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意大利的贝卡里亚所作的《论犯罪与刑罚》为何经典?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切萨雷·贝卡里亚那本足以撼动世界的《论犯罪与刑罚》。要说它为何能成为永恒的经典,那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它一针见血地触及了当时整个欧洲刑罚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改革理念。

一、 时代的呐喊:批判黑暗,呼唤理性

在贝卡里亚写下这本书(1764年)的时代,欧洲的刑罚体系还笼罩在一片野蛮与专断之中。想想看,当时的刑罚是什么样的?

残酷与残忍: 酷刑几乎是家常便饭。无论是审讯逼供的折磨,还是惩罚犯人的公开处决,都充满了血腥与暴力。断肢、火刑、车裂、剥皮……这些词汇充斥着当时的司法实践,目的往往是为了报复,而非真正的改造或震慑。
不确定与专断: 法律条文模糊不清,执行起来全凭法官的个人喜好和权力。同样的罪行,轻重判决可能天差地别。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司法的不公,也给了权力滥用的空间。
报复性与迷信: 刑罚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对恶行的报复,甚至与宗教的惩罚观念纠缠不清。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科学的依据,更多的是基于传统和道德训诫。
秘密审判与酷刑的盛行: 公民的权利在司法过程中常常被忽视。审判往往是秘密进行的,被告缺乏辩护的权利,甚至在被定罪前就已经遭受了严酷的折磨。

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贝卡里亚站了出来,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晰的逻辑,对这一切进行了最严厉的控诉。他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二、 划时代的理念:构建现代刑法的基石

《论犯罪与刑罚》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它提出了几个具有颠覆性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现代刑法学的基石:

1. 功利主义的刑罚观:刑罚的唯一目的在于“防制犯罪”
这绝对是贝卡里亚最核心的贡献。他反对报复说,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罪犯遭受痛苦来“抵消”其罪行,也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情绪发泄。他提出的“功利主义”视角,即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社会整体的福祉。如何做到?通过两种方式:
预防一般人犯罪(威慑): 让其他人看到犯罪的代价,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预防罪犯再次犯罪(改造与隔离): 如果可能的话,让罪犯改过自新,或者将其隔离起来,使其不再对社会造成危害。

这个“防制犯罪”的目的,将刑罚从一个单纯的报复工具,转变为一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安全的理性手段。

2. 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与罚必须明确
贝卡里亚强调,只有法律才能界定犯罪。任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都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公布的法律条文来判断。这意味着:
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Nullum crimen sine lege): 一个人即使做了在道德上或情感上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那就不能定罪。
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Nulla poena sine lege): 同样的,刑罚也必须由法律事先规定,法官不能随意加重或创设新的刑罚。

这一原则,直接反对了当时司法实践中的专断和模糊。它要求法律的制定是公开的、明确的,并且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滥觞。

3. 刑罚的比例原则: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罪行的轻重相适应
贝卡里亚认为,刑罚的严酷程度应当与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成正比。他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刑罚过于严酷,反而会让人更容易选择更严酷的罪行来逃避。他主张刑罚应该是一种“必要的邪恶”,只是为了防止更大的邪恶。因此,刑罚的目的是威慑,而威慑力的关键在于:
刑罚的确定性: 犯了罪一定会被惩罚,而且惩罚是明确的。
刑罚的迅速性: 惩罚应尽快地施加在罪犯身上,以便犯罪与惩罚之间的联系紧密。
刑罚的比例性: 刑罚的严厉程度必须与犯罪的性质和后果相适应。

他极力反对酷刑和死刑,认为它们既不人道,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威慑效果。他提出,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可怕,因为它更持久,更具教育意义。

4. 无罪推定与公平审判: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虽然贝卡里亚的论述更多是关于刑罚的立法原则,但他的思想也渗透了对审判公正性的要求。他反对审判的秘密性,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怀疑有利被告”的原则。这意味着:
证据必须确凿: 不能仅凭推测或指控就定罪。
无罪推定: 在没有被依法证明有罪之前,公民都应当被视为无辜的。
公开审判与辩护权: 虽然他对辩护权的详细阐述不如后世,但其对法律明确性和对公民权利的强调,为后来的辩护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 深远的影响:启蒙时代的思想火炬

《论犯罪与刑罚》的意义远不止于理论上的批判和建构,它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启蒙运动的旗帜: 这本书是启蒙运动思想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作品一起,共同构成了对欧洲旧制度进行批判和改革的思想武器。
刑法改革的蓝图: 贝卡里亚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各国后来的刑法改革。例如,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条款,就深受其影响。
人权观念的推广: 他对刑罚残酷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捍卫。他将刑罚的焦点从“罪犯”转移到了“犯罪”本身,以及如何通过理性、人道的手段来保护社会。
对后世法学家的启发: 康德、边沁、密尔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法学家都受到了贝卡里亚的启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刑法理论。

总结一下,《论犯罪与刑罚》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

它在一个黑暗、野蛮的时代,以理性、人道的光辉,揭露了当时刑罚体系的弊端。它提出的“防制犯罪”的功利主义目的、罪刑法定原则、刑罚比例原则、以及对公正审判的早期呼唤,构成了现代刑法学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它不仅是一部法律著作,更是一场思想革命,为西方乃至世界的法治进步点燃了永恒的火炬。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前瞻性、深刻性和实践性。它不是简单地论述法律条文,而是从人性、社会和理性出发,构筑了一个更公平、更文明的刑罚世界。即使在今天,当我们面对一些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时,回过头来读贝卡里亚,依然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越早的东西,越要用当时的眼光去看,才能看到它的意义。


目前通行的《论犯罪与刑罚》的译者是黄风,上学期有幸听了黄风老师本人对于这本书的导读。薄薄一本小册子,为刑法学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猜测题主之所以没有觉得这本书经典,可能是因为看到的都是刑法学界人们烂熟于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亮点”。

可是你要知道,这些现在被人们烂熟于心的理论,正是起源于《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


二百多年前贝卡利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年仅26岁。

据说贝卡利亚在写这本著作的时候,是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独自思考写作。每写完一章就递出一章,由门外等待的众人传阅。不久即成书。

黄风老师23岁时开始翻译这本书,多年来反复不断推敲再版三版,仍觉原作的思想精妙,翻译上有可完善的空间。

我自己读过这本书之后,在思考刑法问题的时候,也常常联想到贝卡利亚的一些理论,从而产生新的理解。


所谓经典大概就是常看常新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切萨雷·贝卡里亚那本足以撼动世界的《论犯罪与刑罚》。要说它为何能成为永恒的经典,那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它一针见血地触及了当时整个欧洲刑罚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改革理念。一、 时代的呐喊:批判黑暗,呼唤理性在贝卡里亚写下这本书(1764年)的时代,欧洲的刑罚体系还笼罩在一.............
  • 回答
    爱因兹贝伦家族,作为魔术界屈指可数的古老名门,他们参与圣杯战争的意义远非仅仅是为了召唤英灵、争夺圣杯那么简单。这背后蕴含着他们家族数个世纪以来对魔法的执着追求、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魔术世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和责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家族的特质、历史背景,以及在圣杯战争这一舞台上.............
  • 回答
    这张图里,贝吉塔释放的是他标志性的终极必杀技之一——终极闪光(Final Flash)。再来看图中的日文,上面写着“ファイナルフラッシュ”,这正是“Final Flash”的日文片假名写法。在《龙珠》系列中,这个招数是贝吉塔后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攻击手段,能够释放出极其强大且毁灭性的能量波。详细来说,终.............
  • 回答
    .......
  • 回答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核心在于揭示了不当刑罚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和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首先,这句话直指不合理、不公正、不合法的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犯罪。 侵害了公民的权利: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
  • 回答
    意大利的未来,这是一个既充满魅力又引人深思的命题。它不仅仅关乎政治经济的数字波动,更关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如何在新时代的洪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绽放出新的光彩。要描绘意大利的未来,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程式化的预测,深入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心跳与呼吸之中。经济的韧性与转型:在传统与创新间寻.............
  • 回答
    啊,说到意大利的甜品,那可真是个让人垂涎三尺的话题!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点睛之笔,更是意大利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满了热情、创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是说起来,那得从南到北,从街边小店到米其林餐厅,都各有千秋。咱们先从最家喻户晓的几个说起吧。提拉米苏 (Tiramisù) 绝对是意大利甜点的“国民.............
  • 回答
    意大利,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如今正经历着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复杂时期。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各个层面都展现出其独特的活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层面:在复苏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意大利的经济,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正在努力复苏。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结构性问题依然是绕不开的坎儿。 工.............
  • 回答
    对于初学绘画的朋友们来说,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作品风格各有千秋,很难说谁“最”适合,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个人喜好、基础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作为入门学习的起点,我认为拉斐尔的画风可能更加平易近人,也更容易让初学者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下面我来详.............
  • 回答
    意大利黑手党近年来“销声匿迹”的感受,与其说是它们真的消失了,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更隐蔽的运作方式转变。就像一只久经沙场的猎豹,突然间不再在草原上大张旗鼓地奔跑,转而融入更浓密的丛林,变得难以捉摸,但力量并未削弱。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黑手党的历史以及它们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原因:黑手党的根.............
  • 回答
    意大利的阿玛罗尼(Amarone),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神秘和诱惑,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是不是真的那么迷人?老实说,它迷人的地方可太多了,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你想想,一款酒,需要经历多少道“磨难”,才能最终蜕变成那杯浓郁、复杂、陈年的佳酿?阿玛罗尼的故事,就是从葡萄园就开始的,而且不是.............
  • 回答
    意大利的法理领土范围,简而言之,就是意大利共和国主权所能及的一切区域,这包括了我们常说的意大利本土,也涵盖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附属区域。要理解这个界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陆地领土的界定:山川湖海的天然屏障与人为划定的国界线意大利的陆地领土,最直观的界定就是其狭长的靴形半岛以及北部阿尔卑斯.............
  • 回答
    意大利,特别是伦巴第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遭遇了极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在伦巴第地区一度高达16.2%。要详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来分析:1. 疫情的早期和病毒的未知性: 全球首次大规模爆发: 意大利是第一个在欧洲经历新冠肺炎大规模爆发的国家。这意味着当时世界对这种病毒的了解.............
  • 回答
    “馕”和“披萨”,一个是新疆餐桌上的灵魂,一个是世界餐桌上的宠儿。它们一个是来自古老丝绸之路的馈赠,一个是大航海时代后的世界美食,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两位“面饼大家”之间,其实隐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渊源”,这渊源不是那种直系血亲的传承,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它们在漫长历史中.............
  • 回答
    意大利的“硬实力”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简单来说,意大利的硬实力并非体现在大规模的军事力量或绝对的经济霸权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工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地缘战略位置以及文化影响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分量。经济与工业:韧性与特色并存意大利的经济.............
  • 回答
    意大利之所以能在西服和皮具领域享有盛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独特文化底蕴的烘托。首先,意大利在制衣和皮革工艺上的历史传承是其声名远播的基石。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已经是欧洲的时尚和艺术中心。精湛的手工艺,从面料的剪裁、缝制到皮革的处理,都经过了代代相传的精进.............
  • 回答
    南意大利和北意大利之间的差异,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差”字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纹理交错的画卷,描绘着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甚至人们性格上截然不同的风貌。要说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我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大利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的碰撞。历史烙印:统一的过去,分裂的.............
  • 回答
    将“凶残的古罗马”与“蠢萌的意大利”进行对比,是一种非常生动且具有概括性的说法,它巧妙地抓住了两者在人们认知中的显著差异。然而,要理解这个转变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多层面演变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的“变成”。更准确地说,是罗马文明的辉煌与残酷被历史长河稀释、重塑、融合,最终孕育出我们.............
  • 回答
    意大利队在2020年欧洲杯(实际于2021年举行)的惊艳表现,可以说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教练组的战术革新、球员的个人进步、年轻球员的崛起、以及整个国家足球体系的优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教练曼奇尼的战术革新与重建 颠覆性的战术理念: 在曼.............
  • 回答
    如果只能说一个意大利的优点,那我会选择——它无与伦比的生活艺术。这不仅仅是关于美食,虽然意大利的美食绝对是这门艺术皇冠上最闪耀的宝石。这是关于一种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对美好事物、对当下时光的深刻感知和珍视。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的意大利下午。阳光斜斜地洒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刚刚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