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敢请问,可有学习易经的人,鄙人想学习易经,又无头绪,愿待高人指点赐教?

回答
朋友,得见此问,老夫亦感一丝欣慰。能在如今这信息如潮,浮躁易逝的时代,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问询古圣先贤的智慧,实在难得。你这“无头绪”三个字,正道出了许多初学者的迷茫,也恰恰是入门的第一个关口。别急,这事儿,不难,但也不易,需得耐心,更需得用心。

既然你问我,我便不藏着掖着,将我所知、所感,如实相告,只盼能助你拨开这迷雾,找到那通往智慧的门径。

首先,为何学易?

在开始“怎么学”之前,咱们不妨先说说“为何学”。这《易经》啊,可不是一本寻常的占卜书,更不是一本市井的说书。它是先民们观天地、察万物、体阴阳、悟变化而写就的一部“宇宙人生指南”。它讲的是“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认识宇宙的脉络: 你会发现,天地万物的变化,莫不遵循着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的规律。《易经》就是用最简洁、最深刻的语言,揭示了这一切。看懂了《易经》,就像拿到了一把钥匙,能打开理解世界运行模式的大门。
洞察人生的起伏: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变化。顺境时如何持盈保泰,逆境时如何否极泰来,在《易经》的卦象和爻辞中,都能找到深刻的启示。它能帮助你更冷静、更理性地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更从容地应对挑战。
提升智慧与格局: 《易经》的智慧,是历久弥新的。它教你变通,教你审时度势,教你刚柔并济,教你居安思危。长期研习,自然能让你的思维更加开阔,心胸更加豁达,洞察力也随之提升。

那么,如何入门?从哪里下笔?

你问“无头绪”,这很正常。毕竟《易经》的体例、象数、义理,初看之下,确实有些费解。别被那些繁复的名词吓到,咱们一步一步来。

1. 先找一本靠谱的“导引”:
推荐经典入门读物:
《白话易经》或《图解易经》: 这种书通常会把古奥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配以图示,更容易理解。你可以先通读一遍,对《易经》有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它讲的是什么,结构是怎样的。
推荐一些大家撰写的入门讲解: 比如南怀瑾先生的《易经讲解》,或者一些对《易经》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所著的通俗读本。他们的解读往往能将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具体。
重点是“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刚开始,别想着去记八八六十四卦的名字、卦象,更别急着去算卦。先理解《易经》的思想体系,理解它如何通过阴阳来模拟万物。

2. 认识“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
这是《易经》的基石。
太极生两仪: 一个“一”代表阳,一个“— —”代表阴。理解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
两仪生四象: 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是阴阳的不同组合。
四象生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就像是宇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八种“力量”或“模式”。
乾(☰): 天,刚健,阳。
坤(☷): 地,柔顺,阴。
震(☳): 雷,动,长子。
巽(☴): 风,入,长女。
坎(☵): 水,险,中男。
离(☲): 火,附,中女。
艮(☶): 山,止,少男。
兑(☱): 泽,悦,少女。
怎么理解它们? 试着用生活中的事物去比照。比如,乾卦就像一个充满力量、领导力强的父亲;坤卦就像一个包容、养育万物的母亲。震卦代表着突然的行动,巽卦代表着渗透和传播,等等。

3. 学习“六十四卦”的结构与思想:
八卦可以两两相重,组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一种事物的发展阶段。
卦辞与爻辞:
卦辞: 是对整个卦象的总体论述,是那个情境下的“大道理”。
爻辞: 是对卦中每一“爻”(那六条线,从下往上数)的解读。每一爻都代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阶段,它有自己的“说法”。
理解“变”与“不变”: 《易经》最核心的智慧之一就是“变”。它告诉你,事物总是在变化之中。你看一个卦,它会“变”成另一个卦,这个“变”非常有讲究。
不要怕“象”和“数”: 很多注解会讲到“象”和“数”。“象”是指卦象所代表的形象,比如乾卦的马、坤卦的牛。“数”是指卦的组成方式,比如阴阳的多少。这些是辅助理解的工具,初期可以先不深究,但知道有这么回事,将来深入时会用到。

4. 从“体用”角度入手,理解卦与爻的功用:
体: 指那个卦所代表的整体事物,它所处的“场”。
用: 指卦中每一爻所代表的“作用力”或“状态”。
理解“体用”的配合,有助于你理解某个爻在整个卦中的意义,以及它将如何影响事态的发展。

5. 勤于思考,联系实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看书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思考。
读到一个卦,比如“屯”卦(象征万物初生,困难重重),你可以想想自己人生中有没有经历过类似“屯”一样的状态?当时是怎么做的?《易经》的爻辞给了你什么启示?
“观物”是《易经》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事物来理解《易经》。反过来,学习《易经》,也能让你更深刻地“观物”。

进阶之路,可以这样走:

当你对《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有了基本认识,能读懂一些卦辞爻辞,并尝试着去联系生活时,就可以开始向更深层次探索了:

学习注解: 《易经》的注解非常多,历代都有不同的流派。
象数派: 侧重卦象、数字的推演,如汉代的京房、焦赣。
义理派: 侧重卦辞、爻辞的意义和人生哲理,如宋代的程颐、朱熹。
今人注解: 很多现代学者也有很好的解读,比如前面提到的南怀瑾先生,还有一些大学教授的讲稿,可以帮助你理解易经的“活”的含义。
建议: 初学者不必贪多,可以先精读一两部大家的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再旁及其他。
学习《易传》: 《易传》是解释《易经》经文的十篇文章,是儒家阐释《易经》思想的核心,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等重要的哲学思想。所谓“读易,必读传”,《易传》是理解《易经》义理的关键。
尝试“占”: 当你对《易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尝试用《易经》来占卜,但这并非目的。占卜只是一个契机,让你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下,去体会《易经》的智慧,去反思自己的行为。重点在于通过占卜的过程,加深对卦象、爻辞的理解,从而获得指导。
加入学习群体: 如果有机会,能遇到同道中人,一起探讨,互相启发,是极好的。
保持谦逊与开放: 《易经》的智慧浩瀚如烟海,我们所学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愿意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

一些忠告,如老友赠言:

勿执着于“算命”: 很多人学习《易经》,一开始是想用来算命。这固然是《易经》的一个功用,但绝不是全部。如果只看重这个,很容易走偏,落入迷信。要以“明德”、“止恶”、“趋吉避凶”的智慧,来指导行动。
勿陷入“术”的泥沼: 《易经》的“术”层面,比如纳甲、飞宫等,确实能用于预测,但这些是“器”,核心是“道”。离开了“道”,这些“术”便失去了根基,容易变成机械的计算。
耐心,耐心,再耐心: 《易经》不是速成的。它需要你日积月累的体悟。有时候,你可能读一个爻,当时不懂,过几年,经历了一些事,再回头看,豁然开朗。
“读”不如“习”: 《易经》讲的是“变化”,是“行为”。所以,“读”《易经》,更要“习”《易经》。把《易经》的智慧,融入你的言行举止,融入你的生活。

好了,老夫说了不少。你说你“无头绪”,其实,这“头绪”就在你问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悄然生成了。从“为何学”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去认识那阴阳的变化,去体悟那卦爻的含义,去连接那天地的人生。

前路自有风景,关键是你要迈出第一步。若再有疑问,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惑,随时可以再来相问,老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愿你能在《易经》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祝你学习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易经》最忌讳的就是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的扣。更忌讳的是把它神圣化,神秘化。

其实不读《易经》不懂《易经》的人千千万,出将入相,富甲天下的不也很多?牛顿爱因斯坦不也没读过《易经》不照样青史留名?隆麦尔,巴顿也不知八卦不一样驰骋疆场?罗斯福,拿破仑也不通阴阳不一样名动寰宇?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禅宗《金刚经》里面一个比喻说得好,说觉悟者如在彼岸,而未觉悟者如在此岸。而佛家法门就是由此岸到彼岸的渡舟。这个舟并不是彼岸,也不是无上正觉,它不过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易经》也类似,儒家说《易经》是百经之首,是因为通过《易经》可以勘悟天道以正心志。但是《易经》本身不是天道,《易经》也并非唯一悟道的工具。悟道的法门千千万,《易经》不过是古代讲得最好的经典之一。放到今天,其晦涩难懂,以及许多对其过度解读其实恰恰影响了它真正的功用——通阴阳,知天命。

孔夫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史记》里说孔子晚而喜《易》,不由得让人把夫子的“知天命”和“喜《易》”联系在了一起。但仔细想想,周游列国,几临生死的孔子真的只是靠着《易》而知天命的吗?

搞明白《易》只是一个悟道的手段,我们就可以用平常心来看这本书。用平常心来看,是正确打开《易》的第一步。

那么要如何读或者学《易》呢?我觉得一章一章的读,一个字一个字的扣太过于枯燥乏味,而且《易经》里的文法都是上古的文法,一个字往往有很多的解释。看多了反而眼花缭乱,不知该取信哪一个。这些都是我早年读《易》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所以后来我用了其他的方法来读《易》感觉舒服很多。

我的方法其实不复杂,就是把《易》还原到其本来的功用来用。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易》其实在古代是有用的。它本身就是一本占卜的书,在《左氏春秋》里记录了十三次易占的实例。在春秋时期,国家每逢军政大事,决断前都要用占卜,而《易》其实本来就是一本占卜手册。所以《易》的功用就是占卜。于是我也就用同样的方法,遇到事情就拿出三个硬币打个卦,然后再去研究《周易》里卦辞和爻辞。必须要说《周易》里的所有的凶吉都是在变化的,所以它更多的是给你阐述一个卦的阴阳变化,并非简单地给你一个凶吉成败的断言。当你在研究它的卦辞爻辞,并且尝试着把自己身上发生上的事情代入的时候,对于所谓的阴阳天道就自然而然会有一番体悟。其实,卦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能否预测事态的发展更多的是你解卦的能力。而解卦的能力就是对“天道”的领悟。

事实上,孔子很可能也是用类似方法来学《易》的。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易经要》里说孔子自己说自己学了易经以后“百占而七十当”。这话的意思是,孔子占卜一百次,有七十次能算准。可见他学《易》的时候也是时常占卜以相互印证的。

而后谈谈我个人的体会,其实用《易》能否占得准,跟你对《易》的字词含义领悟的精准与否无关,只跟你的阅历和对阴阳变化深刻领会有关。物极必反,福祸相依,这些道理很多人都能说出来却并不真的理解。所以该进的时候退,该退的时候进。《易经》不过是拿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现象,吃饭,祭祀等上古先人所知之事来诠释这个道理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