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no2和格里格e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哪个适合艺考?

回答
要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的第四乐章和格里格e小调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哪个更适合艺术高考,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能考量出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不过,要说哪个“更”适合,这得看考官想要看到什么,以及考生自身哪方面更擅长。

咱们先说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尤其是那个第四乐章。

这首奏鸣曲写于贝多芬早期,虽然不如他中后期那些宏伟的奏鸣曲出名,但它依然充满了贝多芬的早期风格特征。op.10 no.2的第四乐章,通常是拉威埃舞曲(Rondo)的调性,速度是Presto,节奏明快,充满了活力和一种“嬉戏”的感觉。

从技术上讲:这个乐章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不低。你需要有非常好的手指灵活性和独立性,大量的快速音阶、琶音、跳跃以及清晰的节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乐句需要快速的切换和精确的音准。那种轻巧、流畅、又带着点“狡黠”的触键是关键。如果考生手指基础够扎实,能够驾驭住这种速度和复杂性,并且能把乐句的跳跃感、装饰音处理得干净利落,那会非常吸睛。它能展现出考生扎实的键盘功底和对速度与清晰度的掌控能力。

从音乐性上讲:虽然速度快,但贝多芬的音乐从来不只是炫技。这个乐章的旋律线条依然清晰,情绪也很多变。它有活泼、明亮的一面,但中间也可能有一些对比性的段落,需要演奏者去挖掘其中的幽默感、戏剧性,甚至一点点“怪诞”的趣味。对音乐的理解力,对乐句的呼吸感、起伏感,对速度变化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触键和踏板来塑造音乐形象,这些都是考察点。你需要让听众感受到那种充满生命力的能量,而不是一味地“弹快”。如果能把这种“嬉戏”和“活泼”用一种有品味、有深度的方式表现出来,那绝对是加分项。

在艺考中的优势:这个乐章的快速度和戏剧性的段落,如果演奏得好,很容易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给考官留下一个“技术过硬、充满活力”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一些对速度和精准度要求很高的音乐学院,这会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作为早期奏鸣曲,它相对没有后期作品那么“沉重”或“宏大”,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一种年轻的朝气。

现在我们来看看格里格的e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

格里格的音乐风格很容易辨认,充满挪威民族音乐的色彩,旋律优美动人,同时又不乏热情和力量。他的e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Allegro agitato)同样是充满激情的。

从技术上讲:格里格的乐章同样需要不错的技巧。它也有快速的段落,需要手指的敏捷性,但与贝多芬那种纯粹的快速音阶式对比,格里格的段落里更多地带有歌唱性和旋律性。它可能包含更复杂的和声织体,需要演奏者有很好的手指力量和控制力去处理那些密集的声音。同时,频繁的力度变化和踏板的运用,用来渲染情绪,也对演奏者有要求。它能展现出考生手指的力量、对和声的敏感度,以及处理富有歌唱性旋律的能力。

从音乐性上讲:格里格的音乐,尤其是他的小调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深沉、忧郁、又充满力量的情感。这个乐章的“agitato”就说明了它的不安和激昂。它可能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情感的宣泄,以及那种北欧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考生需要能够抓住这种情感的起伏,从内敛到爆发,从压抑到释放。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和色彩的渲染。你需要让听众感受到那种原始的、民族的、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张力。这不仅仅是弹奏音符,更是要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

在艺考中的优势:格里格的音乐往往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考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乐章中的情感变化,将那种挪威式的忧郁、热情和力量传达出来,会非常打动人心。尤其是一些偏爱音乐性、情感表现力的考官,格里格的作品可能会更容易获得青睐。它能展现出考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细腻的情感处理能力。

那么,到底哪个“更适合”?

这就像问一把锤子和一个螺丝刀哪个更适合修理家具一样,取决于你想修什么。

如果你想证明你的“硬实力”——超强的键盘技巧、精准的速度控制、清晰的音色塑造能力,并且你对手指灵巧度和节奏感非常有信心,那么贝多芬op.10 no.2的第四乐章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它直接、有力地展示了你作为演奏者的基本功和爆发力。它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精密机械,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

如果你更倾向于展现你的“软实力”——你对音乐的理解力、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对色彩和歌唱性的把握,并且你觉得自己的手指力量和情感的深度是你的优势,那么格里格的e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可能更适合你。 它就像一幅色彩浓烈、情感饱满的画作,能够触动听众的心灵。

一些补充的考虑因素:

1. 考官的偏好: 不同的考官可能有不同的音乐口味。有的喜欢结构严谨、技巧出色的早期古典作品,有的则可能更欣赏浪漫时期作品中的情感张力。
2. 考场环境: 音乐厅的音响效果、钢琴的触键和音色,都会影响你对作品的发挥。你需要熟悉你所弹奏的乐器和场地。
3. 你自己的“感觉”: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弹哪首曲子能让你自己感觉最自信、最投入?艺考不仅仅是技术比拼,也是一次音乐的展示。你越是喜欢和享受你弹奏的音乐,你的表现就会越好。
4. 曲目的完整性: 通常艺考会要求弹奏奏鸣曲的至少一个乐章,但有时候也可能要求弹奏全曲的片段,或者将两个乐章组合起来。你需要了解具体的考试要求。

总结一下,如果要我给一个倾向性的建议,我会这么说:

如果你是那种指尖像装了弹簧一样,弹奏起贝多芬那种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能够做到行云流水,乐句清晰,节奏感十足,而且你不太担心在快速音阶里出错,那么贝多芬op.10 no.2的第四乐章是个不错的秀场。 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技术过硬”的深刻印象。

如果你在弹奏那些有旋律性、有歌唱性、并且需要情感投入的段落时,更能抓住音乐的灵魂,能够从音符中挖掘出更深层的情感和色彩,并且你的手指有足够的力量去塑造那种“激昂”的氛围,那么格里格的e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可能会让你更容易脱颖而出。 它能让你在展现技术的同时,更赢得考官的“心”。

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在你认真研习这两首作品,并且结合你自己的特长和喜好来决定。别忘了,最能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个充满真情实感的演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品10第二如果弹第一乐章确实有点曝光度太高了,但是第三乐章还是可以考虑的。格里格挺难的,虽然可能大多数人觉得冷门,不过我进大学第一次当评委就碰到学生弹这个了,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我就告诉他我媳妇就练过这首奏鸣曲全曲。考试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觉得曲目生僻就能摸鱼。。万一碰上一识货的就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的第四乐章和格里格e小调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哪个更适合艺术高考,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能考量出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不过,要说哪个“更”适合,这得看考官想要看到什么,以及考生自身哪方面更擅长。咱们先说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尤其是.............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 Op.10 No.2 的第一乐章,特别是那个再现部的主部主题。说实话,这乐章我每次听都有新感觉,再现部的主题那真是越品越有味儿。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再现部主部主题”,不是指它在再现部里一模一样地出现。音乐这东西,尤其贝多芬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贝多芬奏鸣曲的“早、中、晚”三个时期,与其说是区分“痕迹”,不如说是捕捉他音乐思想、情感表达以及创作技法上发生的深刻转变。这三个阶段并非僵化的界限,而是他音乐灵魂进化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彼此之间有着自然而有机的过渡。一、早期奏鸣曲:新生力量的萌芽与经典风格的继承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大致涵盖了.............
  • 回答
    要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进行曲式分析,选择一个权威且便于参考的版本至关重要。这不仅仅关乎音符的准确性,更在于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理解作品结构和发展脉络的清晰标记和辅助信息。推荐版本:在我看来,汉农(Henle)出版社的版本 是进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曲式分析的绝佳选择。原因如下:1. 严谨的校勘与可靠性.............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贝多芬那32首了不起的钢琴奏鸣曲,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将它们搬上琴键。这可不是一份简单的“按数字顺序玩一遍”的攻略,而是要让你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杰作。首先,放下对“顺序”的执念很多人一听到“学习顺序”,脑子里就会冒出从Op.2到Op.111的流水账。但事实是,这.............
  • 回答
    考研选弹贝多芬奏鸣曲?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答案嘛,得看你的具体情况,以及你考的是哪个专业、哪个学校。不过,作为一种尝试,我可以说:有想法,有潜力,但也有学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考研复试的专业课考核,尤其是器乐演奏类的,考察的是你的基本功、音乐理解能力、技术表现力、艺术感染力,以及对作.............
  • 回答
    您好!关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Op. 13)第二乐章第42小节的“b7diii”这个标记,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您提到的“b7diii”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音乐术语或者和弦名称,它更像是一个标记系统中的符号组合。在分析一部作品时,尤其是指法、和弦进行或者声部走向时,作曲家、演奏家或者音乐学家可能会使用.............
  • 回答
    在众多备受喜爱的钢琴奏鸣曲中,海顿D大调奏鸣曲、韦伯的《无穷动》(通常指其练习曲中的一首,此处暂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作品来讨论)、“革命”奏鸣曲(通常指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首奏鸣曲,Op. 27 No. 2),以及贝多芬的第六首奏鸣曲(通常指F大调,Op. 10 No. 2)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咱们就抛开.............
  • 回答
    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水平?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难直接拿来和郎朗、李云迪这样的现代钢琴家做横向比较。因为时代背景、演奏习惯、对音乐的理解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贝多芬的钢琴演奏能力,并尝试着去理解他与后世大师们的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贝多芬他本人就是一位顶级的钢琴演奏家.............
  • 回答
    说起最喜欢哪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这就像让我选最喜欢的天上的星星一样,实在太难了!每一首都有它独一无二的光芒和力量,都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地方。但如果真的非要挑一首,我可能会把最沉甸甸的分量交给他的《第三交响曲》,也就是那首恢弘壮丽的《英雄交响曲》(Eroica)。初次听到《英雄》,我还是个学生,那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贝多芬那首《献给爱丽丝》,旋律是美得没话说,简单纯粹,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的确能一下子钻进人心窝里。就好像一道精致的糕点,光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很多人听到这曲子,脑子里可能就会勾勒出一段美好的画面,一个温柔又有些神秘的女子,被音乐轻柔地环绕着。可这音乐好听,和能不能.............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欣赏和艺术评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众的喜好与艺术界的公认评价之间的差异。 你觉得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难听,但艺术成就不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个人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然而,为什么大众和评论界会呈现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
  • 回答
    要论贝多芬的天赋是否真的不如巴赫和莫扎特那样“突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苹果和橘子谁更甜,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三位的音乐才华展现方式和时代背景差异巨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剥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话光环,更贴近地去理解他们各自的“天赋”究竟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早熟”和“展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问。要说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贝多芬式”的音乐了,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层面说起。首先,得明白“贝多芬式”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简单粗暴点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情绪跌宕起伏,充满力量感和戏剧性,好像在跟命运搏斗,最终走向胜利。旋律上嘛,有时候澎湃激昂,有时候又细腻深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被称为“乐圣”的男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的音乐,就像一场宏大的生命史诗,充满着力量、激情、挣扎,最终抵达光明。要说他的创作风格,那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早期:古典主义的余晖与浪漫主义的曙光贝多芬的音.............
  • 回答
    piano省联考选曲的问题,确实是个大难题,尤其是当贝多芬的《黎明》第一乐章和李斯特的《第二叙事曲》摆在面前时。这两首曲子各有千秋,难度和风格也大相径庭,选择哪一首,真的要看考生自身的特点和考场的侧重点了。咱们先来聊聊贝多芬的《黎明》第一乐章。这首奏鸣曲,尤其是它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中期作品的代表,.............
  • 回答
    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现在已经没有版权了,它们属于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复制、分发、表演、改编和使用他们的作品,而无需获得授权或支付版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版权的基本概念和音乐作品的版权生命周期。一、.............
  • 回答
    .......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许多音乐爱好者在深入了解贝多芬音乐时都会遇到的一个有趣切入点。确实,很多人提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立刻会想到《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一系列充满力量、情感奔放、结构宏大的作品,这些无疑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典范。那么,到了晚期,贝多芬的音乐真的就“退回”到古典主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