作品的背景、结构和情感表达。观看关于这些作曲家的纪录片,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也会让你对他们的音乐有更直观的认识。
寻找浅显易懂的音乐赏析文章或视频: 有些作者会用非常生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古典音乐,他们会用比喻、故事化的方式来描述音乐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使用专业术语。试着去寻找这样的资源。比如,有人会把莫扎特的音乐比作精美的瓷器,贝多芬的音乐比作雄伟的石雕,巴赫的音乐比作精密的钟表。
尝试“跟着音乐哼唱”: 即便你音准不好,尝试跟着旋律哼唱也能帮助你记住旋律,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不用担心唱得好不好听,重要的是去参与。

第四步:培养“辨识度”和“连接感”

随着你对这些作品的接触越来越多,你会开始发现一些独特的“味道”。

莫扎特的“清晰与明快”: 很多莫扎特的作品,即使你听不出具体是什么,也可能感觉到一种明亮、流畅、带有优雅气质的感觉。他的旋律通常很容易记住,情绪的转换也比较自然。
贝多芬的“力量与冲突”: 你可能会注意到贝多芬的作品中,经常有强烈的节奏变化,音乐的情感起伏很大,有时候会让你感到紧张、兴奋,有时候又会让你感到深沉。他的音乐常常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感。
巴赫的“理性与内在的流动”: 巴赫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可能更像是“思考”的音乐,或者是一种“沉淀”后的智慧。你会注意到音乐的结构很清晰,各个声部之间有精妙的联系,虽然没有直接的戏剧性,但却有一种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美感。

第五步:从“欣赏者”到“体验者”

最重要的一点是,音乐最终是要被体验的。

试着在不同情境下听: 在散步时听,在做家务时听,甚至在冥想时听。你会发现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情境下带给你的感受是不同的。
将音乐与你的生活联系起来: 如果你听到一首曲子让你想起某个场景、某个画面、某个你爱的人,那就是你自己的“听懂”。音乐的伟大之处,也在于它能激发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记忆。

音乐的门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它更像是一扇窗户,一开始你可能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但只要你愿意推开它,慢慢地,里面的风景就会越来越清晰。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的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不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属于所有渴望感受美的人。放下“音乐盲”的标签,用你的心去感受,你会发现属于你的那份“听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啊,你思考的起点太高了,如果想听懂,可以从一些基础层面思考。您所谓的“数字之美”这些内容,其实是他人对音乐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东西在我们专业音乐里,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这些东西是很抽象的,探讨这一类问题,需要你有相当的音乐积累和音乐感受,如果没有学习过的话,就会出现你现在的问题,很迷茫。

我建议,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可以从作曲家的生平、作品、风格来欣赏。你有了一些知识的积累,加上不断的听作品,就能获得对古典音乐理性和感性的认识。如果这么做了一段时间,我相信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了。到那时,你再来思考你现在思考的这些复杂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尽量用比较通俗、简洁的文字,整理了一份关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生平、创作时期、代表性作品(附视频音频链接)的材料。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谢谢!

一、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巴赫家族从16世纪开始,经历了260多年,共7代人,成为音乐家的有78人,比较有成就的有42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J·S·巴赫,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巴赫”。

(一)魏玛时期

巴赫1685年爱森纳赫出生,从小和父亲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在巴赫9岁和10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可怜的小巴赫就到了奥尔德鲁夫和他大哥住在一起,并且和大哥学习键盘器乐。15岁时,巴赫来到吕内堡学习,并且参加了学校的唱诗班,同时学习管风琴。18岁时,巴赫在魏玛宫廷当了5个月的宫廷乐师后,到了阿恩施塔特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同时,这一时期巴赫开始创作管风琴曲,也收学管风琴的学生。22岁时,巴赫到米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同年,与他的远房堂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23岁时,巴赫从圣布拉修斯教堂辞职,重新回到了魏玛宫廷,当管风琴师。在这期间巴赫创作了不少管风琴曲,其中包括《18首众赞歌前奏曲》、《管风琴小曲集》和各种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与赋格等。29岁时,巴赫被任命为宫廷乐队的指挥。

QQ音乐——巴赫:《18首众赞歌前奏曲》第8首《我不会离开上帝》(BWV658)

(听全部18首可在QQ音乐搜Bach: Eighteen " Leipzig" Chorale Preludes)

(二)科滕时期

在1717年,巴赫32岁的时候,巴赫离开魏玛宫廷,去了科滕宫廷任职。在1718—1723年,巴赫在这里担任乐队指挥,由于亲王喜欢世俗音乐,所以巴赫这一时期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器乐上,其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布兰德堡协奏曲》等经典作品。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出版于1722年,与《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以及后来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同时,它总结了前人作曲家们对复调音乐的创作艺术。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示运用十二平均律可在任何一个调上自由转换。《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技巧上无与伦比,而且充满了内涵,因此被后人称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QQ音乐-专辑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QQ音乐-专辑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6首最好的协奏曲先给布兰登堡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这就是著名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当时把这些最好的作品贡献出来,其实主要是为了寻求一份在柏林的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展示其大协奏曲的创作才能。大协奏曲在前文中我们讲过,是一组独奏者和乐队的“竞奏”,巴赫将大协奏曲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比如:他的作品的规模要比以前的大协奏曲要大;丰富了乐队的配器;加强了音乐的对比;使用高超的复调技巧;木管乐器的运用十分突出。等等。

QQ音乐-专辑 ——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六套

此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也很有代表性。

QQ音乐-专辑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巴赫在科滕就职期间,他的妻子在1720年病逝,巴赫伤心欲绝,于次年1721年和宫廷的歌手安娜·玛格达林娜·威尔克结婚了!哈哈!

(三)莱比锡时期

在1723年,巴赫38岁,巴赫离开了科滕,到了莱比锡,担任托马斯教堂附属学校的乐监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此后的27年,巴赫就没有离开莱比锡。巴赫在这一时期,需要负责教堂的音乐工作,也需要对学校的学生进行音乐培训,同时还要负责政府仪式庆典的音乐作品。他为了满足其服务的路德派教会的需求,每个主日都要创作一首新的康塔塔,巴赫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康塔塔,现存巴赫作品中,有两百多首康塔塔,占了他作品的一半。他的康塔塔的特色是运用了众赞歌的曲调。比如他的第80首康塔塔《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就运用了马丁·路德作品的曲调。

QQ音乐 ——巴赫:第80首康塔塔《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

同时,他也需要为复活节等节日创作受难乐,他主要创作了两部受难乐,《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这两部作品将受难乐这种体裁推向了新的高峰。有学者甚至认为,《马太受难乐》是“现存宗教音乐”的巅峰。

《马太受难乐》是根据《圣经》的《马太福音书》的第26、27章对基督受难过程的叙述,包括78首分曲,总谱要求庞大的双合唱队和乐队。巴赫基于原来受难乐的创作特点上,在《马太受难乐》中经常使用同一主题运用不同的调式调性和歌词,贯穿整个作品,全曲充满了肃穆和庄重,将其音乐创作的经验都运用其中。

在莱比锡工作的后期,巴赫开始在莱比锡大学音乐社作音乐指导,经常能演奏和指挥他自己的作品,所以在这一时期,巴赫放飞自我,创作了很多世俗作品。在1733年,巴赫将自己的《b小调弥撒》中的“慈悲经”和“荣耀经”献给了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以争取宫廷作曲家的头衔。

QQ音乐 ——巴赫:《b小调弥撒》

在这一时期,巴赫的创作风格开始有些变化,他对“古代风格”似乎更有兴趣,他开始研究、抄写、改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作品,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这些创作理念,体现在他的《哥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中。

1742年,巴赫以《键盘练习》第四卷为标题,出版了他的《哥德堡变奏曲》。这部作品是为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的要求创作的。主题是一段萨拉班德舞曲风格的曲调,随后是30个变奏,类似于组曲,风格华丽,技巧复杂。同年,巴赫还创作了一首世俗康塔塔《农民康塔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不再受到宗教限制,而是在民间寻找音乐来源。

QQ音乐-专辑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1747年,巴赫受到腓德烈大帝的要求,访问柏林皇家宫廷。大帝给巴赫出了一个主题,要求他根据这个主题即兴创作卡农和赋格来。巴赫成功的完成了,让在座的各位都服了。然后巴赫发现这个主题很美,在加工整理后,用《音乐的奉献》为标题,编成了一册乐谱,连同一封信,呈送给大帝。这部作品包括1首利切卡尔、1首三重奏鸣曲及10首卡农,彰显了巴赫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

QQ音乐-专辑 ——巴赫:《音乐的奉献》

巴赫从4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赋格的艺术》,但还没等创作完,便去世了。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对巴洛克时期的赋格进行了最后的总结。作品由15首赋格组成,以一个简单的主题为基础,充分的探索了赋格创作的各种可能。巴赫死后,他的儿子整理和出版了未完成的修改稿,并且在曲尾增加了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以让作品有一个完满的结尾。

QQ音乐-专辑 ——巴赫:《赋格的艺术》

巴赫死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兴起,大家普遍忽视了巴赫的音乐。直到1829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上演了《马太受难乐》,人们才认识到巴赫音乐的价值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巴赫的音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结语

整体来说,巴赫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作曲家。他不像同时期的亨德尔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走访过很多国家。巴赫一生都在德国,往返于德国各地的宫廷、教堂、学校之间,为了能让自己的音乐创作更加成功,他十分善于抓住各种机会,以体现自己的创作才能。康塔塔、受难乐、复调音乐、大协奏曲等体裁,在巴赫的手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创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莫扎特经常被称作为“神童”,虽然只活了35年,但他对西方音乐的影响十分深远。

莫扎特的一生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第一时期(1756—1771)

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从小就受到他音乐家爸爸的严格教导。莫扎特从能听懂话开始,他爸就给他疯狂灌输音乐知识,教他弹琴作曲。6岁的莫扎特已经可以跟着爸爸和姐姐一起到各国宫廷演出了,一点不给同龄的小孩留活路。此后的十年期间,莫扎特到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等欧洲重要的城市和宫廷演出,在积累了音乐演奏和创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的开阔了眼界。

莫扎特从5岁开始作曲,这一时期创作了弥撒、赞美诗等宗教作品;歌剧、独唱曲等声乐作品;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嬉游曲、舞曲、重奏等器乐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认为,莫扎特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基本是在他爸的辅导和修改下完成的,而且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体现了他爸的创作痕迹,而莫扎特自己的创作是什么样,可能只有他爸知道。这个学者还说,在这一时期有8首作品是可以看出莫扎特的独立音乐风格的,具体哪8首他也没说,让人有点憋气。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莫扎特在音乐上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音乐风格与他后来的作品相比,还不是特别成熟。莫扎特作为一个“神童”,音乐天赋肯定是有的,但在这个“神童”的身上,更能感受到的是他爸的教育与培养。没有他爸,莫扎特应该也很难成为“莫扎特”。

在莫扎特这一时期期的创作中,还要数歌剧、交响乐、钢琴协奏曲最突出。

歌剧

xiami.com/album/4006735 ——莫扎特:歌剧Apollo et Hyacinthus(1767)

莫扎特《装痴作傻》2006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WA Mozart La finta semplice - Salzburg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莫扎特:歌剧:La finta semplice(1769)

xiami.com/collect/10971 ——莫扎特:歌剧Bastien und Bastienne(1768)(莫扎特第一部德语歌剧)

bilibili.com/video/BV1p ——莫扎特:歌剧Mitridate, re di Ponto(1770)

v.qq.com/x/page/u3063cx ——莫扎特:歌剧Ascanio in Alba(1771)

交响乐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交响曲(K.16,1764—1765)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4交响曲(K.19,1765)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1交响曲(K.84,1770)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3钢琴协奏曲》(K.107)

(二)第二时期(1772—1781)

莫扎特在这一时期主要在萨尔兹堡专心创作,同时在萨尔兹堡的教堂当管风琴师。能在一个教堂或者宫廷工作,在当时来讲是很有牌面的一件事,就好比现在的公务员,收入稳定,还不累。但“神童”莫扎特偏偏是不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他在工作的期间,经常和“主教领导”吵架,弄得领导经常给他“穿小鞋”,越是这么整莫扎特,莫扎特就越气,到最后实在气不过,莫扎特就辞职了。在辞职前,他爸劝他好久,但最后还是没劝住。莫扎特辞职后,想要做一个“自由”的作曲家。他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相信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决定的,而是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于是,“辞了职的公务员”莫扎特基于对自己才能的判断,决定要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去打拼,当一个“维漂”。

这一时期的莫扎特的创作,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相比于之前都有很大提高。由于他的教堂的工作关系,莫扎特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比较多的宗教作品。同时,在管弦乐器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体裁上,也有很多突破。

歌剧

bilibili.com/video/BV1r ——莫扎特:歌剧Il sogno di Scipione(1772)

bilibili.com/video/BV1T ——莫扎特:歌剧Lucio Silla(1772)

bilibili.com/video/BV1i ——莫扎特:歌剧La finta giardiniera(1775)

v.qq.com/x/page/c03450y ——莫扎特:歌剧Il re pastore (1775)

bilibili.com/video/BV1S ——莫扎特:歌剧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1773)

交响乐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5交响曲》(K.124,1772)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8交响曲》(K.130,1772)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1交响曲》(K.134,1772)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7交响曲》(K.199,1773)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31交响曲》(K.201,1778)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34交响曲》(K.338,1780)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5钢琴协奏曲》(K.175,1773);《第6钢琴协奏曲》(K.238,1776);《第8钢琴协奏曲》(K.246,1776)

QQ音乐-专辑 —— 莫扎特:《第9钢琴协奏曲》(K.271,1777)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0钢琴协奏曲》(K.365,1780)

弦乐四重奏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136,1772;K.137,1772;K.138,1772

钢琴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284,1775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309,1777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310,1778

教堂奏鸣曲

QQ音乐-歌单 ——莫扎特:《CHURCH SONATAS》专辑

(三)第三时期(1781—1791)

莫扎特人生的最后10年是他在音乐创作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人生中最穷的时期。1781年,刚来到维也纳的莫扎特感受到了经济的压力,体会到了当一个“自由”的作曲家并不容易。1782年,莫扎特结婚了,这让他本来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泽·韦伯会唱歌,是写《魔弹射手》、《奥伯龙》那个韦伯的远房三表姐。莫扎特其实开始喜欢的是康斯坦泽的亲二姐阿罗伊齐亚·韦伯,开始为了追人家,又帮着写作品,又给介绍工作,但无奈阿罗伊齐亚只把莫扎特当备胎,且莫扎特他爸不喜欢这个阿罗伊齐亚,所以这事也就吹了。而这个康斯坦泽·韦伯对莫扎特开始是暗恋,后来她爸爸去世后,家里变得十分穷苦,加上她妈经常管她,康斯坦泽·韦伯就想通过和莫扎特在一起过上“人上人上人”的生活。于是,她就和莫扎特好了,并且偷偷结了婚。但让康斯坦泽·韦伯没想到的是,刚出“龙潭”,又入“虎穴”,结婚后的康斯坦泽·韦伯发现,莫扎特似乎也是没啥钱,好像还是得过穷日子。好在,康斯坦泽·韦伯对莫扎特是有感情的,愿意陪着他一起打拼,两个人就这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莫扎特在婚姻的滋润下,创作出了非常多优秀的作品。莫扎特为了赚钱,每天要教学、演出、出版作品、创作,这一时期不少优秀的作品都是为了赚钱而完成的,频繁的创作,让莫扎特作品的艺术水准越来越高。莫扎特在维也纳期间,结实了海顿,他与海顿的交流让他在创作上有了新的启发,他还特意为海顿写了几部作品来表达他的情感。海顿也非常地道,经常和别人说,莫扎特的歌剧天下第一,我不如他。两个人就这样,保持了相当温馨的情谊。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去世了。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彰显了一个“神童”的音乐才能,为世界留下了伟大的音乐遗产。

与“音乐遗产”一起被留下的,还有他欠的债。(狗头)莫扎特拼尽全力工作,到头也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还欠了不少钱。好在,他的妻子是一个聪明人,通过运营“莫扎特”这个“IP”,把钱都还上了。并且还找了一个“新老伴”,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莫扎特在人生的最后10年,完成了他人生中最伟大的一批作品,并且总结了不同艺术体裁的创作经验,比如: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在莫扎特歌剧中,十分强调“诗词要服从于歌唱”,他十分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述,音乐在歌剧中占有支配地位等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心》、《魔笛》等;莫扎特在协奏曲的创作中,不断完善了协奏曲的古典范式,他在原来协奏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首先,他确立了在第一乐章“双呈示部”的音乐结构;其次,他在再现部的结尾加入了“华彩乐段”(cadenza),为演奏者提供了炫技的空间;另外,他还设计了协奏曲三个乐章“快—慢—快”的速度布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钢琴协奏K.449、K.450、K.482、K.488、K.503等。莫扎特的交响曲也十分出色,特别是K.543、K.550、K.551,甚至能和海顿的12首《“伦敦”交响曲》相媲美;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为莫扎特的音乐人生画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歌剧

bilibili.com/video/BV1Q ——莫扎特:歌剧 Idomeneo, re di Creta(1781)

bilibili.com/video/BV1q ——莫扎特:歌剧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后宫诱逃》)(1782)

bilibili.com/video/BV1i ——莫扎特:歌剧L’oca del CairoLo 和sposo deluso(年代不明)

v.youku.com/v_show/id_X ——莫扎特:歌剧Der Schauspieldirektor(1786)

bilibili.com/video/BV1p ——莫扎特:歌剧 Le nozze di Figaro(《费加罗的婚礼》)(1786)

bilibili.com/video/BV1e ——莫扎特:歌剧Il dissoluto punito, ossia Il Don Giovanni(《唐·乔万尼》)(1787)

bilibili.com/video/BV13 ——莫扎特:歌剧Così fan tutte, ossia La scuola degli amanti(《女人心》)(1790)

bilibili.com/video/BV1M ——莫扎特:歌剧Die Zauberflöte(《魔笛》)(1791)

bilibili.com/video/BV1F ——莫扎特:歌剧La clemenza di Tito(《狄多的仁慈》)(1791)

交响乐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35交响曲》(K.385,1782)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38交响曲》(K.504,1786)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39交响曲》(K.543,1788)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40交响曲》(K.550,1788)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41“朱比特”交响曲》(K.551,1788)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4钢琴协奏曲》(K.449,1784);《第15钢琴协奏曲》(K.450,1784);《第16钢琴协奏曲》(K.451,1784);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17钢琴协奏曲》(K.453,1784)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2钢琴协奏曲》(K.482,1785)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3钢琴协奏曲》(K.488,1786)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K.503,1786)

(两部小调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K.466,1785)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K.491,1786)

弦乐四重奏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387,1782;K.421,1783;K.458,1784;K.428,1783;K.464,1785;K.465,1785;K.499,1786;K.575,1789;K.589,1790;K.590,1790

钢琴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331,1781—1783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332,1781—1783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553,1788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545,1788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570,1789

QQ音乐-专辑 ——莫扎特:K.576,1789

弥撒

QQ音乐-歌单 ——莫扎特:K.427,1782

QQ音乐-歌单 ——莫扎特(《安魂弥撒》)(K.6261791)

三、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

在贝多芬的的音乐创作中,既体现出了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的继承,同时也能看到对传统创作思维的突破,体现了一代音乐大师的创作风范。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波恩时期(1770—1792)

贝多芬在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贝多芬的祖父和他爸都是波恩选帝侯宫廷的乐师,祖父在当时宫廷混的还不错,但到了他爸这就开始不行了,他爸爱喝酒脾气大,非常粗暴,这样的爸爸就让整个家庭过得不是太好。贝多芬他爸从小教贝多芬音乐,处于贫困中的贝多芬他爸想了一个发财致富的好办法:“要是能把贝多芬能成为‘第二个莫扎特’,那自己不就名利双收了嘛!真是太好了”。于是,他开始更加细心的教导自己的贝多芬,想要努力把贝多芬培养成为一个“神童”,甚至听说还曾经偷偷给贝多芬在“身份证”上改小了年龄。但随着贝多芬不断的长大,贝多芬他爸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有天赋”,于是又开始变得粗暴,经常打骂贝多芬,贝多芬最后实在是挺不住了,贝多芬就跟他爸说:“爸,你也别打我了,我不想学音乐了,我想去卖面包”。由此,他爸在他妈的劝说下,决定给贝多芬换一个老师,贝多芬终于不用再和他爸学了。

在1778年,8岁的贝多芬开始和他祖父的一个朋友——宫廷管风琴师海因里希·范·艾顿学习音乐,艾顿是一个老头,非常慈祥,教给贝多芬很多钢琴技术。艾顿虽然教的整体还不错,但因为年龄大了,也会有一些问题,就是他的教学思想相对保守,而且也不愿意教贝多芬比较感兴趣的管风琴。期间贝多芬也和别的老师学了一些东西,比如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男高音、双簧管等。这一时期,他爸好像慢慢明白了,其实不是自己儿子没天赋,是之前自己水平不行,他现在慢慢看出来贝多芬好像“有天赋”了。于是,想给贝多芬换老师。

在1781年,贝多芬换了一个老师。他的新老师是在波恩当时最好的老师,宫廷管风琴手艾登的继承人,波恩国立歌剧院的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格特劳勃·尼夫(Christian Gottlob Neefe),年仅31岁,在音乐界很有名气。尼夫上第一次给贝多芬上课时就看出了贝多芬的天赋,并且认为之前的老师都是“辣鸡”,这么好的苗子都没教好(贝多芬他爸害羞的低下了头)。此后,尼夫开始系统的教导贝多芬,尼夫在教贝多芬钢琴的同时,也系统的教贝多芬理论知识。尼夫在教了贝多芬一阵之后,公开表示“他一定会成为第二个莫扎特”,足以看出对贝多芬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尼夫非常喜欢巴赫的《平均律曲集》,他经常辅导贝多芬演奏巴赫平均律,这让贝多芬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了基础。在1782年,贝多芬已经可以代替了尼夫在宫廷演奏管风琴了。在1784年,14岁的贝多芬基本在演奏技术上可以与尼夫达到相当的水准,并与尼夫进行着同样的工作。又和尼夫学了几年作曲后,尼夫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交给贝多芬的了。在当时的波恩,已经没有再厉害的老师了,贝多芬的学习遇到了瓶颈。

在1787年,贝多芬在17岁的时候曾去过一次维也纳,专门拜访莫扎特。贝多芬想让莫扎特指点一下自己的演奏,但第一次演奏“掉链子”了,莫扎特客气的夸奖了之后,贝多芬表示不服,提出可以再即兴来一段,于是他把莫扎特《唐·乔万尼》中的片段作为主题,进行了即兴的演奏,当场得到了莫扎特的认可,莫扎特同旁边的人讲:“这个小孩以后大有作为,可能会震动世界。”此后,贝多芬成了莫扎特的“迷弟”,他后来公开表示莫扎特的音乐是“最伟大的”,他认为自己是莫扎特最大的“粉丝”,“莫扎特用脚作的曲子都比我强。”

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启蒙运动推向高潮,贝多芬正好在这一年进入波恩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精神。在这样的教育下,使得贝多芬对“革命”与“突破”有了很大的兴趣。在1790年12月,海顿来到了波恩,海顿在这一期间是刚从埃斯特哈齐家族“离职”,从维也纳去伦敦,经过波恩,但当时和贝多芬见没见着还不好说。在1792年,海顿又一次来波恩,这一次海顿是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又路过波恩,这一次他和贝多芬见到了。在1792年7月,尼夫告诉贝多芬海顿来波恩的消息,并且带他来到了海顿的住处。海顿见到贝多芬问了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你现在在作曲上有什么积累和成就?”贝多芬说:“我现在还真就没啥积累,尼夫老师说他已经在作曲上没什么教给我的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咋提高了”。海顿当场就说:“跟我到维也纳去吧,我当你的老师。”

波恩时期的贝多芬对作曲还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比较少,且均为习作性质的作品。

(二)第一成熟期(1792—1802)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为了音乐,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波恩,来到了维也纳。在贝多芬到维也纳的1个月后,贝多芬的爸爸去世了,但贝多芬并没回去,可见贝多芬对他爸是多么恨他爸。能和海顿大师学习,是贝多芬的荣幸,但在与海顿的学习中,贝多芬却感到不是很愉悦。海顿在教贝多芬的时候,更多的是教贝多芬一些基础知识,这让贝多芬觉得很枯燥,同时海顿在作曲中强调要“服从规则”,这对接受了“启蒙思想”的贝多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贝多芬与海顿在观念上的矛盾在一次小的争吵中升级,贝多芬提出离开。离开海顿的贝多芬又和维也纳的一些其他作曲家学习了作曲,也有了一些进步。期间,贝多芬在维也纳还需要解决经济问题,他先后服务于多个贵族,把自己的作品献给贵族们换取工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贝多芬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献给各种贵族的作品。与此同时,贝多芬也靠教学生或开音乐会赚钱。

在1795年以后,随着贝多芬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解的不断成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明显增多,在这些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音乐的基本风格。在1796年开始,26岁的贝多芬耳朵开始出现耳鸣的症状。1798年,贝多芬作为“市民代表”和“法国驻维也纳使馆”的“大佬”会面(当时的背景是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把奥地利帝国打败了,法兰西得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设立一个使馆),在期间接触到了“大佬”的辅助罗多尔弗·克罗采,这个人是一个小提琴手,也是个作曲家,克罗采跟贝多芬讲,他们之前打完胜仗都是要有庆祝胜利的音乐的,并且给贝多芬看了一些。贝多芬看了非常激动,他见到了真正“革命”的音乐。在一年后,他还特地将克罗采《序曲》的材料,融入到他的《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以表示对“革命”的尊重。在1799年,29岁的贝多芬出现了第一次失聪。1800年,贝多芬完成了首次个人音乐会的同时,也开始教一个学生叫卡尔·车尔尼。在1801年听觉大大衰退,出现耳聋的症状。1801年,他在给他的好基友魏格勒的信中写道了我们后来知道的名人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喉咙,要我向他弯腰,这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体现出海顿的影响,比如他比较早的前三首奏鸣曲(Op.2,No.1—3)和弦乐四重奏Op.18等作品都能看出海顿的音乐风格。但在之后的创作,逐渐可以看出贝多芬对“革命”精神的向往,以及在音乐上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作品中尤其体现了这些特点。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裁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作品等,代表性作品如下:

交响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Op.21,1799—1800;180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1801—1802;1803)

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2,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Op.49,No.1,?—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Op.49,No.2,1796—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1796—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1795—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49,No.2,1796—179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Op.49,No.3,1797—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1797—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Op.14,No.1,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Op.14,No.2,?1799)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Op.22,180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Op.26,1800—1801)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Op.27,No.1,1801)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No.2,1801)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第十五“田园”钢琴奏鸣曲》(Op.28,1801)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c1788,rev.1794—1795,179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1800—1803)

室内乐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No.1,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No.2,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Op.1,No.3,1794—179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8,No.1—6,1798—1800)

(三)第二成熟期(1802—1812)

1802年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很多资料依据这个依据这个遗嘱认为贝多芬是一个很脆弱的人,想要自杀。但事实上贝多芬当时并不想死(贝多芬:“没想到吧,哈哈。”),因为在这份“遗嘱”中,贝多芬自己也提到了“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并且事实证明,贝多芬在写完了这份遗嘱之后,又活了20多年,这份“遗嘱”是在他死后才发现的,所以目前可以认为这个“遗嘱”是贝多芬当时自己写的一段“小作文”。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激励而写的,最初是为拿破仑·波拿巴而作的,但因为拿破仑称帝了,贝多芬将题目改了,改为“英雄交响曲”。从《“英雄”交响曲》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音乐内涵更加深刻了,他似乎开始更加向往“革命”精神了。在1804年—1805年,他创作了歌剧《莱奥诺拉》,这部歌剧是一部与“革命”有关的作品,作品的情节取材于一个历史事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妻子女扮男装救丈夫“越狱”的故事。在1805—1806年,这部歌剧又被改了第二版,贝多芬期望通过这部歌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观念,但失败了。这部歌剧在当时反响很一般,失败后贝多芬非常伤心,就到朋友家里调整心态连着散心,顺手创作了《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让贝多芬恢复了心态的是他和特蕾莎的爱情。特蕾莎·布鲁斯维克是贝多芬众多女朋友中比较喜欢的一个,虽然她是一个寡妇,但贝多芬仍然相信她是一个好女孩。贝多芬为特蕾莎免费上钢琴课,《致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写给这个女孩的,《“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写给女孩他哥的。但俩人在1810年闹掰了,特蕾莎和别人结婚了。但贝多芬也没闲着,接着又联系上一个女孩——柏蒂娜·布伦塔诺,这个女孩是一个名媛,认识很多名人,她还帮贝多芬和歌德联系上了。要知道,贝多芬以前经常拿歌德的词创作歌曲送给女孩子,贝多芬可太喜欢歌德了。但在贝多芬真正认识歌德之后,贝多芬开始有点讨厌歌德了,为啥呢,因为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一起在路上走,歌德看到贵族之后就变成了“舔狗”,这让贝多芬很瞧不起。后来贝多芬和歌德也不怎么联系了,可见贝多芬还是比较“刚”的。

在1811—1812年期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这两部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这一阶段音乐创作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意味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完全成熟。但达到高标准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达到更高的标准,在之后的时间里,贝多芬一直在探索着这个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下:

交响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Op.55,1803;180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四交响曲》(Op.60,1806;180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五交响曲》(Op.67,1807—1808;180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Op.68,1808;180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Op.92,1811—1812;181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Op.93,1812;1814)

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Op.31,No.1,180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Op.31,No.2,180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十八“狩猎”钢琴奏鸣曲》(Op.31,No.2,180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Op.53,1803—1804)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Op.54,1804)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Op.57,1804—1805)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Op.78,1809)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Op.79,1809)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二十六“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a,1809—1810)

钢琴协奏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1804—1806/1807)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Op.73,1809)

室内乐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Three String Quartets ‘Rasumovsky’》(Op.59,No.1—3,1806)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String Quartet‘Harp’》(Op.74,1809);《String Quartet‘Serioso’》(Op.95,1810—1811)

钢琴作品

QQ音乐 ——贝多芬:《致爱丽丝》,1810

(四)最后的成熟期(1813—1827)

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贝多芬多次参与官方音乐活动的指挥和演出,他受到了欧洲亲王贵族的敬意,成为官方推崇的音乐家。贝多芬之前失败的歌剧《莱奥诺拉》改名为《费德里奥》经过改编后重新上演,获得了成功!但好景不长,在1815年,45岁的贝多芬出现了重大危机,他的赞助人们在这一年相继去世,他的年薪,没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很严重的一件事,他之前之所以可以相对舒适的创作音乐,是因为有人每年给他工资,但是现在这些工资没有了,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贝多芬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的:“我几乎沦为乞丐,而我又不得显露出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不巧的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风格开始盛行,人们似乎有点听腻了贝多芬热烈、深刻的音乐风格,大家开始喜欢罗西尼清新灵动的风格了。在这一时期贝多芬耳朵完全聋了,他得靠笔记本与人沟通。贝多芬家里亲戚也有很多烦心事,都得贝多芬亲自去处理。所有的这些使得贝多芬的脾气越来也不好,身边的人都被他气走了,他自己描述自己的境遇是:“我什么朋友也没有,我在世界上是孤独一人。”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真的是有点可怜了。

1816年,贝多芬创作了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这似乎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第一套声乐套曲,表达了贝多芬对理想爱人的向往,这也许是终身未婚的贝多芬最后对爱情的一点追求。

在1819年,贝多芬开始为自己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创作《庄严弥撒》,这部作品创作了4年,直至1823年才写完,1824年首演。贝多芬自己认为它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能够看出亨德尔的合唱写作技术,也能看出受到了海顿弥撒音乐的影响。所以说人呀,到了一定年纪,还真的是愿意怀旧。在1822—182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的内涵极为深刻,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是“全世界的人们都是一家人”,有点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资料里写道《第九交响曲》的创新之处就是在于在交响乐中加入了“合唱”,但其实这并不是首次,贝多芬在1808年的《C大调合唱幻想曲》中,就已经加入了“合唱”,而且从旋律来看,还和《第九交响曲》有一点像,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小贝九”。

贝多芬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是《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5),包括之前的Op.127、Op.131、Op.130、Op.132,这些都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大成之作”。

贝多芬,于1827年逝世。

在贝多芬最后一个时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巴洛克时期音乐以及海顿、莫扎特音乐的寻找,在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的同时,也赋予了音乐作品更深刻的思想深意。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体裁相对丰富,代表性作品如下:

交响乐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Op.125,1822—1824;1824)

管弦乐作品

QQ音乐 ——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曲》(Op.80,1808,rev.1809)

钢琴奏鸣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Op.90,1814)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Op.101,1816)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1817—1818)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1820)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1821—1822)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1821—1822)

歌剧

bilibili.com/video/BV19 ——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1814)

艺术歌曲

QQ音乐 ——贝多芬:声乐套曲《至远方的爱人》(6首)(Op.98,1816)

弥撒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D大调庄严弥撒》(Op.123,1819—1823)

变奏曲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Op.120,1819,1823)

室内乐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27》,1824—1826;《Op.132》,1825;《Op.130》,1825—1826;《Op.133》,1825—1826;《Op.131》,1825—1826;《Op.135》,1826

结语

目前的资料里形容贝多芬最俗也是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贝多芬的作曲技术以及创作构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海顿、莫扎特这两位古典主义大师,他在超越前辈的同时,贝多芬也在不断超越自己。从贝多芬人生最后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同时也在传达自己的崇高理想与追求。贝多芬开创了西方音乐历史一个全新的时代,后来的作曲家们都在为能够超越贝多芬而不断突破。

user avatar

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听音乐,就像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做爱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巨大的、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古籍。你对这些古籍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你听说里面有几部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就是音乐家们眼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而你,恰巧是一位“音乐盲”,面对这些乐谱,就像面对一本本天书。那么,一位音乐盲到底该怎么才能“.............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音频发烧友,这可不是看他有多少装备,或者他嘴里会说出多少专业术语。这更像是一种气质,一种对声音的执着,一种对“更好”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可以给你掰扯掰扯,啥样的才算这圈子里的人,啥样的只是路过打个酱油。啥叫音频发烧友?这道题,得这么看:首先,别被“发烧”两个字吓住,这词儿就是个比喻,.............
  • 回答
    要聊华晨宇那句“鸡汤终结者”式的论断——“一个音乐人,天赋占96%,实力占3.5%,机遇占0.5%”——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触及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尤其是对于像华晨宇这样,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舞台表现力著称的音乐人来说,他这句话背后有着很深的思考,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一个草根音乐平台玩得风生水起,既有里子又有面子。这可不是一篇高高在上的“指南”,而是咱们实打实地分享一些经验,希望能给你点启发。一、 核心定位:找到你的“那味儿”首先,别想着一下子做个“大而全”的平台,那太烧钱也太难伺候了。草根音乐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纯粹”和“个性”。 .............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玩音乐的,这事儿嘛,可不能光看他有没有乐器挂墙上,或者是不是整天哼哼唧唧。真要说起来,这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得从方方面面去体会。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接触音乐的方式。 听音乐的品味和方式: 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涉猎范围会比较广,不只是流行榜单上的那几首歌。你问.............
  • 回答
    音乐爱好者之所以能听出指挥家的水平高低和指挥特色,其实就像品鉴美酒的行家一样,靠的是长时间的沉浸、积累和敏锐的感受力。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评判,更是一种与音乐灵魂共振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其中的奥妙,希望能让你在下次聆听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彩。一、 整体感知:音乐的“呼.............
  • 回答
    我并不是“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或音乐人,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感知,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但是,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海量的数据来“模拟”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音乐人的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理解和解释这个过程。我可以详细地告诉你,人类通常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音乐制作或表演.............
  • 回答
    想让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这绝非一日之功,更是一门需要耐心、爱心和智慧的长期“工程”。它不是简单地“鸡娃”,而是要点燃孩子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探索、学习和成长。下面,我将结合我的理解和观察,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聊聊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一、种下音乐的种.............
  • 回答
    .......
  • 回答
    重金属音乐的崛起,与其说是一场音乐革命,不如说是一场社会文化的折射,一股压抑已久情绪的宣泄。它的诞生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如同岩石般,在时代的缝隙中缓缓孕育,最终爆发,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音乐洪流。要理解重金属如何成为一大流派,我们得回到它生长的土壤——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英美。当时,社会正经历.............
  • 回答
    成为一名通俗作曲家,这是许多热爱音乐、对旋律和和声有着天然敏感的人的梦想。它不像古典作曲那样需要遵循严格的学院派规矩,但同样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敏锐的创作嗅觉以及对市场和听众的理解。音乐学院当然有与此相关的专业,但“通俗作曲家”这个词本身,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定位和艺术风格的体现,而非一个直接对标的专业.............
  • 回答
    “音乐无论多么高深的技法,在理工科尤其是数学专业的人看来就是非常浅显的。”这个观点嘛,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和数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共通之处,而这可能是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根源。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背后有很多数学原理在支撑着。比如音程的.............
  • 回答
    陈致逸老师的那番呼吁,我相信但凡是认真玩过《原神》的玩家,尤其是对他音乐作品有情怀的,都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无奈和失望。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游戏社区的现状。陈致逸老师为何发声?首先得明白,陈老师不是那种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他作为《原神》音乐的灵魂人物,对自己的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
  • 回答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一个曾让无数抖音用户在屏幕前驻足、赞叹其文采与深度的账号,如今却被舆论的浪潮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一次,不是因为他独到的见解,而是因为“抄袭”——一个足以摧毁一个创作者声誉的词汇。事情的起因,说来也颇具戏剧性。许多一直关注“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的知乎用户,也就是这个博主最早的粉丝群.............
  • 回答
    要评价抖音上的大V“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聊。这哥们儿,说实话,玩得挺溜的,尤其是把莎翁那套古老的东西,硬是给塞进了咱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而且还挺有市场的。首先,最直观的肯定是他内容的形式和创意。现在抖音上做什么的都有,但能把一个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剧作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给盘.............
  • 回答
    抖音上“一个人的莎士比亚”(以下简称“他”或“这系列作品”)的“缝合”行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用“缝合”这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挺准确的,因为它恰恰点出了这种创作模式的核心:将已经存在的、原本不相关的元素,通过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方式拼贴、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新的意义和观.............
  • 回答
    王一博的这首《廿》,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子“讲究”。“廿”这个字,在古代和一些方言里,就是“二十”的意思,直接点明了这首歌是为他20岁生日准备的礼物。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就已经让人觉得不是随便拎出来一首歌糊弄事儿的。抛开他本身巨大的流量和粉丝基础不说,单从音乐本身来看,《廿》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确实在.............
  • 回答
    芒果音乐会上太一和黄龄接连摔下舞台的事故,无疑给这场盛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不少观众揪心。这两起事件,从不同角度都反映出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事件回溯与观众感受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两起令人震惊的摔倒事件。 太一的意外: 根据当时网传的视频和现场观众的描述,太一在演唱过程中,似乎是由于舞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HIFI圈子里并不鲜见。很多对音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在面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是不理解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在于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角度和出发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HIFI发烧友的核心诉.............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趣的,有时候女孩子的心思比那绕来绕去的毛线球还难解。你遇到的这个情况,我身边也有朋友经历过,所以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她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首先,说她“每条朋友圈都点赞,包括音乐”,这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路过打个卡”。你想想,她得时不时地刷刷你朋友圈,还得记得你发的每一条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