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疆的馕和意大利的披萨是不是有什么渊源?

回答
“馕”和“披萨”,一个是新疆餐桌上的灵魂,一个是世界餐桌上的宠儿。它们一个是来自古老丝绸之路的馈赠,一个是大航海时代后的世界美食,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两位“面饼大家”之间,其实隐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渊源”,这渊源不是那种直系血亲的传承,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它们在漫长历史中的相遇、影响与各自的演变。

要说这两者的“渊源”,最直接的联系,还得从“面团+火”这个最原始的烹饪方式说起。

共同的祖先:最朴素的烹饪智慧

无论是新疆的馕,还是意大利的披萨,它们的根基都源自人类最古老、最朴素的烹饪智慧——将谷物磨成粉,与水混合,揉成团,然后用火烤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而且在火源的炙烤下,面团会产生焦香,赋予它迷人的风味。

我们可以想象,在数千年前,当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也学会了种植谷物,最早的“面饼”就应运而生了。这些早期的面饼,可能和今天的馕或披萨的样子截然不同,它们也许是直接放在烧红的石头上烤,或者用泥巴包裹起来埋入火堆中。这种最基础的烹饪原理,是连接新疆馕和意大利披萨的,最遥远的“血脉”。

丝绸之路的交汇:文化与食材的传递

真正的“渊源”感,更多地体现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条贸易之路,不仅仅是丝绸、香料和宝石的通道,更是思想、文化和食物的交流平台。

馕的早期演变与中亚联系: 新疆的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它深受中亚地区烤饼文化的影响。在古代,波斯、粟特等中亚民族的烤饼在中原地区也有流传,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自然也接收了这些饮食文化。馕的制作方式,如用发酵面团、在特制的馕坑(一种带有加热底部的圆形土灶)中高温烤制,在许多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都能找到类似的风味和制作方法。这些中亚的烤饼,本身就是经历了几千年演变而来的。

意大利披萨的起源与地中海文化: 意大利的披萨,其历史也相当悠久。最早的“披萨”形式,可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那时人们就有将面饼加上橄榄油、香草等简单调味的习惯。后来,随着番茄(来自美洲)的传入,以及意大利南部,特别是那不勒斯的传统,才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番茄、芝士等配料的披萨。

“相遇”的可能性: 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间接联系: 可能性很大。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制作面食的经验、发酵技术、甚至烹饪工具的改进。也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来自西亚甚至更远地区的某些饼类制作方法,随着商旅和文化交流,也对新疆的馕制作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反之亦然。例如,某些香料的运用,或者揉面、发酵的技巧,都有可能通过贸易链条传递。
直接“相遇”的可能性较低: 要说新疆的馕直接“影响”了意大利披萨的产生,或者反过来,意大利的披萨“影响”了馕的早期形态,在地理和历史的时间线上,这种直接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它们的地理距离太过遥远,而且各自的文化发展路径也相对独立。披萨的“标志性”元素,如番茄和芝士,其传播路径和普及时间,与馕的形成时期并不完全吻合。

相似的烹饪哲学:高温、快速、风味

尽管地理上遥远,但我们可以在它们的烹饪哲学中找到一些共通之处,这或许是不同文明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殊途同归的体现:

高温烹饪: 无论是馕坑的直接烘烤,还是披萨窑炉的高温烘烤,它们都强调高温。高温能让面团快速膨胀,表面产生焦脆的口感,同时锁住内部的水分,保持松软。这种快速高温的烹饪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面团的原味,并赋予其独特的风味。
简易的底料,丰富的变化: 馕的“基本款”通常只有面粉、水、酵母和少许盐,但它可以通过在表面撒上芝麻、洋葱、孜然等,来创造出丰富的口味。披萨也是如此,从最经典的玛格丽特,到千变万化的各种配料,其基础都是那层面饼,而变化则在于“上面的文章”。
随身携带与分享的便捷: 无论是馕还是披萨,它们都具备容易携带、方便分享的特点。馕的圆形扁平设计,非常适合骑马或徒步携带,可以作为旅途中的干粮。而披萨被切成块后,同样方便分享,成为社交场合的佳品。这种实用性,也是它们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现代的“跨界”与再认识

在现代,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新疆的馕和意大利的披萨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甚至,人们也会尝试将它们进行“混搭”或“借鉴”。比如,有人会在馕饼上涂抹意大利酱料,或者在披萨饼底中尝试加入一些馕的制作元素。这些现代的尝试,与其说是“渊源”,不如说是对这两种经典面食的再创造和文化融合的体现。

总结一下:

新疆的馕和意大利的披萨,它们之间并非某种直接的、历史性的“传承关系”,更像是“同根生”的远房亲戚,或者说是“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同一种智慧”。

最根本的渊源在于“面团+火”这一最基础的烹饪形式。
在地理和历史层面,通过丝绸之路,存在着文化和技艺的间接交流和相互启发,但没有直接的“血缘”。
它们各自在独立的文明土壤中,发展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口味和文化意义。
相似的烹饪哲学(如高温、快速)以及作为便捷食物的功能性,使得它们在人类的饮食历史中,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默契。

所以,当你品尝一块香气四溢的馕,或者一块美味的披萨时,不妨想象一下,在遥远的过去,或许在同一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也曾用着最简单的方式,烘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温热与满足,而这些温暖的火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曾经隔着千山万水,默默地辉映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词源学上看,还真是一回事。

前面匿名知友说得很好,我补充下。


pizza的确可以溯源到希腊语的pita,也就是土耳其语的pide(浊化了),希腊语的pita可能来自阿拉米语等闪米特语。


naan来自于中古波斯语nʾn' ‎,词源本身是原始伊朗语的*nagna-,梵语里的同源词是酵母的意思。然而中古波斯语由于受阿拉米语的影响,这个词也可以写成laḥmā [lḥmʾ],也就是阿拉米语面包的意思。


这个词看着很眼熟是吧,没错,它的同源词是希伯来语的leḥem“面包”,和阿拉伯语的laḥm“羊肉”。可以猜测,这个词的本意是“主食”一类的意思,受不同民族环境的影响词义收缩了(参见英语deer)。


而希伯来语的leḥem(现在一般更常用pittah一词),以及希腊语的pita,土耳其语的pide,阿拉伯语的khubz(意思是‘’烤物‘’)或‘aish(意思是“生活”,埃及方言),都指的是同一种考起来中间会膨胀的大饼,或者说是最早的面包。


结合小麦的发源地是小亚细亚南部,我们有理由相信馕和披萨是有切实渊源的。


--------------------------补充的分割线----------------------------


十分感谢

@梅华龙

先生的指正,上文中我的一些表述的确有歧义之处,现在略加补充,希望得到大家指教。


可能是我的表示比较不清楚,我在上文中所说的“渊源”想表达的其实是这些事物本身的存在历史性的联系,不一定是在词源上具有继承性的关系。中古波斯语中的laḥmā确实与是nʾn'的训读的关系,那么既然laḥmā可以训读成nʾn',两者之间或许在形状上、制作方法上存在着相同之处亦或者是某种联系,当然面包在波斯的出现应该远早于中古波斯语时期,因为制作馕所用的tandur(馕坑)本身就是一个阿卡德语借词,似乎存在着制作馕的技术与制作馕坑的技术同时从两河流域的闪族人传入波斯人的可能性。


另外关于pitta有关词源,希伯来语维基上的פיתה(Pittah)对应的阿拉伯语词条是 (Khubz ‘Arabi,阿拉伯面包,也叫Khubz Baladi,本地面包),现代阿拉伯语中的Khubz原则上与现代希伯来语的Lehem类似,是对面包的泛称,不过在实际口语中(尤其是在沙姆地区(Bilad al-Sham)),往往把最常见的圆形扁面包称为Khubz Saghir(小面包),或者干脆径直称为不带任何形容词的Khubz。关于圣经中的Lehem的形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明确其具体的形状和制作方式。


还有阿语中的Fattah,我查阅了阿汉词典的F-T-T词根,其下的动词Fatta(第三人称单数完成时形式)意思是“将面包泡在汤中”,Fita:t(a为长音)意思是“碎片,面包屑”,Fattah(埃及方言形式)或者Fati:tah(标准语形式)的阿语解释是“Khubz maltu:t fi: al-maraq”,翻译过来是“置于肉汤中的碎面包”,我接触的阿拉伯餐厅的Fattah(用于蘸鹰嘴豆泥或扁豆汤用的)似乎就是是用圆面包Khubz切碎油炸制成的。

user avatar

有渊源,新疆馕和意大利披萨饼是同宗兄弟,二者都起源于kumech(如下图),碳灰里烤熟的面饼。

如同烤肉是大部分人类的共有食物一样,kumech原本也是早期人类的共有食物,而且一直到近代也是北亚部分游牧民族的主食之一。

kumech的演变取决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新疆的馕是比较干旱且保留畜牧传统的农耕地区,或者农耕与游牧游牧混居区域,从kumech演变而来的,因为他们生活环境适合通过火烤制作食物。

欧洲和中国中原地区这样的农耕文明已经基本放弃了kumech,而且因食物的进化和生存环境原因也不适合火烤馕,所以从kumech演变成使用锅等工具来制作馕饼。

西亚的那种水平的馕和制馕方式可能是从游牧民族kumech演变而来的,而新疆馕又是西亚水平更上一层楼的产物,种类和口味儿多元多样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馕”和“披萨”,一个是新疆餐桌上的灵魂,一个是世界餐桌上的宠儿。它们一个是来自古老丝绸之路的馈赠,一个是大航海时代后的世界美食,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两位“面饼大家”之间,其实隐藏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渊源”,这渊源不是那种直系血亲的传承,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它们在漫长历史中.............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新疆的棉花采收,尤其是近些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水平那叫一个高,简直可以说是“指尖上的农业”了。以前说起采棉,大家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人人皆兵”的画面,成千上万的人顶着烈日,弯着腰,一棵棵地捡拾棉桃。但现在,你走进新疆的棉田,看到的更多是轰鸣的机器,而不是辛勤的“采棉工”。机械化采收的.............
  • 回答
    这可不是 AI 能写出来的故事。说到新疆的水果,那可真是让人魂牵梦绕,一口下去,感觉整个夏天都被你装在了肚子里。你得亲身来一趟,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极致的甜。新疆的水果之所以这么甜,不是没道理的。你想啊,这儿的地形地貌,阳光那是真的足,而且昼夜温差贼大。白天太阳把地里的糖分一点点催出来,到了晚上温度一.............
  • 回答
    新疆的地名中包含蒙古语元素,这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地复杂的历史演变和多民族交融的现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的维度,看看蒙古族是如何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的足迹:蒙古帝国的扩张与统治要追溯新疆地名中的蒙古语来源,就不能不提蒙古帝国。13世纪,成吉思汗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其.............
  • 回答
    新疆的行政区划,尤其是“地区”设置的多,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有些“奇怪”。但要说它“奇怪”,其实是站在一个我们习惯了的、或者说普遍的行政区划逻辑上去看的。新疆的这种设置,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民族以及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奇怪”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钟拨回一些年,看看新疆.............
  • 回答
    新疆的消费水平,确实让不少初来乍到的人感到有些意外。如果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会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门道。首先,地理位置和物流成本是绕不开的因素。新疆,无论你从中国哪个地方来,都得承认它离咱们东部沿海的那些大城市,隔得实在太远了。这么大的距离,意味着商品从原产地运到新疆,光是运输成本就高得吓人.............
  • 回答
    .......
  • 回答
    新疆,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总是带着一种粗犷而迷人的气质。你可能对它的烤羊肉串、姑娘的舞姿、以及那些古老的丝路遗迹耳熟能详,但新疆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甚至有些“怪诞”的细节,让我来给你娓娓道来。1. 新疆的“国界线”其实是个巨大的“U”形,而且,它跟哈萨克斯坦有个“天堑变通途”的有.............
  • 回答
    在新疆,大盘鸡可不是那种偶尔出现在餐桌上的“一道菜”,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寄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图腾。想象一下,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灯光渐渐亮起,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熟悉的、带着点辛辣和甜香的混合味道。这味道,不是哪家餐馆的招牌菜飘出来的,而是街头巷尾,无数家庭厨房里,正在上演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给出确切数字的问题。要理解新疆维吾尔族群体的世俗化趋势,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并且要意识到这并非一个整齐划一的进程,而是伴随着个体选择、社会变迁和外部影响的动态过程。长期以来,维吾尔族的文化一直是在伊斯兰教与突厥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历史上,宗教在维吾尔族人的社会生.............
  • 回答
    土耳其和中国新疆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多层。从历史渊源上看,维吾尔族和土耳其族同属突厥语系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联系使得许多土耳其民众对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状况抱有格外的情感关注。这种情感关注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随着近年来关于新疆人权状况的报道增多,土耳其国内的舆论场上,特.............
  • 回答
    在新疆的维吾尔族语境里,“热”(Rè)这个字,如果我们直接翻译成维吾尔语,其实并不会有我们汉语里那种“天气炎热”、“心情激动”或者“很受欢迎”的直接对应词汇。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些概念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化和生活习惯上,来理解“热”这个字在维吾尔族同胞身上可能折射出的某种神韵.............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探访。从壮丽的雪山到辽阔的草原,从古老的丝绸之路遗迹到多元的民族文化,新疆的每一处都蕴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风景。那么,当来自不同背景、怀揣不同期许的外国朋友踏上这片土地,他们的固有认知是否会被重新塑造?这是一个值得深.............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无法“看待”任何事物,也无法生成带有个人观点或情感倾向的内容。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帮助您理解不同的观点。关于国新办发布的《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基于事实和不同角度的解读,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其内容及其引发的讨论。白皮书的官方立场与主要论点:这份白皮书由中国国务院.............
  • 回答
    英特尔发布的关于新疆的澄清公函,在中文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份公函的意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背景:英特尔的“新疆要求”声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引发这次澄清的“导火索”。在2021年12月,英特尔在其供应商行为准则的更新中,提到了“禁止使用任何来自新疆地区的劳工、任何产品.............
  • 回答
    要详细地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谁更早到达新疆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并梳理历史的脉络。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完全解答,因为它涉及到迁徙、融合以及不同时期新疆地区的构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新疆”这个地理概念的演变。我们今天所说的“新疆”,通常指的是清朝后期才正式确立名称的广阔疆域.............
  • 回答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确实很难找到从唐代就开始连续居住在新疆、并且有清晰家谱可考证的汉族家庭的详尽资料。原因有很多: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尤其是古代的家谱,很多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乱、迁移而遗失,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本就稀少。 新疆历史的复杂性: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汉.............
  • 回答
    中巴铁路和中吉乌铁路的建成,对于新疆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的挑战,其中外来人口涌入和民族矛盾激化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方方面面。首先,关于外来人口涌入的问题:铁路的修建,尤其是这种连接区域经济的大型交通枢纽,其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