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回答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核心在于揭示了不当刑罚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和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首先,这句话直指不合理、不公正、不合法的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犯罪。

侵害了公民的权利: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如果刑罚过于严酷,超越了其应有的界限,或者施加于无辜者,那么这种刑罚本身就剥夺了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这与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侵害无异,甚至是国家机器进行的、更具系统性和毁灭性的侵害。例如,酷刑、任意处死、剥夺公民基本生存条件的惩罚,都构成了对人道主义的践踏,与犯罪者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在性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对社会契约的违背,对正义的挑战。

违背了社会契约精神:贝卡利亚的刑罚理论建立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公民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下的混乱和危险,将一部分自由让渡给国家,国家则有义务保护剩余的权利。刑罚是国家履行这一义务的手段。但如果国家滥用刑罚,超出社会契约赋予的权力,实施了不应有的惩罚,那么国家就违背了与公民之间的约定,它对公民的剥削和压迫,就相当于公民“造成的犯罪”,是对国家合法性的动摇。

其次,这句话也揭示了不当刑罚可能引发新的犯罪,从而加剧犯罪问题。

培养罪犯:严酷、不人道的刑罚,尤其是在监狱中,可能将轻微的犯罪者变成更加凶残的罪犯。监狱本应是改造和教育场所,但如果其环境恶劣,充斥着暴力和不公,那么受刑者在其中接受的教育就是扭曲的。他们可能学会更狡猾的犯罪手段,对社会产生更深的仇恨,一旦出狱,这些“培养出来的罪犯”反而会成为社会更大的威胁,这本身就是刑罚“自己造成的犯罪”。

导致社会对法律的疏离和不信任:当公众看到法律被滥用,不公正的判决频频出现,或者刑罚的实施方式与文明社会的价值观相悖时,他们会对法律和司法系统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侵蚀社会的凝聚力,削弱人们对遵守法律的意愿。当法律不再被视为公正的守护者,而是压迫的工具时,人们就可能通过犯罪来对抗这种压迫,或者对犯罪行为更加漠视。这种由不当刑罚引起的社会心态变化,也是一种“自己造成的犯罪”。

制造冤假错案的恶性循环:如果刑罚的执行过程存在缺陷,例如缺乏透明度、证据链薄弱、司法人员腐败等,就可能导致冤假错案。一个无辜的人被判刑,遭受了本不应有的痛苦,这本身就是对正义的极大破坏。而为了维护既定判决,司法系统可能会进一步掩盖真相,甚至对试图揭露真相的人施加新的压迫。这种维护错误行为的机制,就是“刑罚自己造成的犯罪”。

最后,这句话也带有一种警示意味,强调了刑罚的“度”和“目的性”。

刑罚的必要之恶:贝卡利亚并非否定刑罚的必要性,他承认刑罚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但他强调,刑罚的唯一目的应该是阻止犯罪,而不是施加痛苦。一旦刑罚的目的偏离了这一核心,变得具有报复性、惩罚性过强,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那么它就开始脱离其正当性,转向了“自己造成的犯罪”。

刑罚的比例原则:贝卡利亚是比例原则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与犯罪的严重程度成比例。当刑罚超过了犯罪所造成的危害时,这种刑罚就是不公正的,它就成为了一种新的、由法律本身施加的伤害,即“自己造成的犯罪”。

总而言之,贝卡利亚的这句话,是以一种非常犀利的方式,揭示了当刑罚脱离了其服务于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而走向滥用、不公、过度的方向时,它自身就会变成一种新的、同样甚至是更具破坏性的社会病症。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犯罪行为本身,更要审视法律和司法系统如何运作,以及刑罚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真正符合理性、人道和正义的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翻译第6章《罪刑相适应》时,关于这句话如何表述,我也很为难,所以翻到这个问题。但问题下的回答都偏了,根本没切中要点。

这句话涉及的是刑罚的目的,以及罪刑相适应原则。

在全书中,贝卡利亚对于“刑罚”的观点,一直是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威慑与阻止犯罪

在这一章里面,他重点论述刑罚的轻重要与罪行的严重程度对等,成一定的比例,即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如果违背这一原则,罪刑不相适应,他在本章最后一段作了论述。

整段话是:

如果快乐和痛苦是驱使感性的人行动的动力,如果无形的立法者制定奖励和刑罚,以促使人们从事最高尚的行为,那要是奖惩不公平、罪刑不相适应,就会导致一种很普遍但反而被忽视的悖论:刑罚本是用于阻止犯罪,但正是这种罪刑不相适应的刑罚,促使了犯罪的产生。因为如果对危害社会程度不同的两种罪行,处以同等的刑罚,既然后果都一样,那就无法阻止人们选择实施利益更大、危害也更重的罪行。

这句话的原文其实很简单,意文版本是“che le pene puniscano i delitti che hanno fatto nascere”,英文版是“punishments punish the crimes they have caused”,直译是“刑罚在惩罚它们自己促成的罪行”。

题目所提,是黄风翻译的版本。

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本文一直在强调的观点是,刑罚是为了阻止犯罪,它要以“适当”的刑罚去威慑和引导人们,使人们即使受到利益的诱惑,也不会犯罪。如果刑罚不公平,不同的犯罪处罚一样,那人们肯定会选择危害更大、自己获利也更大的犯罪,而不是受刑罚的威慑而克制自己不去犯罪。

因此,这种“不适当的刑罚”不仅不能实现它“阻止犯罪”的初心,反而进一步促使或鼓励人们去实施犯罪。这才有了所谓的“悖论”——不公正的刑罚在“制造”新的犯罪,而不是“阻止”新的犯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核心在于揭示了不当刑罚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和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首先,这句话直指不合理、不公正、不合法的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犯罪。 侵害了公民的权利: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
  • 回答
    海贼王里,薇薇公主和蕾贝卡公主作为重要的女性角色,在粉丝群体中的待遇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角色塑造、剧情安排、以及观众情感投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薇薇公主:国民偶像的养成记薇薇公主之所以能收获如此广泛的喜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 鲜明的成长弧光与坚定的信念: 刚出场的薇薇.............
  • 回答
    关于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确实是一个在古典音乐爱好者群体中讨论得非常热烈,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两极分化”的话题。说它“一般”,其实是对卡拉扬这位音乐巨匠和他的指挥风格一种比较笼统的评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音乐理解和个人偏好。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这样会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 回答
    关于贝吉塔如何得知巴达克是卡卡罗特父亲这件事,在《龙珠》系列的漫画和动画中,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直接和详尽的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现有信息,结合剧情逻辑来推测。以下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几个原因,并尽量详细地展开:核心原因:信息传递与赛亚人社会的固有认知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贝吉塔是赛亚人王子,.............
  • 回答
    阿德贝哥(Ardbeg)和麦卡伦(Macallan)可以说是艾雷岛(Islay)威士忌乃至苏格兰威士忌中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却又截然不同的品牌。要评价它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好,而是要看你个人的口味偏好和想要体验的风格。阿德贝哥(Ardbeg):艾雷岛的“叛逆者”与“灵魂所在”阿德贝哥以其强劲而复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龙珠》系列中一个很有趣的、观众津津乐道的点,关于孙悟空和贝吉塔之间那复杂又独特的羁绊。说孙悟空“愿意”让贝吉塔叫他卡卡罗特,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故事和角色性格的体现。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要明白一点,在赛亚人文化里,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血统,甚.............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孙悟空的“出身”说起。严格来说,孙悟空他可不是土生土长的地球人。他的老家,是遥远的赛亚人星球。在赛亚人星球上,每个赛亚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咱们中国人有自己的名字一样。而孙悟空,他出生的时候,他的赛亚人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卡卡罗特”。你看,贝吉塔和孙悟空,他们都属于赛亚人这个种族。.............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赛罗和贝利亚碰触等离子火花这事儿,以及为啥一个安然无恙,另一个却被“放逐”了。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就能解释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等离子火花是什么?它是光之国能量的源泉,是奥特曼力量的根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极其纯净、极其强大的生命能量。它的力量,对奥特曼来说,既.............
  • 回答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这个名字在苏联历史上宛如一道划过天际的闪电,充满了争议、恐惧和难以磨灭的印记。评价他,就像试图描绘一个笼罩在浓雾中的庞大建筑,你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的轮廓,而其真正的大小和形态,却依然模糊不清。崛起于权力的核心:从格鲁吉亚的特工到克里姆林宫的掌权者贝利亚的政治生涯始于他的.............
  • 回答
    捷尔任斯基和贝利亚,这两位名字都与苏联秘密警察的残酷历史紧密相连的领导人,确实在历史评价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虽然他们都拥有过巨大的权力,双手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但之所以会获得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历史定位与塑造: 捷尔任斯基:革命的基石与“干净的双手”的象征 .............
  • 回答
    您好!您提供的照片确实很有历史感,人物也都是响当当的。让我来仔细给您讲讲照片里这位紧跟在斯大林身边的同志。您从右往左数,赫鲁晓夫、贝利亚、莫洛托夫、斯大林,这个顺序是对的。那么,排在斯大林左边,也就是照片里靠左数第一位,跟在他身后的这位,是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Lavrentiy Pavlo.............
  • 回答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公司,其载人太空飞行任务的头等舱船票,在拍卖会上拍出了惊人的 400 万美元。这个价格着实让人咋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到底值不值?在我看来,从纯粹的商业角度和其所代表的意义来看,这个价格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
  • 回答
    要说贝利在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有多么“牛逼”,用现代的语汇来形容,大概就是“现象级”中的“现象级”,甚至是“BUG”一样的存在。他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更是那个时代足球的代名词。进球机器,但绝不仅仅是进球首先,我们得聊聊他的进球数。职业生涯超过1000个进球,这在足球史上是一个几乎无法.............
  • 回答
    贝吉塔之所以一直无法真正超越孙悟空,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力量数值,而是一整套复杂的心理、成长经历和对“强者”定义的理解差异。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1. 天赋与努力的结合,悟空的独特“幸运体质”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悟空的天赋非常高。作为赛亚人的纯种战士,他拥有超乎寻.............
  • 回答
    要说贝吉塔为什么能在《龙珠》系列中拥有如此高的粉丝人气,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他身上集合了太多复杂又极具吸引力的特质,让无数观众为他着迷。首先,他绝不甘于平凡的“赛亚人王子”身份。这是贝吉塔最核心的魅力来源。从他出场开始,就带着一股傲慢、高贵,以及对自己赛亚人血统的无比自豪。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善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人好奇,毕竟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在《荒野求生》节目里那些令人咂舌的“壮举”,比如直接喝溪水、吃腐肉,实在是太挑战我们日常的认知了。但要说他“不怕”寄生虫,这恐怕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有他的一套生存法则和应对机制,并且节目呈现的内容也经过了一定的考量。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让一位资深球迷选出他最爱的孩子一样,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无数辉煌的时刻和球迷心中的热爱。要说谁的冠军价值最大,这其实是一个很难有绝对答案的命题,因为“价值”本身就是个多元的概念,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衡量。咱们不如一块儿聊聊这四位传奇人物,看看他们的成就,再自己琢磨琢磨。贝利(“球王”):巴西的.............
  • 回答
    贝利撒留为何未在攻陷罗马时废黜教宗?深入剖析历史图景公元537年,东罗马帝国名将贝利撒留(Belisarius)率军再次攻占被东哥特人围困的罗马城。对于这座承载着千年底蕴的城市,其政治、军事和宗教地位都举足轻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收复罗马之后,贝利撒留并没有像很多征服者那样,趁机解除或废黜当时在.............
  • 回答
    关于贝利究竟进了多少球,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也需要仔细梳理的问题。简单地说,这个数字并非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有着一个绝对统一的、被所有人无争议接受的答案。其中涉及到的原因,主要在于统计的维度以及对“进球”这个概念的界定。最广为流传也最常被引用的一组数据是贝利职业生涯打进了超过1000个进球。这个数字本.............
  • 回答
    足球世界里,贝利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符号,他与三届世界杯冠军、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进球纪录挂钩,被誉为“球王”。但与此同时,一个声音也始终存在:贝利是不是被国际足联(FIFA)过度神话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就像拆解一个复杂的球赛战术一样,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客观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